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的哪一部奇书记载着是中国先发明的蒸汽机
天工开物,讲述古人的发明创造。
⑵ 朱元璋发明什么制度为何清朝推行几百年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制度,实际上是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算是一种口头禅,清朝推行几百年其实也是为了入乡随俗,后面又加了一句皇帝诏曰。
⑶ 每一项都领先世界几百年,这说的是明朝的哪些发明
明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国,在这将近300年的时间里,明朝的经济水平一直引领世界,陶瓷业、纺织业、冶炼行业、建筑行业都闻名世界。明代与外国的交往也是非常频繁的,且不说郑和七次下西洋,就说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当时就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经商。这一时期,明朝的很多发明都引领世界,那么,其中最厉害的发明有哪几个?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四种明朝时期引领世界的发明。
一、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石油在当今世界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没了石油,国家甚至都会停止运转,中国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原油。事实上,要追溯石油的历史的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开采石油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就卓筒井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用来打盐井的,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利用了古代舂米的杠杆原理,以足踏的方式带动钻头上下运动,从而在土层中实现打井的目的。
中国最早出现燧发枪是在1635年,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毕懋康是一个兵器专家,他发明了燧发枪,这也是我国火器史上的一大革新。明朝有着雄厚的火器制造基础,使得明朝的燧发枪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明朝的燧发枪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明朝军队都装备上燧发枪,战斗力必定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不过,由于毕懋康很快就从兵部右侍郎上退下来,没有了他进行大力推广,燧发枪这种领先世界的武器竟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后,由于明朝内忧外患不断,燧发枪更是无人问津,后来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大量装备火绳枪,却不使用更为先进的燧发枪,这也是清朝军队战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明朝时期,这四项发明一直领先世界,可见明朝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国家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当今社会中,丛林法则仍然是适用的,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才不会受到别国的侵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段充满了血与火的屈辱历史,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化伤痛为力量,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最终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⑷ 明朝取士实行什么制度 有何规定
明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可能也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啊!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
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所谓清流。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说明这个问题,给他们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这五个人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戊是举人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
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何时中进士的。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啊,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强大力量的。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场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举牌子的,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引得无数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
八股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人,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⑸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考勤制度
《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
⑹ 中国第一奸雄,发明了什么制度被宋朝发扬光大,明朝也还在用
曹操其实当时就是用了一个屯田制。这个屯田制其实就是为了防止这些人不服兵役,也是为了能够将国家的兵力强盛起来所立的。这个制度据说当时是应为炒炒,看到了这些农民不愿意去当兵,所以曹操才立了这个屯田制。
但是在那个时候的话就87斤也算得上是非常肥沃的田地才能够生产的出来的,所以他们不好的田地也就是不肥沃的田地,连87斤都生产不出来。直到到了东汉他们的生产利益就慢慢的发展起来了,所以他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的在往上提高,所以以至于后来这些人的宿命也就没有那么的低下了。
⑺ 明朝有哪些科技发明
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挟岛内战国局面之余威悍然侵略朝鲜。明朝组织远征军入朝参战,血战7年获得全胜。此战役明朝已经不复往日辉煌,实力已经在走下坡路,可是依然在朝鲜以数万之众,凭大炮巨舟之利重挫刚结束战国时代久经战阵实力处于颠峰的日本(详细情况可参看《龙战三千里》一书)。在1604年明朝以50艘战船为后盾,和荷兰殖民军东方舰队指挥官韦麻郎谈判,将其逼退。1622年明军在广宁大败,袁崇焕单剑出关,努尔哈赤兵抵山海关,明朝无力应付荷兰在福建沿海的骚扰,可是荷兰殖民者在凡是有明朝驻军的地方就没能讨到好!1623年明朝官员南居益在澎湖,采用海面上用火船阵,陆地上用堡篮阵,与拥有当时最先进火器的荷兰殖民者血战半年,迫使其在明军的监视下拆除经营两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扬帆而去。1633年10月22日,明军在料罗湾大战中击溃荷兰和中国海盗刘香的联军。此后明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荷兰人不敢骚扰中国沿海为止。1639年不服气的荷兰人卷土重来以九艘巨舰骚扰中国沿海,多次击败明朝小舰队,最后被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派人以火药筒泅水攻击,一连焚烧5艘。使得荷兰殖民者最终认输,不敢在海上和明军对垒。崇祯这位明朝末代皇帝没有将一寸国土丢给西洋人。
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一败再败,先败英法,后败日本,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几千年积攒的黄金白银的家底赔个精光···
《天工开物》在清朝曾一度“销声匿迹”说明了什么?
文:于成玉
众所周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其字长良,系江西奉新县人。生于万历15年(1587)。万历43年(1615),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于崇祯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笔者按:教谕即管理教育的官职)。其间,宋应星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10年(1637)刊行,明朝灭亡后弃官回乡,终身再未出任,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约1661)去世。
《天工开物》全书分上、中、下3卷,又细分做18卷。内容十分丰富,并有123幅精美生动的插图。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了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书详细地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和大量确切的数据,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
然而,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在说到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此人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便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由此可见,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天工开物》已经彻底从中国“销声匿迹”了,连知道这本书名字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里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图书馆去查阅,竟然发现这本书还有英、俄、德、日、法等国的翻译本,而且法国还有全译本。据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以致将它深藏于皇帝文库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后来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了。由此可见,清朝的文字狱有多么“兴旺发达”啊!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保守民族,当国家出现危机时,中国是有改革决心的,中国各朝不乏变革者。由于满清是异族统治,满族在人口上又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在政治上才非常保守,满族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压倒一切”,由于近代我们因为满清的保守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所以我们自己也认为中国人非常保守。其实大陆国家因为面临外侵压力比岛国更大、更直接,民族性格一般更开放,需要变革时也会更彻底。满清统治者最大的压力来自国内,害怕“反清复明”,因此面临外侮它考虑问题自然偏向。就是外国军舰开过来它考虑的还是国内问题——会不会影响它在中国的通知根基!!如果是明朝统治者,它所考虑的问题自然就要单纯的多,变革所需承担的压力也会比满清更少。
明朝末年的郑芝龙(郑成功他父亲)集团就是被朝廷招安的海盗集团。当时垄断了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个超级海上势力,拥有大量的舰船和武装人员。与之能抗衡的只有荷兰人和海盗刘香的联合力量。在历次明朝和荷兰人的交战中郑芝龙集团都是海上主力。在明朝打败荷兰人后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东亚制海权,凡是航行的船只都要花钱买明朝郑芝龙的令旗(通行证)。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即使被汉族农民起义推翻,另立新朝,让郑芝龙类似的海上势力集团存在,中国就不会被世界文明所抛弃。再惨也不会落到满清最后任人宰割的地步。最次也是当时的土耳其的翻版,做二流强国。
⑻ 上班的打卡机是谁发明的
打卡机----发明者IBM公司 沃森
1920年代被用在公司考勤上.
⑼ 是谁发明的绩效考核和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和考勤制度起源于何处
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实行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于是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的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结果是冗员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现、看才能的考核制度开始建立。
根据这种考核制度,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实施奖励与升降。考核制度的实行,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
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榜样。美国于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 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论功行赏,称为功绩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与效仿,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官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工作实绩作 为考核的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实践证明,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
望采纳
⑽ 考勤机是谁发明 的
70年代,第一代插卡式考勤机逐渐代替了手工记录考勤,他是在一个金属制成的卡片上有规律的打上孔,然后用感光元件和光投影区别人的编号,8086处理器或者80286处理器.但金属片容易变形,造成了识别的误差.再加上分辨率的限制,这中考勤机在动辄几千人的煤矿中没有普遍推广.
看情况,极大可能性是美国人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