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淬火技术何时发明
西汉
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版一大权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贰』 中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的时间是在哪个年代
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春秋后期。
从近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之际铁器来看,有用“块炼法”制造的,也有用铸铁铸造的,更有把铸铁件经过加热退火柔化处理而成为展性铸铁的.①从炼得铸铁,铸成器件,进而采用加热退火的方法,对铸铁件加以柔化处理,必须有一个试验改进的过程.由此可以断定,我国铸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应该更要早些.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这种铸铁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从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铸刑鼎这件事,就可以了解这一点.我们知道,要把刑书铸在铁鼎上,不是件简单的事.即使这部刑书的文字不多,总该有些条文,要把这些条文铸到铁鼎上,这个“铸型”不会大小,所需流动状态的铸铁也不会太少,否则的话,就不可能铸成功.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由于改进了炼炉的鼓风方法,提高了炼炉的温度,很早就发明冶炼铸铁的技术,使炼出的铁成为液体,从而加速了冶铁过程,提高了铁的生产率.这对于冶铁业的发展和铁工具的推广使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到战国中晚期,冶炼铸铁和铸造铁器已开始分工,新郑郑韩古城的内仓、西平酒店村和登封告城镇,都已发现战国铸铁遗址.
告城镇发现了熔铁炉底及炉衬残片,还发现有拐头的陶鼓风管以及木炭屑,可见当时熔铁炉和炼铁炉同样以木炭为燃料.①近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战国以迄汉魏铁农具,大多数是铸铁制造的;在同时的手工业工具中,铸铁件也占很大比例.一九七七年七月长沙窑岭春秋战国之际楚墓出土铁鼎,口径二十三厘米(相当于当时一尺),高二十一厘米,腹深二十六厘米,出土时重三千二百五十克(相当于当时十三斤),金相鉴定表明含有少量石墨,基体为铸铁.
『叁』 汉朝有炼铁技术吗
汉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在战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勤劳的中国人民在这方面又有了不少的创造和发明。
汉代铁金属在工业、农业和军事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官府对冶铁业的管理越加严格,汉武帝时任用孔仅为大农丞,将盐、铁、税利的巨业,收归官府经营管理,实行一系列严格措施,使冶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孔氏家族原本是梁国的冶铁商贾,素有经营冶铁的管理才能,所以他能在汉武帝时一跃而成为大司农丞要职,在任职的短短十余年间,从组织管理到冶铁技术和农具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的扩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西汉时“百炼钢”的技术兴起,使钢的质量较前提高。这种初级阶段的百炼钢,是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二者所用原料和渗碳方法都相同,因而钢中都有较多的大块氧化铁-硅酸铁共晶夹杂物存在;但不同的是增多了反复加热锻打的次数。锻打在这里不仅起着加工成型的作用,同时也起着使夹杂物减少、细化和均匀化,晶粒细化的作用,显著地提高了钢的质量。
从河北满城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钢剑和错金宝刀,它们虽与易县燕下都钢剑所用的冶炼原料相同,但金相检查表明,钢的质量却有显著的提高,它正是“百炼刚”技术兴起的产物。
西汉中期以后,又出现炒钢。这是因为块炼铁虽然能制造渗碳钢,而产量不大,效率很低,不能适应当时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供不应求”即生产量与需要量的矛盾,促使出现了用生铁炒成为钢的新工艺。但是生铁的产量已相当大,用生铁作为制钢原料,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飞跃发展,也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
炒钢的产生,即将生铁炒到成为半液体半固体状态,并进行搅拌,利用铁矿粉或空气中的氧,进行脱碳,借以达到需要的含碳量,再反复热锻,打成钢制品,利用这种新工艺炼钢,既省去了烦难的渗碳工序,又能使钢的组织更加均匀,消除了由块炼铁带来的严重影响性能的那种大共晶夹杂物,使质量大大提高。1974年7月,山东苍山县东汉墓出土的东汉永初六年卅炼环首钢刀,经有关单位鉴定就是用炒钢为原料,反复锻打而成的。
与此同时,百炼刚的原料也由原来的块炼铁,发展到用生铁炒成的钢或熟铁做为原料,经过渗碳锻打而成。这样一来,原料的改变即铁基体有了变化,使钢的质量也随之大大提高,从而百炼钢也发展到成熟阶段。
百炼钢虽然是汉代风行一时的炼钢工艺,但固体渗碳工序费工费时;而在炒钢过程中控制钢的含碳量则是一个复杂的工艺,比较难以掌握控制。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发展工艺简单、保证质量而成本较低的炼钢方法。为此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以灌钢为主的炼钢技术。
钢铁业在汉代的大发展,也从炼炉的形状及冶炼设备上反映出来。西汉时期炼铁的竖炉就已得到发展,炉型有了扩大。炼铁已用石灰石作为熔剂。为了适应竖炉加大的需要,对鼓风设备也进行了改革。早期开始用皮囊人力鼓风,既笨重又不适用,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采用畜力代替人力鼓风,出现了马排,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高炉生产的需要。
公元31年,东汉后期南阳太守杜诗总结了南阳冶铁工人的实践经验,创造了水力鼓风的“水排”。利用“水排”鼓风生产钢铁,比用人力、畜力鼓风“用力少,见功多”。我国“水排”的出现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到魏晋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肆』 介绍关于中国古代三大冶炼技术
1、青铜冶铸技术: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2、古代铸铁技术:
对铁器的大量需求,促成了铁范(铸铁金属型)的发明。1953年河北兴隆燕国冶铸遗址出土的铁范,曾用来铸造铁斧、锄、镰和车具。这些铁范结构合理,壁厚均匀,形状和铸件轮廓相一致,并已使用铁芯。有的范能一次铸两件器物(如双镰范,图2[兴隆铁范(双镰范)]),表明铸铁技术在这个时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铸铁热处理技术在此期间有明显的进步。由于铸铁都用木炭熔炼,碳含量大都在共晶点附近,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属于较纯的铁碳合金。不少器件用铁范铸造,壁厚一般在3~5毫米,属于薄壁铸件。在实践中,已采用了较为合理的热处理规范,因而所得韧性铸铁件质量较好。白心韧性铸铁件多数处理完全,很少残留渗碳体和析出石墨。黑心韧性铸铁件多数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基体,一部分以铁素体或珠光体为基体,石墨形状与现代同类材质相近。
3、古代铸钢技术:
灌钢法,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齐著名冶金家綦母怀文发明。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期,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冶铁炉的温度因此得到提高,于是加速了冶炼进程,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4)杜诗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扩展阅读:
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四射,耀人眼目,锋利无比,令人赞叹不已。
越王勾践剑就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它的主要成分有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而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由于其剑身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使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青铜剑韧性良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则会使青铜剑更为锋利。
考古学家还证明在湖北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的还有多把;但奇怪的是,与青铜剑相比,钢铁剑却更容易锈蚀。
『伍』 古代制铁的问题
中国古代掌握制铁技术,大约是在春秋末年以后,战国期间已逐渐成熟。
制铁的基本原理,跟现在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冶铁,采用碳还原法。最早的时候,把铁矿石和木炭粒一层层相错铺在炉底烧,由于温度不够高,产出的是一块块软的生铁块,杂质含量高。然后将这些软铁块锻打成所要的形状,形状比较粗糙。后来发明了鼓风的工具,从而建造了大的鼓风炉,提高了炉温,能够炼出液体的生铁。于是有了铸铁技术,用陶土或铁制做模范,把铁水浇铸进去,从而造出了精细的产品,于是铁制的农具和精良的武器得以普及。再进一步就是进一步制含碳量更少、柔韧性更好的钢,但是中国古代无法达到足够的炉温,因此只能用长期加热和锻打的方法进行渗碳,制出“不合格”的钢,但比一般生铁已有了很大进步。与此同时,相关工艺也有很大发展,比如人们发现在冶铁过程中掺入其他金属矿石,可以制备有特殊性能的合金,以及在渗碳过程中加入骨粉(含磷)可以起到催化作用。
『陆』 东汉时期在冶铁技术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鼓风器是冶铸的重要工具。它所用的原动力,最初是人力,即人排,后来采用畜力,即马排,东汉初年开始用水力,即水排。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后汉书�6�1杜诗传》记载说:杜诗“造作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力鼓风的发明,是冶铁技术的一次革命。它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炼强度,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炉缸,增加容积,对我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东汉铁制农具的普及,钢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从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改进。 环首刀和百炼钢技术的孕育阶段是在西汉,而成熟和普及则是在东汉,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东汉时期由于冶铁技术和效率的进步,对钢刀的炼制锻打次数已可有西汉的10多次提高至30次乃至50次。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有经过“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而正是在这种先进武器和汉帝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东汉军队彻底消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被完全汉化。最终这部分西迁的北匈奴后裔辗转来到欧洲,被称作匈人,将暮年的西罗马帝国搅得天翻地覆。
东
『柒』 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1、冶金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鼎盛,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开始发展,两汉时期已经高炉炼铁、炒钢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2、制瓷业
新石器时期开始制作陶器,到了东汉技术成熟,开始生产青瓷;魏晋南北朝制成白瓷,为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
宋时期陶瓷大放异彩,遍全国,多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是北方五大名窑;明清朝其种类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技艺高超。
3、丝织业
四五千年前开始养蚕缫丝,商朝发明了织机,西汉时期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纺织工艺达到新高,唐朝吸收波斯风格,宋朝吸收花鸟画风格了,明清纺织业鼎盛,政府设织造局。
(7)杜诗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扩展阅读: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广大农户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捌』 几道历史题答案,很简单的
这些题目并不难,但要归纳起来很费时间。我花了半个小时才整理出来。(第五题答案不够全面,你翻翻课本,补充完整。我是真想不出来了)
1.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扩大了原料产地范围,扩大了销售市场,大量增加了海外贸易,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3.:①工业革命使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②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渐成熟。
4.
1)鸦片战争失败后,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封建制度根本上受到冲击。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人才,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并登上中国近代政治舞台。
4)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以轻工业的发展为代表。好景不长,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较快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遭受沉重打击。
6)解放战争期间全面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5.改革:为在文革中受冤的领导平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
开放: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加入WTO
6.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7.内因:苏联工业落后,又因连年战乱,大量工厂倒闭,并不能满足“战时共产主义”的要求。
外因: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8。.(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9.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②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0.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一方面保证各成员的重要贸易权利,另一方面对各成员政府起到约束作用,使它们的贸易政策保持在各方议定且符合各方利益的限度之内,这样做是为了向产品制造者和服务提供者提供帮助,并便利进出口业务的开展。
加入原因:
1)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
5)有利于引进外资
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
『玖』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冶金业的成就
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拾』 铁器是谁发明的
铁器是小亚细亚东部山地的赫梯人发明的。早期铁器时代在青铜时代之后,但人类知道铁,并不比认识青铜晚。在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墓葬及乌尔王陵里,就出土过铁,而埃及前王朝还处在铜石并用时代,乌尔第一王朝时期也只是刚刚进入青铜时代。
不过当时的铁大多是陨铁,所谓人工制品,只是偶然熔化铁矿石得到的。真正的人工铁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才出现,冶铁技术的发明者,是小亚细亚东部山地的赫梯人。
铁器发明后,因赫梯国王严禁冶铁术外传,在一段时间里,铁的产量极少,价格昂贵,铁器只被当作珍贵礼品在一些国家的宫廷里传送。
直到前13世纪赫梯王国灭亡,铁的垄断被打破,人类历史上的铁器时代才真正来临。与赫梯临近的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希腊地区首先学会了冶铁,这些地区在公元前10世纪用铁已很普遍。以后,冶铁术经叙利亚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和北非,又经希腊传到东欧和西欧。
(10)杜诗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扩展阅读
西周末年是中国的早期铁器时代。这是中国开始大规模冶炼铁器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时代。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省长沙杨家山65号墓(相当春秋晚期)中甚至还出土了一把锻制的中碳钢剑,长38.4厘米。
经鉴定:它含碳达0.5%左右,并经过高温退火处理,金相组织比较均匀。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炼铁技术也不断提高,铁器遍布七国,并传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
冶金业在中国的出现虽然晚于西亚和欧洲,但它的发展却比它们迅猛,并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走在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