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发明有那些急急急
滑翔机——蜻蜓
潜水艇——河豚
声纳---海豚
在我国,早就有着模仿生物的事例。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们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鸟类在树上营巢,以防御猛兽的伤害;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即见到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发明轮子,做有装成轮子的车。古代庙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门的建造,就其建筑结构来看,颇有点像大象的架势,柱子又圆又粗,仿佛像大象的腿。
我国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于绚丽的天空、翱翔的苍鹰早就有着各种美妙的幻想。根据秦汉时期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发明了风筝,并且应用于军事联络。春秋战国时代,鲁国匠人鲁班,本名公输般,首先开始研制能飞的木鸟;并且他从一种能划破皮肤的带齿的草叶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锯子。据《杜阳杂编》记载,唐朝有个韩志和,“善雕木作鸾、鹤、鸦、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异,以关戾置于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达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却下。”西汉时期,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从高台上飞下来,企图模仿鸟的飞行。以上几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鸟类的扑翼和飞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也是最早的仿生设计活动之一。明代发明的一种火箭武器“神火飞鸦”,也反映了人们向鸟类借鉴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水生动物——鱼类的模仿也卓有成效。通过对水中生活的鱼类的模仿,古人伐木凿船,用木材做成鱼形的船体,仿照鱼的胸鳍和尾鳍制成双桨和单橹,由此取得水上运输的自由。后来随制作水平提高而出现的龙船,多少受到了不少动物外形的影响。古代水战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龙出水”,多少有点模仿动物的意思。以上事例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期的仿生设计活动,为开发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外国的文明史上,大致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在包含了丰富生产知识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人用羽毛和蜡做成翅膀,逃出迷宫;还有泰尔发明了锯子,传说这是从鱼背骨和蛇的腭骨的形状受到启示而创造出来的。十五世纪时,德国的天文学家米勒制造了一只铁苍蝇和一只机械鹰,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一八ОΟ年左右,英国科学家、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凯利,模仿鳟鱼和山鹬的纺锤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凯利还模仿鸟翅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对航空技术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时期,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对鸟的飞行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动物的机器》一书中,介绍了鸟类的体重与翅膀面积的关系。德国人亥姆霍兹也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人们通过对鸟类飞行器官的详细研究和认真的模仿,根据鸟类飞行机构的原理,终于制造了能够载人飞行的滑翔机。
后来,设计师又根据鹤的体态设计出了掘土机的悬臂,在一战期间,人们从毒气战幸存的野猪身上中获得启示,模仿野猪的鼻子设计出了防毒面具。在海洋中浮沉灵活的潜水艇又是运用了哪些原理?虽然我们无据考察潜艇设计师在设计潜艇时是否请教了生物界,但是不难设想,设计师一定懂得鱼鳔是鱼类用来改变身体同水的比重,使之能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器官。青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体育工作者就是认真研究了青蛙在水中的运动姿势,总结出一套既省力、又快速的游泳动作——蛙泳。另外,为潜水员制作的蹼,几乎完全按照青蛙的后肢形状做成,这就大大提高了潜水员在水中的活动能力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真菌、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后来又分离出了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电鱼与伏特电池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 。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电鱼放电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 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些发电器是由许多叫电板或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构成的。由于电鱼的种类不同,所以发电器的形状、位置、电板数都不一样。电鳗的发电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电鳐的发电器形似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中线两侧,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的发电器起源于某种腺体,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约有500万块电板。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产生的电压就很大了。
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电器官”。对电鱼的研究,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等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水母的顺风耳
“燕子低飞行将雨,蝉鸣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沿海渔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早在5亿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这种低等动物有预测风暴的本能,每当风暴来临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难去了。
原来,在蓝色的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 (频率为每秒8—13次),总是风暴来临的前奏曲。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小小的水母却很敏感。仿生学家发现,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仿生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B. 最新小发明
电热干鞋器
干鞋器基本知识
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1、干鞋器的基本结构:由电源线、分线夹、指示灯、加热器、散热片等五大部分组成。部分型号配有除臭杀菌药液。
2、使用方法;将药液洒入欲烘鞋内,然后将散热片置入鞋内前部。一鞋一只,再将电源线插头插入市电插座,指示灯发光,表明电源接通,不用人看守,长时间放于鞋内烘烤无妨。若把第二天要穿的袜子轻搭在鞋口上,既把袜子烤热,也让鞋内的热度加大,又不会影响透气,效果更佳。烘烤其它物品时注意透气,切忌多层包裹烘烤或放入被窝中。
3、工作原理:本产品巧妙的构思就是设计精确的电热元件和散热片,使散热片温度维持在55度左右,这是烘干织物,又不损伤织物的最佳温度。由于鞋口与外界没有密封,空气受热可携带部分热量从此逸出,因而使加热量与逸出的热气和鞋吸收的热量在55度左右时正好于热平衡状态,所以本产品可长期通电,无须人员看守。
鞋尖是最潮湿的部位,干鞋器的前部是直接从发热元件通过传导热方式将几乎与发热元件同等的热量传递到鞋尖,相对温度最高;脚腹与脚背的湿度比较小,就利用干鞋器的辐射热传递热量;特殊的蝶型散热片,线形接触鞋底,在鞋内形成上下两个热空气通道,便于受热后的空气从鞋口上升时带走鞋内的潮气,干燥的冷空气换入鞋内,形成对流;充分利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干鞋效果。
C. 简单的科学小制作
今天我去超市买东西,看到了一个个摇摇晃晃的不倒翁。我也想有一个不倒翁,就赶紧跑回家,也想自己做一个。
我拿来了一个圆圆的鸡蛋,一些硬纸片,剪刀和沙子。先把鸡蛋的顶端打了一个小洞,把蛋液全部倒出来,接着把沙子放了进去,我刚一放手,蛋就倒了下来。“咦,怎么回事?”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拿着蛋来到超市,我摇了摇不倒翁,哦,原来不能装这么多沙子,我倒掉了一些沙子,蛋立刻“站”了起来。然后我用胶布把洞口封好。再拿来了硬纸片,用纸片做了一顶小帽子,把它粘在蛋顶上,又在蛋壳上画了一张笑咪咪的脸,这样我的不倒翁就做好了,看起来真是威风呀!我不禁摁了一下它,它马上左右乱摆了,好像神气的说,“哈哈,小笨蛋摁不倒我吧。”我一听它说这话,我气愤极了,把帽子拿下,把胶布撕开,放满了沙子,我一松手,它就倒在了地上,我生气的说,“看你怎么得意!”它倒在地上,对我说,“对不起,我错了!”我才把沙子倒出来一些,它立刻又“站”了起来,好像它是一威武的将军。
朋友们,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只要你肯动手,说不定也能做出一些让你异想不到的东西哦!
追问:老师
追答:不满意我再发
追问:我想做帆船
追答:好的
追答:《我的战友邱少云》读书笔记400字
今天,我阅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着篇文章。它真实而又生动地描写了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一幕。它赞扬了邱少云严守纪律,意志刚强的高尚品质。读过以后,使我感触很深。
当我读到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纹丝不动,最后献身革命一段时,不仅被邱少云的坚强意志所打动;也不仅被邱少云严守纪律的精神所感动。当时在烈火烧身,痛苦难忍那种情况下,邱少云完全可以采取措施,扑灭火焰。然而他为了真个潜伏部队,为了整次战斗的胜利,依然放弃了生命,这是多么值得颂扬的行为啊!多么强烈的集体观念啊!多么刚强的意志啊!由此,我联想到邻居的那位清洁女工张阿姨。
有一次,她发了高烧,连行走都显得很没有精神。邻居们都劝她不要去上班了。可她硬是拖着沉重的身体,来到了工作岗位,和往常一样挥动长扫帚工作到底。她虽然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却凭着那坚强的意志和严守纪律的品质,赶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街道增添了几分光彩。
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后,我真切地感到了邱少云的伟大,更感到了生活中具有坚强意志和严守纪律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两点,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追问:没关系
追答:制作小帆船
在这个假期里,我们在打扫卫生发现有多余的易拉罐,本来想把它们扔掉。我想,能不能把它们变废为宝呢?爸爸告诉我,这些易拉罐是用铝做的,很轻。罐子里面有空气,空气比水轻,可以浮在水面上。于是,我就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就想做个帆船。
第一步,我就把罐子的口用双面胶封好。然后用双面胶将三个易拉罐粘在一起。并找来两根橡皮筋和两根筷子,在爸爸的帮助下,把易拉罐固定住。
第二步,我叫爸爸帮我在中间的易拉罐钻个小孔,插上一条塑料杆,作为帆杆。
第三步,我自己动手制作小船帆,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并在上下两端用剪刀各开了一个小孔,这样小船帆就完成了。
第四步,把小船帆穿入帆杆,并用粉色布条将船帆固定住。
第五步,最后对小帆船进行装饰一下,写上班级和姓名。
第六步,我把脸盆里放满水,将小帆船放入,结果帆船浮在水面上。
哈哈,我的小帆船做成了。
D. 节约能源的小发明
自动纸箱
这个纸箱的面盖平时是掩盖着的,这样可以防止污物、灰尘的进入专。当你要取用箱里属的纸时,只要掀开箱盖,随着箱盖的掀起,箱内的纸就会自动托起,取用非常方便。用完后,一盖盖,就又恢复原位。这个自动纸箱最适用于厕所盛便纸。 纸箱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
E. 小发明小制作
一个小风扇,只需要一个小马达,两节5号电池,还有一些短导线,一个实心的塑料泡沫,一把剪刀,一些硬纸片!
首先把实心泡沫掏空,用导线连接好小马达,塞入泡沫里(要保持小马达的转子轴漏出泡沫),在把导线连到电池上,也塞如泡沫内,用剪刀把小纸片剪成行,套在小马达的转子轴上即可!
说发明制作。
一个小风扇,只需要一个小马达,两节5号电池,还有一些短导线,一个实心的塑料泡沫,一把剪刀,一些硬纸片!
首先把实心泡沫掏空,用导线连接好小马达,塞入泡沫里(要保持小马达的转子轴漏出泡沫),在把导线连到电池上,也塞如泡沫内,用剪刀把小纸片剪成行,套在小马达的转子轴上即可!
洒水瓶.拿一个罐子,在尾部戳几个洞就行了.
拿一个空鸡蛋壳 外面涂上蜡(要薄薄的)
用尖的东西在上面作画 (要刻透蜡)
放进醋里几个小时 拿出来 弄掉蜡
刻过的地方的颜色被醋酸深了
就成了一件小制作了!
现在流行的晾衣架,一般都没有防风功能,使用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刚刚洗好的一件衣服,挂到绳子上晾晒,风一吹,落到地上,还要重新洗。我发明的自锁式防风衣钩能为大家解除烦恼。上图是自锁式防风衣架的原理图: 在上图,(1)是锁套,(2)是锁柱,它通过转轴(3)与曲柄(4)组成一个杠杆,该杠杆在配重(5)的作用下,以(3)为支点转动。晾晒衣服时,只需用手或挂钩向上托起曲柄(4),在重力作用下,锁套(1)和锁柱(2)自动分离,使用者可顺利将衣钩挂到绳上,然后松开曲柄,在配重(5)的作用下,锁柱(2)自动与锁套(1)结合在一起,完成自锁过程,与挂钩(6)形成一个锁,任凭风怎么吹,也不会自动落下。取衣架的过程也很简单:只需用手或挂物钩将曲柄(4)向上托起,锁会自动打开,使用者会很方便地取下衣架。 自锁式防风衣架不但可以用手挂到绳子上晾晒衣服,如果要将衣服挂到较高处晾晒,使用者也不需爬高,只需用挂物钩托住曲柄,就能轻松挂上或取下衣物。同时,该衣架还具有制作简单,可靠性好,成本低廉等特点。我的这个小发明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个纸箱的面盖平时是掩盖着的,这样可以防止污物、灰尘的进入。当你要取用箱里的纸时,只要掀开箱盖,随着箱盖的掀起,箱内的纸就会自动托起,取用非常方便。用完后,一盖盖,就又恢复原位。这个自动纸箱最适用于厕所盛便纸。 纸箱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
F. 关于暖宝宝的小发明
小牛顿的老师告诉大家,自制的暖宝宝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发热,不用担心安全隐患。真的没有安全隐患吗?在没有了解暖宝宝内部原料和发热原理的时候,有的小记者还认为里面填充的是一些不知名的化学药品,万一泄露了,弄在手上会不会伤害皮肤或者中毒呢?带着这些问题,小记者们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原来一次性的暖宝宝要用到盐、碳粉、铁粉,可重复利用的暖宝宝要醋酸钠和金属。它们的发热原理也非常简单,碳粉能够捕捉空气中的氧气,铁粉作为催化剂,从而让氧气与盐水溶液更好地发生放热反应,真可谓是既安全又没副作用。而可重复利用的暖宝宝的发热原理就是利用了醋酸钠溶液过饱和不稳定,容易发生结晶的特性。当扭曲金属的时候,所产生的轻微震动便足以使溶质结晶,变成较稳定的固体。而且,这个过程是放热的,所以暖宝宝开始暖起来。同时,老师还提醒大家一定要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还有许多可以取暖的方法等着大家去发现呢。 亲手制作暖宝宝 学习了暖宝宝的发热原理,小记者们跃跃欲试,都想赶紧亲手做一个暖宝宝,回家再一展所学,有的说要做一个超级暖宝宝当被子盖,有的说要做个暖宝宝鞋垫给妈妈。 当大家看见手中的材料分别是盐、碳粉、铁粉和水的时候,就知道要制作的是一次性的暖宝宝了。除了这些,还有三个小袋子,这让大家颇为好奇,这三个袋子究竟是做什么的呢?无纺布的小袋子里有沙沙的声音,老师提示大家拆开包装用力晃动,结果一番晃动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袋子开始散发出热量,这时候老师才揭晓答案,原来它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一次性暖宝宝,晃动的过程是为了让碳粉更好地捕获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可以说是这个暖宝宝发热的必要条件。可重复利用的暖宝宝就更神奇了,盛着液体的透明袋子里有一个小小的金属片,掰一下金属片溶液就迅速地变成跟蜡一样的固体,摸上去热乎乎的特别舒服。还有一个袋子据说是凉宝宝,现在天那么冷大家对它可没兴趣,只想快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暖宝宝。按照老师的指点,大家勾兑盐水溶液,混合碳粉和铁粉,然后再把盐水溶液滴入碳粉和铁粉的混合溶液中,就等着氧气加入到放热的队伍中就大功告成了,原来制作一个暖手宝这么容易,而且材料在生活中就能找到,这让小记者们大呼过瘾。 一上午的活动,让小记者们感到温暖的同时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小发明和小创作等着大家去发现、去体验。
G. 急急急,马上要一个科技小发明
简单的自动浇花器
制作原理:利用太阳光照射,由于发热使瓶内压强增大而使水流出。晚上时,由于温度下降,由于温度下降,瓶内强减小而吸收瓶外的空气,保持压强平衡,使得明天太阳一出又可以放水。
材料:导管一根,空心的橡皮条一条(自行车轮胎的充气口那一根橡皮条就是了),铁丝一段,装水的瓶子一个(有盖子的)。
安装:把装水的瓶子固定在阳台上,瓶子底部打个小洞,能插紧橡皮条即可。在橡皮条打一个小洞(洞必须朝天)否则水就这里流出来了)小洞不能离瓶子太远,也不能太近,因为太远了就不利于晚上吸收空气了,太近很利于吸收空气,很容易放水,这由瓶子的高度等决定,橡皮条用铁丝饶住(可控制放水量)橡皮条再接导管进
H. 科技小发明有哪些
一天下午,我骑车由西向东行,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由于附近没有楼房遮挡,强烈的太阳光直射在交通信号灯上,我根本无法辨认此时是红灯还是绿灯在亮。这显然是交通安全的一个隐患。于是我产生了改进交通信号灯的想法。 现在用的交通信号灯虽然也有遮光罩,但是在早晨或黄昏前阳光入射角很低时就不起作用了,这时太阳光直接照到灯面上产生强烈反光,干扰驾驶员和行人观察信号。受到百叶窗的启示,我试验在灯面前装一个栅状多层遮光罩,其隔板的上表面涂上黑色吸光材料,下表面涂高反射率材料。这样一来,来自斜上方的阳光被隔板上表面吸收,信号灯不亮时呈黑色;灯一亮,光线除了直接照出去,还有一部分被隔板的下表面反射,驾驶员和行人很容易看清。
我制作了一个防阳光干扰的交通信号灯模型,甩废CD光盘作隔板,上表面贴上黑色即时贴,再用聚光灯模拟太阳光进行试验。当太阳地平角为40°时,普通的信号灯就有部分灯面被照亮,而我的作品在聚光灯以接近0°角直照时,从行人的观察角度看去,仍能清楚地分辨信号灯是否亮着。
I. 科技小发明怎样制作一个取暖的东西
如图所示:
电热丝制热源利用凹镜面反射型的取暖器。不管台式、立式都可版以像电扇一样摇头权;有些具有远红外功能,没有噪音。制热速度较快。缺点是电热丝较为脆弱,开启状态下较大的震动可能会对电热丝造成损坏。
电热丝的直径厚度是与最高使用温度相关的参数,直径越大的电热丝,越容易克服高温下的变形问题,延长自身的使用寿命。
电热丝在最高使用温度以下运行,应当保持直径不低于3mm,扁带厚度不小于2mm。电热丝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也与电热丝的直径和厚度相关。
电热丝在高温环境中使用,表面会形成保护性氧化膜,氧化膜存在一段时间后又会发生老化,形成不断生成和被破坏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电炉丝内部元素不断消耗的过程,直径和厚度较大的电炉丝元素含量更多,使用寿命也就较长。
(9)发热小发明扩展阅读:
蓄热式取暖器的工作原理是:用耐高温的电发热元件通电发热,加热特制的蓄热材料——高比热容、高比重的磁性蓄热砖,低导热的保温材料将贮存的热量保存住,按照取暖人的意愿调节释放速度,慢慢地将贮存的热量释放出来。
贮存热量的多少可根据室外温度的高低人为加以调节。钢制喷塑的外壳则对整个设备起到保护和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