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真是让人惊心动魄呀.
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这无疑是大自然的力量所在!
大自然的景色,让人想变成蝴蝶飞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游览一番.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的四季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⑵ 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创造力 教案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具备创造型性格特征。人格互动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诸多方面有深刻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最重要的性格特征是:对学生热情,有移情能力,有献身精神,富于变通性、开放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教师的创造动机、自主性、好奇心等特征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最受学生欢迎的创造型教师的性格特征是:幽默感、开放性、接受性、愿意分享观点。这些特征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塑造。
其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了解创造性人才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了解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教师应该知道,对培养创造力而言,学生的哪些行为特征是应该得到鼓励和培养的,哪些是应该予以改变或避免的。相关研究指出,流畅性、变通性、原创性、精致性、开放性、有活力、冒险、好奇心、复杂性、想象力、独立性等,是所有创造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的重要特征,其共同特征之一则是心理的变通性。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教师才可能接受学生矛盾的行为或特征,积极地看待其复杂性并做出积极的理解,从而以接受的、开放的、变通的态度认可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对学生而言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法。
再其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性教学能力。这对教师有四点要求:其一,要将教育或教学的总体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创造性教学目标;其二,预设教学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学习与创造性思考的基础和背景,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运用已有知识;其三,要把自己从知识智慧的提供者转变为问题搜寻者、问题设置者、倾听者、观众等角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服务。其四,掌握创造性教学策略。
⑶ 达·芬奇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他人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先驱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举世瞩目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才华横溢,知识广博,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不仅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物理、数学、解剖、地质学、天文和建筑、工程制造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学科领域中他无愧于“杰出创造者”的称号。就是现代科学家也十分惊讶于达·芬奇的精深的知识结构以及惊人的天赋。因为人们几乎不能相信上天会慷慨地把盖世奇才和美德完美地赋予一个凡人。而天才达·芬奇却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在世界人物史上也很鲜见,他为何如此幸运地得到上苍的青睐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这对他来说,简直不可能,因为他只活了67年。
人们从达·芬奇的生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神秘之处。他一无家庭,二无亲友,终其一生都在躲避着那些被他称为“多嘴的动物”的女人,他隐秘的生活使他从事的事业非常机密。这更使专家们怀疑,达·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帮助。否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达·芬奇的社交圈很狭小,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对达·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产生兴趣。托马兹·玛奇尼是一个时刻跟随在达·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体格强壮并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阅历十分丰富,曾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圣人和统治者的接见,还带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书籍。据记载,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专家、雕刻家、机械师,同时对炼丹术和妖法极为热衷,只是因为他身份低微,故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从这些史料中得出结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上述的观点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托马兹·玛奇尼这个人物是人为臆造的,并不是历史人物。
有些专家认为,达·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创造发明并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他们指出,类似直升机的画,早在达·芬奇之前的佛来米派艺术家手稿中就已出现过,与达·芬奇后来的设计很相像。另外,有记载表明,达·芬奇与东方祭司相交甚密,长期往来。他可能从这些古代文明的传继者那儿,得到许多人类知识的精华。
究竟那种说法正确,不得而知。希望有一天历史学家解开这个谜。
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 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引导参与,激发兴趣
参与性是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参与其中,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是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所以,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时,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例如,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在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后,以学生的口吻自主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因为是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示示范、加以引导,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激励学生愿意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激励探究,强化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可见,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对学生来说,这种实践是自主的、鲜活的、充满无穷魁力的。如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了《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材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强化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综合,扩展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一个又一个专题来进行的,各专题之间尽管有许多联系,但并没有线性的逻辑关系,而是围绕提高语文素养而呈放射状的开放性关系。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指向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一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不同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激励学生运用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去搜集整理资料并进一步研究,将各种能力和探索的兴趣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性的发展,扩展其学习兴趣。如,三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 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五单元在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里,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在“语之园地” 的“口语交际” 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 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乍” 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 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 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由此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始终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贯穿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始终,其落脚点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安排综合性学习时,还应注意综合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要强调其实践性,还应注意其文化性,注重其文化意味、文化内涵,还应该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提倡协作,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分工协作,从中培养学生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合作性。如第五单元提出的开展活动的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扩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发展空间,加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设。三年级上册的两个综合性学习,既给初次接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生铺了路,又给学生提供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