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毕岚发明师

毕岚发明师

发布时间:2021-09-15 04:38:56

⑴ 汉末三国时期,都有哪些发明创造,对后世都有啥影响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主要就有五大发明创造:华佗的全身麻醉术、张仲景的心肺复苏术、刘徽的割圆术、毕岚、马钧的水车、钟繇的楷书。

一:华佗的全身麻醉术

在医学方面。有一个应用于全世界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术。我们都知道最早使用麻醉术是春秋战国的扁鹊,但对于他的记载其实是有些过于神化的,而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华佗使用麻醉剂麻沸散却是有明确的记载,当然也是更有说服力的。麻醉术的出现和应用无异于是对先进的医疗操作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张仲景的心肺复苏术

这个在今天很多医疗工作中都是很常见的名词,其实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他就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所首倡并且推崇的,这种救人于危难的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跟麻醉术一样都是很重要的。

这些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发明虽然我们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的,还有后人在不断的改进,但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还是强大的,他们的能力和知识令人赞叹啊!

⑵ 古代的筒车和翻车分别是什么时期发明的

筒车在春秋时期就已发明。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

翻车在东汉时有宦官毕岚发明,毕岚所创造的翻车,虽未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但“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用翻车洒水于南北郊路,来节省百姓洒水的费用),故对于国计民生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2)毕岚发明师扩展阅读:

筒车立轮周围斜装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装水后随轮转至上部,自动泻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车由水力驱动。

还有一种高转筒车,有两个立轮,上下各竖一轮,下轮的一半没在水中。当上轮转动时,水筒盛水自下随着木槽向上,将水泻入上轮,空筒随轮转下盛水。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自动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转动的。简车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较多。

翻车车身以木板作漕为水道,槽中设行道板,环以龙骨板叶作刮水器,两头装大、小轮轴。利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龙骨板将水刮入车槽,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⑶ 翻车是马钧发明的还是改进的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有翻车的制造,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我国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直到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重新发明创造了一种新式翻车,才使得翻车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形成了从东汉到三国翻车的正式产生。
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即龙骨水车)。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马钧所制的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
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侯向外排水。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中国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⑷ 水车是谁发明的

水车是谁发明的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的另一个作用水车发展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相传是鲁班发明的。

⑸ 灌溉工具翻车是谁发明的

b.三国曹魏马钧.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内著名的容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毕岚创造的“翻车”,据考证就是我国乡村中一直至现代还使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见王桢《农书》),基本原理与结构并无多大变化。
马钧在前人创造用来吸水洒路的翻车的基础上,设法加以改进,制造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的翻车。这种翻车,连小孩都能转动,且能连续提水,可见有很大改进,所以很快流传民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后来逐渐推广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作用。
马钧虽“巧思绝世”,但出身贫苦,加之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极端不重视,他的革新与创造,往往遭到只会说空话的达官贵人的讥笑和非难,故多不见经传;毕岚虽见诸史册,但却是宦者,加之东汉的宦官多数横行不法,故也被世人所不齿。

⑹ 古代农民利用水流的动力发明了哪些机械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专(水轮机雏属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⑺ 三国发明盘点:哪些发明影响了后来历史的发展

刘徽——割圆术
说到圆周率,诸公想起的肯定是祖冲之,但其实刘徽这个曹魏时的数学家的贡献是更大的。祖冲之算圆周率,只是用了包括刘徽在内的先贤的方法,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几位。而刘徽则是有创造性地针对圆面积与圆内接多边形面积的关系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是在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极限思想的体现。中国数学的发展,刘徽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人物,包括正负数的定义等都是从他开始作出的。但是这样一位大师,却一直埋没在三国群雄之中。
诸葛亮——馒头
诸葛亮用馒头代替"蛮头",为推动云南地区的文明进程作出了很大贡献,诸葛亮的南征,在使他自己反思对待生命的态度的同时,也使得野蛮的南中人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不过这个不是这里的重点。重点是馒头这种食品,自从那时起,就一直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影响到了千家万户,即使这种馒头现在可能更名成包子了。
与诸葛亮相关的发明,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传说成分……这个不管了,民间既然都这么说的那就承认吧,而且根据农业发展史推断,这种食物的出现也确实应该大致在汉末三国西晋时期。

曹丕——七言诗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影响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领域,而中国古典诗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诗。但是七言诗的成熟是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汉代有一些诗歌已经有七言诗的雏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诗。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这首诗被认为是"七言诗之祖",后世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继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说到文学创作,诸公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却忽视了曹丕。事实上,曹丕虽然不如曹操、曹植这般文采斐然,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开创性贡献,却是操、植没法比的。曹操、曹植可以说是把以前已经成熟的体裁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们对于后世而言,更多是文坛的偶像,而曹丕则为后代无数的文人铺设了一个平台,哪个的影响更深远,一目了然。
钟繇——楷书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比起世上大多数文字都要复杂,因此,书法,对于汉字来说极其重要--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艺术,还是一种确立文字规范的系统。而汉字书法在汉末三国时期,经历了一次绝对划时代的进步,这就是楷书的出现。楷书这一字体被确立后,千百年来一直是手写体汉字的标准。每一个中国人刚开始学认字、写字时,学的都是楷书。
而这种字体的创始人,一般都认为就是钟会的父亲--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写的楷体字,还有着少许隶书的遗存,可见他作为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过渡阶段的标志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证实的。后世的很多大书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继承者。因此,中国人历来给钟繇的历史地位是:楷书鼻祖。
裴秀——制图六体
地图的绘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三国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份精确的地图对作战是十分有帮助的。可是乱世很难让人静静坐下做这个费心思的细致研究。不过在三国后期,却有一个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贡献,直接让中国的地图制作走上了理性、科学的道路。他就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人称"中国地图学之父".
裴秀在晋代初年制作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地图集,可惜已经失传很久。但是其序言中的"制图六体"却保留了下来,正是这个序言,使得裴秀成为地图学的祖师爷。
"制图六体"乃是制作地图的六条准则,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现代对前三者意见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标定的方向,道里指地于地之间的距离,即裴秀自己说的"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对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释则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测量时由于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关系只能求得曲线距离的,需要把它们换算成直线距离再标到图上。
即"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却不通过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么里程和真实的直线距离是不相等的,会导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裴秀的地图学在中国地图制图界统治了一千多年,直到后来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再一次革新。
诸葛亮——孔明灯
孔明灯现在主要是一种仪式用具,但是它的原理却是极为重大的一个科学成果,因为它就是热气球的鼻祖。后世的热气球,都可以理解为放大了N倍的孔明灯。其原理都是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
其实孔明灯的故事基本上都出自民间传说,靠谱程度是很成问题的。事实上大多数被归到诸葛亮名下的发明,都是很值得怀疑。不过孔明灯的发明者并没有其他更可靠、更有影响力的说法,在公元3世纪发明这种东西也的确是有可能的,所以这里还是不打破这个美丽的传说了。
曹丕——类书
"类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接近于现代"网络全书"的东西,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网络全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寻常的东西,诸公可能都有自己编辑过网络或维基网络的经历。但是这个工作,对于2000年前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编写网络全书,第一条就是要求"客观",就是你写的东西得是从别处拿来的材料,用不加个人想法的语调讲述出来。这对于理性思维没有完全形成的古代文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曹丕带领其手下做到了这件事,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类书《皇览》。
《皇览》现在早已失传,但是编辑类书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后来还发展出"丛书"等规模更庞大的形式,一直"进化"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超级大部头。类书的编辑工作,使得历朝历代的记录和各方面成就得以记录下来,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可以说,曹丕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毕岚、马钧——水车
中国一直以农业立国,农业方面的科技发展,所造福的对象是无数的民众。而灌溉则是农业中极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的灌溉机械,最早便是三国时代出现的"翻车"或"龙骨车",也就是最早的水车。
可是十分有戏剧性的是,这种造福于民的工具最初的发明动机,是为了用来洒水洗路,而其创造者,是一个叫毕岚的东汉末年宦官,他的历史形象不用说,是彻底的反面人物,因为他就是正史上的十常侍之一。但是他所做的恶事现在已没什么人提起,倒是他这个无心的创造,使他意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除了可以冠以水车发明者的称号外,还是洒水车之父。
不过与水车有关的另一个更出名的三国人物,是伟大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实际上,毕岚造翻车的记录是实实在在的,马钧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发明者,但是马钧对翻车的改进,使得在后人眼中,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要远大于毕岚。
张仲景——心肺复苏术
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是中医历史上极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实在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只有业内人士才能意识到其意义的。真正划时代的,一个是他开启了"坐堂医生"的传统,现在的药店很多命名为"XX堂",据说就是从他而来的。而另一个正是本条: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载心肺复苏术的人。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他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以上这段,便是一次心肺复苏术的过程。后世的医书经常引用此法,影响很大。这样一种救命的方法,实在是这位医学大家为众生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华佗——全身麻醉术
外科手术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疗方式,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手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麻醉,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而麻醉中风险更大的一般来说是全身麻醉。其实最早被记载使用全身麻醉术的可能是扁鹊,但是关于扁鹊的那则记载神话色彩相当浓,不能完全当做历史看待。而华佗的麻沸散,则显然是更权威,更可信也流传更广泛的世界第一种全身麻醉剂。而华佗也是第一个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医生。
有了麻醉剂,很多在清醒状态下做不到的手术,都变得可能,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创造,也是一个造福了许多病人的伟大创造。麻沸散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是有人认为,麻沸散不排除沿丝绸之路向国外传播的可能,影响力可以达到大半个亚欧大陆。

⑻ 农业生产中人们有什么创造发明

  1. 现代袁隆平抄的“杂交水稻”:袭

    杂交水稻(hybrid rice)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2. 东汉毕岚创制三国马均改进的翻车;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3. 唐代曲辕犁及灌溉工具筒车;

  4. 古代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⑼ “翻车”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翻车发明者是毕岚(?—189),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

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9)毕岚发明师扩展阅读: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阅读全文

与毕岚发明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