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烹饪的发明者

烹饪的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9-12 02:45:33

1. 烹饪历史上有哪些杰出人物和著作

诗人苏轼,不仅文笔了得,在创造了东坡肉,我非常喜欢吃这道菜。

2. 量子美食的著名科技烹饪研究者

纳森·米尔沃德 美国 加州 前微软技术总监。在这场“厨房革命者”中,纳森·米尔沃德不得不提。他在14岁上大学,19岁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地球物理及空间物理学硕士,之后在普林斯顿拿到数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在23岁获得理论数学物理博士学位。后来,他在剑桥大学担任斯蒂芬·霍金的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宇宙天体学、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以及万有引力量子论。 再后来,他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1986年卖给了微软公司,1991年他又筹建微软研究院。1999年,身为公司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战略家的米尔沃德离开了微软公司。除了拥有诸多专利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师、风险投资家、古生物研究赞助者以及世界顶尖的烤肉厨师。位至少有500项发明专利的科学怪人,在之前的三年时间里,跟另外29人的科学组团队研发制作出现代主义烹饪--量子美食。
JACK 郭红晓 中国
中国量子美食的先行者,常年潜心研究欧洲高科烹饪及新的技法。现已经对量子美食主要现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郑州新思维分子美食烹饪中心技术总监。常年在中国开设分子美食培训班,在多家国际酒店担任chef,中国分子美食创意菜的领军人物。亚洲创意菜天王,法国蓝带奖,法国优异之星奖。国际烹饪艺术大师。曾得到多位米其林及分子美食大师的言传身教。在中国传播分子美食培训与中国菜结合培训班20多期。为中国高端酒店及会所输送了大批创意菜分子美食厨师。曾研发的多款菜品是市场是流行的风向标。先后有1000多名厨师接受过在他的培训。先后打破国外餐饮设备上在分子厨艺设备专业工具上的垄断,自行研发出多款国产化分子烹饪设备,及部分创意分子工具。质量和效果达到国际水平。并常年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厨师合作,研究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应用,2012年出版中国大陆首本简体中文j解密分子厨艺著作《分子厨艺学》。分理论篇和中国菜结合篇,并得到分子美食创始人分子美食之父法国物理及化学家科学家,艾维。提斯为本书写序。郭红晓默默无闻的为餐饮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名副其实的先锋派创意菜人物。
Vigneron
Marcel Vigneron将他的一生献给了美食和磨练自己当厨师的技巧。在16岁的时候成为助理厨师,是整间厨房内年纪最小的,并且打破了传统的厨房游戏规则。他会和食物说话来得到灵感,并且相信烹饪世界上最美的职业之一,正因为如此,他总是充满热诚来追求做出完美的料理。
Marcel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操作实验和研究厨房烹饪化学,但他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比起化学,必须要更懂得食物本身。Marcel的前卫料理依旧遵循著四个简单的烹饪哲学原则:尊重传统、拥抱改革、勇於进化,以及保持正直地追求卓越。
Thomas Keller美国
Thomas Keller, 1955年出生于美国。他的最知名的餐厅,The French Laundry坐落在美国加利福亚纳帕地区里。 这家餐厅曾获得多次大奖,并从2005年至今一直保持着米其林三星,Thomas Keller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厨师。他的另一家餐厅Per se坐落于纽约时代华纳广场里,这家餐厅从2006年至今也保持着米其林三星。一个厨师拥有两家米其林三星餐厅,这种荣耀只有两个人拥有,其中之一就是Thomas Keller。

3. 烹饪原起源于什么

人类的饮食由生食到熟食,以至用火、调味、食用原料的发展,吹灶工具的产生,都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烹饪”概念。
1、烹饪 周代已由主管烹饪工作的官职,掌管鼎、锅的用水、用火的多少。并且管理外飨、内飨的烹、煮、辨膳、羞的工作和原料,并管理炉灶。这是烹饪已经成为有组织的活动。西周时代已能达到这个水平。
据史籍记载,夏朝国君少康曾命舜的后裔有虞氏“庖正”(约在公元前2079年)。这可能是我国史书第一次出现关于专司厨师工作的记载,说明当时烹饪已经发达到能够专业化的程度。
商汤之时,又出现了一位烹饪工作出身的宦臣——伊尹。《孟子·万章》:“伊尹以割烹而为相。”《史记·殷本纪》也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为说汤。”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还详细记述了以尹说汤时所阐述的各项烹饪理论。是当时烹饪水平的反应。
2、石烹 人类开始用火烹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直接再火上烧烤。之后是以烧石之法传热,将食品做熟,被称为石烹法。
用石料(石板、石块、鹅卵石等)作为传热介质焙熟食品的方法多种多样。流传于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石子馍、干馍、沙子饼,就是一种。方法是用面粉加水、盐和面,擀成饼胚,把洗净的鹅卵石子放在平锅里烧热,把饼胚放在石子上,另在饼上再铺一层烧热的石子,上下热石子将饼焙熟。饼成之后形成凹凸不平的形态,带有明显的石子焙熟的特征。可以久存,是很有特色的食品。另外,至今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还保留有石烹法制作食品者,如独龙族的“石板粑粑”,就是用石板加火上烧热将“粑粑”(荞麦面糊摊成)烙热。而所用的石板,是选用云南贡山特产的石板,这种石板光滑细腻,火烧不裂。再如,布朗族一种传统食品,“卵石鲜鱼汤”,烹饪方法是在沙滩上刨个圆坑,在坑内铺上多层芭蕉也贴紧,作为“锅”。再将河水和新捕道的鲜鱼加入“锅”内。在旁边烧起火放入鹅卵石烧极热,取烧热的卵石子,一个接一个的放入“锅”内,使水沸腾,将鱼煮熟。这些食品都是“石烹”的遗风。
3、陶烹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饮食烹饪史上的划时代大事,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中国陶器的起源,从河南新郑斐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来看,都是比较原始的,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多年。之后广泛分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西安半坡、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直到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后文化,都是陶器发展的时代,也是一脉相承的。
陶器是一种容器,可以盛物,也能用于烹饪。因为陶器的传热能力较石料强,耐火性能高,从而使烹饪法为之焕然一新。应用陶器进行烹饪活动,惩治为“陶烹”,或谓之为“陶烹法”。
相传黄帝“始造釜甑,……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初教作糜”。 釜、甑都是陶器中的烹任器,用这些陶器“蒸饭”、“为粥”、“作糜”。釜和鼎都是最早出现的煮食物的炊器,其作用如今天的锅。鬲,是由釜发展起来的三足袋状的蒸煮器。在陶器制作的初期,人们就懂得了三点支撑的平衡道理,而把三足再做成中空的袋状,就使内装的水受热时增加了受热面积。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有如此聪明的设计思想。甑,是一种底部有穿孔的蒸制器,至于釜或鬲上配合使用,是最早的“笼屉”。而甑和鬲相结合就构成了甑,就成了最早的“蒸锅”
有了陶器制作的烹饪工具,就有了蒸、煮两种烹饪方法,使得烹饪又前进了一步。

4. 烹饪的演变

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就是烹饪的演变史。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这一时期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基本以烤,炖煮为主。比如,先秦至秦汉时期,诗经《尔雅·释草》“蒿菣” 晋郭璞 注:“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这里的炙啖指的是烤着吃。

汉唐:饼和饭是主旋律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汉唐时的主食结构,主要是饼和饭。这二者中,饼又占据主要地位。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当时“世重饼啖”,这是多数唐朝人食饼的真实反映。唐代所说的饼,内容比今天宽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种成型面食,都可以称为饼。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饼,有胡饼、蒸饼和汤饼等。

宋:全民热爱下馆子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领跟今日的小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元:除了涮羊肉还是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当然,元朝在整体文化上是倒退的。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明:外来食材占主导

明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

清:满汉全席的奢华

以“满汉全席”闻名的大清堪称舌尖上最腐败的时期。吃货大清极尽奢华,享尽天下美味佳肴,但他们没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后都是逐渐加重的危机,最终变成了吃不了兜着走的晚清。

5. 烹饪的发展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 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 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 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 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 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 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风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 "(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 "(烧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贵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科举考试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来。

4、 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如从夏朝起,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沿续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级划类。 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阳、临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兴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三)春秋战国的烹饪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连年征战,群雄并立。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1、 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这时由于大量垦荒, 兴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农产品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谱,而且注意水产资源的开发,在南方的许多地区鱼虾龟蚌与猪狗牛羊同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与此同 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3、继周天子食单之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筵席, 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据《楚辞》中的记载,楚宫宴包括主食(4-7种),肴(8-18种)、点心(2-4种)、饮料(3-4种)四大类别。其中的煨牛筋、烧羊羔、焖大龟、烩天鹅、烹野鸭、油卤鸡、炖甲鱼和蒸青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组配、上菜程序、接待礼仪上均有创新,为后世酒筵提供了蓝本。

4、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其中的北菜,以现今的豫、秦、晋、鲁一带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猪犬牛羊为主料,注重烧烤煮烩,崇尚鲜咸,汤汁醇浓。其中的南菜,以现今的鄂、湘、吴、越一带为中心,遍及长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鱼鲜辅以野味,鲜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酿煨炖,酸辣中调以滑甘,还喜爱冷食。这一分野到汉魏六朝时继续演进,由二变四,逐步显示出四大菜系的雏型。

5、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黄帝内经》。《吕览本味》被后世尊?quot;厨艺界的圣经",战国未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其贡献主要是:正确指出动物原料的性味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源相关;强调火候和调味在制菜中的作用,并介绍人了一些方法,归纳出菜占质量检测的8条标准,并主张"适口者珍",开列出当时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厨师择用,《黄帝内经》是这时期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与歧伯臣之间的对话而 陆续写成的。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共18卷,162篇。该书除了系统阐述中医学术理论,从阴阳五行、脏腑(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机理)、预防、治则(治病的基本法则)等方面论述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规律外,地食养食治方面还依据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出了"六淫"(中医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太过,使人致病)、"七情"(中医指 喜、怒、忧、悲、恐、惊等七种情志)、饮食不当、劳倦内伤等病因说,告诫人们注意饮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适。这两部著述的起点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它们为先秦时期的烹饪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秦汉魏六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1) 烹调原料的扩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张赛通四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到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盐铁论》说,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又称苏子,种子可榨汕,嫩叶可吃,还可入药,能镇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的31种蔬菜,以及小盆温室育功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杨雄的《蜀都赋》中还介绍了天府之国出产的菱根、茱萸、竹笋、莲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樱梅、甜柿与榛仁。有"植物肉"之誉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是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这时的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史记》记述了汉代大商人第年酿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况。《齐民要术》还汇集了白饧糖、黑饴糖稀、琥珀饧、煮脯、作饴等糖制品的生产方法。特别重要的是,从西域引进芝麻后,人们学会了用它榨油。从此,植物油(包括稍后出现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国烹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诞生。当时植物油的产量很大,不仅供食用,还作为军需口。有文章介绍说,在赤壁之战中,芝麻油曾发挥出神威。

在动物原料方面,这时猪的饲料量已占世界首们,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炼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从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养鱼,周长达20公里,水产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岭南的蛇虫、江浙的虾蟹、西南的山鸡、东北的熊鹿,都摇篮上餐桌。《齐民要术》记载的肉酱品,就分别是用牛、羊、獐、兔、鱼、虾、蚌、蟹等10多种原料制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于水稻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米制品开始于面制品。菌耳、花卉、药材、香料、蜜饯等,也都引起厨师的重视。

6. 烹饪起源于什么时期

■火的运用 人类由人猿进化为原始人,其间过著数万年「茹毛饮血、生吞活嚼」的饮食生活。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古代人居住在森林时曾屡次遭遇到雷击而使森林发生火灾,等火熄后回到原处,便闻到灰烬中所发出使人垂涎的兽肉焦味,在极端饥饿的状态下,尝食火烤的兽肉远比生肉美味,而后人们才发明了钻木起火及敲石生火的方法,於是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的技术,就这样开始了「熟食」的生活,可见「烹」字之出现始於「火的运用」。

■盐的运用 人类开始熟食之初,尚未知道运用调味方法,经过若干年代,居住於海边的原始人,将他们捕获的食物放在海岸,等退潮后,在海岸上发现浸在海水中的沙经日晒蒸发后形成白色晶体,这就是「盐」。
人们便发现沾盐经烤煮过的食物美味,终於发明了煮熟海水鍊取食盐的方法,此为「调」的意义之始,可见调味始於「盐」的运用。

■直接烘烤法(石烹)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於食物的烹调方法仍不遗余力的努力研究最原始的烹调方法是将食物放在烧得滚热的石头上烤熟,这就是「石烹」,也是人类最早发现而运用的「直接烘烤法」。

■加水烹调法 接著运用智慧,发明陶器,於是做成鼎、鬲、甗、甑等烹调用具,这些都是锅与炉合并起来的加热器具,利用水与蒸汽煮炊食物,此即是「加水烹调法」的开始。

■用油烹调法 自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便开始制造铜锅、铜刀,并获知使用动物脂肪的方法,懂得将食物材料切成小块或薄片,放入油锅中烹调,这便是「用油烹调法」的开始。

■调用品与植物油的使用 远在三千余年前的殷、周时代,却发明了酱油、醋、果酱、香料等调味品,到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年)烹调理论已达全面性的综合皆段,例如在吕氏春秋一书已述及必须严格分开使用「旺火、温火、小火」之意,并强调酸、辣、咸、苦、甜五味,调和得当方能发挥烹调的精华。

到汉代(西元206-220年)开始使用植物油,到唐宋(西元618-1279年)时代,随著文化的发展,与亚洲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烹调技术亦见长足的进步,到了清代(西元1616-1912)烹调技术更臻完美,所谓「满汉全席」乃当时的代表作。

中国历代的先祖,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创造,为中国带来了辉煌的烹调技术,也为后代留下多采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7. 烹饪代表人物有哪些

在“厨神”界,被公认的,又有历史记载的则是这三位:彭祖、伊尹、易牙。他们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艺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厨师的始祖。


彭祖在饮食领域的创造性贡献,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饮食烹饪发展的方向,后来的许多名厨从他的实践中汲取灵感,发明了形形色色的菜式。倘若我们细究中国饮食的演变历程,从简单饮食到百味江湖,可以说是从彭祖开始的。

8. 烹饪是谁发明的

世界考古专家很早前就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用火烹饪食物的遗址,而北京人在原始社会时回期只曾活动于如今答中国境内一代,于是历史将改写一个流转千年的公认说法,中国带给世界最早的文明其实并不是“四大发明”,而是——烹饪!

9. 中国人烹饪的历史

厨师,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厨师这一职业出现很早,大约在奴隶社会,就已经有了专职厨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厨师职业也不断发展,专职厨师队伍不断扩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1世纪初,世界厨师队伍已发展到数千万人,中国素以烹饪王国著称于世,厨师力量和人数首屈一指。
厨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的第二父母---世界非政府组织同意将10月20日定为厨师节

阅读全文

与烹饪的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