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思想与行动才能创造价值
只有思考和行动两者巧妙而完美的结合,才把你送进成功的殿堂。用思考来决定前内进的方向,用行容动来完成要达成的目标;用思考来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用行动来把各种困难化解……当你能够把这两者运用得十分自如的时候,你才可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事半功倍,心想事成。 同时,借助本书,将我以往的思考和行动告诉大家,和读者诸君共同分享,共同体验,共同探讨。行动意味着实践,无论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无论你拥有一个多么完美的策划,多么天才的构想,多么具有商业的价值的项目,你都要踏踏实实,从现在人帮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不断地前行,才能到达最终的彼岸。
❷ 论述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1、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2、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3、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各种修炼而达到永恒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 ;又从炼丹实践中发明了火药,中国四大发明都与道教有关。
(2)思想创造价值17k扩展阅读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❸ 我们的社会人格,是其他人思想的创造物怎么理解
我们的社会人格是被别人评价成,是别人的看法,或许并非我们本身
❹ 创造价值自我评价
价值观念的无目的性或者说价值观念的紊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个体人格以至社会人格的扭曲与变异。一个建立于价值崩溃之中的价值观给人所带来的是不健全的对于某种自我决定的追求,这种追求并不是所谓自我本质的实现,也不是所谓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种出于无意识的被动的疯狂。没有人愿意选择疯狂,疯狂都是在被压制下寻求某种突破的形式表现,疯狂的产生来自于这种突破的无法实现;压制作为社会积累的产物是一种无形的强力,这种强力限制了人的所有行动,并且它也是人行动力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人不能从外部而只能从内部实现对压制的突破,这就意味着人对自身的改变,即通过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来作为对压制的各种适应;这种实现由于人在整个过程中的被动性只能通过人的主观反应来完成,而这里正好就是一个矛盾,即要求在主观中实现的东西只能由主观对这种未实现的东西的反应来完成,于是内部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但是实现作为一种纯要求(见第二段)是必须确立起来的,因此惟一的方式就是通过人精神的分裂,在头脑里设定一个能以适应外部刺激的最轻易、最快速的自我认可,把它交付予疯狂来完成。可以看出,思想的捷径并不意味着聪慧和理智,它更多时候是一种处于被动状态的无能为力,并因此不得不通过最简单的方式从内部让自己臣服于那种状态,强迫自己认为这种方式是最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并力所能及地让这种强迫变得自然最后合情合理,似乎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人的以精神分裂的方式来实现对外在压制的突破,可以有无数种表现样式,随具体的个人精神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种梦呓般的自我认可建立在个人目的性的丧失上,它是一个社会价值崩溃的衍生物,也是这个社会价值崩溃的催化剂,它在存在与其说是解脱,不如说是悲哀。 当一个人的价值建构必须以精神分裂为条件时,或者说,当精神分裂成为一个人价值观念的立足点时,这表示人在对“无价值的价值”的追求中已经逐渐实现了对疯狂的追求。
❺ 在你的思想中,时间观念和价值观念哪个更重要
在我的思想中,时间观念更重要。我认为只要自己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抓住自己的时间,合理利用它们,那么就能够为自己创造价值。
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念有不同的定义,但共性是大家都会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作用,是使每个人的幸福感得到提升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创造价值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创造价值依旧需要一个良好的基石。
❻ 智者言:“思想创造信念”、“信念务实行动”、“行动创造价值”、“价值改变人生”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是
重要性 思想>信念>行动 但是三者均对实现人生价值其重要作用
❼ 儒家思想的思想价值
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
❽ 论语 思想价值
《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特色。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语》中有众多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篇章,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段话是孔子给来上课的弟子进入教授知识前说的一句开场白。这段话他给他的弟子们讲过很多次。而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这既符合一个教学程式的确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把这句话可翻译为: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的,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论语》中孔子思想从对个人修身(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重视,进而达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引向了社会的这一高度。孔子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会有利于构建一种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平共处等深刻的处事哲学、人生理念和社会交往原则。创建团结、友爱的氛围,人与人之间诚恳以待、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论语》中《学而》、《公冶长》、《卫灵公》、《子路》、《里仁》、《颜渊》等篇中的有关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等经典语录值得我们记取,并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之中。将其中的有利成分融入我们身上,从而更为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孔子思想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在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价值?我认为《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乃至于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具有深刻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我党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设的主要目标。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构成的差异,导致了各种社会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协调社会关系,让穷人同富人的生活同样美好,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追求与创造,但同时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论语》中提到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儒家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在这里,“仁者”就是要求大家和衷共济,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履行这种“和衷共济”的社会公德,进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这才真正体现的“仁”。 《论语》中又讲到“见利思义”,“君子忧道不忧贫”----即看见有利的就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君子只忧虑得不到道义,不忧虑贫困。还讲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也不接受,贫困与无地位是每个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办法,得到了也摆脱不掉。这些话表明了儒家所倡导的见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这对构建诚实、守信、建设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有很现实的意义。因此,经济关系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只有践行儒家之道,一团和气、诚实信用,使儒商大放异彩,这种社会信用经济得以构建起来,我国的经济才会更加迅速的发展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目标才能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从这些方面来说孔子思想又为我国的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唯一的宝贵价值系统,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等,这就更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生命力。 孔子思想与儒学的现代价值是由其历史价值来决定的。在孔子逝世后的二千多年里,孔子思想如此强烈地影响后世所学,充分证明了孔子思想的历史性价值。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高价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孔子思想和儒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价性,更应该被我们深入研究,使儒学为我们当今社会所学习利用。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❾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价值
政治和谐的基石: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德”在治理政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因此,执政者应施行德治,用道德来教化民众,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落实在“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的实践层面上,这就要求执政者在政权建设时重点要做好五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诚信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在农闲时役使百姓。执政者把这些事做好了,实际上就实现了政治和谐,社会也得到全面发展。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和谐思想的基石,那么“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执政者怎样做才算达到“德”?在孔子看来,作为政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就要像泰伯一样“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德”的核心是“让”,泰伯为了父亲的遗愿让天下给三弟季历,在孔子看来,是最高的德性。在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各地诸侯为了夺取权势到处杀戮,使民众流连失所,整个社会出现“白骨露千里”的惨状,面临惨淡的社会,孔子多么希望执政者少一份欲望、多一份责任,像泰伯一样,让出自己的权力,那么社会就没有了血腥的局面,民众则可以生活在其乐融融的社会中。与为权势而争斗相比,泰伯的让难道不是“可谓至德”吗?另一方面,执政者也应关注民风,合理引导。整个社会真正的和谐必定是老百姓所构建的群体平衡,厚德的民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反映。而底层民众的和谐主要靠执政者合理的引导,他们既能“众星共之”,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能揭竿而起,推翻政权,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怎样培育厚德的民风?孔子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老百姓不可能像士大夫那样为了国家政权而煞费心血,英明的执政者应是引导他们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的祖先,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老百姓形成对祖先的孝,进而实现对国家的忠,这样国家就会安定,社会就会得到和谐发展。
孔子倡导以德治国并不反对以法治国,他也认识到法令的重要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论语为政》)有一次,季康子曾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执政者应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措施,而不应片面强调杀戮,只有这样,政权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否则,必然会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以道德自律为主的社会机制,因为道德是法律文明的内在、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法律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的最终目标,是法律的最高原则。法律和道德是作为主体人参与社会活动要受到的两种控制力量,如果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与法律相抵触,拒绝遵守法律,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根本上说,法律的社会认同离不开道德教化,只有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使法律条文转化为道德的善恶判断标准,才能对社会成员产生实效,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政治和谐的内容:行之以仁
现代国家实行公共管理的关键是在于建构起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仁”的责任,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价值导向应该对人性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使社会成为一个由真正善良的人来治理的政治共同体。孔子“仁”的思想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建立在关注人、保障人、凝聚人与引导人的目标之上,以人的自身和谐为出发点,正确处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实现人际和谐,为寻求和谐社会的建构寻找一条现实的途径。因而,作为一种内化于人的行为之中的“仁”比外在的法律、权力等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加现实的约束力和规范力,只有这样社会的整合与和谐也才将会更加有效。
政治和谐的途径:约之以礼
约之以礼是实现政治和谐的途径,对执政者来讲必须以礼待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主对臣下以礼相待,臣下就会忠于君主,君臣之间和睦相处,整个国家政权管理层一定会出现和谐的局面,政权的和谐必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如果执政者“为礼不敬”(《论语八佾》),那么政权就得不到和谐,国家也会很快瓦解。另一方面,好的执政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们接受他的管理,而应该以礼为武器,去征服民心,让人们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居易使也”(《论语宪问》),如果这样“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孔子所提倡的不是僵化的“礼”,而是人们内心真情的流露: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诱导人们向自然摄取更多的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随之而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人们内心的躁虑也不断增加。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个人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必须靠政府加以引导,也就是说是政府在推进技术革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不仅是政府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执政能力的体现。孔子一生倡导的为政以德、行之以仁、约之以礼的思想,最终目的是为实现自己构建的大同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关键靠政权来推进,没有稳定和谐的政权,怎能实现和谐的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使“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国家的政权建设,因为政权建设不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实现。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不仅要遵循社会法则,更重要的是回归传统文化,重新整理传统思想中的精髓,以企先哲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能够再次绽放出崭新的花蕾希望采纳为答案 谢谢
❿ 什么是思想价值观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