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误读与创造

误读与创造

发布时间:2021-09-12 03:28:15

Ⅰ 文学误读的概念是什么

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你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

Ⅱ 著名评论家王进玉老师说传统也需要不断创造,任何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都是对传统的误解与亵渎。你怎么看

传统的未必就是适合当下的,适应时代才能为人们接受。因此老师说的对,传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东西,才能流传下去。否则会不接受而失传。

Ⅲ 文化误读现象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有哪些

1、好的影响:首先,因为经过本民族文化的再加工,外国文学作品更容易在本国传播,与本国读者达到沟通,从而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林纾作为中国以古文笔法译西洋小说的第一人,不仅使得《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一大批西方小说在国内一时风靡,更是引起了其他译者群起争相竞译的局面,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先河.
其次,“文化误读”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它使一部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阐发出一些原作中未被发现的新意,重现发现出一些文学价值,甚至有时还会“创造”出文学名家.
最后,由于“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自身的历史文化要求所产生的,因此,从某个方面,它也可以推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学的进步.庞德通过误译原作发现了自己的创作价值
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将“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译为“The smoke-flowers areburred over the river”.“烟花”译为“smoke-flower”(冒烟的花)不忠实于原文,显然是误译,但其误读的译文把扬州“烟花”三月那种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和优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浓郁,译文之美胜过原文,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不好的影响:读者接受误译的译文后,肯定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相应的消极后果.尽管翻译中文化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但误读和误译不利于跨文化的交流,甚至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中西翻译文化史都证明了这一点.西方读者读英译《石头记》同中国读者读《红楼梦》原著的反应大为不同.这种误读看似是译者为读者着想,实则是截断了译语读者了解异族文化的渠道.
文化误读往往导致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使得文化交流的质量大打折扣,成为世界文学融合的极大阻碍.同样也会对本民族的文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学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有意的文化误读不利于译文读者真实全面认识和把握异族文化的真相与原语文化的精神本质,导致文化交流的质量大打折扣.

3、文化误读是指文学翻译中对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问题产生误解的现象.

Ⅳ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什么它有什么消极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举例说明。

文化误读是指文学翻译中对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问题产生误解的现象。
文化误读的正面效应
首先,因为经过本民族文化的再加工,外国文学作品更容易在本国传播,与本国读者达到沟通,从而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林纾作为中国以古文笔法译西洋小说的第一人,不仅使得《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一大批西方小说在国内一时风靡,更是引起了其他译者群起争相竞译的局面,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先河。
其次,“文化误读”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它使一部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阐发出一些原作中未被发现的新意,重现发现出一些文学价值,甚至有时还会“创造”出文学名家。
最后,由于“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自身的历史文化要求所产生的,因此,从某个方面,它也可以推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学的进步。庞德通过误译原作发现了自己的创作价值
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将“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译为“The smoke-flowers areburred over the river”。“烟花”译为“smoke-flower”(冒烟的花)不忠实于原文,显然是误译,但其误读的译文把扬州“烟花”三月那种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和优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浓郁,译文之美胜过原文,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文化误读的负面效应
读者接受误译的译文后,肯定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相应的消极后果。尽管翻译中文化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但误读和误译不利于跨文化的交流,甚至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中西翻译文化史都证明了这一点。西方读者读英译《石头记》同中国读者读《红楼梦》原著的反应大为不同。这种误读看似是译者为读者着想,实则是截断了译语读者了解异族文化的渠道。
文化误读往往导致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使得文化交流的质量大打折扣,成为世界文学融合的极大阻碍。同样也会对本民族的文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学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有意的文化误读不利于译文读者真实全面认识和把握异族文化的真相与原语文化的精神本质,导致文化交流的质量大打折扣。

Ⅳ 什么是文学误读怎样运用在写作中

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你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你在写作这程中,可以双方面考虑。

Ⅵ 避免文学作品的“误读”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你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
“误读”的语词意义就是“错误的阅读”,即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做出与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品的审美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等不一致的理解和评价,但是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并不仅仅是针对文学阅读过程中理解的正确与否而言,它更多的时候还和一定的心理需要和理论要求相关联,是一种有着特殊指向的阅读行为,其概念是不确指的。

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做出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评价———这是对“误读”的一般理解。造成这种“误读”情况的原因很多。主张“细读”的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曾经把造成诗歌阅读偏差的障碍归纳为10类:
(1) 难以辨别出诗的明白意义。
(2) 缺乏感受诗意和诗形的能力,只注意语词系列,忽略了诗的形式和展开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
(3) 不能形成有效的想象或者干脆胡思乱想而干扰了对诗的阅读。
(4) 不相干的记忆插入。
(5) “陈腐的反应”,即个人的记忆产生的无关的反应。
(6) 阅读时过于多愁善感。
(7) 阅读时过于压抑自己的感情。
(8) 墨守诗歌的成规或受到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偏见的影响。
(9) “技术预测”,即根据诗歌表面的技巧来判断诗歌。
(10) 文学批评的一般先入之见。

Ⅶ 文学误读解释名词和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上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你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之后,必然要向更宽广的社会、历史、政治拓展,从局囿于文本向更深厚的文化拓展。
西方的历史具体性和必然性给予了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以重要影响,但它仍然不能代表或取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特定的历史具体性。我国文学研究90年代初确实存在过凌空一跃的现象,存在着从原先的政治社会批评直接跨到当今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的情形,存在着缺失的环节。西方文本中心时代的那种语言的、文本的和形式的研究虽在90年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至今仍不充分和深入。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近20年文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具体性不同于西方,有它自身的后发历程。但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不可能按西方的路线原封不动地再走一遍(其实西方各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也并不完全一致,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研究的思路在深层不同于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两极分立的研究路数,并不醉心于所谓的片面的深刻,而更满足于执两用中或面面俱到的混成思维。
文学研究传统对象的萎缩,新的研究对象的不断生成,新的研究界域的不断拓展,研究内容的转换,致使学科发生“内爆”, 这种“内爆”必然突破原有界限。在学科面临转型或多元转换、边界移动的特定历史时期,自律性的坚守就失去了现实支持和学理依据。比如作为自律性支柱的文学性、审美性,作为内部研究的核心的语言论与文本论,作为文学本体研究的形式观,都已发生重要的变化。
作为自律论依据的文学的文学性,现在已溢出文学的边界,广泛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电视、网络、广告、服装、家居、美容、汽车销售以及美食,进入几乎所有日常消费和商业炒作中。而审美性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专属性能,而成为商品世界的共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最近几年它得到社会理论家、美学家与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审美化已经成了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组织化原则。

阅读全文

与误读与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