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个国家最早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
约瑟夫·莫尼哀主持建造的首座钢筋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花盆的设计图纸钢筋混凝土的问世,引起了建筑材料的一场革命。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发明钢筋混凝土的既不是建筑业的科学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和建筑不搭界的园艺师。他就是法国的约瑟夫·莫尼哀。2007年,在上海世博局主办的一次大型世博历史巡展活动中,展览总策划俞力先生遍寻不着一件展品——一块钢筋混凝土,后来才发现,原来它被布展人员误认为是建筑废弃物抬出了展区。俞力告诉参展人员:“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这可是一件神奇的展品,一件令花匠莫尼哀十分骄傲的展品。”灵感源自植物根系约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1823-1906)是19世纪中期法国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在他管理的花园中,奇花异草生机盎然、香气扑鼻,行人路过此处,无不驻足观赏。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最初,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低级陶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常见的瓦盆。这些花盆不坚固,一碰就破。莫尼哀去咨询其他花匠朋友,可他们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去找专门制作盆罐的工人,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那时候,水泥开始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人们用水泥加沙子制成混凝土,盖楼房、修桥梁。混凝土有良好的黏结性,变硬固化后又具有很高的强度,渐渐引起了其他行业的注意。莫尼哀决定自己想办法改进花盆。他想到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便用水泥加上沙子制造水泥花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混凝土花盆。混凝土花盆果然非常坚固,尤其是不怕压。但混凝土花盆和瓦盆一样也有缺点,就是经不起拉伸和冲击,有时,对花木进行松土和施肥都会导致花盆破碎。“再想办法改进!”莫尼哀勉励自己。有一次,他又摔碎了一个花盆。不过,他有了一个发现:花盆的碎片虽然七零八落,可花盆的泥土却抱成一团,仍然保持着原状,好像比水泥还要结实。莫尼哀仔细观察,原来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盘绕,相互勾连,使松散的泥土抱成了坚实的一团。[分页]
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他打算仿照植物的根系,制作新的花盆。他先用细小的钢筋编成花盆的形状,然后在钢筋里外两面都涂抹上水泥砂浆,干燥后,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经受冲击。莫尼哀发明的钢筋混凝土花盆,在巴黎的园艺界很快得到推广。莫尼哀在1867年获得专利权。首座钢筋混凝土桥如果莫尼哀的发明只是局限在自家的花圃里,人们不会记住莫尼哀这个名字。有一天,巴黎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到莫尼哀的花圃里看花。他看到了莫尼哀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大为惊讶。他鼓励莫尼哀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工程上,并为他牵线搭桥。莫尼哀开始应用这项技术制作台阶、铁路的枕木,还有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板,并逐渐得到一些设计师的支持和社会的承认。1867年,在巴黎的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枕木。而在同一时期,法国人兰特姆还用钢筋混凝土制造了一些小瓶、小船,也在这届世博会上展出。一些建筑商在世博会上亲眼目睹了钢筋混凝土的优点: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承受张力,造价还便宜。钢筋混凝土引起了他们广泛的兴趣。上海现代集团建筑结构师李应勇表示:“钢筋混凝土发明应用之前,欧洲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建造比较高的楼房,采用的是钢铁结构;钢铁结构的楼房坚固但造价昂贵。”1875年,在一些设计师的帮助下,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这座桥长16米、宽4米,是座人行的拱式体系桥。当时,人们还不明白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钢筋混凝土受力后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此,桥梁的钢筋配置全是按照体型构造进行,在拱式构件的截面中和轴上也配置了钢筋。1884年,德国一家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哀的专利,并对钢筋混凝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一位叫怀特的土木建筑工程师研究了它的耐火性能、强度,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黏结力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制造钢筋混凝土的最佳方法。从此,钢筋混凝土这种复合材料成了土木工程建筑中的主角之一。“应该说,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在建筑上的应用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几乎被认为是一切新建筑的标志,它给建筑的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仍表现了它在建筑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李应勇说。上世纪初沪粤“尝鲜”钢筋混凝土技术应用到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初的上海和广州。“19世纪末,上海的建筑包括租界内的楼房绝大多数都是砖木或砖混结构。直到20世纪初,外滩的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东风饭店等欧洲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楼房才开始整体或部分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李应勇表示,其中,最能反映这些建筑从传统风格向现代风格转变的是江海关大楼(现为上海海关办事处)。(详见早报10月16日A47版《江海关大楼送中国赴世博》)据史料记载,江海关大楼分别于1857年、1891年、1925年被三次重建。如今矗立在外滩中山东一路13号的江海关大楼于1927年建成,由著名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大楼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主楼共有9层,加上塔楼,总高度约79.25米,是当时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这一次重建采取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模式。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广州、天津等地也先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高楼。南方大厦就是广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
⑵ 混凝土最早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
混凝土最早由英国人亚斯普丁发明的。
英国人亚斯普丁发明"波兰特水泥",
法国人莫尼埃取得了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专利。
1865年的一天,法国园艺师莫尼埃在观察植物的根系时,发现植物根系在松软的土壤里互相交叉、盘根错节,形成一种网状结构,从而把土壤抱成了团。
莫尼埃从植物根系的这个现象中得到启示:如果在做水泥花坛时,在混凝土里面先加上一些网状的铁丝,不就可以使建成的花坛抗拉强度增加、更加结实了吗?于是他马上开始动手试验,效果很好。
钢筋混凝土就这样被发明了,并且一直到现在还是建筑业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建筑材料。
(2)钢筋混凝土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
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事实证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如今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
工作人员说,原始先民要用经过火烧过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莫尼尔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受到启发,于是设法把这种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上。
1879年,他开始制造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后发展为整套建筑使用由钢筋箍和纵向杆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梁。仅几年后,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楼时采用了经过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钢筋混凝土主柱、横梁和楼板。
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尔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能力。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1887年德国工程师科伦首先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英国人威尔森申请了钢筋混凝土板专利;美国人海厄特对混凝土横梁进行了实验。
1895年——1900年,法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桥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理论。钢筋混凝土开始成为改变这个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
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见无机胶凝材料)。
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出现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种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使用。
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减水剂,并出现了高效减水剂和相应的流态混凝土;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
多种纤维被用于分散配筋的纤维混凝土。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
⑶ 钢筋混凝土是怎么发明的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认为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尔(en:Joseph Monier(英文))于内1849年发明钢筋混凝土并于1867年取容得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目前在中国,钢筋混凝土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占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原材料水泥产量已于2010年达到18.82亿吨,占世界总产量70%左右。
⑷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为人认为发明于1848年。1868年一个法国园丁, 获得了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钢筋混凝土是当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但它的发明者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建筑材料专家,而是一位法国名叫莫尼埃的园艺师。莫尼埃有个很大的花园,一年四季开着美丽的鲜花,但是花坛经常被游客踏碎。为此,莫尼埃常想:“有什么办法可使人们既能踏上花坛,又不容易踩碎呢?”有一天,莫尼埃移栽花时,不小心打碎了一盆花,花盆摔成了碎片,花根四周的土却仅仅包成一团。“噢!花木的根系纵横交错,把松软的泥土牢牢地连在了一起!”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启发,将铁丝仿照花木根系编成网状,然后和水泥、砂石一起搅拌,做成花坛,果然十分牢固。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用钢筋和混凝土制成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
⑸ 混凝土的由来
常规的波特兰水泥,发明是1824年,钢筋混凝土发明是1848年。
摘录: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⑹ 谁发明了混凝土
据史料记载,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莫尼尔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受到启发,于是设法把这种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上。1879年,他开始制造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后发展为整套建筑使用由钢筋箍和纵向杆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梁。仅几年后,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楼时采用了经过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钢筋混凝土主柱、横梁和楼板。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尔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能力。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1887年德国工程师科伦首先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英国人威尔森申请了钢筋混凝土板专利;美国人海厄特对混凝土横梁进行了实验。1895年——1900年,法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桥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理论。钢筋混凝土开始成为改变这个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由此可知,发明混凝土的人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尔。他是园艺师。 有一种说法是,1865年的一天,法国园艺师莫尼尔在砌花坛时,为防止被人踩坏,试着将铁丝编成根的形象,将粘合性更好的水泥、砂子、小石子浇灌一起,他按照设想做了一个新花坛,果然踏不碎,他甚至鼓励别人弄坏它,可谁也弄不碎。这就是混凝土的诞生。后来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尔取得了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专利。
⑺ 钢筋混凝土是谁发明的
约泽夫·莫尼哀(1823—1906),法国园艺家,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1865年,法国园艺家约琴夫·莫尼埃在砌花坛时,为防止被人踩坏,试着将铁丝编成根的形象,将粘合性更好的水泥、沙子、小石子浇灌一起。
⑻ 钢筋混凝土是谁发明的
约泽夫·莫尼哀(1823—1906),法国园艺家,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1865年,法国园艺家约琴夫·莫尼埃在砌版花坛时,为防止被人踩坏权,试着将铁丝编成根的形象,将粘合性更好的水泥、沙子、小石子浇灌一起。
⑼ 混凝土是谁发明的
聪明的古罗马人发明了现代化建筑的最基本材料混凝土。古罗马人在石灰专和沙子的混合物里掺合进属碎石子制造出混凝土。他们使用的沙子是称为“白榴火山灰”的火山土,产自意大利的玻佐里地区。
古罗马人将混凝土用在许多壮观的建筑物上。如古罗马最伟大的圆形露天竞技场,假如没有混凝土,建造起来就非常困难。
公元476年古罗马衰亡后,用白榴火山灰制作混凝土的技术在西方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但175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斯米顿重新发现了这一技术,那时他正在寻找一种用来建造德文郡的埃梯斯通灯塔地基的材料。工程师发现用沙子可以代替白榴火山灰,这样,在建筑物中使用混凝土再次流行起来。19世纪60年代,法国约瑟夫·莫里尔首次将混凝土用于摩天大楼等大型建筑物中。
⑽ 钢筋混凝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现代都市裏,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其中,钢筋混凝土的作用功不可没。钢版筋混凝土权大概也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复合材料之一。
1865年,法国园林师约瑟夫·莫尼埃在观察植物根系时,发现植物根系在松软的土壤中盤根错节,相互交叉成网状结构,使土壤包成一团,他由此联想到了花池的构造,在花池中加入了网状钢丝,结果制成的花池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破碎。1875年,他又用这一发明制造了钢筋混凝土桥。从此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
钢筋比重大,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承受张力;混凝土比重较小,但是能承受压力,不能承受张力。如果全用钢铁造大楼,不仅造价昂贵、保暖性能极差,而且地面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全用混凝土盖大楼,虽然价格比较便宜,却不坚固。但是在混凝土中加进钢筋,就把二者的优点都利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