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世纪的十大发明有哪些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
一、内燃机:由于内燃机的出现,促成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城郊化。同时也导致了污染。
二、喷气式飞机:乘坐喷气式飞机使人们出门旅行的时间大为缩短。整个世界的经济也因此获得迅速的增长。
三、通讯卫星:1945年,一位伟大的作家ArthurC.Clarke第一次在他的小说中提出了通讯卫星的构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通讯卫星的使用已将全球通讯变为现实。
四、无线电广播技术:从19世纪收音机发明开始,无线电广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并配以动画和影像科技,已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尽管我们还不知道无线电广播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但我们无疑已成为了它的忠实听(观)众。
五、雷达:雷达对电视的发明有着巨大的贡献,因为,早期的雷达使用的就是阴极射线管。而且,雷达还帮助宇宙学家们搜寻遥远的星系。
六、激光:没有激光,现代通讯就将不复存在。
七、青霉素:青霉素的功效和它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在影响力与实际功效方面唯一能与它相匹敌的也只有后来出现的避孕药了。
八、绿色革命:所谓的"绿色革命"就是指人类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而采用的种种措施。人类的将来是否还将依靠这种方式已成为我们在这今后几十年必然会面对的问题。但至少没有"绿色革命",人类仍陷在饥饿的不幸之中。
九、材料技术:材料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十、计算机:装配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带动了数字科技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信息转化为0和1的二进制形式成为可能。
② 祖冲之发明了什么
祖冲之大家都还算熟悉,都应该学过他在圆周率上的伟大贡献。
你不知道的是,祖冲之可不仅仅算了圆周率。按咱们现在的说法,祖冲之是个大神级别的人物。
祖冲之最有名的身份,数学家。
他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是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
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③ 中国的发明有哪些
1、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
2、造纸术:蔡伦改进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3、活字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4、火药: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5、孔明灯: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④ 酒是怎么发明的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绝大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各种病毒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形态,并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即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某些病毒还含有脂类、多糖及无机盐类等。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根据寄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概述
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根据其宿主种类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电脑病毒并非是最近才出现的新产物, 事实上, 早在一九四九年, 距离第一部商用电脑的出现仍有好几年时, 电脑的先驱者约翰.范纽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所提出的一篇论文 [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织的进行] , 即已把病毒程式的蓝图勾勒出来, 当时, 绝大部份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这种会自我繁植的程式是可能的, 可是少数几个科学家默默的研究范纽曼的所提出的概念, 直到十年之後, 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的贝尔(Bell)实验室中, 这些概念在一种很奇怪的电子游戏中成形了, 这种电子游戏叫做 [磁蕊大战] (core war)
磁蕊大战是当时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程式人员在工馀想出来的, 他们是道格拉斯麦耀莱(H, Douglas McIlroy), 维特.维索斯基(Victor Vysottsky)以及罗伯.莫里斯(Robert T. Morris), 当时三人年纪都只有二十多岁
⑤ 我爱发明吸粮巨兽多少钱
我爱发明的绝大多数发明项目均为未定价,请直接联系发明者本人,谢谢
⑥ 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1960年袁隆平发抄明了杂交水袭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6)吸粮发明扩展阅读: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邓哲为袁隆平共生养3个儿子,一个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着3个年龄都只差两岁的男孩子,其艰难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奶奶和外婆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70—80岁的高龄老人生活无着,邓哲又把两个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⑦ 是谁发明酒这个东东的
杜康啊 不过是白酒 啤酒是外国人发明的 西洋泡泡酒
⑧ 味精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海带汤蒸发后会留下一种棕色晶体,即谷氨酸。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将谷氨酸钠称之为味之素,后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风靡全世界,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后来一个叫吴蕴初的年轻人反复研究发现,味精就是谷氨酸钠,早在1866年德国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质中提取出来了。
1925年,吴蕴初将自己的生产工艺公开,以做好向欧美行销的准备。1926~1927年吴蕴初还将“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产技术等,向英、美、法等化学工业发达国家申请专利,并获批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国的化学产品第一次在国外申请专利。
1926年,佛手牌味精获得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金奖。1930年,1933年,吴蕴初的味精继续在世界博览会上连续获得奖项,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欧洲等海外市场。日本“味之素”在东南亚的市场也被中国产品取代。
(8)吸粮发明扩展阅读:
味精的挑选:
1、优质味精颗粒形状一致,色洁白有光泽,颗粒间呈散粒状态,稀释至 1:100的比例口尝仍感到有鲜味。
2、劣质味精颗粒形状不统一,大小不一致,颜色发乌发黄,甚至颗粒成团结块,稀释至1:100的比例后,只能感到苦味、咸味或甜味而 无鲜味。
3、常见的味精掺假物主要有食盐、淀粉、小苏打、石膏、硫酸镁、硫酸钠或其它无机盐类。
⑨ 酒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明出来的
根据历史的不同文献的记载,有不同的版本,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造酒第一人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两种是仪狄和杜康造酒。
1、相传仪狄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堪称中国造酒第一人。先秦史籍多处提到仪狄作酒。如《世本》“制作”篇明确提出:“仪狄始作酒醪,以变五味。”
吕不韦《吕氏春秋》有“仪狄造酒”,刘向《战国策》进一步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2、据传早在黄帝时期便已经发明了酒,具体的资料大家可以查询《黄帝内经》,里面有一些内容,是黄帝和岐伯讨论酒的记载。
3、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9)吸粮发明扩展阅读:
喝酒的误区:
1、酒有镇痛护心作用。
酒能通经活络、理气止痛,可防治风寒湿痹和胸痹心痛,减少关节炎、冠心病发作的几率。不可否认,饮酒可暂时缓解上述症状,但观察资料表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与饮酒量呈正相关,且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饮酒人群。
2、酒有保暖御寒功能。
少量饮酒会使身体发热,这是酒精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在酒精代谢后期,很容易造成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形成“酒后寒”,以至出现“以酒御寒寒更寒”的局面。
3、饮酒能提高性欲。
在多数人心目中,酒可助兴提欲,改善性功能,现在研究发现,酒精可对睾丸、卵巢造成直接毒害,且可通过对下丘脑、脑垂体的作用,对男女性功能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
喝酒后胃难受的缓解办法:
1、服用适量的白糖水,能稀释胃中酒精浓度、减少酒的吸收。糖分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增加,酒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使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排出加快,达到醒酒解酒的目的。
2、口服淡盐水,可达到稀释胃中的酒精和降低血中酒精浓度的作用。
3、喝牛奶可以保护胃部,多吃一些蔬菜,清淡的食物。
4、多喝粥,喝一些可以消化比较好的粥,这时候喝的粥不要太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喝多。
5、吃水果,葡萄是很不错的选择,在喝酒之后如果反胃的话,那么就吃一些新鲜的葡萄,新鲜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降低体内乙醇浓度,达到解酒目的。
同时,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缓解酒后反胃、恶心的症状。如果在饮酒前吃葡萄,还能有效预防醉酒。
酒后1-3天进食易消化食物,防止过度劳累,最大程度上保证受损的胃粘膜尽快修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酒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喝酒的认识误区
⑩ 第一个发明烟的人是谁好的发明发明这些危害人的
一、烟草的起源和传播 烟草起源于美州、大洋州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目前发现有66个种,被栽培利用的仅有2个种,即普通烟草 (N.tabacum.L.)又叫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Nrustica L.)。美洲印地安人栽培利用烟草最早。1492年10月,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看到当地人在吸烟。1558年航海水手们将烟草种子带回葡萄牙,随后传遍欧洲。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1900年在台湾试种烤烟,自1910年后相继在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地试种烤烟成功,1937年~1940年开始在四川、贵州和云南试种,发展成为我国主产优质烟区。20世纪50年代引进香料烟,20世纪60年代引进白肋烟,分别在浙江新昌、湖北建始试种成功。黄花烟约在200年前由俄罗斯传入我国北部地区种植。 二、烟草生产现状及其重要作用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吸烟是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经济来源,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4年我国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领导、全面管理烟草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业务。烟叶生产坚持“计划种植,优质适产,主攻质量,坚持改革,提高效益”方针,大力推行“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科学种烟措施,使我国烟草生产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种植烟草面积年均约2000万亩,总产4000多万担。1990年~1997年年均达到2500万亩,总产约6000万担。良种化面积达95%以上,烟叶质量有明显提高,上中等烟由60%提高到80%,上等烟达20%。烟草是高效益作物,我国烟区多在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有200万农户约1亿人口靠种烟维系生活。种1亩烟当年可收现金1000~2000元,为粮食作物的3~5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烟草又是高税利商品,农业税利30%左右,工业税利60%以上。我国有3亿烟民,每人每年可消耗2000支烟,日夜不息地为国家创造财富。1995年烟草工商税利710亿元,1998年是950亿元,2000年可达1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高踞各行业之首位,为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巨额资金。云南省是著名的烟业大省,1996年种烟600多万亩,总产烟叶700多万担,生产卷烟700万箱,”两烟”税利共300多亿元,占云南省财政收入的70%,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发展趋势 目前,烟草行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影响人们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尚有不同说法,但大多数国家都在宣传戒烟。世界上规定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限制在公共场所吸烟,甚至有些国家通过法律禁烟,向烟草公司索赔吸烟造成的巨大损失。连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公司,美国菲莫烟草公司也承认吸烟造成的危害。美国、英国的烟民减少了20%以上,新加坡争取成为不吸烟国家。吸烟有害健康似乎已成定论。吸烟有害健康的主要物质是烟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焦油,对人的气管和肺有致癌作用。为了人们的健康生产低焦油卷烟,提高吸烟的安全性已风靡世界各国,是今后烟草行业发展的方向。烤烟叶焦油含量高,晾晒烟叶焦油含量低。在烤烟叶中加入30%~40%的晒晾烟叶开发混合型卷烟,是生产低焦油卷烟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混合型卷烟开发早,进度快,品牌多,质量好,焦油含量降到12毫克/支以下,已占全部卷烟市场的70%以上,超低焦油卷烟(6毫克/支以下)也在发展。我国差距较大,混合卷烟开发晚,品牌少,质量差,销路不畅,仅占市场的5%。烤烟型卷烟仍主宰市场,焦油含量在15毫克/支以上,安全性差。“入世”以后,国外低焦油混合型卷烟肯定会大量进入中国,我国卷烟市场会受到严重冲击。大力开发低焦油卷烟,提高吸烟的安全性,增强与外烟的竞争力,保住国内市场,严防财源外流,是我国烟草行业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远景 历史的列车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人们迈向现代化,生活水平更加提高,更加幸福美好的时代。有害人们健康的吸烟定会受到多种更加严厉的限制。烟草在卷烟方面的用途定会大为减弱。那么,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否就降低了呢?不一定。因为烟草在开发食品和药物资源方面的诸多潜在用途将会不断地被发现、利用,其前途是远大的。烟草仍不会失掉重要经济作物的身价。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其他作物更无法相比。烟叶提取的蛋白可制作多种食品,有广泛用途,剩下的烟叶仍可用作卷烟的原料。从烟叶中提取烟碱制成医药可防治人们的病患,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其前景也是可观的。烟草是著名的模式作物,可当作生物反应器将其他作物的抗癌、抗艾滋病以及有益于人们健康的基因导入烟草,使其充分表达,然后利用生物技术予以提取,可加工成治病强身的“灵丹妙药”。如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培养出抗体烟草,从中提取抗癌和抗病毒干挠素,对肺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瑞典科学家将人体基因注入烟草植株,从收获的烟叶中提出血液蛋白质活化剂,可医治心脏病等。由此看出,烟草有益于健康的潜在用途并不比用作卷烟所起的经济作用逊色。 五、开发利用前景 当今"吸烟有害健康"风弥全球。世界各产烟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为适应国际烟业新形势,我国烟草专卖局提出了"改造烤烟型,发展混合型"战略方针。烟草生产和卷烟工业正在经历着艰辛的战略转移。进一步调整并改善烟草生产结构和布局,以满足烟草产业新发展的需要,是烟业各界人士和烟草行业的紧迫任务。 提高烤烟质量,减少种植面积 新中国50年来,为适应卷烟工业的需要,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烤烟种植面积占全国烟草面积90%左右。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河南、溉南、山东等地。其中云南烟叶以清香味浓而闻名全国,是高档卷烟生产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曾经是各大烟厂竞相抢购的紧俏商品。但是国内烟叶总体质量较低,烟叶的外观质量和香吃味,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烟叶相比有一定差距。出口国外价格低,使用价值不高,只能用作填充料。究其原因:一是未严格按照烟草种植区划安排烟草生产。尚有许多不适宜种烟的地区所产烟叶品质差。二是施肥不合理,测土施肥推行不力。有的烟区特别是云南近几年施肥过多,烟叶长的过于肥大,香吃味下降,导致云南烟叶滞销。如走俏多年的"红塔山"也积压,落至底谷。三是烟叶成熟度不够,采生现象普遍,烤出的烟叶香气差。四是烤房筒陋,烘烤技术落后。我国多数烤房结构不科学,特别是南方烟区多数仍延用20世纪70年代的老式烤房升温不灵,排湿不畅,加之烘烤技术掌握不好,难于烤出高质量的烟叶。五是烟农质量意识不强,科学新技术掌握不熟练,使用不到位。 上述种种原因,虽然有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力求改进,但受多种因素所限,至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近几年烤烟烟叶供大于求,压库严重,出口不畅,影响到烟草行业的发展。随着混合型卷烟的倡导和发展,烤烟叶的用量会逐渐减少。坚持科技兴烟,提高烤烟质量,适当减少面积,是今后烤烟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快发展白肋烟 白肋烟叶含糖分低,烟碱高,香吃味好,结构疏松,吸料性能好,焦油含量低,是混合型卷烟的主要原料,可占配方的20%~30%。目前,我国白肋烟在鄂西、川东和渝东种植,共计60多万亩,生产烟叶10000多万公斤。鄂西白肋烟区使用鄂烟1号、TN90等优质品种。科学种田技术水平较高,晾房健全,结构合理,晾制技术好,烟叶品质优良。广州、湛江、武汉、蒙城等大烟厂收用较多,是卷制"羊城"阿波罗"等名牌混合型卷烟的主要原料。云南、湖南也在积极发展白肋烟,但尚未形成规模。为适应混合型卷烟生产的需要,白肋烟应加快发展。 适度发展香料烟 香料烟的香气浓郁,吃味芬芳,是混合型卷烟的调香配料,一般占10%。我国香料烟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新昌、云南省保山、湖北省郧西和新疆伊犁等地,其面积不足10万亩。产量有限,不能满足混合型卷烟生产的需要。近几年,山东、河南、海南等地曾试种香料烟并获成功,但至今仍未发展起来。今后应适当扩种至40~50万亩,为混合型卷烟提供充足的原料。 开发马里兰烟 马里兰烟的弹性、填充力、阴燃性和香吃味皆较好,特别是焦油含量低,是混合型卷烟良好的的配料,约占配方的10%。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种,在湖北省试种成功,仅五峰县每年种植几千亩,销往北京烟厂,用作卷制低焦油混合型"中南海"牌卷烟,国内外畅销。目前,全国多数烟厂对马里兰烟尚认识不足。随着混合型卷烟的发展,马里兰烟将被深度开发和扩大利用。 大力开发晒烟 我国晒烟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十分丰富。在各地自然条件和栽培长期驯化下,加之调制技术的日臻完善,形成了各俱地方特色的产品,以独特的香吃味闻名国内外。它是卷制具有中国风味的混合型卷烟的珍贵原料,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 ①晒黄烟。晒黄烟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化学成分,与烤烟接近。香吃味好,焦油含量低,既可用作烤烟型卷烟的原料,也可用作混合型卷烟的原料,使用价值高。如广州、长沙等地烟厂加入了晒黄烟的配方,卷制出名牌烤烟混合型卷烟"羊城"、"白沙"等品牌销路甚好。晒黄烟产区分布零散,主要在广东省南雄、连县,广西自治区南平、贺州,湖北省黄州,湖南省宁乡,福建省沙县等地,其面积共40万~50万亩。 ②晒红烟。晒红烟资源丰富,分布最广泛,产品最多。如四川省"毛烟",吉林省"关东烟",湖南省"凤凰烟",江西省"广丰紫老烟"等。晒红烟含糖分和焦油低,烟碱高,香气质好,吃味丰满,用作混合型卷烟可调节香吃味和劲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目前,晒红烟主要产区有湖南省凤凰、辰溪,四川省什邡、绵竹,吉林省延吉、蛟河,广东省高州、鹤山,贵州省册亨、惠水,云南省腾冲、德宏,山东省沂水、栖霞,黑龙江省穆棱、尚志等,共约150多万亩,年产量200多万担。广州、天津、厦门、长春、延吉等地烟厂用作卷制"恒大"、"金桥"、"黄人参"、"长白"等名牌混合型卷烟,销路甚好。蒙城等地烟厂用作卷制"味美思"、"黄山松"等雪茄烟为烟民所青睐。
http://..com/question/6172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