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相机的发展史
照相机的发展史: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品质.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
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照相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5、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外观更为精致,产品越来越变的便于携带。
6、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点
1、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成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
2、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
3、由于中国缺乏核心技术,后期使用维修成本较高。
2. 摄像机什么时候发明的
1874年,法国的朱尔·让桑发明了一种摄影机。
他将感光胶片卷绕在带齿的供片盘上
,在一个钟摆机构的控制下,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同时钟摆机构带动快门旋转,每当胶片停下时,快门开启曝光。让桑将这种相机与一架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一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的一组照片。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就是现代电影摄影机+Y6R
的始祖。`
1882年,法国的朱尔·马雷发明了一种摄影机,用它可以拍摄飞鸟的连贯动作,由此诞生了摄影技术。这种摄影装置形状像枪,在扳机处固定了一个像大弹仓一样的圆盒,前面装上口径很大的枪管,圆盒内装有表面涂有溴化银乳剂的玻璃感光盘。拍摄时,感光盘作间歇圆周运动,遮光器与感光盘同轴,且不停地转动,遮断和透过镜头摄入光束。整个机器由一根发条驱动。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马雷于1888年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摄影机,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代替了固定感光盘,当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色机构固定住感光纸带使其曝光。后来,马雷又用感光胶片代替了感光纸带。马雷的摄影机不断改进,最终可以在9厘米宽的胶片上以每秒60张的频率拍摄。
188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牙轮来带动19毫M米宽的未打孔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式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摄影机中有一个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歇运动,另有一个齿轮带动胶片向前移动。摄影机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
日本JVC是世界上第一台摄像机的发明者,故称JVC为摄像机之父
苏格兰人贝尔德,1925年,经过精心设计,利用旧无线电器材、旧糖盒、自行车灯透镜、旧电线等废旧材料,制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电视摄影机和接收机。1926年1月27日,贝尔德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向40位科学家表演了他的发明。他在一间屋内放电视,科学家们在另一间屋观看,荧光屏上出现了一个在抽烟和说话的人的画面。这一次表演,后来被国际公认为电视第一次公开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
3. 电影摄影机的历史
1874年,法国的朱尔·让桑发明了一种摄影机。他将感光胶片卷绕在带齿的供片盘上,在一个钟摆机构的控制下,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同时钟摆机构带动快门旋转,每当胶片停下时,快门开启曝光。让桑将这种相机与一架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一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的一组照片。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就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始祖。
1882年,法国的朱尔·马雷发明了一种摄影机,用它可以拍摄飞鸟的连贯动作,由此诞生了摄影技术。这种摄影装置形状像枪,在扳机处固定了一个像大弹仓一样的圆盒,前面装上口径很大的枪管,圆盒内装有表面涂有溴化银乳剂的玻璃感光盘。拍摄时,感光盘作间歇圆周运动,遮光器与感光盘同轴,且不停地转动,遮断和透过镜头摄入光束。整个机器由一根发条驱动。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马雷于1888年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摄影机,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代替了固定感光盘,当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色机构固定住感光纸带使其曝光。后来,马雷又用感光胶片代替了感光纸带。马雷的摄影机不断改进,最终可以在9厘米宽的胶片上以每秒60张的频率拍摄。
188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牙轮来带动19毫米宽的未打孔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式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摄影机中有一个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歇运动,另有一个齿轮带动胶片向前移动。摄影机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1891年,爱迪生获得了这种活动摄影机的专利。
马雷制造的人类第一架电影摄影机
爱迪生的活动电影观赏机,内部可装16米长的胶片,每次供一人观赏
1879年,麦布里奇设计出这种活动放映机,用它可以放映活动的画面
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台电影放影机,胶片卷在圆筒上,要从目镜观看
4. 录像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1951年11月,美国克罗斯公司在马林的带领下,研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它是依据磁带录音的原理制作的,磁带以每秒254毫米的速度通过多磁迹磁头。这台录像机性能很差,但仍然被誉为一项出色的技术成就。
同声音信号相比,图像信号的带宽非常宽,因而在磁带上记录图像信号便出现了困难。马林在1951年制造的录像机,其最大分解力仅为1/135的图像高度。后来,英国广播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对这种录像机加以改进。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53年11月展出了彩色电视录像机,它采用宽1.27厘米磁带,每秒钟的带速可达900厘米。这种录像机被称为纵向扫描磁带录相机。录像机的磁带通过磁头的速率太高,美国安派克斯公司的工程师们想到,不增大磁带在录像机内的运转速率,也能增加磁带与磁头之间的接触速率。1956年4月,该公司展示了他们的新型录像机。它装有4个录像磁头,每秒钟仅使用38厘米磁带,而磁带与磁头的接触速度达到每秒3962厘米。他们让磁头旋转,沿横向越过磁带的宽度。
早在1953年,日本的东芝公司就开始研制一种旋转磁头的录像机。这种录像机称为螺旋扫描磁带录像机,磁带以螺旋线形状围绕磁鼓,磁鼓上装有水平旋转的磁头。日本的东芝公司在1960年开始供应螺旋扫描磁带录像机,采用宽度为5.04厘米的磁带。磁带输送速率为每秒38厘米。螺旋扫描磁带录像机尺寸小,耗用磁带少,而且能达到广播质量要求。随着录像机的不断改进,磁带带宽由5.04厘米改为1.27厘米,磁带速率也从每秒38厘米降为每秒25.4厘米。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开始生产家用录像机系列,采用1.27厘米宽的磁带,磁带速率为每秒19厘米,价格仅为广播用录像机的几分之一。以后,磁带录像机逐渐走入人们的家庭生活。
5. 摄像技术何时发明最早的录像资料是什么
《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网络有详细内容,搬运一下。
《朗德海花园场景》(内Roundhay Garden Scene),是由路易斯·容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执导,阿道夫·李·普林斯(Adolphe Le Prince)、莎拉·惠特利(Sarah Whitley)、约瑟夫·惠特利(Joseph Whitley)、哈里特·哈特利【Harriet Hartley,注:一说是安妮·哈特利(Annie Hartley),未确认】主演的黑白无声纪录短片。该片拍摄于1888年,是IMDb认证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该片记录了一群人在花园里做着一些滑稽的动作。
6. 摄像机的历史谁知道啊
VCR的全名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中文称为卡带式影像录像机,原来VCR就是录像机!据统计,VHS 制式录像机软件量则多达100亿种,其普及程度可以这样形容:哪里有电视机,哪里便会有VHS制式录像机,所以录像机的发展以及未来展望均对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知道,目前新出的录像机的画质已经相当优异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高级的录像机,其画质更是直逼目前正热门的DVD以及影碟机,而录像机也包含了将近十种的规格及形式,以下让我们就录像机或者摄录机的过去及未来作一个简介。虽然以下谈得较多的同样是采用1/2英寸磁带的录像机,但它们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几种格式,如 VHS、Betamax、Betacam、MⅡ等。有的格式在录像机发展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被淘汰。而在回顾之前首先阐明一下VCR与VTR之间的区别。基本上,VTR(Video Tape Recorder)和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同样是代表着录像机,让我们仔细来看一看"Tape"和"Cassette"有什么分别。不知道读者还有没有印象,很多年前的录音带曾有卡式与匣式的分别,卡式录音带是利用两个滚动条将一定长度的录音带先固定在两个滚动条之上,再利用任一个转轴旋转以达到顺序播放的目的,只要某一转轴的带子用完,除非磁头及马达设计为自动换面的方式,您必须将卡带转换另一面或是倒带才可以继续录音或是聆听。而匣式录音带的带子基本上是像个圆圈一般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所有的节目播放完毕之后,匣式录音带会自动的恢复到节目的开端,只要在电源不关闭的情况下可以连续无限制的反复播放,这就是两面三刀种模式的本质上的分别。录像机也是如此,当初各家厂商在制定录像机的规格时,曾经也有卡式与匣式之分,而Tape包含了卡式及匣式两种意义,assette则是专指卡式而言的。而到最后,匣式录像机都没有幸存下来,因此现代人在称呼录像机时有人说它是VTR、也有人说它是VCR,其实它们都代表着相同的意义。
Beta 的没落
谈到回顾录象机、摄像机的历史不如从最早期的Betamax录像机谈起吧。l975年索尼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像机Betamax,亦写作β- max,中文译为贝特马可思, 简称BETA录像机,在我国俗称小1/2录像机,目前市面上已经很难看到BETA型的录像机了。现在索尼公司已经放弃这种格式,改为生产 VHS格式(大1/2)录像机。 Beta因为较我们熟知的VHS还早推出一年,所以一开始是占尽了上风的。事实上它在性能及规格上BETA也一点不逊于VHS,同样为模拟复合信号,彩色降频高密度记录,各项技术指标与 VHS格式差不多,而且BETA的录像带体积也要比VHS小上一些,反而更利于一般家庭收藏,而且在租录像带大带(VHS)时一卷还要比小带(BETA)贵上十元二十元,因为价格的问题那个年代在买录像机时多少会考虑要买大带还是小带,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其实小带还比较经济实惠。所以就模式及硬件、软件而言本来它曾是一种优秀的家用录像机格式。不过,纵然现在日本市场上BETA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数量及知名度,你可知道这优秀的格式也曾几何时,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败,BETA录像机竟然难以想像中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在美国如日中天的RCA公司(在美国一间很大的视听器材公司)非常看好录像机市场,就想让当时还在美国创牌子打天下的索尼为其生产录像机,当然这天大的良机是要负出代价的:其条件是打在机子中全打上RCA牌子。在当时已经颇具个性化的索尼公司断然拒绝了此要求,这一上不得了啦,激怒了当时RCA这在美国的第一大牌子,于是RCA找到了当时公司并不大的松下公司,准备研制一种新型机来挤掉索尼。刚好l976年,日本JVC公司发表了VHS系统,它在录制时间及磁带大小上比索尼更显优势。于是VHS与Beta两大家用录像系统爆发了"激战",而"战争"在稍后更愈演愈烈。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RCA与松下自然会支持JVC的VHS,而当时已经气盛的索尼当然绝不会轻易拱手相让。凭借索尼在家用音响中的技术优势,1982年开发了HiFi立体声Beta录像机,音频动态范围超过了80dB,不要笑啊,这样的参数在当时是相当的了不起。读者可能有些纳闷:按理它应该走红才对,为何它会没落呢?其实值得我们回味就在这里。
BETA系统之所以全面溃败的主要原因是VHS一推出就是两小时(SP),那时的Beta还是βI,只能录一小时,所以很快的在美国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所以VHS一推出已经较SONY抢尽天机。而且很不幸的是当时索尼还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太少厂商在Beta阵营,一开始就只有索尼、三洋、东芝等几个可数的厂商。不是太专业的消费者觉得Beta与VHS画质差不多(我个人认为Beta的技术与画质皆优于VHS),但时间可是差了一倍,这点对于当时要求长时间多过音视频效果素质高的消费者,SONY很显然在这时已经输掉了。当然BETA系统包括了βⅠ、βⅡ、βⅢ三种录像模式,发展到βⅡ的时候SONY开始醒觉,其实录像时间已经提升到可以和VHS打平了,可惜好景不常,当你进一小步时对手已经进了一大步了,因为在那时VHS也推出长时间录放模式LP来对抗SONY以巩固其皇者之位,录放时间可长达四小时之久。哇!美国人想,太棒了,我终于可以把一场美式足球给录下来了,从此以后,Beta可谓越输越多,以至无可换回的地步。即使Beta在新技术的推出上是一直领先,例如边看边查找、Hi-Fi、Super Beta(Hi-Band)等都无一不体现它是高性能的,只是一般消费者对这些觉得没有长时间录像来得更有吸引力。尔后Beta虽有βIII,但那已是强弩之末,大势已去。Victor(JVC)在1987年四月继续率先发表了高画质的S-VHS(Super VHS),清晰度一举提升至400线,这使得在数量上本已占优的VHS在技术上也占了优,那时已经是VHS的天下了。尽管索尼很快推出了Super Hi-Band,但是解像度只有300线,直至近8个月之后索尼才推出了ED Beta,虽然解像度达到500线,但录制时间较短,而且推出的时间迟了S-VHS所推出的时间甚多,这更使原来索尼与BETA极之不好的景况简值有如雪上加霜。
7. 数码摄像机是谁发明的
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30年过去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背后的发明者来到中国,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用他敏锐地洞察力展望数码影像的未来。 艰难的诞生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采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采用了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在技术襁褓中成长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费者家庭。”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目前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显示。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 “我对于30年来的DC技术的发展非常吃惊,显然已经超出了我当时对这类产品的预测。柯达在数码影像领域已经致力于开发了30年,我个人见证了历史上很多技术突破,让数码摄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认为数码相机3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进步:柯达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明了CFA(彩色滤镜阵列),让彩色影像获取成为可能;1986柯达展示了第一个百万像素彩色成像传感器;此后,产生了JPEG图像压缩算法,让图像文件得以轻松存储。 无尽的发展道路 谈到数码影像的未来,赛尚先生并不认为目前技术发展已经走到终点了。按照他的观点,未来10年,人们的焦点会放在如何存储影像方面。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影像文件不仅是数据,更是记忆,将随着时间变得更加珍贵。柯达在未来会更关注如何保存、分享、调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术发展。” “回顾摄影技术发展,银盐技术让我们可以获取出色的图像,数码相机让我们可以迅速获取和回览高品质图像;第三阶段的代表则是最新的柯达Easyshare ONE,不仅可以迅速拍摄、存储,而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迅速与别人分享。从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这个未来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件和网络架构支持。”赛尚对数码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一台数码相机重3.9kg,采用16节AA电池供电,CCD分辨率为100×100像素,每个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时间为1/20s,在盒式磁带上记录一张图像需要23s。谈到自己用的数码相机,赛尚说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DX7590,这次来中国借了妻子的LS753,因为其体积很小。由于柯达推出了更时尚的V系列相机,他正计划圣诞节给老婆买一台当作礼物。 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30年过去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背后的发明者来到中国,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用他敏锐地洞察力展望数码影像的未来。 艰难的诞生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采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采用了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在技术襁褓中成长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费者家庭。”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目前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显示。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 “我对于30年来的DC技术的发展非常吃惊,显然已经超出了我当时对这类产品的预测。柯达在数码影像领域已经致力于开发了30年,我个人见证了历史上很多技术突破,让数码摄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认为数码相机3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进步:柯达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明了CFA(彩色滤镜阵列),让彩色影像获取成为可能;1986柯达展示了第一个百万像素彩色成像传感器;此后,产生了JPEG图像压缩算法,让图像文件得以轻松存储。 无尽的发展道路 谈到数码影像的未来,赛尚先生并不认为目前技术发展已经走到终点了。按照他的观点,未来10年,人们的焦点会放在如何存储影像方面。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影像文件不仅是数据,更是记忆,将随着时间变得更加珍贵。柯达在未来会更关注如何保存、分享、调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术发展。” “回顾摄影技术发展,银盐技术让我们可以获取出色的图像,数码相机让我们可以迅速获取和回览高品质图像;第三阶段的代表则是最新的柯达Easyshare ONE,不仅可以迅速拍摄、存储,而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迅速与别人分享。从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这个未来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件和网络架构支持。”赛尚对数码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一台数码相机重3.9kg,采用16节AA电池供电,CCD分辨率为100×100像素,每个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时间为1/20s,在盒式磁带上记录一张图像需要23s。谈到自己用的数码相机,赛尚说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DX7590,这次来中国借了妻子的LS753,因为其体积很小。由于柯达推出了更时尚的V系列相机,他正计划圣诞节给老婆买一台当作礼物。
8. 摄像机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平安城市的推进,安防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整个视频监控的系统的前端产品,摄像机迎来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体机及快球发展迅速,广义上说一体机是内嵌一体化摄像机镜头,并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的摄像机,快球是一体机与云台的结合体,与传统摄像机相比,一体机体积小、监控范围广、性价比高,在安装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自动聚焦,免除了手动调焦的麻烦。高倍光学变焦是一体化摄像机的另一大亮点, FCB-EX1000 系列一体机已达到36倍光学变焦,以及12倍数字变焦能力。
9. 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机于哪一年谁发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摄像机是在1874年,由朱尔·让桑发明的。
1874年,法国的朱尔·让桑发明了回一种摄答影机。他将感光胶片卷绕在带齿的供片盘上,在一个钟摆机构的控制下,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同时钟摆机构带动快门旋转。
每当胶片停下时,快门开启曝光,让桑将这种相机与一架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一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的一组照片。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就是现代电影摄影机+Y6R的始祖。
(9)摄像机发明史扩展阅读:
摄像机的种类:
1、广播级机型:
这类机型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图像质量高,性能全面,但价格较高,体积也比较大,它们的清晰度最高,信噪比最大,图象质量最好。
2、专业级机型:
这类机型一般应用在广播电视以外的专业电视领域,如电化教育等,图像质量低于广播用摄像机,不过近几年一些高档专业摄像机在性能指标等很多方面已超过旧型号的的广播级摄像机。
3、消费级机型:
这类机型主要是适合家用使用的摄像机,应用在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的非业务场合,比如家庭娱乐等,这类摄像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价格便宜。
10. 摄像头发展史
先由3原色液体,到乳胶,到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