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2012年的科技重大发明

中国2012年的科技重大发明

发布时间:2021-09-11 15:02:59

『壹』 中国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国产大飞机C919

C919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C919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需求研制的干线飞机,被认为有望在全球民用干线飞机制造领域打破波音和空客垄断的局面。而通过大飞机等多维度战略发展平台,“中国创造”已经在跟全球顶尖创新体系对标。

2、刷脸支付

把脸凑近,“滴”一声,你就付完钱可以走人了。刷脸支付的实现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支付宝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远超肉眼,且能够克服光线、表情、化妆、年龄甚至是整容的技术障碍。其独创的活体检测算法则能判断采集到的人脸信息是否为照片、视频等冒充。

此外,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不仅能认证身份,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还能帮人们进行贷款理财,能精确实现身份认证,在降低网贷审核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效率和风控能力。

3、智能家居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应用场景已走进人们的生活。新买的大米,扫一下条形码,智能电饭煲就能匹配相应的煮法,多种加热方案让众口不再难调。

傍晚一进家门,迎接你的也不再是黑洞洞的屋子,而是开门瞬间便已亮起的灯光、舒适的温度,甚至还有你所钟爱的歌曲。网购语音下单,买东西成了“一句话的事儿”,电视猜你喜欢,娱乐可以“商量着来”。最后,无需布线的墙壁开关让你躲在被窝里就能一键关灯,安心入梦。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自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区域组网并投入运行以来,北斗系统的性能指标稳中有升,可以为用户提供与美国GPS性能相当的高质量导航定位服务。北斗系统已名声在外,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和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支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5、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贰』 2012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

2、“蛟龙”号第五次下潜创7062米新纪录

2012年6月24日上午9时许,“蛟龙”号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方案设计和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以及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都是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重大突破,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

3、发布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月球影像图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12年2月6日在北京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制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图产品共746幅,总数据量约800GB。这是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4、国产CPU搭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

2012年9月11日,“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5、全球首个"戊肝"疫苗研制成功

2012年1月11日厦门大学、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这是全世界戊肝预防与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6、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来自全世界6个国家和地区38个科研单位组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振幅,精度世界最高。

该结果加深了人类对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认识,得到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7、全球首次实现量子通信100公里隐形传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组成联合团队,我国科学家潘建伟等人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技术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2012年8月9日重点介绍了该成果。

8、亚洲最大全方位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在上海正式落成

2012年10月28日亚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这台射电望远镜的综合性能排在亚洲第一、世界排第四,能够观测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据了解,这个射电望远镜将参与我国探月工程及各项深空探测任务 。

9、首次揭示“乙肝病毒感染”关键过程

2012年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在当天出版的《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的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该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过程,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

10、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该校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该成果解决了困扰世界科学界和产业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使青蒿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变成现实,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这意味着每年可将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

11、“辽宁舰”入列 歼-15飞机完成航母起降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发展航空母舰,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一艘航空母舰顺利交接入列,对于提高我国军事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12、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随着它在太空棋盘上的最后落定,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建成。此次发射是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是区域系统建设的收官之战。

(2)中国2012年的科技重大发明扩展阅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务院批准,授予“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等74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嫦娥二号工程”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授予“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2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等187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美国化学家理查德·杰尔等5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及全体获奖者学习,自觉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叁』 中国近代有哪些重大的科技发明

1、一种用三聚氰胺中的氮替代蛋白质中的氮通过检测以提高被稀释的牛奶以及原奶含量不足的奶制品检测合格率的方法。

【影响结果:世界各国拒绝进口中国奶制品,中国大量进口或走私境外奶制品,中国第一大奶制品企业老板为了产品得以行销,在媒体上公开保证销往香港的奶制品绝对不含三聚氰胺。】

2、一种利用硝和生物蛋白酶反应生成粉红色化合物用于美化肉制品的方法。

【影响结果:硝作为食品添加剂造就了中国两个传统名吃:平遥牛肉和镇江硝肉(现名肴肉),但在食品添加剂管理下,硝石、尿碱成为非法食品添加剂,导致这两种粉红色的肉变为棕褐色,各肉制品企业(包括但不限于这两家)只能在表面刷色素保持粉红色原状。】

3、一种用硫化物中和发酵面制食品中过量的碱以保持食品原色的方法。

【古代人蒸馒头需要把面粉发酵之后再用,为了中和发酵产生的酸味,需要在发酵后的面团当中添加适量的碱,如果添加过量,馒头会发黄,为了再次中和过量的碱,蒸馒头的人会用硫磺熏蒸发黄的馒头使之变白。这个方法被滥用,用于一切希望发白的食品当中,导致大量硫化物进入食物当中,并影响了中国食品(含原料)的销售和出口。】

4、量化考核。

【严格讲,量化考核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工业考核方法,但中国人率先将其应用于一切考核领域,无论被考核内容是否可以量化、是否能够量化,一概事先规定量化指标,并在事后按指标进行测评,导致中国各行业(尤其是行政管理方面)出现严重的非科学化、非人性化和非标准化势头,直接造成长官意志和形式主义危害,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肆』 中国近代有那些重大的科技发明

数学机械化方法
●发明人:吴文俊
●当选理由:给中国传统数学注入活力
“文革”以后,吴文俊的研究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数学史,并开创了被称之为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被称为“吴方法”。
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方法“把中国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化腐朽为神奇”。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从此西方数学占了上风,中国传统数学只能“靠边站”了。可吴文俊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结合当代计算机的原理,开创性地发明了“吴方法”。
记者观点:该方法虽然是开创性的,但是数学机械化方法至今仍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数学结果。一项数学方法除了方法本身是否具有开创性,还应该起到实际数学作用,如果过去一直证明不出来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这一数学方法证明出来,那则是当之无愧的。

杂交水稻
●发明人:袁隆平
●当选理由:第二次绿色革命,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贡献已经惠及几亿人。
记者观点:杂交水稻的确是袁隆平的创新,但是过去外国同行曾经做过杂交小麦,所以这个创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创新,但是杂交水稻对全世界的贡献毋庸置疑。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人:集体
●当选理由:首次用人工合成生命体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意义与影响是巨大的。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多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
记者观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以前的确没有过,但是后来被世界其他国家追了上来,别的国家纷纷做了类似的研究,合成了大量的生命物质,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经没有了。

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人:李四光集体
●当选理由: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中国在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大的油田,西方人确认中国贫油,就因为中国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为陆相沉积。
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这个基础理论的突破,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脚下的油气资源。
记者观点:陆相成油虽然是中国人率先提出来的,但是占世界大部分的油田仍然是海相的沉积,所以说对人类利用石油的贡献比海相成油的贡献就少多了。

也有其他说法,如:
1、 杂交水稻 :1973年,中国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杂交水稻”这一震惊世界的答卷。这无疑是史书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的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

2、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业的效率。它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是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

4、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伍』 中国近二年的高科技发明创造

银河超级计算机,蛟龙,高铁,嫦娥,量子通信等等

『陆』 2012中国的发明有哪

第一.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获重大成果

第二. 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

第三.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9月28日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

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和同事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全量子态分辨率的氟加氢分子化学反应的共振现象,并被理论模型所证实,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并将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

第五. 第一条“绿色长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历时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生态工程建设研究”,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最长、长度为436公里的“绿色长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呈现。中石油和中科院联手在先导试验的基础上沿沙漠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绿化建设,并对生物防沙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第六.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 1月22日,“大洋一号”科考船经过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各项任务。据国家海洋局介绍,这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环球科考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

第七. 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顺利完成Ⅰ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这是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属于国家Ⅰ类新生物制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复旦大学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的“乙克”疫苗正准备启动Ⅲ期临床试验。这些成果将对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贡献

第八.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时20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积累,储存环和直线加速器工作稳定,束流性能良好,这意味着BEPCII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基本达到目标,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在这之前的9月19日,我国最大单体超导磁铁研制成功,北京谱仪Ⅲ超导磁铁励磁成功。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日本能研制这种大型探测器单体超导磁铁。改造后的BEPCII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将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第九.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并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该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并以封面形式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文章首次出现在该杂志封面。该研究结果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起点,对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十. “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 4月27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一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卫星质量为2700余公斤,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还有三D印刷,无尾电器,世界最长高铁等

『柒』 2012年我国的重大科技进步是什么

一年来,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创新2020”,突出重点抓重大产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几率。实验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测得该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振荡幅度为9.2%,误差为1.7%。国际评论认为这是我国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这个发现使我们对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大门。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2.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再次刷新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记录,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这是量子信息领域以中国科研机构为第一单位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首篇长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通过地基实验证明实现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开通世界上首个“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基于量子通信的高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服务十八大。
3.铁基超导体高压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高压对新型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的影响,发现压力诱发的第二个超导相的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8K,是已报道的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家族中最高的。同时,第二超导相在第一超导相彻底消失以后出现,意味着它有着完全不同于后者的微观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崭新领域,该工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被《自然》新闻网站等相关媒体报道。
4.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精子的替代细胞并获得转基因动物,实现孤雄生殖,这一新技术可用于获取基因改造的动物模型。临床可用功能性细胞获得取得重要突破,利用尿液细胞获得病人特异性神经干细胞。
5.发现调控大脑智力发育的关键因子,对研究儿童智障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该关键因子通过聚合与稳定微管来调控神经元发育,缺乏该因子可以导致大脑皮层和海马发育迟滞以及个体智力障碍。研究阐述了该因子对大脑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对阐明儿童智力障碍综合症、发展新的诊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在《细胞》杂志发表。
6.研究发现北极冰盖增长明显滞后于全球冰期发展,为推断未来北半球冰期来临时间提供关键证据。根据北极冰盖响应太阳辐射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不考虑人为增加大气CO2浓度的影响,北半球目前温暖的间冰期气候可能至少还会持续约4万年。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7.采用我院蒸发冷却技术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三峡电站成功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的技术和容量等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由我院提供关键技术研制的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成功投运,发电功率达到70万千瓦。在超载10%的情况下,该机组的运行温度稳定在58~60℃,而常规机组的温度高达90~100℃。
8.成功开发三万吨稀土异戊橡胶生产装置,具有自主创新的成套橡胶制备和生产工艺技术,于2012年9月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高性能大品种合成橡胶的成套生产技术开发能力。目前,装置运行平稳,能耗、物耗和产品质量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平流层飞艇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飞艇系统设计和验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目前国内外报道,该试验飞艇是国际上体积最大、推进功率最大的受控平流层试验飞艇,并首次成功实现飞艇飞行方向控制、成形下降控制。
10.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欧盟注册上市,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通过荷兰药品评价委员会批准,获得该国上市许可,成为首个欧盟境外获得批准的植物药物,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零突破。
此外,我院还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的相关科技任务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中,高质量完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嫦娥二号拓展试验的相关重大任务,取得一批高水平应用研究成果;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中,研发了抗抑郁、抗肿瘤、抗乙肝病毒等创新药物,取得一批发明专利并进入临床试验;完成“蛟龙号”控制系统和声学系统研发,保障7000米级海试圆满成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成功应用于环境一号C星;培育出玉米新品种组合等。大科学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亚洲第一的65米射电望远镜在上海落成,“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正式交付使用,子午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总体上看,2012年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论文比上年增长13%,授权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预计都比上年增长2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以上18项、占全国的44%。

其他: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
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我国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顺利实现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
空间环境监测网建成“子午工程”创世界第一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歼-15战机完成航母起降飞行
导航卫星成功发射16颗北斗完成亚太地区全覆盖
攻克国际三大技术难题首条高寒地区高铁开通
“嫦娥”成功面对“战神”首次实现飞越探测

『捌』 20世纪中国的六项重大发明创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根据解密的资料,为了这颗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28亿人民币。

2,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3,1965年,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它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由于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现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便突破了一般有机化合物领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领域之间的界限,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漫长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后,合成胰岛素工作的简报发表于1965年《中国科学》(Science China)。

胰岛素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结构与功能研究、晶体结构测定等结构生物学亦从此开始。多肽激素与类似物的合成,在阐明作用机理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有效途径,并为我国多肽合成制药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创立侯氏制碱法,是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原料是食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纯碱工业的创始人。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合成氨和制碱两大生产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学术界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6,1975年5月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由王选教授等主持工作,综合运用精深的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历经15个寒暑,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8)中国2012年的科技重大发明扩展阅读:

侯氏制碱法的发展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从欧洲进口纯碱的道路被阻断,而当时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却囤积居奇,碱价暴涨。看到这种情况,范旭东先生于1917年在实验室成功制出了碱。1920年成立“永利制碱公司”,1922年请来侯德榜先生作为技术指导,他全身心的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

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把工厂迁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厂。

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也就是氯化钠,而四川的盐都是井盐,要用竹筒从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来。由于浓度稀,还要经过浓缩才能成为原料,这样食盐成本就高了。另外,索尔维制碱法的致命缺点是食盐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说有30%的食盐要白白地浪费掉,这样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决定不用索尔维制碱法,而另辟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缺点,发现主要在于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没有利用上,只用了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结合才生成了纯碱。食盐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钙结合生成了氯化钙,这个产物都没有利用上。

后来他终于想到,能否把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制碱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厂提供,滤液中的氯化铵加入食盐水,让它沉淀出来。这氯化铵既可作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为化肥,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食盐的利用率,还可以省去许多设备,例如石灰窑、化灰桶、蒸氨塔等。于是他又带领技术人员,做起了实验。一直进行了500多次试验,还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才把试验搞成功,使设想成为了现实。

这个制碱新方法被命名为“联合制碱法”,它使盐的利用率从原来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环境的废物氯化钙成为对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还可以减少1/3设备,所以它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索尔维制碱法,从而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

阅读全文

与中国2012年的科技重大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