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陈可辛作为一名香港导演,为什么能拍出《亲爱的》这么接地气的电影
陈可辛留美派的,不过他和尔东升王家卫不同,陈可辛回国以后就一直致力于大陆影视框架,并从中寻求突破。数年如一日的研究,终于让他深谙大陆影视作品的感觉,于是拍出了《亲爱的》这样接地气的作品。
有些情绪是不需要语言来表达的,不得不说陈可辛选演员的眼光也很犀利。有了好的剧本,再加上好的演员,还有足够专业的电影后期处理技术,《亲爱的》这部电影便成了一部经典好剧。
黄渤曾经劝过陈可辛,不要以这种方式去拍电影,看到一半便突然转换角度,黄渤觉得观众不会喜欢这种风格。但陈可辛说:“这就是我想拍这个戏的理由,是当初看原型纪录片最打动的地方。”事实证明,陈可辛确实是一个有远见的导演。
⑵ 陈可辛在拍《夺冠》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首先,就是在演员的选择上,陈可辛就碰壁了。如今《夺冠》拍摄完成,对于郎平的扮演者巩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是在陈可辛邀请巩俐出演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巩俐不止一次地拒绝了陈可辛导演的邀请。不单单是巩俐,从主角到配角,几乎没有什么人答应陈可辛导演的邀请,真的是万事开头难啊,连演员都难以确定。陈可辛导演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劝说这些演员参演。包括一些参加这部电影的球员,我是体育局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请到的。
《夺冠》可以说是从一开始都不容易,但是从首映的反馈来说,还是不错的,也希望大家上映之后,能够去看看啊!
⑶ 陈可辛作为著名导演,是如何跟吴君如走到一起的
陈可辛找《洪兴十三妹》导演谈合作事宜,谁知道被吴君如当成了助理,两个人由此而认识成为朋友,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恋人,现有一女陈是之,但两人一直未领证。不过两个人感情却一直很好。
陈可辛还曾在《夺冠》首映礼上向吴君如表白,称吴君如是自己最重要的人,并且感谢之前吴君如曾经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可以说是很甜的表白了。
陈可辛和吴君如两个人,一个成熟稳重一个鬼马精灵,但他们两个人却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情,毕竟能相伴一起走过20年的人不多。
⑷ 夺冠导演陈可辛为何这么“神”
《夺冠》上映至今,让人既叫好又叫座。从巩俐扮演郎平到运动员真人上阵,再到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导演陈可辛成功地将难以一两句言明的【女排精神】精准地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位置。
对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导演,如果回看陈可辛的履历,你会惊诧的发现,他执导或者是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基本都是叫好叫座,堪称“影帝影后制造机”,如被大家熟知的《中国合伙人》。
“想拿奖,就和陈可辛合作”,虽然只是一个调侃,但也足以说明陈可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实在是太多。
陈可辛的“传奇”,或许更多的是因为他始终对电影葆有热情,想尽办法去让它传承和重拾辉煌,而非坐以待毙。相信没有一个观众能拒绝好的作品,这次《夺冠》的票房,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毕竟陈可辛的作品就是这么“神”。
⑸ 陈可辛的电影有哪些艺术特色
我非常的佩服陈可辛导演,但不是特别喜欢现在的他的作品。他非常有才华,甜蜜蜜,投名状可以证明。他非常的聪敏,也就是情商高的没边,为人处世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也就是圆通,他的电影基本兼顾商业和艺术的典范。为人处世非常的谦虚,低调,从来不居功自傲或者狂妄自大,人际关系搞得很好,所以他适合做监制。
⑹ 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陈可辛等,他们几个谁在电影圈的地位高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太好回答,因为他们这些大导演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要是真的将他们弄出个排名,也只能是心中的个人排名。
而且要是比较权威的话,还得将他们获得的奖项一一说出来,毕竟说到底名气会骗人,但荣誉不会。
作为题目中四个导演中资历最老的一位导演张艺谋,他获得的奖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也是几位导演中获得奖项最多的人。
所以综合来说,题目上的四位导演,我觉得地位最高的就是张艺谋导演了,能跟其抗衡的华人导演应该只有李安和陈凯歌了,陈凯歌导演吃老本所以我就把他排除在外了。
⑺ 请介绍一下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
陈可辛
中文名: 陈可辛
英文名: Peter Chan
性 别: 男
角 色:编剧,导演
于香港出生及受教育,八岁时随家人到泰国定居,入读国际学校。于十八岁时到美国居住,至二十一岁回港。初时,本来只打算参加吴宇森的《英雄无悔》的拍摄工作,及后则长期留下为嘉禾工作多年,担任多部电影的助导工作,后因曾志伟的关系加盟好朋友公司担任制片,闲时学习监制事务。1989年监制其首部作品《神行太保》,后加盟艺能公司。1991年导演其处女作《双城故事》,与李志毅开始合作。监制过《亚飞与亚基》,并与李志毅合导《风尘三侠》,现为电影人制作公司股东之一,致力制作自己喜爱的电影。
导演作品
如果·爱 Perhaps Love (2005)
三更 Three (2002)
情书 Love Letter, The (1999)
金枝玉叶2 Gum gee yuk yip 2 (1997)
甜蜜蜜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1997)
金枝玉叶 He Is a Woman, She Is a Man (1996)
嫲嫲帆帆 Age of Miracles, The (1995)
浮世怨曲 Trouble, I've Had It All My Days (1994)
风尘三侠 Tom, Dick, and Hairy (1993)
新难兄难弟 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 (1993)
双城故事 Alan and Eric Between Hello and Goodbye (1991)
编剧作品
金枝玉叶 He Is a Woman, She Is a Man (1996)
⑻ 请问陈可辛电影的风格、特色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导演本人所追求的风格是什么怎样的 最好能说明有哪些作
论述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解释陈可辛电影风格的基本原因,以此说明陈可辛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
陈可辛以世俗故事、草根人物表达商业 话语,体现商业价值的诉求,以影片的主题内涵表达精英思考,从而完成了商业性 与艺术性的缝合。同时,用新历史主义叙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历史主义现实观,以 世俗大众的视角,从小人物人生际遇、历史轶闻中多侧面多角度的诠释历史,进行 商业化表达,而主题意蕴中则体现了其对传统价值观、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文 情怀的彰显,从而使得商业性与艺术性互相渗透、体现在作品中,受到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致推崇。
陈可辛电影的创作分期 陈可辛踏入电影行业是从吴字森导演的《英雄无泪》开始的,他决定进入 影坛时并没有直接选择做导演,而足听从父亲的建议做起了监制,后来一度被称为 香港最杰出的电影豁制之…。陈可辛共监制28部影片。 其中《神行太保》(1989,导演赵良骏)、《壮志豪情》(1 990,导演柯受良)、《记得 香蕉成熟时》(1993,导演赵良骏)、《新难兄难弟》(1993,导演陈可辛、李志毅)、 《晚9朝5》(1994,导演陈德森)、《春逝》(2001,导演许秦豪)、《见鬼》(2002, 导演彭发、彭顺)、《金鸡》(2002,导演赵良骏)、《会鸡2》(2003,导演赵良骏)、 《春天花花同学会》(2006,导演赵良骏)、《l、J徒》(2007,导演尔冬升)、《十月围 城》(2009,导演陈德森)、《神奇侠侣》(201 l,导演谷德昭)、《血滴子》(2012,导 演刘伟强)等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其中《会鸡》等影片还成为当时救市佳作。陈 可辛作为电影监制,是成功的。但是,在他的心晕,一直都认为做导演才能更全面 的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他最大的理想还是做一名优秀的导演。于是,陈可辛“监 而优则导”。从1983至2013这三十年之问,陈可辛共执导13部电影和1部短片, 其中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5月上映。从他执导的这些电影来看,影片的质 量、导演技术的纯熟程度都有明显进步。鉴于他本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的三次大的改 变,以及受到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陈可辛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三个不同 的电影理念,因此,我们把陈可辛的创作时段分为香港电影人、亚洲电影人、大中 华电影人三个时期。
以严谨、认真的念度摄制有品质的电影,力图做到有态 度的审视生活,努力体现自己的美学观点。是陈可辛追求的电影理念。
⑼ 陈可辛导演都有哪些作品
陈可辛导演的作品有:《双城故事》、《风尘三侠》、《金枝玉叶》、《甜蜜蜜》、《三更之回家》等。
一、《双城故事》
电影《双城故事》是导演陈可辛的处女作,由曾志伟、谭咏麟和张曼玉主演,于1991年公映。电影讲述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一个女孩,但出于兄弟情谊彼此退让,三人在友情与爱情中经历一番考验。
⑽ 陈可辛创作风格
陈可辛绝对是“香港导演”这个独特群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戴着眼镜、留着长发的陈可辛,1962年出生在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到美国学电影,21岁返港。1986年,陈可辛协助吴宇森拍摄《英雄无泪》,从此入行。1991年,陈可辛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此后,陈可辛与曾志伟等人成立电影人制作公司ufo,这一时期他监制或导演的作品有包括《风尘三侠》《金枝玉叶》和《甜蜜蜜》。
1998年,陈可辛远赴美国,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场执导他的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两年后,他返回香港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这一时期,陈可辛已经注重在整个亚洲范围内的合作,他分别和泰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的制作单位合作了《晚娘》《春逝》以及《见鬼》。2005年,陈可辛开始北上拍片,《如果·爱》在各大华语颁奖礼上风光无限。
总结陈可辛的经历,种种转变一如他的女朋友吴君如主演的电影《金鸡》的主题———要生存就要变通———从中国香港到泰国到中国香港再到美国,最后杀回香港。如今,陈可辛选择北上,而且干净利落。“工作室整体搬迁到北京,至于家和小孩,一步步来,也要转移过去。”陈可辛说,如果是搬家到上海,可能早几年他就下定决定了。但北京毕竟是北京,在陈可辛看来,北京才是内地电影真正的命脉所在,他相信这里将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那时候所有重要导演、公司都将进驻。
其实在陈可辛看到香港电影后继乏力的最初,他对内地是缺乏信心的。新世纪才从美国回来的他推行“泛亚洲策略”,可惜没有达到预期票房。现在,陈可辛终于用《投名状》证实了自己曾经的偏见是不对的,他看到的内地市场可谓无限量,“我现在基本上是两边跑,但重心在北京,北京的租金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所以不如干脆搬过去。”陈可辛,最后一个进军内地拍戏的香港大导演,现在却成为了第一个把工作室设在北京的“北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