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写一篇创造东莞的作文英语至少十句话以上
Today I am going to the park with my classmates.I am going fishing.And I see many people there are having a good time.I am also enjoying myself.I am swimming in the pool of the park.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eating food and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Others are going skateboarding.We are all having a good time.
② 创新东莞英语作文
写一篇创造东莞的英语作文,十句话左右,以及译义
③ 创建东莞文明城市
近年来,东莞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为目标,在大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围绕构建东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东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文明东莞,你我共创
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东莞打造成发展快、总量大、结构优、效益好、后劲足的经济强市。确保2006至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在13%以上。着力提高镇、村综合经济实力,努力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成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和现代服务城市。
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强化工程,继续深化“四清理”工作。倡导文明交通,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市政管理,完善市政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在全市农村实施“五整治”工程,美化净化环境。加强对成熟社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维护社会稳定。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住治安源头和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打、防、控、疏”的方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全时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外来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大力查处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减少劳资纠纷。抓好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机构、信息和制度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网络,加大公共投入,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整治安全隐患。确保不出现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
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宜居和绿色GDP五大工程,力争在2007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基本解决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实施“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工程,发展循环经济。花大力气综合整治水环境、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加强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村镇建设,开展绿色交通等活动,倡导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提升学习能力。市民的学习能力是城市发展能力的基础。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程,打造“学在东莞”品牌。创建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重点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网络,构筑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社区学习资源,把社区建成没有围墙的学校,使“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积极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继续办好“东莞学习论坛”,定期举办“读书节”、“读书月”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学习成才、学习创业的典型。
塑造现代市民。继续实施现代市民塑造工程,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规则意识、公德意识。突出抓好农民、企业员工和未成年人三大群体的塑造。根据城市化的要求改进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开展“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公民”活动,开展“东莞城市精神”讨论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着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培育现代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现代文明的提升。
强化包容能力。继续实施城市亲和力强化工程,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增强城市认同感,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在全社会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心灵有所依托,使东莞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创业乐园”和“精神家园”。实施“东莞城市暖流行动”,关爱和帮助企业员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继续开展“青春东莞”、“春风行动”、“关爱计划”、“共建温馨之家”、“法律援助直通车”等活动,从政治上、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在莞就业和创业者的进步。
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把这三大品牌打造成为东莞的文化骄傲,使之成为东莞文化新城的重要标志。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把东莞图书馆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开展“走进东莞文明”主题活动,使之成为博物馆之城长年的品牌活动;开展“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创建活动,创新广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共享文化阳光”、“都市彩虹”、“国际龙舟节”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传播知识,锻造精神,普及艺术。
④ 创新东莞演讲稿
亲爱的XXX: 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的东莞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所以我们要未东莞文明加分。 东莞因什么而文明?东莞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东莞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东莞的文明,文明东莞既包含物质的东莞,更包括精神的东莞,精神的东莞需要我们全体人共同、长期的努力。 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文明是告别作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战胜,战胜不符合社会、法律、纪律、公德的本能欲望,是把自己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的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我们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呼唤文明的回归、重建和发展,环顾四同不文明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我们身边。 例如:语言不文明,有些同学出口成脏,打架骂人的事件还偶有发生;环境不整洁,伴随着值日劳动的是一些同学对环境的破坏,饮料杯、面巾纸、塑料袋、纸屑随处丢弃,甚至不辞劳苦将这些东西到处藏,四处塞,垃圾不及时清理并倒入垃圾房,有的将垃圾偷偷扫近床底下,有的将整袋垃圾放在公共楼道上,有的将垃圾由2楼作“高空投掷”,我们还没有更多的人伸手将身边的垃圾拣拾起来,这些都映衬了我们卫生习惯差、卫生意识薄弱。 可见,文明与丑陋的冲突严重存在,要引起东莞所有人的重视,需要大家的行动。 XXX X年X月X日
⑤ 介绍东莞发展成就
1978年以前,东莞除了向港澳出口少量的农副产品外,与境外的其他经济技术合作几乎是空白。目前已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东莞投资,兴办了140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331多亿美元,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世界500强企业有70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东莞投资办厂。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尤其是全球重要的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基地,一批IT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20%至40%的份额,全市电脑零部件综合配套率达到95%。在IT界享有"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的美誉,也有"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说法。鞋类、服装、玩具、家具等产品也大量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世界上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⑥ 东莞有什么特产
1、莞香
鱼丸是东莞人的餐坐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味菜肴,冼沙鱼丸在当地是最为有名的。其是以新鲜的鲮鱼作为主要原料,再经人工捶打六个小时才能制成。这样做出来的鱼丸充满了筋道和弹性,扔在地上会向兵乓球一般高高的弹起,又好吃又好玩。
⑦ 东莞科技馆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东莞科技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本土”和“创新”上。东莞产业以制造业为主,涉及IT、服装、家具、毛织、五金、机械等众多行业,产品、产业、行业区域扎堆和集群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是“国际制造业基地”。所谓“本土”,即是结合东莞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现状,建设以制造业科技和信息科技为主的专题科技馆。创新则包括五大创新:
一是布展主题创新。东莞科技馆坚持展示专题的创新,没有考虑建综合馆,而是策划构思建设专题馆,布展主题创新,布展设计技术路线可能是国内首创,在国外估计也没有几家。据了解,现在已经运行的科技馆,基本上都是展示基础科学(启蒙科技)为主的综合馆。东莞科技馆从研究制定总体布展方案和各专题布展方案开始,就组织强大技术力量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反复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避开建综合馆的路子,独辟蹊径,确定以制造业科技、信息与高新技术专题为主要展示内容,并把科技馆定位为制造业科技博览中心(知识形态上的制造业名城)、现代制造业文化导入和培育的载体、产业科技教育的阵地和公众科学启蒙教育的基地。
二是展品展项创新。东莞科技馆布展涉及两大主题,300多件(套)的展品展项构思比较新颖、科技含量比较高、互动性比较强、集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成生动的展示情节,把静态的产品变为动态的展品。无论从技术路线、游客体验效果还是软硬件配置等不同方面,对比其他已建成的展馆都有一些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馆创新展品展项占展品展项总数80%以上。
三是展示形式创新。东莞科技馆在力求展品表现形式上的创新,90%以上的展品展项具有互动参与和多媒体声光电交互体验的特点。东莞科技馆力求通过参与互动的娱乐手段,达到展示高新技术的目的,使参观者在互动参与过程中体验制造业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路线、工艺流程、组织结构和实际应用。因而,所有展品展项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故事线”编写及深化设计等过程都努力在互动参与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在300多件(套)展品展项中,能让游客全互动或简单参与的展品展项约占90%,10%静态展示的展品展项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四是布展设计与施工创新。东莞科技馆制造业科技专题、信息与高新技术专题的布展设计形式围绕主题,以纵贯古今,源远流长的制造业科技、信息与高新技术的科技发展史为经线,以现代制造业和信息与高新技术为纬线,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这两大主题的全新模式与未来趋向,充分将制造业、信息与高新技术的特色展示给观众。整体布展设计及施工通过以科技技术和展品展项元素作为艺术展示点,有效地营造了一个科学、艺术的空间环境,使游客进入一个求知、探索的激情和冲动的人文环境。东莞科技馆在环境效果、使用的新型材料、环境设备设施以及造型效果创新上均作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诸如灯光、浮雕、展示牌、说明牌、背景画、展台、展柜等布展表现形式方面,较好地体现了科技技术和展品展项与布展装饰的有机结合。
五是场馆管理手段创新。东莞科技馆布展工作从立项、论证到设计、制作(施工)和开馆等每个步骤,都力求将过程走得具体一些,只有过程不出差错,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东莞科技馆布展工程投资只占土建投资的0.425倍,只相当于国内平均水平(0.8—1倍)的一半,开馆头两个月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产生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东莞科技馆布展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较高,布展工作从2003年5月正式展开,经历了2年7个月,顺利完成和营运,较国内科技馆布展工程项目实施的时间要短,开馆顺利运行4个月没有出现展品大规模损坏的现象;在展馆的管理手段上,东莞科技馆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并在国内展馆中率先使用“中央控制系统”对展品实行中央控制,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六:组织文化(一) 馆徽馆徽标志由一片玉兰花瓣和一颗人类智慧眼睛构成,整体形状采用建筑物外观形象速写。东莞市形象物“玉兰花”是主线,芬芳的玉兰花瓣贯穿整个标志,成为标志的核心灵魂,体现了东莞城市形象特色和现代专题科技馆的意义。人类智慧的眼睛代表了现代制造业名城人的前瞻性眼光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表明科技馆是个参观学习的地方。外观形象速写象征东莞科学技术腾飞的永恒座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了建筑超前的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的质感。馆徽图案的设计者是杨旭华 ( 东莞慧谷集团广告部 ) 。(二) 馆名题写馆名的题写者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
⑧ 东莞创建文明城市的资料
东莞因什么而文明?东莞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东莞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东莞的文明,文明东莞既包含物质的东莞,更包括精神的东莞,精神的东莞需要我们全体人共同、长期的努力。
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文明是告别作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战胜,战胜不符合社会、法律、纪律、公德的本能欲望,是把自己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的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我们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呼唤文明的回归、重建和发展,环顾四同不文明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我们身边。
例如:语言不文明,有些同学出口成脏,打架骂人的事件还偶有发生;
例如:环境不整洁,伴随着值日劳动的是一些同学对环境的破坏,饮料杯、面巾纸、塑料袋、纸屑随处丢弃,甚至不辞劳苦将这些东西到处藏,四处塞,垃圾不及时清理并倒入垃圾房,有的将垃圾偷偷扫近床底下,有的将整袋垃圾放在公共楼道上,有的将垃圾由2楼作“高空投掷”,我们还没有更多的人伸手将身边的垃圾拣拾起来,这些都映衬了我们卫生习惯差、卫生意识薄弱;
可见,文明与丑陋的冲突严重存在,要引起东莞所有人的重视,需要大家的行动。
⑨ 东莞的发展成就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⑩ 东莞历史文化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东莞属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时东莞属交州(南交)。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深圳南头)。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和香港),东莞地域随之缩小。
清沿明制。清朝后期,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10)创造东莞特色扩展阅读:
东莞的名称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相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闻名,故名东莞。“东莞”首次成为本地的名称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莞人大都以做莞草为业,又在广州之东,故名东莞。这是学界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 。
第二种,因莞香而闻名,故名东莞。不过学界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第三种,山东省原有东莞郡,因北方战乱,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下,部分东莞郡的士族迁徙到东莞的位置,为了纪念北方故土,依旧把当地称作“东莞”。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