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冷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当柏林墙倒塌的时候,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宣告,这是“历史的终结”。
他说,西方在冷战中的胜利意味着民主的资本主义“是人类政府的最终模式”。意识形态的争斗已经结束,民主和市场经济取得了胜利。
福山的话讲得为时过早。从科索沃到东帝汶,从卢旺达到里约,历史仍然是活生生的,而且往往伴随着令人痛苦的结果。影响波及全世界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历史的重生,或者至少是它的骤然缓和。新千年的最初数十年中的主要任务与本世纪最后十年相同,就是妥善应对这一现实。
柏林墙倒塌带来了直接、激动人心和显而易见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和苏联的解体。
但是,同1929年发生在华尔街、或者1945年发生在广岛的事件一样,1989年柏林事件是影响波及全世界、并且永久改变了世界的事件之一。
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阿什写道:“很难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没有受到冷战结束的影响的国家。冷战结束直接影响了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地区,比如南部非洲、东南亚和中美洲。苏联与美国、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全球竞争对这些地区的政治造成了损害。”
例如,南非在数月之内便追随其后,白人政权首先从监狱中释放了纳尔逊·曼德拉,然后帮助他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接着又在他当选总统后拱手让权。
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人意识到,苏联试图同时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从而导致了自我毁灭。因此,他们让资本主义接管部分、而不是全部经济,同时牢牢抓住政权不放。
经济学和政治学正在重新划定政治疆域和盟国。随着冷战结束,前苏联共和国————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仅是美国,而且诸如伊朗和土耳其之类的一些地区性强国都加入了对这些财富的争夺。结果是,俄罗斯、亚美尼亚和伊朗结成了一个联盟,美国、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结成了另一个联盟。启动历史力量
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全球结构,而且启动了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巨大历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在1989年11月9日就结束了,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全力对付21世纪的难题。
全球经济是这些力量中最大的一股。这种全球化经济是全球通信和全球市场的产物,至少从1973年就已经存在,但直到近10年才突然引起公众的注意。
苏联试验的彻底失败破坏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封闭市场和国家控制经济的支持。正如福山所说的那样,它还标志着市场资本主义取得了明显胜利。
曾经尝试过混合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的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国家迅速向全球市场开放。甚至连俄罗斯也加入进来,建立了股市,并欢迎外国投资。
第一个结果是经济繁荣,尤其是在东南亚。在那里,大量美元涌入,为建设工厂、新公路、机场、摩天大楼和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提供了资金。第二个结果是1997年的一场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和科索沃战争明显突出了第二股巨大的全球力量,也就是国家主权的削弱,以及人们认识到,过去由国家控制的一些东西———资金、就业机会、人权———已经成为一个崭新、仍然模糊的全球社会中的国际争议问题。
全球贸易、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本主义剥夺了各国管理本国的一大部分经济的能力,从而也削弱了它们对决定自身未来的能力的信心。与此同时,大国在联合国的激励之下宣告,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国际社会有权进行干涉以制止最严重的践踏人权的行为。
这个问题的规则还远远没有确立。北约干预了科索沃,联合国干预了东帝汶。但是,同样是这些国家,却在结束卢旺达、苏丹和塞拉利昂的残酷战争的问题上逡巡不前。
如同全球经济的情况一样,关于人权和主权的规则尚在制订过程中。问题在于,应该由谁来制订这些规则?
世界上许多关键决定(关于贸易规则、何时向何地进攻、关于如何管理欧盟、关于环境法规)都已不再由有权在本国境内执行这些决定的政府作出。相反,各国政府在国际组织、在联合国或欧盟或世贸组织中集合到了一起。平民社会在形成
伴随着这种正式的规则制订,一个新的全球平民社会正在形成,其主要基础是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对全球的管理发挥着重要影响。
代表着各种公众利益的大量非政府组织纷纷出现,通过因特网跨国界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组织正学着如何支配选票和影响代表。
这些非政府组织不是选举产生的,因此并不民主。但它们已经成为一个仍在逐渐成形的进程中的关键参与者,也许是全球民主的先行者。
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单一利益组织,集中关注海洋、劳工、妇女权利或者卫生问题。
1997年的金融危机似乎令大多数决策者相信,不能允许自由市场继续处于缺乏限制和管理的状态。如何处理自由市场的问题将留待下个世纪解决。
② 冷战的介绍
“冷战”是黄义达制作的另一首“剧力万钧”的歌曲,光是前奏的雨声、电话的拨号音,听到电话未开机后长长的叹气声,就让人立刻进入到一对恋人正在吵架“冷战”中的情境!义达在这首歌里运用了大量的电吉他来营造焦虑、沉重的感觉,除此之外还用了电流声在内的很多特殊效果,叠到30几轨,创造出层次非常丰富、独一无二的“黄义达”音乐!
③ 男朋友冷战怎么创造偶遇
孩告诉吧告诉要给自青春留遗憾至于做已经重要世勉强情本例我12岁候暗恋逼自低届男孩初毕业我高我高痴痴等三连联系式都没高三某偶遇初同才知读技校专业计所我选择计专业别想听或许听课做或许做作业八许早已忘记给辅导作业姐许某我街相遇却早已认彼...
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遇事不要过于纠结,
想多了累.
④ 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美苏都想统治世界
⑤ 二战后冷战的产生与影响以及给人的启示
冷战是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底色,对中国的内部事务和外交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冷战史研究向来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大量新解密的档案,详细地揭开了这段历史秘密
新近出版的《国际冷战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了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根据大量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冷战是如何开始的这个问题的论文。其一家之说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冷战史提供了参考。
一是国际体系和与之相关的大国间均势问题的发展变化
德国问题在战后国际体系的形成、变化过程中,以及在冷战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占领了大片领土,其中包括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分领土,德国法西斯的统治对于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俄国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大量描述记载,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处在德国占领之下的俄国社会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有2700万人死亡,1800万人受伤。苏联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了巨大伤害,同时也就产生了严重的防范与报复心理。在荷兰和法国,人们的想法和苏联人的想法大同小异。从新解密的俄国档案中,我们找到了大量关于斯大林担忧德国复兴,再次对苏联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证据。俄国档案中,保存着斯大林与外国记者、外国来访领导人的连篇累牍的谈话。这些谈话的中心,就是斯大林担忧德国在战后很快便会复兴,重新构成对苏联的威胁。例如,在一次谈话中,斯大林曾表示:
1871年,德国进攻了法国。40年后,在1914年,德国人又卷土重来,再次发起进攻。上次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再一次重新聚集起力量,到1939年又发动了战争。德国人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复兴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话,在十五年里,我们又将面临与德国的战争。
这只是斯大林诸多类似谈话中的一段。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斯大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提到这个问题。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德国力量再起的问题。战后初期,乔治·凯南是在美国外交政策制定圈子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于德国问题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论述:
在我的心目中,(对于美国的)惟一的和真正的威胁是,德国人的技术上的能力将会与俄国人的资源上的潜力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在德国问题上,无论美国或苏联都对两种可能性心存担忧:一个是独立的德国力量的再次崛起,另一个是德国力量有可能被融合到自己对手的一方去。所以,美国和苏联都企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整合德国力量、处理德国问题。苏联把美国、英国、法国的影响从苏联在德国的占领区排除了出去;英国、法国和美国也把苏联的影响从自己在德国的占领区中排挤了出去。每一方都试图控制德国复兴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方都对于德国力量的重新崛起有着强烈的恐惧。我们还要注意到,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它既要扶持德国的力量,用以抗衡苏联;又要安抚西欧盟国对德国复兴所可能产生的不安全感。美国在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同时便曾向法国保证,德国的复兴不会在欧洲形成新的战争策源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日本的复兴也有着相似的恐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立即独占日本,并阻止其他战胜国染指这一地区。华盛顿始终存在着一个忧虑,如果美国不能很好地控制日本,其力量就有可能融入到苏联集团中去。从新近解密的俄国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斯大林对于日本的复兴颇为忧虑。例如,在关于1945年8月斯大林同宋子文谈判的档案记录中,便可以看到,斯大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了日本复兴及其对东亚及苏联安全可能造成冲击的问题。
二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两年间,大国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似乎并不突出。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受到战时同盟关系的巨大影响。但在随后的几年中,意识形态的分歧迅速增大。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当时生活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欧国家)的人民,有着一种社会正处于全面崩溃的危机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想弄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他们想要创造出一种更适合于自己的生活道路,以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当时,在人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一是共产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美国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劳伊曾到欧洲去调查当地的情况。他在回国后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整个中欧存在着一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全面崩溃与解体的情形,这种危机所达到的程度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同样的报告在当时可谓汗牛充栋,所反映的则都是在欧洲和亚洲所出现的可怕的社会崩溃的前兆。
美国决策者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自我拯救的道路。在国会的一份证言中,当时担任助理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提出:“人们遭受的苦难是如此沉重,他们是如此深信,只有由政府采取某些行动才能减轻他们的苦难。”艾奇逊的证言中隐含着一种担心,那就是,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将寄希望于政府来缓解自己的苦难。当时的美国政府和美国决策者有一种感觉,他们所担心的是,一旦某些国家的对内政策依照这种“准共产主义”的认识确定了方向,对外政策中“亲共产主义”的基调也就形成了。他们更担心,一旦国家决心解决社会问题,由国家来主导经济发展,便将导致这些国家被吸引到苏联的轨道上去。如果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并采用的是苏联式的指令型计划经济模式,接下去美国就会发现权力分配的天平向着有利于苏联的一边倾斜了。
斯大林相信时间和历史是站在他一边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存在缺陷的,将不可避免地会不断走向衰弱。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则将不断走向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战胜了法西斯主义,这在斯大林看来就证明了这一点。斯大林觉得,通向社会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的道路与途径,根本用不着在西欧国家发动革命。因为他相信,这些道路的终点都将是社会主义。只有在东欧,斯大林才利用军事上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苏联而言,东欧是与苏联的安全利益有着紧密联系的地区。当美国开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时,斯大林认为这是一种威胁,但他仍然相信时间是在苏联这一边的。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苏两国都加强了他们所控制区域内的意识形态的竞争。苏联在东欧采取行动,而美国则对被占领的日本采取行动。双方的行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恐惧和不信任。更重要的是,国家内部的意识形态变化加深了国际范围内的冷战。在经过了十五年的经济萧条、战争之后,这种意识形态竞争显得格外突出。
⑥ 美国与苏联冷战的简要原因和最后的影响。
美国和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崛起的两个大国,两个国家为了谋求在全球的利益,而相互敌视,又因为两个国家在军事实力上的相当,且都有摧毁整个地球的力量,所以并没有爆发直接的战争,而是采取各种手段,诸如科技军事经济的封锁,相互敌对,组织国家同盟相互对抗。这就是冷战产生的原因,当然还有更为深层次的比如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政体的对立等等因素也促进了冷战的形成。冷战最终是以苏联解体告终,影响巨大。影响如下: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整个世界笼罩在美国的阴影下;给社会主义的传播带来巨大的阻力,国际共产主义陷入新的一轮低谷;给新兴的民族国家提升国际实力创造了机会。总之,冷战的最后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国际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等一系列的内容。我建议你可以读一读沈建华老师的书籍,这对于了解冷战是有帮助的。
⑦ 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启示
1、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要坚持和平发展的国策。
2、战争和对抗只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难。
(7)冷战的创造扩展阅读:
冷战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
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
被学者认为是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二战后的大国主义典型。
2、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冷战
⑧ 冷战时期出现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20世界是人类最有创造力的世纪,
电脑是美苏冷战的时候发明的。还有什么卫星、登月计划都是在美苏冷战竞争的时候出现的。
互联网也是
下面是军工成就,,,
苏联的N-1“大妈妈”登月火箭,屡爆不爽,技术不过关,单机推力不够!妄图用更多发动机并联弥补!发动机多了!可靠性差!推力不好协调!另外,科罗廖夫被逼死后,此物又由两个不同设计局设计的第一级和二三级!近一步导致可靠性降低。
TV一8核动力坦克 ,
苏联格拉宾设计局2A3 Kondensator 2P 406mm原子炮,底盘的研制由科特林设计局在列宁格勒完成。1956年在列宁格勒2A3全部研制成功。总产量仅4辆
苏联图-119核动力轰炸机,英国的Blue Peacock“蓝孔雀”核地雷,1954年研制一项战术核武项目,机动核炸弹地雷。该项目的目标是要研制可以储存数十年的千吨级的核地雷,来布置在德国 ,当在苏联入侵时来引爆,阻止和延缓苏联的进攻。5吨多,又笨又重,到冬天还会发生电路失灵问题,非常不可靠的东西。英国人让美国人带脑残了....
苏联“超频”-6,最小的核地雷,也亦是核武器小型化的极端产品。它就是传说的手提箱核弹,克格勃和特种部队专用,一型:60×40×20厘米尺寸,重量40公斤,并配备有一个计时器,核材料选用铀和钍元素。二型:重30公斤,45×35×30厘米的尺寸。10-15分钟便可安装完毕。2000-1000吨TNT当量(可调),当时在哈萨克斯坦实验1000吨的爆炸威力,把周边半径800米的沙漠直接改变模样,冲击波把所谓“深入敌后”的武装设施一毁殆尽。它属战术核武器。这个比美国人的核火箭筒靠谱多了,毛熊虽然凶残,但还不是那么脑残。
⑨ “冷战”是谁首次发明的
--------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