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字幕发明

字幕发明

发布时间:2021-09-10 11:54:16

1. 问:古代片,为什么有些片子的字幕是从右向左的

原来的书写习惯是从右边向左,要问这个是为什么的话 ,因为 以前古代的人最早是将文字写在竹简上面,然后把竹简穿起来才能成为一本书,右撇子翻这种书简,先看到的是一本书的右边,所以 一开始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写 便于阅读 发明了纸张之后 这种习惯延续了下来 但是竹简早已经不用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了文字。才变成现在的从左往右写方式

2. 唐朝的什么影响日语字幕的创立

唐朝的乐谱影响日本字母的创立。
日文中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片假名即“アイウエオ”,取自汉字楷体偏旁,又称正楷字母;平假名即“あいうえお”,取自汉字草体,又称草体字母。这两种假名既用来标音,又用来表示日语语言构成。据一般看法,平假名正式使用约在9世纪,而片假名正式使用约在10世纪。换言之,自9世纪起,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正式文字。
假名是何时由何人创造?创造者的依据又是什么?日本正史无明确记载,但民间传说却比较集中:片假名是由吉备真备创造的;平假名是由空海创造的。事情真相如何?假名创造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片假名源于盛唐“乐谱”片假名中的“片”是“片断”、“偏旁”的意思,是用汉字楷体偏旁表示日语字母。但片假名的创造者为何要用汉字楷体偏旁作为日语字母?是“闭门造车”式的突发奇想,还是受到了某种启发?而这种启发与创造者本人又有什么关系?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2005年秋,笔者与张永山、罗琨、刘一曼等人在敦煌陈列室内看到一幅唐代“乐谱”,其上的谱符与假名(主要是片假名)极为相似。樊锦诗的《灿烂佛宫》第51页刊登“敦煌乐谱”(唐代)。为论述起见,今将乐谱公布于下。

敦煌乐谱共有三首曲子,分别为《慢曲子心事子》、《慢曲子伊州》、《又急曲子》(“子”后无字,可能为《又急曲子伊州》)。有些谱符与假名形体相似,统计如下。

て(平假名),出现42次;ロ(片假名),出现37次;ヒ(片假名),出现25次;

ス(片假名),出现23次;ハ(片假名),出现4次;ト(片假名),出现4次;

エ(片假名),出现1次;〦(日文符号),出现14次。

这种“相似”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不能不引起思考:假名,尤其是片假名,可能与唐代乐谱存在渊源关系。隋唐时代,乐器演奏是有乐谱的。隋代乐谱是“文字谱”,由音乐家万宝常制成。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碣石调幽兰》是迄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文字琴谱,现藏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人手抄本,甚为珍贵。但用文字记谱,无论是对记述者或是弹琴者都十分不便。

盛唐时期,记谱方法发生变化。曹柔发明“减字谱”,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减字谱的每一字块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在唐宫廷则采用“燕乐半字谱”,即用“亻”、“阝”、“彳”之类的汉字偏旁记录乐谱。这是对文字谱的大胆改革,对音乐的记录和演奏都极为方便。上举三首敦煌乐谱应为燕乐半字谱。宫廷、教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燕乐半字谱。武则天时,这些乐谱被整理成《乐书要录》。燕乐半字谱在我国早已失传,但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仍有珍藏。20世纪初,敦煌文库所藏唐代乐谱被发现,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中外学者破译,失传的《秦王破阵乐》、《大食调》、《王昭君》等名曲重新演奏出来,再现盛唐时代的风彩。

盛唐时代,日本派遣留学生之多也是空前的。在这些留学生中,吉备真备是最著名的。他两度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而且他喜欢音乐,精通音律。第一次回国时,除带回大量佛经和《大衍历》之外,还带有乐器铜律管和《乐书要录》,对唐时音乐传入日本起了关键作用。这些乐器、乐书均藏于奈良正仓院。

由于吉备真备精通音律,自然认识并能演奏燕乐半字谱。他又是第一个将《乐书要录》带回日本的遣唐学人。第二次回国后,执教于太学。尽管日本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吉备真备是片假名的创造者,但民间传说却认为吉备真备执教于太学时,根据汉字偏旁创立了片假名,这绝非“空穴来风”。事情很可能是吉备真备在教学中,第一个将燕乐半字谱中的谱符用来记录日语语音;或者是他受燕乐半字谱的启发,用汉字楷体偏旁记录日语语音,遂成为片假名之开端。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继续沿用这种方法,用汉字偏旁记录日语语音,最后完善并定型为今日日文的片假名。

因此,笔者认为,吉备真备很可能是受到唐代乐谱的启发,首创片假名,片假名应源于盛唐时代的乐谱。

平假名源于唐代草书

平假名之“平”是“方便”、“容易”的意思。平假名是仿照汉字草书简化而成,又称草体字母。民间传说,平假名是空海创造的。空海是日本高僧,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在他出生的第二年(775),吉备真备去世。空海于804年,以学问僧身份随遣唐使来中国求法。在唐期间,空海除学习佛法外,对中国儒家经典均有精深研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擅长书法,对真、草、隶均有极深造诣,被称为日本书道的“元祖”。由于其书法出众,而平假名本源于汉字草书,故民间将平假名之创造归于空海。真实情况如何?不妨认真回顾一下历史。

1928年日本三重县柚井遗址、1930年秋田县田栅遗址、1967年奈良平城宫遗址,以及日本其他地方出土的大量木牍和木札,编辑成《上代木简资料集成》,这是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日本文字的形成,尤其是平假名的形成,将提供帮助。木牍的年代大致为藤原京时代、平成京时代和平安京时代。其中有的木牍有明确纪年。根据这些纪年,大概可以推定木牍的起止时间从676年(丙子年)至770年(宝龟元年),时间跨度约为100年。

事情很是巧合,木牍的年代同吉备真备生活年代(692—775年)大致相同。《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的木牍年代早晚虽相差一百年,但其书体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可以说是源于中国的,楷行相间的‘便体’,即在实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非规范化的书体,也可以说,这种‘便体’是官吏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书写的笔体。”木牍内容大致为呈报文书、账薄、传票、来往信件、进贡物品、一般物品以及《千字文》、《老子》、《论语》、《文选》等残片。木牍上的字一律为汉字,可证在这个时候,日本尚无自己的正式文字。但是,在这些木牍中,有些字为草书,其形体与“假名”十分相似,如:

第87号木牍“部”草写为“マ”(134号、141号“部”相同);

“吕”草写为“ろ”;

第24号木牍“司”草写为“り”;

第146号木牍“斗”草写为“ケ”(160号木牍“斗”同此)。

欧阳启名认为,“有关‘部’的草写,在中国草书中可以找到出处,与《书法大成》之草书基本运笔字例中‘部’的草写方法一致,与‘マ’相似。而‘司’草写为‘り’、‘斗’草写为‘ケ’、‘吕’草写为‘ろ’的字例并不见于中国古代草书,也不见于日本同时期的其他书法作品。”他又说:“这类‘别字’,仅仅集中在‘部’、‘吕’、‘司’、‘斗’几个字上面,而这几个字又集中在藤原宫和平城宫遗址的木牍之上。在《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选定的其他出土地的木牍中并没有这几个字的出现。但这几个字的草写方法都是一致的,说明并非个别人之笔误,是已形成规律的写法。”

第一,四个草书字体中“吕”(ろ)、“司”(り)形体上与平假名相似;而“部”(マ)、“斗”(ケ)形体上与片假名相似。由于笔者目前所见唐代乐谱有限,マ、ケ是否源出乐谱,尚不敢定论;如果不是,则应是受乐谱启发,而独自采用汉字偏旁的结果。

第二,《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只出现这四个草书字体,说明这种字体尚在萌芽阶段,而且它是汉字草体,而非“日文字母”。作为“日文字母”,应是在此以后之事。

第三,这几个汉字草体只出现在藤原宫和平城宫遗址出土的木牍上,这可能与日本遣唐留学生回国后就职有关。他们在中国接受大唐文化,看过舞乐,精通书法,对乐谱和书法可能均有一定造诣。回国后在宫廷任职。因此,他们在书写时,将唐代乐谱符号和书法中的草体夹杂在木牍文字中。这是上述几种草体字出现在藤原宫遗址和平城宫遗址木牍上的主要原因。

据此基本可以认定,早在空海之前,汉字草体已传入日本,而且有的草体“字”形体与假名(包括片假名)基本相似。这些“草体”可以看做平假名源头。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对假名的产生作出如下结论。

(1)日文假名(主要是片假名)当源于盛唐时代的乐谱,即燕乐半字谱。由于这种谱符是汉字偏旁,容易书写,遂成后来日文片假名创立的依据。

(2)日文平假名主要是汉字的草书,是在汉字草书基础上加以简化而成。这种草体出现于日本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盛唐时代。

(3)唐代乐谱和《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看到了一种交叉现象,即乐谱中的谱符多为片假名,但“て”却是平假名形体;《集成》中的“ろ”、“り”为平假名,但“マ”、“ケ”却是片假名形体。在早期发生这种交叉是很自然的:说明唐代乐谱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书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回国后开始的。

(4)无论日文的片假名还是平假名,都与中华汉字有渊源关系。从总体上看,汉字是日文产生的母体,日文构成中的各个部分均由汉字衍化而来

3. mkv是哪个公司发明的

mkv就是在ogm停滞的那段时间出现的,由俄罗斯的程序员开发的,从一开始就是Open Source,因此得到了很多其他程序员的帮助,开发速度相当快。

4. 韩国文字是如何发明的

1443年,李氏朝鲜的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贤殿郑麟趾等学士,根据朝鲜语的音韵结构以及中国音韵学创制了专门纪录朝鲜语音韵的文字。当时这种文字的名字叫做谚文(或彦文),但是政府颁布实行的文件叫做《训民正音》,这个名称遂于朝鲜本国逐渐普及开来,只是中国学术界一般称之为“谚文”而少讲“训民正音”。到了二十世纪初,该文字的另一种名称“한글”(hangeul)开始出现。在朝鲜语里“한”是“大”的意思、“글”是“文”的意思,所以“한글”可以被理解为“大字”或“伟大的文字”。而在华语学术界,一般用音义结合的方式来翻译这个词。“한(han)”音译做“韩”,“글”则意译做“文”,“한글”就被翻译做“韩文”,而不翻译为“大字”或“伟大的文字”。 朝鲜语目前使用15世纪朝鲜世宗国王创制的训民正音书写,这种文字有着很显着的独创特征。韩国、朝鲜学者认为,韩文(한글)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突然创造出来,整套文字系统几乎不受任何文字的影响,除了组字的时候字母排列规则受了汉字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从中国吸收来的汉语词汇的读音与汉语读音类似以外。而其他国家很多学者认为,朝鲜字母受八思巴字影响创制出来的。

5. 求一个四大发明英文字幕的纪录片

圣城家园不错,很多BBC和discovery还有PBC的纪录片,我已经下了不少了dream2008/forum-337-1红色字体的是中英字幕的,黑色字体的是中文的纪录片

6. premiere发明之前,视频是怎么做剪辑的

那时是线性剪辑。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陆续出现了A4纸大小的录像带和相应的录像机,然后出现了SONY BETA带和相应的录像机和翻录机。之后是VHS录像机,就是小二一录像机,在1995-1998年达到了巅峰,之后出现了HI8录像机即小二1的二分之一大小的小带,并不太流行。然后在2000年左右开始流行DV机,3CCD的那种标清机,然后持续到2008年左右。开始流行硬盘和插卡机高清机。
视频剪辑,开始时是线性剪辑,直到1995年左右出现了非线性剪辑。
线性剪辑就是翻录,比如几段素材, 在录像带里,然后至少有一个放像,一个线路录像机。这个带放到哪里就停止,翻录时可以加入画外音,实现替换功能。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1998年。
在1993年左右开始使用80486电脑为主的专用字幕机,进行字幕叠加,配音用调音台,视频混合器也在那时使用,基本上就是一本原始磁带播放,先加入片头,和字幕机混合,然后就是剪辑,播播停停,边播边翻录,当然是线路录像,然后做片尾,也需要字幕机的视频混合。交给用户手里的是一本VHS录像带。那时的婚礼带通常不重视原始声音。
大约在1998年左右,开始使用非线性编辑,就有用会场会影和PR的低级版本,出来的是VCD光盘。
之后软件开始三极化,民用是会场会影和PR,电视台用ED。直到2004年左右,才开始流行DVD。再之后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状况了。
那时设备价格高得惊人:一个SONY BETA录像机高达20万,那时工资才200元,一个松下M9000录像机上万元。当然一个录像人员一年也是1万元以上的收入。

7. 谁知道拼音字母是谁发明的或者是怎样产生的

古代有拼音的,写法和现在的也不相同,很像日本文字(日本偷窃走弄了日本文字),以前的康熙字典都用古拼音注音。

古拼音写法: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ㄚㄛㄜㄝㄞ
现在台湾人还在用,有时候你看台湾的娱乐电视节目,有些没有字的台湾原住民的发音,他们就用古拼音拼出来做字幕,那个不是日本话。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8. 日本字是谁发明的

日文是由汉字的偏旁与草书变化而来
还有罗马文,英文
明治维新之前大部分都是中文偏旁
明治改革也改了下文字

9. 电影非诚勿扰里秦奋(葛优)发明的那是个什么

即使是更科学的东西,也难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
“凡事皆可解决回”的制作:一答段管中间剖开分两半,各有一个手柄。
此物由两片带把手的ABS塑料组成一个圆筒。使用时,有分歧的两人分别将手伸进塑料筒,在筒中各自出招,然后一齐喊“一二三”,分别用另外一只手把塑料圆筒上的小把手拉开,这样两人都不能临时变招了。
据悉,该“终端机”其实是导演彭浩翔的发明。影片结尾字幕处,冯小刚打出了“感谢彭浩翔及其发明的分歧终端机”。

10. 常人的说话了聋哑人也是听不见了很难沟通的,希望有谁会发明手机动口发言有字幕,

知道IPONE4S的 语言识别系统吗?那个就不错,只是在识别某些方言的情况下有些吃力,但问题不大,这类东西在国产山寨手机里都有,只要在手机上装个软件就可以做到,要聋哑人自己试用的手机。反向,聋哑人想跟正常人沟通的话,也可以通过这个软件,靠手写 或键盘输入来让正常人听到。难度不大,我想目前这类东西国外应该有类似产品或专利存在,可能是我们平时接触残疾人设备比较少,孤陋寡闻而已。还有,LZ想法不错,值得鼓励。

阅读全文

与字幕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