① 造纸术是怎样发明的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纪的历史家范晔(398—445)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62—121)于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但是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一个多世纪。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经笔者对这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继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中颜村的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三十多张麻纸,其中三张纸上写有文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
但是早期的西汉麻纸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到了公元二世纪,在东汉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永元十七年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国内推广起来。同时,东汉还进而用树皮特别是楮皮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在历史上是作为良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的身分出现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造纸术的发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应该完全抹杀。
汉代麻纸制造过程,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大体上是把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润胀,再用斧头切碎,用水洗涤。然后用弱碱性草木灰水浸透并且蒸煮,这可以说是后世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通过碱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进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后,就加以舂捣。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纸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后就成纸张。如果纸表皱涩,还要砑光,方能书写。
汉代劳动人民用简单平常的设备,从纺织废料中用化学和机械加工方法使纤维原料更生,制成植物纤维纸,在化学史和工艺史上的确是件值得大书的一项成就。这里有两个技术关键。一是用化学方法把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去掉,再用强力舂捣使纯纤维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丝。二是设计出一种多孔的平面筛,使纸浆能在筛面上滞流,把大部分水滤出后,含少量水的纤维便留在筛面上,再经干燥脱水,就构成一张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纸。这种平面筛就是抄纸器,是现代长网和圆网造纸机的原始雏型。
② 蔡伦是怎么发明造纸术的
大约公元57年前后,蔡伦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宫做了太监。进宫之后,蔡伦做了小黄门,职位相当低。但他头脑灵活,机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谨慎。到了公元89年汉和帝即位后,蔡伦即被升为中常侍,掌管文书,传达诏令,并时常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后来又升至尚方令,负责皇室器皿的制造,尚方是专门生产御用品的机构,资金雄厚,技术完备,这给蔡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蔡伦在少年时代就对造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做过许多次试验,虽然未能造出纸来,但却让他对造纸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艺有了很深的了解。进宫后,他看到皇帝批阅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简或木牍,极为笨重,也有用缣帛的,但由于成本太高。难于在民间普及。于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条件,认真揣摩过去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长期反复实验,对造纸的原料和工艺都进行了改革。他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尝试造纸,这样,即扩大了原料的来源。又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他造的优质纸张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用后,觉得纸张轻薄而不透漏,写起来非常舒适,对蔡伦大加赞扬,并通令推行全国。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封龙亭侯,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经过他的改进,不仅纸张的质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许多,于是很快就在全国流传开来。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③ 蔡伦是如何发明造纸术的
蔡伦在担任尚方令时,主管尚方的各种事宜。这样蔡伦就有机会经常和手工工人接触,他们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对蔡伦有深刻的影响。蔡伦本人善于赋诗作书,需用大量的纸张。他深知缺纸的苦处和书写上的困难。他决心克服困难,攻克难关,改进造纸术,提高纸张质量。蔡伦首先想到,缣帛很轻便,但价值昂贵,必须利用一些价值低廉的原料来造纸。蔡伦在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用各种植物造纸的经验以后,改用了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代替原用麻布、丝帛、芋麻、线头等原料,这些原料货源丰富,到处可以找到,价钱便宜。首先解决了以前原料价格高、原料少的问题。这样做,不仅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价格,而且为大量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用树皮做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另一方面,蔡伦在造纸工艺上也有重大突破。据考古情况推测,当时造纸时,先把原料洗涤切断,浸渍沤制,并加入适量的石灰浆升温促烂和蒸煮等工序,以后反复大力舂捣,分离出纤维纸浆,再把这些纸浆用细帘子捞取,漏去水分,晾干,揭下来,压平砑光。改进工艺后生产出来的纸张,具有体轻质薄、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特点。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这批纸献给朝廷。汉和帝看了这种纸,十分赏识蔡伦的才能,并马上通令天下采用。从此,造纸术在我国推广了起来。新纸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步取代了旧的书写材料。
④ 蔡伦如何发明造纸术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50斤)。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唯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黏糊糊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公元105年,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造纸,千古流传。虽然今人不断地改进造纸术,但都没有离开纤维造纸的实质。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使纸张的应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大大减轻了成本代价,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蔡伦的不断探索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⑤ 蔡伦在什么时候发明造纸术的
纸是我国来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源活中发明的。但以前的制造方法不规范,蔡伦在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逐渐普及使用。纸的主要功绩是承载信息,促进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蔡伦的改进使纸成为广泛的用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纸是蔡伦发明的。至于早期已有纸,但没有广泛制造和使用,就好像玻璃,自然界早就存在,我们从来没有认为是大自然发明了玻璃。
⑥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有哪些特点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⑦ 蔡伦具体如何发明纸
蔡伦发明造纸术前,中国有没有纸?其他国家有没有纸(指用于书写的纸)?欧洲羊皮纸、埃及纸草纸,这些算不算纸?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尤其解放后随着考古发掘,在古墓中、烽火燧的垃圾中发现一些“纸残片”,
更在部分考古、文史工作者和造纸工作者中引发了争论。争论双方都有各自的调研鉴定工作,各自发表文章。那么对于是纸不是纸,人们的分歧点在哪?作为造纸工作者,我认为要界定真正的纸,工艺特征是关键,工艺方面的联系,决定了蔡伦纸与现代纸的传承关系。
造纸术的基本工艺特征是“锉、煮、打、抄”。为什么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要总结为“锉、煮、打、抄”呢?
锉:《东观汉记·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原料时称“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鱼网和敝布都是大麻和苎麻,原产地中国。古代麻织品总名曰布,丝织品总名曰帛。用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都离不开“锉”。“锉”字从刀,即切断的意思。
煮:《诗经·陈风》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用于纺织的麻原料可以在朝东方有阳光照射的池水中沤浸,因水温提高可以加快其发酵脱除木素与果胶,但古代用葛纺织就要先经过水煮。一直传至近代的造纸煮料工具是常压的木楻与铸铁锅。《天工开物》“杀青”篇中也有楻煮的插图。
打:舂捣纸浆。舂捣即机械打浆,是使纤维能相互缔结成纸页的关键工序。其作用是将称为初生壁的纤维的外壳打破(压溃、劈裂、脱袖),以露出其内的微细纤维并使纤维之纵裂帚化,在水中形成相当大的丝状表面积,使纤维素分子结构上的氢或羧基暴露于纤维表面,相邻纤维上的这类基团在水中形成水键,经脱水干燥后产生氢键,相互拉紧,形成具有强度的纸张。鉴别出土类纸物是麻絮还是纸张,首先要看它是否经过打浆。
抄:抄纸。经过舂捣打浆的纤维,均匀悬浮于水中,用抄纸帘过滤成湿纸页,干燥后即成纸张。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书,其中对“纸”的解释写到“纸、絮——苫也”。“苫”指抄纸帘。
20世纪以来,考古界曾多次在西汉墓和西汉遗址处发现一些植物纤维状残片或类纸物,有的学者称其为“西汉纸”。其时间断代,有的约为西汉初期,比史书上记载的造纸术发明时间早200年以上,并可用于书写和绘制地图。在数量上,有的多达数百片,有的纸上还书有文字。这些西汉纸如能成立,毫无疑问,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期应向前推进若干年。这样的结论,显然与史书记载不符,与中国造纸术发展的历史实际不符。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从上世纪60年代起,曾多次分析过“西汉纸”残片,有西安“灞桥纸”、广州南越王墓纸状残片、四川绵阳西汉墓出土纸状残片、天水放马滩纸地图、甘肃居延金关纸、陕西扶风的中颜纸、甘肃敦煌马圈湾纸、悬泉置出土的纸等。分析报告发表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5月第14卷第一期,11月第14卷第二期上。对出土的西汉古纸的研究结论是:“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南越王墓出土的纸状残片也不是纸,而是作为铜匜包裹或衬垫用的旧麻絮和麻布。绵阳西汉墓出土的纸片残片是纸,但不是西汉古纸,而是近代的麦草浆瓦楞纸残片,出现这类情况通常是由于动物(如老鼠)或盗墓者将近代的纸张残片带入了墓穴。放马滩“纸状地图”很可能是件纺织品残片,而不是纸。马圈湾纸中有涂料、填料、淀粉胶料。悬泉置部分纸中可能使用了漂白、染黄技术,有部分纸的原料是树皮、草浆。根据史书记载,这种纸应是造纸工艺较成熟时期的产物,它们不会是西汉时期制造的。居延金关纸、扶风中颜纸可称为纸的雏形物。它们属于从麻絮、麻筋等到蔡伦纸的中间过渡产物。
上述对几起西汉古纸的分析意见,可能有人不会完全赞成。大家的分歧点可能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纸是薄片,但薄片不一定是纸。以灞桥纸而论,1957年在陕西灞桥出土后,当时一些人认为它是纸,因为灞桥纸的原材料是麻是植物纤维。但是这些误将麻絮当成纸的学者,忽略了这些薄片是怎么产生的。我们通过调查,知道灞桥纸是人为将麻团状物用水打湿,揭出将近90张大小不一片状物,其中纤维无任何符合造纸工艺加工的痕迹。这就是造纸工作者与其他古纸鉴定者的根本分歧点之一。另外还有人将灞桥纸送天津一家造纸研究所去分析纤维长度,但因未给出完整的样品,得出了纸的纤维长度在1毫米以下的结论。了解选择造纸原料基本原则的人知道,现在人们都不会选择纤维平均长度在1毫米以下的原料造纸,因为这种原料所造的纸张强度差。更何况古代本就没有发达的切割技术,而纤维长度在1毫米以下的纸又不能长久保存,灞桥纸的纤维长度怎么会在1毫米以下呢?
二、借物断代。古纸在发掘时,一般从表观上很难断代。考古工作者一般是按层位,如依据同一层的纪年简或其他物品来判断纸的年代,对此造纸工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悬泉置在西汉层位发现27个字纸,1992年1月5日《文汇报》报道为西汉麻纸,将其说成是西汉宣帝、元帝时期的纸。报道后,研究书法的专家从文字的角度对该结论给予否定,因为中国楷书是在晋以后才出现的。考古工作者接受此意见,2000年5月在正式发掘报告中,将27个字纸定为西晋时期的纸。我们分析该样品也认为“该纸细而密,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有韧性”。其实悬泉置遗址地处风库位置,自然条件变动大,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飞沙走石,而且悬泉置遗址又历经水淹、火烧,先后多次整修、扩建,在这种情况下遗址的废弃物(垃圾)不可能形成很规律的文化层,应作动态分析。直到2007年7月,笔者发现仍有人将27个字纸当作“西汉纸”展在敦煌阳关展室。这种因媒体报道错误造成的讹传,应当纠正。这一事例也说明,考古发现应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请各学科专家参与断代工作。
三、何谓发明?发明有几个要件:先进的、前人没有的、实用的。许多重大发明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造纸也一样,它不可能在一天之间由蔡伦凭空想出来。《后汉书·蔡伦传》关于造纸术发明的记述中提到,蔡伦“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历时多年才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造纸术,于公元105年,把用这套技术制造出的纸献给皇帝,从此开创了人类书写材料上的革命,在中国终结了帛贵而简重的历史阶段。外国也有例子: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世界所公认,但是,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前就有纽克门的蒸汽机和其他更早的同类机器出现,但它不能持续运转,不能形成生产力。瓦特解决了持续运转问题,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欧洲的产业革命,没有人一定要说瓦特只是个改良者、革新家,蒸汽机的发明权只能归于纽克门或其他劳动人民。同样,我们称居延纸与扶风纸为“雏形物”,因为居延纸与扶风纸不体现完整的造纸工艺,纸面粗糙、凹凸不平,不能用于书写。虽然有学者认为,它们也可以用来书写,但它们的主要用途与工艺配方不是为了书写,应当说,从雏形到造纸术的发明是质的飞跃。
原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1987年在北京蔡伦纪念会上发言说,“在人类历史上,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完成以前,会有不少这样或那样初步设想与雏形品出现,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的。为此,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有可能就出现过纸的雏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在当时就被应用,以后并流传到全世界,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仅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上,而且在国际文化界中早有定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没有取得确切的考古实物、科学鉴定与可靠的历史文献根据之前,绝不可以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这是个极为严肃的科学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是后世科学家通过几代人才逐渐得以认识的。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称,蔡伦“捣故鱼网作纸”。其间的这个“捣”字很重要,通过捣,纤维在成纸过程中可产生较多的氢键结合,于是产生了纸的强度。对此,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逐渐得到理论上的认识。再如东汉训诂学家刘熙所著字书《释名》称,蔡伦“故布捣抄作纸”。如何才能抄出一张均匀、细白和平滑如“砥石”的纸,用以代替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这里有如何制造抄纸帘,如何使用纸浆,如何将已完成的长纤维分散的问题;如何解决纸页的压榨及脱水问题;如何解决湿纸页叠摞在一起又能够再行揭开的问题;以及用树皮造纸,如何去粗皮(黑皮)、脱木素等问题。黑皮不去,做不出白纸,木素不除,纤维分离不成单根纤维。蔡伦和他的工匠们发明的造纸术,是一套完整的古代造纸工艺技术,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为后世历代的造纸工艺理论研究及造纸技术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流传到了全世界。
考古发现往往是验证历史和修改历史的依据,如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正式文字出现的时期,从周、秦提前到商代以前,但这是有可靠根据的。一是可靠的考古实物,二是可靠的历史文献。而上述各项“西汉纸”,从考古发掘到分析鉴定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有个别学者跟风,以之作为修改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一历史定论的“证据”。有些书刊和出版物互相引用,有的权威史书也改变了历史记述,甚至还修改了学生教材,在国内外造成混乱。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没有一件“西汉纸”是符合造纸术的工艺要求的,而且也找不到历史文献根据。20世纪的考古新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