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另外两部时代作品他是想表达什么
王小波作品《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
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三部曲包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说,代表着王小波对文学的关怀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达到的艺术水准。
一、《黄金时代》:
《时代三部曲》之一,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
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国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
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洁。
(1)王小波要创造出有趣的东西扩展阅读
一、《黄金时代》创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1982年三十岁大学毕业后,王小波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时期王小波开始写作《黄金时代》。
1986年王小波获硕士学位,他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
二、《白银时代》创作背景:
1992年,王小波辞去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在此后的五年中,他完成了“时代三部曲”,《白银时代》完成于1996年秋季。
三、《青铜时代》创作背景:
王小波《青铜时代》的三个故事均取材于唐传奇。《寻找无双》故事源自唐代薛调的《无双传》,《红拂夜奔》取材自唐传奇《虬髯公客传》,《万寿寺》取材自唐传奇《红线》。
⑵ 如何评价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杂文巧妙地通过两组对比来表现主题,第一组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置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
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
内容简介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王小波。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使我感到欣慰。有一次,作家孙郁先生对我说,他在北京四中读书的女儿非常喜欢读王小波的作品,她的同学们也喜欢。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让毫无相同生活经历的年轻一代喜欢,首先证明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能够超越时间的东西。
而这就是所谓“永恒的主题”,如爱和美。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当初,王小波的作品刚面世时,我就听到这样的说法:他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
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并没有一个像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证书来印证这一点,但是,我相信,时间就是他作品价值的证书。
⑶ 王小波深受读者喜爱的著作《黄金时代》,是如何走向大众的
在中国文坛,有一位作家凭借自己有趣的灵魂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花花世界,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独特。他的爱人才初见他时曾笑称他的长相是种“障碍”,可他却凭借自己的幽默风趣,谱写了一曲令无数人艳羡的爱情乐章。
他与爱人之间的书信被很多年轻朋友当作表白的经典台词,他就是王小波。王小波的作品被很多年轻人所追捧,有些人更是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但在王小波生前的时候,他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
上个世纪末期,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改革开放,加大了对外交流,但是人们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快的被解放。而王小波在思想上堪称那个时代的“先锋者”,他崇尚自由,他歌颂人性。
在他的作品里“性”占了很大一个部分,这让当时的世人无法接受,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把“性”看作是一种丑恶的行为,王小波的反其道而行,困难重重。
遗憾且璀璨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本书历时20年才定稿,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王小波大半生的心血,王小波曾说这本书是自己的“宠儿”。可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也面临了无法出版的困境。
相比于内地来说,香港的对外的交流比较多,人们的思想也较为开放,因此在图书发表方面并不像当时内地那样严苛,王小波想将这本书拿到香港去发表。当时香港的编辑们看到这本书后连连称赞,但是他们却觉得《黄金时代》这个名字不够具有吸引力,于是便改名为《王二风流史》。更可笑的是,这样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却被划入了“黄色小说”之流,看到此情此景,王小波无疑是心痛的,但他也无可奈何。
⑷ 王小波有哪些经典句子出自哪里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
⑸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 1,要过有趣的生活,一般是需要钱的时候才去工作(和原话有点出入但意
我来回答你
王小波本就是那种不喜欢被框架限制的人,追求有趣的生活和赚钱的工作于他是两条平行线,钟爱写小说的他,从人大辞职以后就做了自由撰稿人,只不过所写的作品处处碰壁,所以经济情况就不是很好,谁跟钱也没仇,不是他境界高,是当时他的作品不能被社会认可,想赚钱而不可得。
社会上的实用主义,可能从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了,跟写作的日期没关系,是你进入社会的时间还不够长,所以之前没感觉到,目测你刚毕业。
⑹ 你怎样理解王小波的小说创作
俄国一位文学评论家说真的才是美的,王小波针锋相对地指出美的一定不是真的。
我以为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王小波小说创作的立足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他的小说中看到荒诞不经和由此孳生的荒谬之美。王小波不执着于现实存在的到底是什么形象,而是关注这种形象可以怎样经由天马行空的想象型构进入审美的视域。在这里也能看出他的小说追求和杂文追求的分异。有人说他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我对此很有保留。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内中隐含了对现实的批判是很正常的事,但这是否是王小波小说主要欲求的东西,就很可商榷了。以《黄金时代》为例,文革是故事的大背景,你不妨对照国内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很多的),看看小波的和他们的写法有何区别。小波的文章干净凝练,流畅优美,没有愤怒,没有控诉,没有嫉恨,没有伤痕,没有哭哭啼啼,没有忧愁忧思............有的只是男女亲密欢合的“伟大友谊”这样最为纯真的人性图腾。是不是文革不值得我们愤怒,或不应该被控诉,当然不是。我私揣小波的意图,以为文革的事实(或真相)已经悲惨异常,不能再写成伤痕文学或批判文学那样沉重。这需要怎样的平常心啊。。没有这样的平常心是绝难收到“举重若轻”的效果的。
王小波生前好友,中山大学中文系艾晓明女士十分激赏王小波文学中的趣味主义取向。艾君的眼光是很准确。 的确,有趣是王小波最为欣赏的文学价值之一。联系作家的生平来看,作者曾经在集权政治的前两个时期生活过,即乌托邦时期和人间地狱时期,一个充斥着呆板一个充斥着恐怖,共同点是毫无趣味可言。那时的王小波既不能体会生命的乐趣更不能体会思想的乐趣,对天才型的人物而言这样的环境除了收获无限绝望什么都得不到。然而,庆幸的是作家并未并环境同化,成为数以千万计的庸俗而无趣的芸芸众生之一,而是以更其不息的强烈欲望和得至天赋的创作才华在文学的花园辛勤耕耘,势要开辟属于自己也属于同样渴求有趣的读者诸君的精神家园,势要与世俗生活和紧贴这种生活的文学划清界线。以《红拂夜奔》为例可以看出作家的这种价值取向。在这里现实的逻辑是被打破了的,历史时空是可以随意组接的,思想和性爱是不能分割的,春宫图和费尔马定理是一起流传的…………如果用看经典文学的眼光看这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除了犯傻就什么也得不到。
王小波这个人是特立独行的典范,他的文(包括小说和杂文)也是特立独行的典范。讨论他的创作的话题可以写成一篇学术论文甚至是一本专著,上面的三言两语也只是即时想到的,可能什么也说明不了。建议楼主看看王小波本人的文论,就是他评论自己的作品和对文学的看法的相关文章。这可能是最为便捷的理解王小波创作的途径。当然也可以参考别人评论王小波的文章,比如艾晓明,李银河,秦晖,戴锦华等人。现在国内研究王小波的论文数量不算多,但也有不少清晰独到的认识观点。
⑺ 你认为王小波那几本小说最有趣
已故作家王小波先生的青春三部曲,是他一生创作的顶峰代表作品.《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但文艺界对其作品的评介,当属《黄金时代》最佳。
我的收藏,也只有后两部作品,前一部的,虽想得到,但在图书市场却始终未见。后两部我是一一拜读。这些作品中,处处透露出王小波的愤青与叛逆,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布局巧妙,爱不释手。
小波先生的杂文同样精彩。《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最爱。
现在中国的高校里流行这样一句话:
男生必读王小波,女生必读周国平。王小波说过的话渐渐地成为学院里或餐桌上的口头禅,流传广远“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一个人只拥有一生一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这个人远看不像一个好人,近看还是一个好人。”“让我们坏一坏吧!” “满天的星星好像一场冻结的大雨“我只能强忍绝望活在世上。” “凡是能在这个无休无止的烦恼、仇恨、互相监视的尘世之上感到片刻欢欣的人,都可以算是个诗人。”生命是这样的空,总要做点什么吧!王小波曾经写过一段话,说一个人如果百无聊赖,就会在纸上写点什么,无论最初写的是什么,最终一定会写小说,而且一定会写得好,只要你足够无聊,足够无奈。“看过他的小说,我犹如被人猛击了一掌,又如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片光明——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原来小说应当这样写!”“《青铜时代》为新时代的小说创作指引了一个方向,“看他的小说时我无比震惊,看随笔时击节赞叹。这样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人去世了,而我感到像失去了一个亲人。他的文字曾如此近地贴近我心,他由此成为一个无比亲切的人。看着新一代对他的狂热推崇,看着“王小波文体”在高校流行,不由生出无限感慨。十年之间,不知多少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王小波为什么这样红?王小波的猝死和大红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猝死和大红没有必然关联,并不是所有猝死的作家都能大红,而且王小波是一红十年,甚至更长。社科院有位朋友统计过,在1997年离世的作家有七位,但是,除王小波外,谁也没有形成轰动效应。 王小波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追随者? 简单地说:因为他有趣!还有,因为他纯粹,理想主义,却是一贯的低姿态,一贯的边缘身份;他在体制外坚持写作,却写得比作协养着的专业作家好!也就是说,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争了一口气。王小波首先把自己视为小说家。在《思维的乐趣》自序里,他说,“我以写小说为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小说为业,杂文是业余穿插。偏偏多数人对王小波的了解是通过他在《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开设的专栏,是通过他的杂文而非小说,认识了一个幽默机智的王小波。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在现实中却如此不得志,上天真是不公。也许,正统文坛对他的排斥,恰恰招致了众人的逆反心理,所以才诞生了“王小波门下走狗”这个群体,谁会是走狗?他们也知道“王二”是不需要的,那实在是一群正话反说的叛逆者!
⑻ “一辈子很长,一定要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哪位大神告诉我这句话出自王小波的哪本书尽量详细一点啦…
王小波是杂文大师,他的有趣主张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及过,你的这段话算不上他的名言,我也真的很难帮你找到出处。但我确定肯定出自于他的杂文之中。我最近又重读了一遍他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我肯定并不出于他的书信集。
⑼ 王小波经典语录
语录一
吃饭喝水性交和发呆,都属天赋人权的范畴。假如人犯了错误,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惩办,却不能令他不发呆。如不其然,会引起火灾。(《革命时期的爱情》)
语录二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思维的乐趣》)
语录三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思维的乐趣》)
语录四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智慧与国学》)
语录六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
语录七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只猪,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猪圈里,就会把在吃猪食看作极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所以猪的记性是被逼成这样子的,不能说是天生的不好。
语录八
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
语录九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语录十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更多摘录
1、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2、 公路上常能看到扁平如煎饼的物体,它们曾经是青蛙。它们之所以会被车轮轧到如此之扁,都是因为视觉上的缺陷。……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
人忠于已知的事实叫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做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做浮嚣。
4、 有人有趣,有人无趣,这种区别是天生的。
5、 各种作品,各种人,尤其是各种事件,既然有高有低,就有了尺度问题。众所周知,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调高,但总免不了要干些格调低的事。这就使格调问题带有了一定的复杂性。
6、 一个常常在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战斗。
7、 媚雅这事是有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
8、 在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这一宏大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如果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会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跙。
9、 用一生来追求艺术……相较于科学,艺术更能使人感到幸福。
10、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的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当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之所在。
11、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12、人不爱自己的家就无以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门里那一点地方。
13、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14、关于21世纪的描述:理想主义的光芒已经黯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现实问题上去。当一切都趋于平淡,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
15、我赞成对生活空间加以压缩,只要压不到我,但压来压去,结果却出乎我的想像。……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
16、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认为它不值得一过。
17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18、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19、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 象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20、 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21、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22、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骟的过程。
23、 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24、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25、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
26、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
27、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而追求知识的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后的事我看不到,但现在想想心里就高兴。
28、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29、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 ,虽然我会死,可一想到死后,这条追寻智慧的路还有人在走,心里就很高兴。
30.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31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32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33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34 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
35 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
36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37 今天我想,我应该爱别人,不然我就毁了。家兄告诉我,说我写的东西里,每一个人都长了一双魔鬼的眼睛。就像《肖像》里形容那一位画家给教堂画的画的评语一样的无情。我想了想,事情恐怕就是这样。
38 假如这世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都耳熟能详。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
39我要写一些闪光的句子,象月光一样皎洁。
40还有,我特别爱你,你干什么疑心呢?我永不冷漠。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人可以从环境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又成为他行动的动力。 乐趣又产生欲望,又反馈回去成了再做这行动的动力,于是越来越凶,成了一种毛病。
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的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
——摘自王小波的《东西方快乐区别之我见》
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乐,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
吃苦、牺牲,我认为它是负面的事件。吃苦必须有收益,牺牲必须有代价,这些都属一加一等于二的范畴。
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这不是什么哲学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摘自王小波的《人性的逆转》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摘自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这就提示说,由知识的差异可以产生权力。让我们假设世界上的人都很无知,唯有某个人全知全能,那么此人就可能掌握权力。
科学家和圣贤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但寻求知识,还寻求知识的证明。不幸的是,证明使知识人人可懂,他们就因此丧失了权力。
——摘自王小波的《文化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