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蔡伦作为太监,为何要发明造纸术呢
蔡伦(61~121)东汉太监。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15岁入宫为太监。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
公元88年,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
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要说造纸术应该不只是蔡伦个人发明的),改进造纸工艺。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
尚方令本来是少府属官,主管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的制造,与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称,但蔡伦尽力讨好,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都在尚方精制。邓后喜欢文史和纸墨,曾令各州郡岁贡纸墨。蔡伦也正因此而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蔡伦得以有观察、接触生产实践的条件。每有空闲,他就闭门谢客,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他在兼管尚方令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远在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题外:
当年,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和帝)。
在蔡伦将造纸术呈报汉和帝而受和帝赞赏的后二年,公元107年,他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公元118~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
公元107年,邓后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年)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正当蔡伦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
❷ 蔡伦只是历史上一个太监,那他为何要发明造纸术
这个问题先纠正出来,理清了说,蔡伦是太监,而且是级别很高的太监,纸不是他发明的,可能是他主持改进的,也可能是底下的人改好了献给他的,就这样。
早在东汉蔡伦前200多年,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因为在山西、甘肃、陕西大量出土了西汉的古纸,我们可以称为丝帛纸,听名字就知道,这纸的原料太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算是皇室也是笔很大开支,所以这种纸并没有传开。
湖南耒阳蔡伦故乡,蔡侯祠。
不管是何种原因,反正纸品用最廉价的树皮、麻布等研究出来了,蔡伦献给了汉和帝,得到赏识,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也被称为“蔡侯纸”,这件事被史官记录下来,后世记住了他。❸ 蔡伦是怎么发明造纸术的
大约公元57年前后,蔡伦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宫做了太监。进宫之后,蔡伦做了小黄门,职位相当低。但他头脑灵活,机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谨慎。到了公元89年汉和帝即位后,蔡伦即被升为中常侍,掌管文书,传达诏令,并时常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后来又升至尚方令,负责皇室器皿的制造,尚方是专门生产御用品的机构,资金雄厚,技术完备,这给蔡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蔡伦在少年时代就对造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做过许多次试验,虽然未能造出纸来,但却让他对造纸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艺有了很深的了解。进宫后,他看到皇帝批阅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简或木牍,极为笨重,也有用缣帛的,但由于成本太高。难于在民间普及。于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条件,认真揣摩过去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长期反复实验,对造纸的原料和工艺都进行了改革。他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尝试造纸,这样,即扩大了原料的来源。又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他造的优质纸张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用后,觉得纸张轻薄而不透漏,写起来非常舒适,对蔡伦大加赞扬,并通令推行全国。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封龙亭侯,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经过他的改进,不仅纸张的质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许多,于是很快就在全国流传开来。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❹ 蔡伦作为一个太监为什么发明了纸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常识人物篇。
❺ 蔡伦是发明怎样发明造纸的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5)蔡伦为什么发明了纸扩展阅读:
汉代的蔡伦出生在贫苦人家,从小就缺吃少喝,经常饿得前胸贴住后背。父母以为,与其全家一起饿死,倒是不如让他留条活命,于是就将这个心肝宝贝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是个黑心烂肝的家伙,他为了捞钱发财,竟将小蔡伦的生殖器割掉,高价卖到皇宫里去做了太监。
小蔡伦痛不欲生,天天啼哭。有个老太监发现了,问他为什么伤心。
“这样男不像男,女不像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活着有什么意思,我只想死。”蔡伦泣不成声地回答。
老太监是过来人,自然同病相怜,便好言相劝说:“从前,有个叫司马迁的,很有学问,前程似锦。可是,因为替别人打抱不平,惹恼了皇帝,也被割了生殖器。就像从天堂下到了地狱,他更是觉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白白死去,岂不是糟蹋了这一肚子的学问?倒是不如发愤写书,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于是便广泛搜集资料,日日夜夜著述,终于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
蔡伦一听,哭脸变成了笑脸:“我知道司马迁,也很钦佩他,连做梦都在读他的《史记》哩,可哪里找得到啊!”
“想读书就好!”老太监非常高兴,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皇宫里的藏节多得很哩。”他转身扛来了一大捆竹简,用手指着它,又说:“你就学习学习司马迁,好好读读他的《史记》吧。”
蔡伦认真苦读,如醉如痴。同时又不禁想道:一部《史记》就是一大捆竹简,可见用它写、读、运、藏都非常闲难,除了皇帝、高官,平民百姓是很难沾上边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蔡伦试着将竹简加宽、削薄,以求减轻它的重量,增加它的容量。可是,八字还没有一撇,它就裂了、碎了。此路不通啊!
蔡伦没有就此止步。他全神投入,茶思饭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对着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来:把麦粒磨成面,然后既可做成很大的馍馍,又可摊成薄薄的饼子。那么,对于竹简,是否也可以这么处理呢?他试着将竹简装进磨眼,只听“嘶嘶啦啦”直响,却怎么也没有磨碎,更没有成粉——又失败了!
蔡伦仍不甘心,他又把竹节和破布、旧鱼网等放在石臼中,挥舂用力,一下,两下,三下……坚持舂个不停,终于成了渣、成了粉。然后泡在水里,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层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饼。轻轻揭下来,贴在墙上,晾干,再在上边试着写字,只觉非常光滑流畅,而且转眼间墨迹就干,和竹简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就是蔡伦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纸。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❻ 蔡伦一个宦官为什么能发明纸张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❼ 蔡伦为什么要发明纸呢
西汉初年,政治 西汉麻纸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只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壮;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壮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❽ 都知道蔡伦造纸,蔡伦是因为什么原因发明造纸术的
一说起蔡伦,我们都知道他发明了造纸术,成了世界上四大发明之一,这个发明对我们中国文化传递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佳的发明者,如此被后人称赞的一个人,但是他在政治上却是不那么顺畅 ,原因就是他与皇后之间的事情。
就是这么一位让人敬佩伟大的人物,却也败在了人品方面,所以做人还是要走正当门路,不阿谀奉承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