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火锅是谁发明的
第一、成吉思汗发明说
火锅的起源并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发明的。他长年统兵征战四方,看到士兵们吃传统的烧烤羊肉很费时,为了使得部队不延误战机,他将羊肉切成小块掷进沸腾的锅里,从此这个世上就有了火锅。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有了火锅,才使得蒙古骑兵填饱了肚子之后,精神焕发地攻下中原,并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亚。
第二、三峡纤夫发明说
一千多年前,在长江三峡,一群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就在江边砌土为灶。他们掏出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长江水,熬成汤,佐以烈酒,烫食鲜鱼活虾及各种蔬菜。一番豪迈,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顿消,纤夫们又吼着激昂的号子,背着纤绳上路了。身后留下一个个土灶和一缕缕青烟。
(1)发明火锅的少数民族扩展阅读
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贰』 火锅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
四川火锅是较为知名的,它的火锅火锅底料也是较为知名的,吃起来通常口味麻辣酱香,令人招架不住,有很好的推动胃口的功效,要想自身作出纯正的火锅火锅底料,就需要较为确立的火锅火锅底料的秘方,在食物层面也会比较多,在做的情况下还要自信心,不必过度心急,下边我们来了解一下四川纯正火锅火锅底料秘方。
四川纯正火锅火锅底料秘方
调料:
黄奶油3斤 食用油2斤 郫县豆瓣酱1斤 纯粮酒50克 江米酒20克 滋粑油辣子1.5斤 姜片1两 蒜头1两 麻椒1.5两 水豆豉15克 宜宾市碎米牙菜15克
老冰糖1两 上等辣椒粉2两 小葱1两3寸段
调料配方:
草扣5克 砂仁5克 三奈3-5克 丁香花3-5克 白蔻5克 香果5克 孜然粉5克 八角茴香5克 甘草5克 枝子5克 排草5克 老扣5克 甘松5克 茯苓5克
筚拨5克 香茅草5-8克 八角5克 良姜5克香茅草5克 茴香8克 百里香5克
炮制前先把香辛料裁成2寸长得节,用温小水泡大概20分钟,麻椒泡涨.
提前准备2口炒菜锅,一个里边放(豆瓣电影,小葱,姜片,江米酒,纯粮酒25克,蒜头,碎米牙菜,水豆豉老冰糖)共9样翻拌.
另一口锅内添加3斤黄奶油煮化,随后添加食用油烧到7-8成热,用汤勺把油舀到和匀的豆瓣电影上边,边淋油边拌和,以防豆瓣电影焦化厂.至到油淋完才行.随后将豆瓣电影置火上放低火熬料10分钟上下,豆瓣电影速干水汽当下滋粑朝天椒,改成火灾炮制当油烧开时,改成文火熬料,15分钟后添加纯粮酒25克上下,再次炮制,直至各原材料水份速干时加泡涨得香辛料再次炮制,直至各原材料9分干当下泡涨得麻椒,炮制5-10分钟就可以.
吊汤
俗话说得好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骨不浓因此在吊制高汤时一定要留意原材料得配搭,才可以确保汤鲜香美.
其特性是:色调乳白色,味正,砂浆稠度较浓.
柴鸡一只 老娘鸭一只 猪大骨15斤 草鱼4斤
(草鱼煮汤时一定要用沙布包好)
吊汤工艺流程
1 原材料氽水要氽透 2 冷水侵泡原材料1个钟头,使各原材料内部各营养元素疑固,熬成得汤才鲜香气美.3 吊汤时添加葱姜米酒,胡椒粉颗粒物.4一次性掺满水,假如水被熬干,只有添加沸水冲到火锅里,禁止往火锅内添加凉水.5 勤打泡沫塑料,才可以确保料汁乳白色.大火烧开 用火灾煲汤为高汤即高汤,用文火煲汤为白汤.一定要留意.
对锅
一般强烈推荐应用4:6锅 即4分白汤6分油.
对锅原材料:姜片颗粒物50克 蒜头颗粒物50克 盐15克 鸡精50克 味精50克 白胡椒粉5克 米酒75克白砂糖15克 江米酒10克辣椒干40克 麻椒25克
火锅老油5斤酸菜鱼火锅3斤.
记牢:先把味儿调好,再放母粒.麻椒和辣椒干把火锅老油和母粒放了再放.
『叁』 火锅是谁发明的
火锅的来历 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沙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肆』 火锅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发明火锅是正常的事情。
火锅(Hot Pot),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
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伍』 火锅是谁发明的有什么典故吗
古语有云:“不节不食”。这里的节是“时节”、“时令”的意思,也就是什么时令吃什么食物。古人不像咱们现在,有先进的食品工业和保鲜技术,“不节不食”却真正包含了顺应天时的智慧。深秋初冬,牛羊经过整个秋天的生养,膘肥体壮,人们也需要补充能量来面对寒冬,正是食肉的好时节。
最近北方的气温明显凉下来了,秋意逐渐浓厚。但俊男美女们还是不愿意换上厚厚的秋装,通过食物来补充热量是年轻人们乐意抵御寒凉的方式。
一年四季都能恰,冬季尤甚
『陆』 火锅到底是谁发明的
引发思绪
在国内时我就非常爱吃火锅,人大西门外有家秦妈火锅,起先还不错,但后来量又少又不干净,就不去了……后来发现了一个地方,叫“小肥羊”,味道很好离西门也近,就是价格稍微贵了点……
吃火锅的时候韩国朋友给我介绍说这火锅是成吉思汗发明的,当时我也没怎么在意,姑妄听之而已……因为当时在我的知识体系里这个火锅应该是完颜阿骨打发明的,老家阿城是完颜阿骨打建都的地方,离那儿不远的白城有个金上京博物馆,里面还有完颜阿骨打行军时用过的锅,跟现在的火锅一模一样~~~我当时在想,可能游牧民族用餐不太讲究,尤其在行军时,基本上都是支上一口锅有什么放什么,所以跟现在的火锅形似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按时间推算阿骨打应该在铁木真之前,所以要论发明权,应该是对前者比较有利才对……之后,我也听好多韩国人说过,火锅是成吉思汗发明的~~~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是听中国人说的……我觉得这个事情必须弄清楚,要不然也会造成“阿拉伯数字”这个悲剧……
火锅的各种名称
在中国,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锅在重庆和四川等地叫“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北京一带则称为“涮锅”,而其英文名称叫作
“hot pot (也作:chafing dish)”
火锅在韩国被称为“샤부샤부”,其实是指日本的火锅,这个词也是对日语里火锅的发音的音译词,可见,韩国的火锅应该是由中国先传入日本,而后传入了韩国。据我所知,火锅大概是在1333年前后,传入的日本,所以韩国有火锅的历史至少应该是在这之后。火锅来历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难以理解和感觉 2. 可信度降低
韩国人是知道《三国演义》的(韩国把三国演义叫《三国志》),所以他们还是认可汉朝的历史的~~~所以,在后来韩国人再说这个“火锅是成吉思汗发明的”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至少在汉朝已经有对火锅的记载了,只不过当时并不是很流行,三国五熟釜应该就是鸳鸯锅的始祖;到了宋朝时期火锅已经流行于民间;到了元朝时期流行于蒙古一带~~~因此,所谓的成吉思汗发明说,基本上是不靠谱的……琐感
有些事情总想弄清楚,但有些事情总是弄不清楚……有时难得糊涂好些,而有时却必须明白~!个人认为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却被叫成了“阿拉伯数字”确实是种悲哀~~~至少我们应该尽量让历史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在这个意义上,火锅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确实不知道它的发明者到底是谁,但至少在汉代,它已经存在了……
『柒』 火锅到底是谁发明的
火锅的起源没有明确的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各类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根据个人的喜欢加不同的汤料、食物,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7)发明火锅的少数民族扩展阅读:
火锅文化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
『捌』 不是重庆人也不是四川人,火锅的真正发明者到底是谁
中国是一个崇尚美食的国度,当然在火锅这一种美食当中,川渝火锅是最具备知名度的。川渝火锅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在锅底当中,单单是调味料就有二三十种之多,因此川渝火锅所讲究的是刺激我们的味蕾,融合各种美食的介入,让人流连其中。在全国各地火锅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在云南大家特别喜欢蘑菇火锅,而在北京当然就是正宗的铜火锅,讲究的是传热快,三秒钟下羊肉,三秒钟就可以入嘴。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吃辣,但是对于川渝火锅还是非常的喜爱,尤其是川渝火锅当中有一种鸭掌火锅味道更好,在吃川渝火锅的时候,也可以将猪脑花放在锅中去煮,那种味道也是所有火锅荤菜当中我最喜欢的一种。
『玖』 是谁发明了火锅
火锅的历史和由来: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二: 火锅种类: 按燃料区分;按火锅结构区分;按原料区分;按口味区分 此外,还有按锅体制作材料分为铜火锅、不锈钢火锅、陶瓷火锅的,以及一些较独特的火锅。山东王可仲发明出一种火锅餐桌,中间由1大8小9只火锅座组成,每只火锅座又由电热盘、火锅汤盆、金属菜盘、锅盖等搭配而成。当需要品尝火锅筵席时,该桌既能作为专门的各客火锅使用,也可以在中间摆放与火锅相配的各式菜点。如果盖上9个圆孔盖,即成为普通餐桌,并有保温菜肴的功能,只要将火锅汤盆内放上水,将菜肴放置在其上面,然后打开电热盘开关,就能使菜肴保持热乎乎状态,使菜肴口味鲜美。 三: 国外也有许多国家食用火锅,特介绍几例如下: 日本锄烧火锅:主料有牛肉片、虾仁、鸡片、鱼片、猪瘦肉片、猪腰片等,配料有粉丝、菠菜、京菜、洋葱等。吃法通常是将平底锅烧热,待油烧热后倒入京菜、洋葱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后把自己喜爱的各式主料放入锅中,边煎边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鲜汤与调料煮沸,在鲜汤内涮主料食之。 朝鲜酸菜白膘肉火锅:用炭火加热,高汤为海鲜汤,其酸菜较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肠、蛤蜊等,吃法较原始,但很解馋。 韩国石头火锅:锅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满盖肉片和肥鸡块,辛辣无比。 印尼咖喱火锅:作料是印尼本土产的咖喱、番叶、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鱼头、大虾、鸡肉、牛肉,锅底还以米粉浸汁,有尽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奶酪火锅:将奶酪放在锅里,煮成液体状,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时用长叉将法式面包放进锅中的奶酪液里,待奶酪渗进面包后即食。 火锅用料 这里说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锅主料、汤料、蘸料味碟,至于加热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这里不再赘述。 火锅主料即成锅中涮煮的原料,其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天上飞的、地上长(跑)的、水中游(爬)的,无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为海鲜原料、河鲜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蔬果原料、原料制品等,凡是能用来制作菜肴的原料几乎都能作火锅主料。 火锅汤料即锅中的底汤,用得最多的是红汤汁,其次是白汤汁(包括酸菜汤)。红汤汁即辣味汤汁,用浓汤与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盐、黄酒、多种香料等熬制而成。白汤汁即用老母鸡、肥鸭、猪骨头、火腿肘子、猪瘦肉、葱、姜、酒等熬制的汤汁,一般与红汤汁配合使用,很少单独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调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锅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见的有麻油味碟、蒜泥味碟、椒油味碟、红油味碟、辣酱味碟、川琦蘸料碟、酱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锅中涮烫的主料刚出锅时温度较高,若将刚从锅中捞出的主料在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滚烫的原料降低温度,便不会烫伤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