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主上帝周组佛教

创造主上帝周组佛教

发布时间:2021-09-14 17:41:45

⑴ 佛陀怎样看待创世主

《觉悟之路》第二十三章 佛陀怎样看待创世主—上帝
斯里兰卡(Sri Lanka) 那烂陀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学愚法师译
--------------------------------------------------------------------------------
那烂陀长老 加入时间:2007-12-3 13:34:55 点击:475
数落你梵天的非正义,你创造了掩盖错误的世界。
——《本生经》

巴利语中,相当于其它宗教创世上帝一词的是Issara(梵文Is-vara),毗湿努或梵天。
佛陀在好多场合中,否定了永恒灵魂的存在,只在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否定了创世上帝。但是,佛陀从来没有承认创世上帝的存在,无论它是一种力量或一有情。
虽然说,佛陀没有置超人的上帝于人类之上,有些学者则说佛陀在此特别重大的矛盾问题上保持了特有的沉默。以下的摘录将明白无误的表明佛陀对创世上帝观念的看法。
在《增支部》中,佛陀说出了流行于当时的三种不同思想,其中一个就是:“一个人无论经历快乐、痛苦或不苦不乐,此等全是上天的造作。”(1)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是创造者的意志所造。我们的归宿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我们的命运由他预先制定,而他给予被创造者所谓的自由意志则是一彻头彻尾的谎言。
在《尼乾经》中,佛陀驳斥了这种宿命论的观点。他说:“故尔,由于上天的造作,人们成为凶杀者、偷盗者、不贞洁者、谎言者、谤言者、恶语者、贪欲者、歹毒者、邪见者。因此,对于那些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人,他们既没有希望也没有能力和必要作此事或不作彼事。”(2)
在此经典中,佛陀讲到了从事自我苦修的天衣派行者,评说道:“诸比丘,若有情众生经历的苦乐为上帝创造,那么,此等天衣派行者一定是由邪恶的上帝创造的。因为,人们得承受如此悲惨的痛苦。”
《坚固经》(3)讲述了一个喜好打听的比丘同所谓的创世者之间一段幽默的对话。一位比丘,希望弄懂物质存在的终结,来到大梵天王前,问道:
“朋友,于何处地水火风四大消失,不留任何痕迹?”对此,大梵天回答道:“出家人,我是梵天,大梵天王,最上有倩、无上者、天主、得胜者、统领者,一切过去未来诸有情之父。”
比丘又一次重复了他的问题,大梵天王再一次给予同样教条的回答。
当比丘第三次提出这个问题时,大梵天王一手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拉到一旁,开诚布公地说道:
“出家人,这里的天人都这样认为:梵天见一切,知一切,洞察一切。但是,出家人,我不知道此地水火风消失于何处,不复存在。所以,出家人,你舍离佛陀,妄想在其它地方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实是一种罪恶。回去吧,出家人,回到祈愿者的身边,向他请教这个问题。按照祈愿者的解释而信仰。”
追溯所谓创世者大梵天王之初,佛陀在《阿逸夷经》(4)中说:
“诸弟子,此有情第一个出身(在一新世界诞生中),如是想:‘我是梵天、大梵天、毁灭者、一切见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创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现在将来一切有情之父。此间有情皆我所创生。为何如此?因为先前我曾如是想:其他有情或许也会来到此等生命世界。这就是我意念之声,此等有情果真出现。’”
“这些自他而后生的有情众生也如是思:‘此应供者一定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一切见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创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现在将来一切有倩之父。’”
“诸弟子,于此,第一个出现于此世间之有情生存时间长,相貌较庄严。力量较大,但在他以后而生的有情则生存的时间较少,相貌一般,力量较小。诸弟子,若有情从彼界而亡,来生此界,如是来已,其人或许离弃在家生活而出家,如是出家、勤勉、精进、虔诚、实在、富有智慧,速证喜乐禅定,以此喜悦之心,忆想前生之处,但不再记得比此前生更早之事。其人即说:‘彼是应受恭敬之梵天,征服者、一切见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创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现在将来一切有情之父。我们由他而生,他是常一,永恒不变。他将永远永远存在。但是,由他创造而来此世间的我们都是无常的、变化的、不定的、短暂的、注定要消亡的。’”
“如是万物之初有所定。此正如你所宣说的传统学说,即为,此乃梵天、天主所为。”
在《般达龙本生故事》(5)中(543),菩萨这样质问创世者所谓的神圣公正:
“有眼之人皆能见到疾病,
梵天为何没把所创造之人塑造好?
如果他法力无边,
为何他又很少伸出他祝福之手?
为何他创造之人又都惨遭痛苦?
为何他不给他们施予快乐?
为何欺骗、谎言和无知如此盛行?
为何虚伪如此嚣张?真理和正义如此衰落?
数落你梵天非正义,
创造了容纳错误的世界。”
在《大菩提本生经》(6)中(528),菩萨反驳了一切皆是万能者所造的理论,他指出:
“若有万能之主的存在,
支配一切众生的苦乐和善恶,
此天主沾满了罪恶。
人类只能按其意志行事。”

⑵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佛教认为六道之中有天道,天道中有帝释天玉皇大帝、大梵天有大梵天王,但是这此个上帝,都是尚未解脱生死的凡夫。

⑶ 人为什么要学佛佛教说佛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教又说上帝是创世主。到

(文摘恭录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329集 净空法师主讲 净宗学院)
有人问我,为什麼要学佛?为什麼要学中国传统文化?答案很简单,就在经典的最重要的部分显示出来。为什麼要学传统文化?《论语》第一句就解答了,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要不要?不亦说乎,就是快乐,这是很快乐的事情,你要不要?要不要快快乐乐的在这个世间过这一辈子?佛法讲的法喜充满。为什麼快乐?它能带给你一生幸福快乐。我们要不要?要。

方老师,六十五年前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法介绍给我,也有这麼一句话的味道。他介绍给我,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跟他学哲学,我不是跟他学佛学,我们那时候以为佛学是宗教,排斥。所以他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身分搞清楚了,不是迷信;「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告诉我了;第三句,「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诸位想想,这一句跟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不是一个意思?那我要想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当然想,那就得学,就这麼回事情。要用佛经上,释迦牟尼佛说清楚了,释迦牟尼佛没有放在第一句,放在末後一句,最後面一句,最後一句是什麼?一切经最後用什麼来收尾?「皆大欢喜,作礼而去」。你看,皆大欢喜,跟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个鼻孔出气;跟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要不要?要。

不仅如此,你愈想就愈需要,为什麼?个人这一生得到幸福,得到最高的享受;家庭,你在家庭,落实在家庭,你这一个人一生快快乐乐,一天到晚笑脸迎人,你一家幸福快乐,家和万事兴。你看,带给你家的好处,自己得到好处,家庭得到好处,和睦快乐。带给社会,我们一层层来说,带给工作是顺利,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一帆风顺,为什麼?快乐带来的,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烦恼。烦恼、忧虑带给你很多问题,你没有,一生快乐幸福。所以你的事业一定顺利,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就为这个。为了这个,我们才学中国传统文化,才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保证能帮助我们得到圆满,叫我们感到满意。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这是汤恩比举出来的,他在一九七O年代,往生的前二、三年,全部精神都在宣扬孔孟学说、大乘佛法。他说得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就我们今天遭遇到的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英国这两年学校里面,从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学中文,把中文放在第一外国语,所有人都要学。前几天我看到一个信息,报导的是,不但是把中文放在学校里头做主要科目来教学,又看到一篇,佛教,也把佛教列入正式的学科。我们想,这可能都是受到汤恩比的影响,这是一代历史哲学家,特别是研究文化史。他告诉我们,根据他的研究,地球上有史以来,曾经发生过二十多种文化,也就是文明,二十多种,但是它没有宗教做基础,所以不出二、三百年就没有了,就消失了。消失到今天,大家晓得的,古文明有四个,其他三个也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中国。这是汤恩比说的。

文明从哪里来的?从宗教来的,人类的历史先有宗教,从宗教衍生出文明,没有宗教做基础的文明,都不能长久。中国这个文化能够到今天,唯一的存在的文明,什麼原因?我们明白了,它有根,它有宗教,这个宗教就是儒释道。中国人讲的是三教九流,九流是学派。宗教是什麼意思,一定要讲清楚,不是迷信,迷信的宗教传承也不会长久,都必须要有哲学做基础。宗教这两个字中文的意思,第一个,宗教是人类主要的教育,我们看看儒释道是不是主要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把宗教的定义搞清楚,宗教里头没有迷信。中国文字这里头含义很深、很广,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学、教化。这两个字连起来,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怎麼会有错?汤恩比这句话说得很重,没有宗教做基础的、做根本的那个文明,时间不长,二、三百年就没有了。这个老人搞传统文化搞了一辈子,得出这些结论,我们要重视。

我们年轻的时候,学校里读书,也受老师的影响,宗教就是迷信,提到宗教,马上跟迷信就挂钩,就不愿意去碰它。我到二十六岁,没碰宗教,不相信宗教。跟方老师学哲学,方老师把佛经哲学做为一个单元来教我,我学了之後才搞明白、搞清楚。老师又介绍我读经,叫我读《华严经》,看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通玄长者的《合论》。《疏钞》是教,李通玄的《合论》是禅,宗门教下,把大乘佛教的精神全概括了。
(文摘恭录自净宗学院)

⑷ 最近发现上帝比佛祖厉害,因为上帝创造规律,而佛祖是觉悟规律。你们认为呢

上帝那个启示录是这么写的,第一天,世界一片混沌,我说要有光,便有了光。
很多人不懂这是啥意思,我来用佛法告诉你。
大乘起信论讲三粗六细。就是说一念不觉生三细。
第一念不觉就是见相,然后是境相,最后是业相,这就是三细相。
所以上帝那个天人一出来,这个世界的众生共业识刚产生。他第一念就是见相,于是他想看到就是境相。
所以上帝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天人,他刚好在世界成那时候来的,于是他看错了。误以为世界是他的意识心产生的。

⑸ 真主、上帝、佛主都是怎么回事

佛不是神灵,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汉语对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任何人只要拥有了圆满的觉悟谁就是佛!比如“老师”只是个职称并不是人,但任何人只要拥有了教师资格谁就是老师。

⑹ 请问"上帝"和“佛”谁更大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上帝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的上帝,宗教的上帝有好多,哲学的上帝,也有好多。总之,站在什么立场看上帝,上帝就会变成什么立场所要求的那个样子。
耶教说中国儒家的天或上帝,就是耶教的上帝,其实,中国儒家的上帝,是泛神哲学的上帝,是只受人爱而不能要求它来爱人的上帝,也是所谓“不可知论”者的上帝;耶教的上帝,却是人格的神,是外于宇宙的创造主,是万能的主宰神。
关于宇宙的起源说,先期的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往往是相信神化的。希腊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罗马以裘比特为众神之主;印度古代的神,很复杂,而且时常变更他们的地位,印度原始神是特尤斯,它与希腊的宙斯及罗马的裘比特是同一语,但在吠陀神界最有力的却是婆楼那(司法神),空界的大神是因陀罗(雷神),地界的大神是阿耆尼(火神),地狱神为耶摩王(但它是在天上),所以,印度古代,是近乎多神崇拜的,后来的印度教,对于上帝——创造主,有说是大梵天,有说是大自在天,有说那罗延天,终于结为三位一体的观念,而以大梵天为创造者,那罗延天为保护者,大自在天为破坏者,其实是一神的三种面貌而已。现在的印度教,崇信阿摩、湿婆,乃至佛陀也成了他们的上帝的同义,“胪列上帝之名几达一百左右,此外尚有更多的名称”(周祥光译的“真理之光”二十二页)。(注十四)
中国道教的上帝是玉皇,这与儒家的上帝不同,与耶教的上帝不同,与印度教的上帝也不同,若以佛教的天帝观来衡量,道教及回教的上帝同于佛教的忉利天主,耶教的上帝(从摩西、耶稣、保罗到奥古斯丁,已升了几级),同于佛教的梵天主,印度教的上帝,同于佛教的大自在天主,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离人间最近,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天。这不是没有理由的比照,因本文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分析介绍,如有兴趣,不妨将各教的上帝观拿来跟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的境界,相互对照一下,就可一目了然了,那也是很有趣味的工作。
因为各天的天主,都有若干骄慢的习气,对他们的属下臣民,总喜欢说,只有他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造物主或主宰神,正像人间的君主,往往喜称自己是“寡人”,除他以外,天下再没有比他更大的君王了,甚至秦始皇自以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他要“四三皇”而“六五帝”,所以自称为始皇帝,这与各天的天主自称是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的心理,是出于同样的一型,他们甚至还向佛陀吹牛(杂阿含四四·一一九五及一一九六)。其实,他们何尝真的是宇宙的创造主呢?宇宙根本不可能由某神的一神之力而创造,宇宙乃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众缘所成。
从这看来,佛教的确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却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主。
至于哲学上的上帝,根本是出于推想的假设,是一种假定的观念,并非实证的现量,所以,佛教不会相信它们的存在。
也许有些神教要说:上帝有惩恶赏善的权威,佛教徒就不怕上帝吗?
是的,因为佛教徒根本不崇拜上帝,当然也不会怕上帝。佛教徒相信,三界之内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个层次的天主在内,他们都会信奉佛法,而拥护佛法;佛教看他们,好像军事机关的职员看守门的卫兵,卫兵有权能执行门禁的出入,阴谋的坏人,卫兵是要管的,是要盘问的,至于规规矩矩的机关人员,岂会骇怕卫兵呢?
佛教不以为上帝有创造万物的能力,也不承认上帝有主宰众生祸福的权威。佛教看上帝,也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不过由于他们过去世中所修的福报,而使他们生在天上享乐罢了。纵然上帝会参与人间的祸福事业,那也是由于人类自身业力所感而来。所谓“自助而后人助”,所谓“自侮而后人侮”,就是这个道理。

⑺ 上帝七天创世,每一天分别创造了什么呢

多伊穆克,信基督不等于不爱国。爱国不是要不分好坏地全面接受自己国家的东西内!
现在的佛教徒容怎么这么虚伪

以斯拉四书中的创世过程:
第一天:神说“要有宇宙”,然后又造了光;
第二天:创造了天使,他们将一部分水升到天上,另一部分水留在地面;
第三天:将地面上的水聚拢在一起,形成陆地和海洋,并在陆地上创造出果蔬;
第四天:造出日月星辰;
第五天:创造出鸟和鱼类,其中包括生活在陆地上的博摩斯和生活在海里的利未坦;
第六天:造出陆地上的动物和人类;
第七天:休息。

⑻ 在佛教中,是谁创造了人

南无阿弥陀佛,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慈慈光师兄答的也很好

人从哪里来,妄想中来,执著中分,颠倒分别中来,因中来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众生的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
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无神论,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类,从宗教学上,可分作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无神的信仰。多神是一般的民间信仰,没有组织、没有体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态,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态。例如∶中国民间的神,分作地方的、国家的。地方的又分作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称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时而异;国家的神是全国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于二神信仰,是把善恶分为两种势力。最初是两个敌对民族各自将己方的保护神视为善神,而对方的则为恶神,后来经由各民族的统一之后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恶神为魔鬼,善神为上帝;不过,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袄教。基督教虽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远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内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谓一神教是说,万物由一神所创造、控制、毁灭,神有大能、权威来主宰万物,正如中国人所称为的造物者,基督教所说的耶和华。基督教虽然也相信有天使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从,也是唯一上帝的创造物,不可能成为上帝的继承人和与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于泛神,是哲学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体,自然的法则,并没有人格的形象,却是万物所出生和所回归之处;神不能有意志地爱人,人有责任和义务服从和敬爱神。
至于无神,本文刚才已说有二类。一是唯物论的无神,认为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运行所产生,除物质的活动之外,没有离物质而存在的灵体。人在出生以前,没有过去,死亡之后,没有未来;如果说有,是肉体遗传的源头和延续。对个人而言,人死如灯灭,纵然也承认人在世间时所发挥的精神力量,不论是学术的、政治的、艺术的,都能够影响于后世;但那是物质,而不是精神。人能够怀念古人,古人却不知道我们怀念他,因为他们根本已不存在;怀念古人不为慰灵,乃为见贤思齐的自励励人。
佛教的无神论主要是基于诸法从因缘所生的现象,说明众生是由业力感得的果报。每一众生,各自造业,个别受报,而许多众生,于往昔生中,曾造无量业;同类的业因,感同类的果报,出生于相同的环境,这就是佛说众生无尽、世界无穷,是众生的自作自受。
我们的世界属于太阳系的范围之内,是由地球人类及生于此界的其它众生,往昔的共业所感,并不如一神论者所说是神创造而来。而对于神的认识及神的需求,实际上是因人的需要而有。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能说他即等于无神,从信仰者说,他是有的;从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神,大福德的主神,或来自于他方世界的天神。他们不只有一个,因此,一神教的信仰者们,本身就有分裂,对于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此一神信仰,其实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佛教的无神,并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于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们当作众生的类别,所以《华严经》、《地藏经》,乃至于《阿含经》等,都讲到鬼神。佛教不是「无鬼神论」者,而是不以为有独一无二主宰宇宙的创造神。

⑼ 道教中的上帝是谁道教上帝和佛教上帝的区别在哪里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侣,即位后自封“大庆法王”,亲自讲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帮助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 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传佛教,汉语系佛教仍在民间流行。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学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大虚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并对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⑽ 以佛教的观念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创世主是谁

基本概念
缘起,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存在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什么叫因缘呢?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佛经里曾经说过‘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说明事物的同时互相依存的关系的道理。
什么是异时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来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
禅谓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和合而生,这就是世界.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佛教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 说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达到菩提觉悟,佛的境界
缘起(pratitya-samutpada)
佛教教义。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 “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最早的缘起说是“业感缘起”即十二因缘说,主要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但后来各派对缘起的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中观派和三论宗主张“性空缘起”,认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心为世界的根源。华严宗把各家关于缘起的学说,用判教形式概括为四种:1、业感缘起。由烦恼恶业招苦果,因果相续,六道展转,生死轮回,为小乘之缘起观;2、阿赖耶缘起。由阿赖耶识之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以现行诸法为缘,生烦恼恶业而招感苦果,三世因果辗转相续,为大乘始教之缘起观;3、如来藏缘起。又名真如缘起。如真或如来藏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其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回,其净分现四种圣人,为大乘终教之缘起观;4、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为圆教之缘起观。
缘起,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存在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什么叫因缘呢?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佛经里曾经说过‘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说明事物的同时互相依存的关系的道理。
什么是异时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来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
禅谓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和合而生,这就是世界.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佛教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 说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达到菩提觉悟,佛的境界

阅读全文

与创造主上帝周组佛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