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战斗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最早的战斗机
早在1903年,莱特兄弟就发明了飞机,不过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用于具体的空战,而是只用它来执行侦察任务。1915年,法国将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装上一挺机枪和一种叫做偏转片的装置,使它真正具有了空战能力,此时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正式宣告诞生。
初露锋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踞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行就是机枪的同步射击装置。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自转动的螺旋桨的间隙当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与火力。
两次大战间的发展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
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长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
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多半具有这些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线型外壳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发动机的设计多于采用气冷,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机炮。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其中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战斗机不仅仅担任阻止轰炸机的任务,也推翻轰炸机可以通过一切防卫的理论。
在大战结束前,战斗机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顶峰,并且开启另外一个世代的来临。短短几年之间,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出力从数百匹直在线升到超过两千匹马力,速度直在线升到接近音速的区域,航程超过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达4万英尺。
进入喷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出现预兆了下一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从纳粹德国获得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各自发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投入实战,标志着螺旋桨式战斗机的终结。该阶段的战斗机特征是飞更快,看得更远,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国飞行员查克·叶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尔驾驶贝尔X-1试验机超越音速,成为第一个“跑”得比声音快的人。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机载雷达和武器的火控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在冷战的高峰期,失败就会灭国灭种的恐惧使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都疯狂的发展战斗机。这个阶段各国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冷战时期的变迁
冷战的后期,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现了战斗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机动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导弹无用论者所认为的,将由导弹的性能决定空战的胜负,因此后来的战斗机不再要求过快的速度,而把机动性的提高作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各国纷纷跟风发展机动性优异的机型。垂直起降、随控布局、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更优秀的机载电子系统以及装备性能更优异的空对空导弹成为该阶段战斗机的共同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列装的典型战斗机有美军的F-14、F-15、F-16、F/A-18、苏联/俄罗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② 战斗机上的导弹什么时候发明的
响尾蛇导弹,也就是AIM-9空空导弹,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的一型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是全世界第一种投入实战并有击落飞机纪录的空对空导弹。
AIM-9空空导弹是第一种以红外线作为引导方式设计的空对空导弹,配备高爆弹头和主动红外制导系统,共有10多种改进型。
AIM-9空空导弹由美国美国雷锡恩公司研发,1953年原型试射成功,1956年7月开始装备,使用单位遍及美国四大军种,外销数量与使用国家众多,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空对空导弹之一,其也是在实战中广泛使用的少数导弹之一,参与过越南战争、1982年马岛冲突和海湾战争等。
③ 请问最早的喷气战斗机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德国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版亨研制的喷气发权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1942年7月18日,德国梅塞施密特喷气战斗机首次试飞成功。喷气式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不同,它是靠空气和煤油燃烧后所产生的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而推动飞机前进的。所以一般在机身前面和侧面都开有专门的进气口,机身后部留有喷口可获得较高的推重比,使飞机获得较高的飞机速度、高度和机动性能。
④ 战斗机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战斗机是德国的 飞机在发明以后很快就投入战场,但是执行回的知识侦察任务答。一战时,作战两方都投入大量飞机进行战场侦查,有一次侦查时,一架英国和德国的飞机相遇,两架飞机的飞行员互相看得见对方,这时候英国飞行员就拿起一条铁链扔向德军飞机。吓了德军飞行员一大跳。返回基地后,德军飞行员就找来一架机枪固定在飞机上,为的是侦查时遇见敌国飞机可以进行攻击。 这是被认为最早的战斗机
⑤ 歼10战斗机是什么时候研制成功的
歼1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战斗机在国际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战机已得到一致的公认。歼10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歼10拥有空中对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歼10战斗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官方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歼10战斗机服役的消息以及新闻片断,在此之前民间已经流传一些照片证实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歼10战斗机在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对公众公开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歼10战斗机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也称611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歼10战斗机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歼10战斗机从1986年起正式开始研制,90年代中期原型机首飞。据中国官方报道,歼10战斗机于1998年3月首飞。中国空军首个装备歼10的战斗机团于2005年底形成作战能力。
歼10战斗机有单座及双座的改型型号,歼10采用了大量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歼10装备的航电系统基本由国内研发生产。歼10最初装备俄制AL-31FN发动机,同时正改进测试国产WS-10发动机。
歼10项目设计渊源可追溯到由成都飞机公司设计的歼9战斗机。原歼9战斗机项目是为设计一种速度达到2.5马赫,鸭式气动布局空防型战斗机,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该项目下马。
1994年10月美国军方声称,间谍卫星拍到了一张模糊的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照片。经过分析认为,歼10采用与欧洲的“台风”战斗机和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类似的带有前翼的鸭式气动布局。
曾经有猜测认为以色列于1987年在美国施压促其放弃了“幼狮”战斗机项目后,以色列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了中国。中国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认双方在战斗机研发进行了合作。歼10与“幼狮”是完全不同的战斗机,作战需求、设计尺寸完全不同。也有猜测装备美制F-16A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向中国提供了部分先进技术信息。但上述猜测缺乏证据。
⑥ 世界战斗机发展史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发展历程】
初露锋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行就是机枪的同步射击装置。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自转动的螺旋桨的间隙当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与火力。
两次大战间的发展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
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长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
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多半具有这些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线型外壳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发动机的设计多于采用气冷,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机炮。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其中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战斗机不仅仅担任阻止轰炸机的任务,也推翻轰炸机可以通过一切防卫的理论。
在大战结束前,战斗机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顶峰,并且开启另外一个世代的来临。短短几年之间,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出力从数百匹直在线升到超过两千匹马力,速度直在线升到接近音速的区域,航程超过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达4万英尺。
进入喷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出现预兆了下一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从纳粹德国获得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各自发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投入实战,标志着螺旋桨式战斗机的终结。该阶段的战斗机特征是飞更快,看得更远,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国飞行员查克·叶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尔驾驶贝尔X-1试验机超越音速,成为第一个“跑”得比声音快的人。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机载雷达和武器的火控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在冷战的高峰期,失败就会灭国灭种的恐惧使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都疯狂的发展战斗机。这个阶段各国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冷战时期的变迁
冷战的后期,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现了战斗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机动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导弹无用论者所认为的,将由导弹的性能决定空战的胜负,因此后来的战斗机不再要求过快的速度,而把机动性的提高作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各国纷纷跟风发展机动性优异的机型。垂直起降、随控布局、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更优秀的机载电子系统以及装备性能更优异的空对空导弹成为该阶段战斗机的共同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列装的典型战斗机有美军的F-14、F-15、F-16、F/A-18、苏联/俄罗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设计方向】
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射击距离、多目标的攻击能力和隐形的外形设计。新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的战斗机成为更冷酷的“空中利剑”。典型机种有美国的“JSF”和俄罗斯的“MIG1.44”。
喷气式战斗机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超音速战斗机
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 “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 “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 “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部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 “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 “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 :0的战线。
变后掠翼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
截击机
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
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 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
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
隐身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 “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战斗机,它将在下个世纪初装备美国空军。
战斗机可以执行除了精确攻击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务。战斗机可以将地图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舰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原油才能生产战斗机。
最早的军用飞行器主要是用来担任侦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飞机设计师安东尼·佛克尔发展出一种传动装置,此装置能让装配在飞机上的机关枪将子弹在螺旋桨旋转的空隙间射出。这就是第一架战斗机的诞生。战斗机的任务就是将敌人的侦察机和战斗机击落。在此之后,由于轰炸机被广泛地使用,战斗机也担任拦截敌方轰炸机或是护卫己方轰炸机的任务。最能够确保友军的轰炸机飞抵目标位置并执行任务的方式,就是击落敌方的战斗机。
⑦ 战斗机来历
战斗机又称歼击机,旧称驱逐机。其特点是机动性好、速度快,空中战斗力强。它们首要任务是与敌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其次拦截敌方轰炸机、攻击机和巡航导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14年10月5日,法国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和路易·凯诺驾驶瓦赞式双翼飞机从前线侦察归来,途中遭遇德军飞机,法机上安有哈奇开斯机枪,而德机上只有一枝来复步枪。凯诺用机枪击中德机,起火坠落。这是首次飞机与飞机之间的空战,所使用的是执行侦察任务的飞机,机上的枪械也不是专为空战而设计安装的,使用不方便,所以还不能称为是战斗机,法国于1915年初制造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装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机枪,并装有一种由雷蒙·索尔尼埃发明的叫作偏转片的装置。这个装置可使沿飞机纵轴安装的机枪射出的子弹在碰到螺旋桨叶时会被偏转过去。正是偏转片系统使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真正具有了空战的能力,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战斗机。法国的罗朗·加罗斯于1915年4月1日驾驶该机对准一架德军飞机飞去,一举将其击落。几天内,加罗斯就取得了击落敌机5架的战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尖子飞行员”。但加罗斯4月18日因飞机故障而降落在德军占领区,他本人被俘,偏转片系统的秘密也被德国人获得。为德国工作的荷兰设计师安东尼·福克对其进行仿制和改进,研制出了断续器系统。使机枪能够通过隙进行射击,而不会击中桨叶。使用这种系统的第一种战斗机是福克E3型战斗机,此后这种射击众多战斗机所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斗机大多是木结构、外包布蒙皮的双翼机,起落是固定的,不策收放,最高飞行时速仅有200公里左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斗机发展为单翼全金属结构,飞行时起落架可收起,以减少阻力,机内装有无线电通信设备,飞行时速 也提高到600—700多公里。(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多,战功卓著的雅克-9型竟是木制结构)
喷气式战斗机——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超音速战斗机——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图)(苏联的米格-1550年代初世界上最 成功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在朝鲜战争中有突出表现)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 “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 “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 “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部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 “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 “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 :0的战线。
(图)(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用来与米格-15相对抗的F-86型喷气式战斗机)
变后掠翼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
截击机——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
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 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
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图)(俄罗斯的米格-29高机动性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 “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战斗机,它将在下个世纪初装备美国空军。
⑧ f16什么时候发明的
1972年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
1972年4月,美国选中了通用动力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的方案,并签订合同要这两家公司各研制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
19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YF—16和17两种原型机中选择一种投人生产,与F—15飞机搭配使用,即充当“高低搭配”中的低档飞机。19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YF—16中选,正式确定飞机的军用编号为F—16。
发展历程:
YF-16 原型机,共生产2架 1973年12月出厂,1974年2月首次试飞
F-16A 第一种生产型,1976年12月首次试飞。
F-16B 由F-16A发展的双座战斗/教练机。由于安置第二座舱,内部燃油减少17%。第一架F-16B于1977年8月试飞
F-16C 单座轻型战斗机,F-16A的改进型。1982年12月首飞,1984年7交付美国空军。
F-16D 由F-16C发展的双座战斗/教练机.1984年9月第一架F-16D交付美空军。
NF-16D 变稳定性飞行模拟试验机,1988年12月订购,由一架第30批F-16D改装而成。
F-16N 美国海军选定的超音速假想敌机,用于空战训练,由F-16C改装而成,只对机载设备作了改动。美国海军共订购26架,1987年开始交付,1988年交付完毕。
F-16R F-16的侦察型。用以取代正在美国空军服役的RF-4C。
F-16XL 超音速巡航战斗机。是通用动力公司向美空军提出的F-16改型,作为90年代的多用途战斗机。1989年3月,一架F-16XL被美国NASA用做超音速减阻验证机。
AFTI/F-16 先进技术试验机
F-16/J79 中等性能出口战斗机。原准备专供出口,后因一直无人订货,故于1981年停止发展。
F-16 IN “超级毒蛇”是洛马准备卖给印度的,是F-16的“终极加强版”。
⑨ 中国的第一架战斗机是什么时间制造
中国人造的最早的飞机是飞机1号,1910年就首飞了,制造者是刘佐成,冯如虽然1909年就试飞了自己设计的飞机,但那是在美国的制造厂生产的,机器,设备,工人,都是美国的,连试飞也是在美国的奥克兰,但那不能算是国产飞机。冯如回国报效已经是1911年的事了。如果说中国最早的战斗机,不限制是国产的话,那应该是美国造的蔻蒂斯3型。中国歼-12(空中李向阳)战斗机 歼-12战斗机是我国于60年代末开始秘密研制中的.歼-12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军向国防科工委和国防工办就国防科研计划提出的建议中,提出了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要求新机设备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飞,到处能打,能在公路起降。1970年12月26日,一架样机首次升空试飞,取得成功。不过,由于歼-1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歼击机,而且主要研制时间仅为1年零5个月,一些必要的试验也没有来得及细做,所以,针对3架样机在试飞中存在的问题,陆孝彭等人又补做了必要的试验,并对飞机做了10多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律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第一架飞机于1975年7月1日再次试飞成功,从1975年7月上天至1977年1月止,改进后的歼-12共试飞135架次,81小时12分。
应该说,作为我国第一架摆脱苏联米格飞机系列格局后完全自行研制的新式飞机,歼-12的研制是成功的,经测定和试飞表明,歼-12飞机是迄今为止世界超音速歼击机中最轻的一种飞机,其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在同类飞机中都是最小的。有人总结出歼-12的突出特点,即“轻、短、灵”。所谓轻,即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只有4.5吨;所谓短,即飞机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所谓灵,是指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和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同类飞机
⑩ 日本的战斗机是什么时候发明
日本战斗机没有发不发明一说,日本的航空力量发展还是比较早的,早期是引进欧洲的飞机,具体最早的日本原产战斗机是哪种我也说不清,应该是陆军中岛厂的甲式三型戦闘机,共生产308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