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乐治疗的详情
通俗点解释,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情绪,音乐作为治疗的手段,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作为一种情感语言让人自如地表达(或者说宣泄)自己最真实的情绪,也能最快地让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情感。包括聆听、演唱、演奏、改编再创造或者以音乐作为伴奏等形式。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介入的方法也会不断调整,治疗手段达到上百种,并且应用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包括心理治疗、团队建设、临终关怀、音乐无痛分娩、特殊儿童教育等。
顺便问一下你做的是什么阅读啊?这种新兴的学科都有涉及?
『贰』 音乐治疗技术适合哪些人群学习呢
1. 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好的音乐可以纾解压力,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
2. 音乐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纾解忧郁苦闷的心情,甚至音乐还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灵治疗。
3. 音乐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适当的音乐刺激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甚至达到防止老化的功效。
4. 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企划力以及刺激右脑,尤其是古典乐曲,对右脑的训练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5. 音乐可以帮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经传导速率、增强记忆力与注意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解放。
6. 音乐的旋律可以使婴儿呼吸平静、心跳减缓,让婴儿不再哭闹不安,也可以刺激婴儿的大脑思维能力,让他更聪明。
『叁』 什么是音乐疗法,其原理和方式有什么作用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生理机制
音乐对中枢系统的影响—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影响副交感神经;对全身与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心理机制
莫扎特效应是包括莫扎特在内的音乐家的好作品都具有治疗功能,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增进智力、集中注意、增强记忆、疏泄抑郁情绪。情绪决定认知,通过音乐疗法以改变情绪达到影响患者行为的目的。
治疗中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音乐疗法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此外,音乐具有主动性的、积极的功能,是提升创造,思考,使右脑灵活的方法。
音乐疗法的心理情绪作用
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
治疗中的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
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娱乐的的人际交往环境,音乐治疗师通过组织表达各种音乐活动,为病人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
『肆』 32分算自闭吗
emm,自闭的话其实是一种病。但可以来形容心态,32分的话,心态好点也没多大点事,加油,路还很长
『伍』 问下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疗法每天主要是做什么一直给孩子上课吗工作压力大不大要求很专业吗高悬赏
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疗法达到治疗的目标,包括重建,维持及促进心里和生理的健康,音乐治疗师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设计音乐治疗计划,利用各类音乐活动如歌咏、乐器弹奏、节奏训练、音乐游戏、音乐聆听及即兴弹奏等,配合心理学的运用帮助有需要的患者。 音乐疗法的主要技术特征课概括为八个方面。第 一,音乐疗法的是诉诸人的情感活动,通过感情中枢的活动引起人的身心变化;第 二,音乐活动能引起人的自我陶醉、愉悦、欣赏、满足等感情,减轻人的内心压力,起到康复作用;第 三,音乐活动能促使人追求美,创造没。在精神分析学上,把这种感情的提炼称为“升华”。第 四,音乐疗法具有净化的作用;第 五,音乐疗法中的音乐能在无意识中又发身体运动;第 六,音乐治疗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史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对自闭症和一般的慢性精神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第 七,音乐具有节拍,音调等构造规则,需要人在欣赏时具有统合的精神机能第 八,音乐 2/9 活动具有多样性、丰富性,适用于各种情景。 三、音乐治疗自闭症的手段 (一)接受式音乐治疗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与辅导对象此时情绪状态相似或者相反的曲目,反复播放,使他们在音乐的长期熏陶下性情得以陶冶,又叫聆听法。 接受式音乐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听觉统合训练,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所创。他通过聆听一组经过滤和调制的音乐,校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的失调现象,并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善行为紊乱和情绪失调。治疗中,针对儿童自闭症症状,聆听随机删除了低频和高频的音乐,音量不超过85分贝。当音色、旋律、节奏变幻融为一体的时候,孩子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被激活。有序和随机的交替刺激信号起到了唤醒、催进激励、安宁抚慰、宣泄等生理和心理作用,从而获得药物和人际交流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主动表演法 主动表演法就是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与特定的感情变化的复杂对应关系,让参与心理辅导的人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即用一定的高度、长度、力度、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经过演奏,演唱等创作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如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使他们投身于创作表演的过程,体验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联想、想象等一定的情感意向,是自身的心理状态在表演或创作中被音乐所同化、感染,达到心理共鸣,更好的抒发自身情感,引发自身情感的宣泄。 3/9 (三)培养音乐技能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有音乐治疗师发现,培养音乐技能,如唱歌、乐器演奏,能够转移注意力,大大淡化自闭症儿童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促进对外界生活的兴趣,塑造正确行为。音乐治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音乐来获取音乐之外的东西,即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产生改变,使患者有更强的适应性,得到身心成长。但音乐技能和智能的训练与发展是贯穿音乐治疗始终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譬如自闭症人群普遍对音乐敏感,个别甚至天赋异禀,音乐知识及鞥的积累极有可能为患儿的将来提供发展的机遇,忽略、无视音乐技术的训练很可能过早扼杀孩子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康复还应该考虑发觉他们的潜能,并加以培养,使之或许在专业道路上可以有所发展。 四、音乐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方法 (一)即兴法,指通过让被治疗者参与即兴乐器演奏、心理音乐短剧表演、音乐创作等方法,直接表达出其真实的心理活动及感受,便于治疗师准确把握被治疗者的真实情况,引导治疗。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其特点是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音乐游戏的模式。在自闭症等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强调手段的丰富性、灵活性、生动性,淡化技巧的深度训练,其中让儿童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表演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适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自闭症等儿童共同体验音乐。 五、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促进作用 4/9 由于音乐治疗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因此,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康复作用有着积极地作用。 1、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有许多自闭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方面都有不正常的状态,有的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反应过于迟钝。而治疗师通过针对自闭症儿童特点和个性需要而设计的音乐舞蹈节奏系列训练,为儿童提供听觉、触觉、视觉、运动觉等多重感官经验,刺激感官的开发与接收,满足感官的需求,这样就可以使自闭症儿童在视、听、动、想一连串的感官的开发与接收,满足感官刺激,增加感知信息,扩大感知容量,对大脑活动的技能起到不断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促进了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认知学习和语言能力发展。认知能力低下是自闭症儿童存在的普遍现象。认知能力低下严重影响着自闭症儿童学习和生活。音乐治疗活动中合理应用歌咏和念童谣、表演等等都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很多听觉训练和节奏训练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具有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和节奏感,还能很自然的培养儿童在说话时较好的控制节奏,改变其说话语音无轻重之分、语调无抑扬顿挫等言语现象。 3、改善儿童动作技能。许多自闭症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肢体不协调,动作能力都会经常表现出来。 4、促进儿童的情绪、情感表达。情绪障碍是制约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
『陆』 简述音乐治疗的三种方法
音乐能超越语言表达情感世界。音乐可以开启自闭症儿童封闭的内心使其情感能与外界交流,而语言障碍、情感障碍正是自闭症儿童的问题所在。大兴区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刘永翼
音乐可以刺激多重感官。音乐与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感等多重感官同步,因此,音乐治疗师参与下的音乐行为可以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通过这些刺激可以改善儿童的智力、记忆力、注意力、并能加强儿童的整体协调能力以及驾驭空间的能力。
有目的的音乐活动能增强儿童的自信。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不同,它并不停留在对一般音乐能力的培养,而是运用音乐增强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音乐能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音乐很适于集体合作,当儿童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演唱或演奏时,人际交往能力就开始产生了。
音乐治疗运用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音乐及音响的激发力可以直达潜意识,可以引起自闭症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应。在安全的、无威胁的音乐环境下,可以消退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合适的乐器可以成为与音乐治疗师建立关系的中介,在乐器上的情绪宣泄可以使患儿的心理防卫崩塌。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更重视心理、情绪的调适,而不以做行为训练为主。
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的宗旨和分类:
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是:先使自闭症患儿与音乐(包括乐器)建立关系,再与音乐治疗师建立关系,从而使其走出其封闭的内心世界。
世界各国的音乐治疗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接受法、主动法和即兴法,这些方法技术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中都有成功的应用。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形式:
1、 个别治疗:个别治疗就是一对一的治疗方式,是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中使用最多的形式。尤其在治疗的开始阶段,对于内心封闭、情绪行为紊乱的患儿,只能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治疗。这时的个别治疗要求治疗师用一切方法使患儿感到安全,无威胁。治疗师对患儿的任何情绪发泄、愤怒、尖叫、甚至攻击性的表现都要接受,或以沉默应对,对患儿情绪的宣泄可以用音乐支持或安抚。
音乐治疗中建立关系是关键,在个别治疗中,只有治疗师与患儿建立起了稳固的一对一的关系,才能改善患儿的情绪行为,促进他们各种心理能力的增长,为参加小组治疗奠定基础。
2、 小组治疗(团体治疗):小组治疗常用在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深入发展阶段。社会融合是治疗的终极目标,小组治疗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在1名音乐治疗师配合1~2名助手的集体治疗中可以采取演奏乐器,包括重奏、合奏,有领有和的演唱方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在这些让儿童感到快乐的嬉戏式的音乐活动中,儿童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接受他人,体验到社会交往必须具备的秩序感,学会自我表达及接受他人的表达等等。这一切都是在欢乐的音乐氛围中得到的。
『柒』 什么是音乐治疗,能对哪些疾病在作用
音乐治疗
尽管的音乐治疗组织都有自己的关于音乐治疗的定义, 但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应属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Temple大学教授K. Bruscia 在他的《音乐治疗定义》一书中所做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该定义强调了
(1)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那样,以为音乐治疗只是一种简单的疗法。
(2)音乐治疗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美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以为音乐治疗只是听听音乐,放松放松。
(3)音乐治疗过程必须包括有音乐、被治疗者、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没有音乐参与的治疗过程不是音乐治疗,因为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是一个基本的因素,音乐治疗正是通过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没有被治疗者作为治疗的接收者的任何过程也不是音乐治疗。更重要的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介入的任何活动也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有些人在商店里买一些所谓的“音乐治疗录音带”回家聆听的做法也许对身心有一些的放松作用,但这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因为这里没有音乐治疗师的介入,也就没有治疗师与患者的治疗关系这一关键的动力的因素的存在。
『捌』 下列哪项属于音乐治疗的形式
音乐治疗四种形式分别为:接受式、即兴式、再创造式、创作式。
『玖』 催眠曲的音乐治疗
1974年世界音乐治疗联合学会成立,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得以确立。传统的音乐治疗概念为,以心理治救治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的人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能给人们巨大的精神享受,但音乐治疗却与音乐欣赏不同,它的目的是调节人体身心状态,通过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因此音乐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存在身心症状的亚健康状态者和临床病人。当然也会有一些健康人为了维护健康的目的来寻求音乐汉字。鉴于音乐治疗关注的是人身心两方面的整体调节,强调改善症状,提高人体自愈能力和生存质量,而不是针对病原体和病灶。因此,音乐治疗作为综合疗法的一部分或康复治疗方法之一,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病人。作为单独的治疗方法,音乐治疗主要用于功能失调和身心疾病患者如功能性高血压、功能性胃肠病,睡眠障碍、心境障碍(如抑郁焦虑性障碍)和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
另外,不良生活方式、社会及职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过早表现出疲劳增加,活力、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疼痛、便秘或腹泻等;心理症状主要为强迫、敌对、焦虑和抑郁。这些亚健康身心症状都能通过音乐治疗得以改善。 人类具有丰富的情绪和情感,除了喜、怒、忧、思、悲、恐、惊外,还有平静、轻松、愉悦、喜欢、爱慕、崇拜、嫉妒、敌意、孤独、空虚、渴望、依恋等情绪,并因外界情况的变化,存在极其微妙、细腻和复杂的情绪变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到美好的东西、得到所喜欢的人的宠爱等自然会产生愉快情绪;而当自我发展受阻、被打击、批评、辱骂等自然会产生郁闷、生气和愤怒的情绪。科学家将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客观事物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表现为愉快、喜悦、满意和幸福等称为正性情绪;个体的需要受到阻碍得不到满足,表现为沮丧、失望、悲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称为负性情绪。
不同的情绪状态可使人产生不同的身心状态。在适宜的正性情绪的影响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功能可保持良好状态,有益于健康。长期的负性情绪如抑郁和焦虑,会使人产生疲劳无力,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严重者引发睡眠障碍、疼痛、消化功能失调等症状甚至导致心理或躯体疾病。
在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音乐可以准确而细致入微地描述人类情绪活动的微妙变化,能够直接、迅速、灵敏地作用于人的情绪活动。这是因为当人类感知音乐音响的变化,会不由自主的、直接产生相应的音乐情绪反应。例如,人们会从《二泉映月》的音乐中感到悲哀,会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几小节中体验到紧张、震撼和威胁的感觉,而莫扎特甜美的音乐能使人获得平静和愉悦的情绪体验。
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功能关系密切,在判断音乐正负情绪成分的任务中,右半球起主导作用。国外学者采用脑认知成像技术,进行了人类音乐感知大脑认知活动的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音乐与语言的脑功能区是分离的;左侧脑在音乐时间序列、节奏辨别等方面起作用,右脑则在音高、旋律、和声感知处理过程中起优先和主导作用;大脑两半球间及半球内各脑区间有相互的协同作用。
另外,当受试者听可产生愉快情绪的音乐时,左侧大脑的额叶激活,而恐惧和悲伤的音乐则显示右侧大脑额叶激活。激活程度与情绪强度相关的部位,还包括海马旁回和额叶区。音乐引起被试者产生愉悦高峰体验时,腹侧纹状体、中脑、杏仁核、眶额皮层和腹侧内侧前额皮层(M PFC)激活。这些部位能影响支配人体内分泌和内脏器官活动的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相关激素、酶与神经递质,从而发挥它们的生物学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治疗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音乐心理和行为治疗开始,逐渐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音乐、声学、物理、生物学、心理学、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不同类型、多元化的音乐治疗方法。同时,各国传统音乐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和技术。
音乐治疗方法大体上分为聆听法、主动法、特色音乐治疗法和其他技术。 即通过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病人的身心,达到治疗的目的。各国由于文化传统以及音乐治疗的发展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聆听技术,例如超觉静坐法、音乐处方法、音乐冥想法、音乐想像法、聆听讨论法、积极聆听法、名曲情绪转变法等。
其中,音乐处方法也许是很多人熟悉的一种形式,医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音乐让病人进行聆听,如抗抑郁可选择《春天来了》、《喜洋洋》,降血压选用《良宵》、《汉宫秋月》,催眠选用《二泉映月》、《烛影摇红》等。治疗多采取集体聆听,每日1次,每次1小时,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需测定病人的血压、心电图、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等项生理指标,以用来对照治疗效果。音乐冥想法在日本很流行,冥想即指深沉的思索和想像,音乐冥想法是按照音乐的功能,选择不同乐曲编制特定的音乐带,进行聆听和冥想。
乐曲分别用于人的起居和情绪调节的各个方面如“早晨的音乐”、“催眠音乐”、“焦虑不安时的音乐”、“悲伤的音乐”、“肠胃不适的音乐”等。编制的乐曲主要选用西欧古典音乐或专门创作的音乐。实施音乐冥想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如“进入冥想”、“退出冥想”,并且聆听时有规定的姿势。 是在美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疗法。实施时由治疗师诱导病人进入放松状态,让病人在特别编制的音乐背景下产生想像,想像中会出现视觉图像,这些图像具有象征意义,常与病人潜意识中的矛盾有关。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治疗师引导病人诉说产生的想像,并在音乐结束后与病人讨论想像内容的意义。这种疗法还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称“引导想像和音乐”。
音乐治疗中遵循的一个原则是音乐要与情绪同步。如一个人处于强烈悲痛情绪时,不能立即选用欢快的乐曲聆听,而要用《悲怆交响乐》或民乐《江河水》一类的乐曲,以求宣泄悲痛之情,引导病人尽情发泄直到心中郁结的悲哀得以化解,等病人逐渐感受到轻松后,再聆听平静舒缓的乐曲,经过一段调整,情绪有了转换后,才能逐步聆听较轻快的乐曲。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人聆听的乐曲需要有经验的治疗师精心安排。 体感音乐治疗是通过听觉和触觉(感受振动)接收及传导的方式,使人体感知音乐以达到治疗身心的目的。它由体感音乐、治疗方案和体感音响设备三方面组成,也可以认为是由硬件设备与软件技术(音乐和治疗方案)两方面构成。体感音响设备主要包括音源-分频-放大装置、音箱或耳机和附加换能器的外周设备如床、垫、台、椅、沙发等组成,其效用是使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音乐声波振动。体感音乐是一类特殊制作的、富含低频、以正弦波为主的治疗性乐曲。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不能感受空气传导的声波振动但可感受到液体和固体传播的声波振动。这种振动可通过人体骨骼—听觉器官—听神经或触觉感受器(感受振动)—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传到大脑,使人感知声音。试验结果表明,单一频率的强烈振动可引起人体不良反应,如血管收缩、神经系统的损伤等振动病。
体感振动音乐声波为不同频率、不同声压的正弦波叠加形成的有规律性、周期性的乐音声波。这种乐音声波产生的低频振动为和谐的、非单一频率、以正弦波为主、随音乐旋律和节律变化而变化、强度控制在50分贝以下的低频振动。同时,在治疗中还可根据受治者的感觉调控振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国外近20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表明,体感音乐振动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治疗目的不同,体感音乐乐曲在旋律、频率、节奏等方面也有所差别。治疗方案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内容包括评估治疗对象的身心状态和音乐素养,确定治疗方案,选择体感音乐乐曲,确定音量、振动强度、治疗时间及疗程等。体感音乐治疗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横纹肌肌肉放松、胃肠蠕动增加、皮温升高、血压下降、脉搏数减缓;血流加快、微循环明显改善、身体热辐射趋于平衡等;心理效应主要是调整情绪,可使人平静、放松、愉悦和诱导睡眠。临床研究证实,体感音乐疗法可明显改善亚健康状态者的疲劳、睡眠障碍、疼痛和消化道症状。国外,它多用于各类疼痛、脑损伤所致的运动语言和认知障碍、抑郁、焦虑状态、睡眠障碍、功能性高血压、胃肠功能障碍等的临床治疗,同时也在预防褥疮、便秘、临终关怀和压力管理等方面应用。但它不能应用在急性炎症、妊娠、血栓症、活动性出血、低血压、放置起搏器或支架和重度精神疾病等病人中使用。
今天,音乐疗法的发展使得音乐具有了另一种魅力,它蕴含的意味也许足以使终日竞争奔忙、身心疲惫焦虑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休息,远离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使身患疾病的人感受到希望和快乐;使身心障碍的人得到心灵的缓释。当然,健康的人也不妨在生活中多聆听一些名曲陶冶性情,或者闲暇的时候走向大自然,去聆听那些自然之声如啄木鸟啄木的断断续续的笃笃声,隆隆的雷声,风刮过麦地的刷刷声、鸽子的咕咕声等,去感受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宁静,让自己的身心得和人生得到放松。
『拾』 音乐治疗该如何使用
在专业的音乐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评估患者的病症及严重程度,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下治疗目标,治疗师必须非常清楚音乐能给治疗对象带来什么改变,这和随意地听音乐有本质区别。
除了音乐本身的作用,治疗师与治疗对象之间的关系与配合尤为重要。“治疗师知道如何用音乐烘托氛围,”尹誉霏举例说,“我曾治疗过一个患‘恶劣心境障碍’的患者,当时选择的治疗方法是歌曲创作,他唱自己写的歌,我弹琴伴奏。其中有一段患者情绪较为激动,表达有些吃力,我就用和声烘托给他支持并鼓励他表达。唱完后,患者哭了很久,他觉得那一刻他把憋了几年的情绪发泄出来了。”
音乐能起到类似于“药物作用”的四种效应:心理效应,人的情绪、认知跟着音乐变化;生理效应,音乐能引发全脑反应,从而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神经递质释放等;社会效应,当我们与他人分享音乐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得到促进;审美效应,音乐之美作为生命中的积极资源可以唤起生存信念。
音乐治疗有许多方式,主要分四类:聆听体验,如让治疗对象谈论聆听音乐后的感受、描述想象的画面等;再创造,如通过唱歌、打节奏的方式改善协调能力和注意力;即兴演奏,演奏简单的乐器与他人进行互动;音乐创作,如改写歌词、即兴歌唱。
音乐虽好,但并非什么病都能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音乐治疗作为辅助;对于焦虑症、神经衰弱患者来说,音乐治疗也需配合药物治疗,但其改善症状的效果很好,可以进行深入的治疗;而对于压力大的年轻人、亚健康的中青年、退休的老年群体,只要对音乐有兴趣,都可以通过音乐治疗来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创伤或使自己心灵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