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学方程式里的元次方等术语是谁创造的
是康熙皇帝啊
B. 一元二次方程是谁发明的
“一元二次方程新解法”的发明人叫罗伯森,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华裔数学教授、美国奥数教练,并且罗伯森教授表示:“如果这种方法直到今天都没有被人类发现的话,我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个课题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而且有数十亿人都遇到过这个公式和它的证明。”
事实上,在古代,全世界的数学家对一元二次方程都有研究,虽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方法出现,但是究其内涵,有些古代的解法与罗教授的解法可谓是大同小异。原因也不难想,古代的数学家们没有韦达,更没有代数的符号记法,而现如今罗教授的解法确实有“踩肩膀”的嫌疑。
(2)数学方程式元次谁创造扩展阅读:
古阿拉伯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阿尔·花剌子模在书中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平方和十个这个平方的根等于三十九个迪拉姆,它是多少?”由于当时代数符号根本没有发明,古代数学的方程只能靠文字去描述。
设这个数是X,那么“平方”就是X²,“平方的根”就是将X²在开方,故“平方的根”是指“X”,“十个这个平方的根”就是10X,问题转化为求方程:X²+10X=39的解。
花剌子模给出的解法是:(注意:下文中的“根”,不指现如今方程的根,而指平方根)
1、将根的个数减半。本题中,是将10减半,故得到5;
2、用5乘自己,再加39,得到64;
3、取64的根,即将64开方,得到8;
4、再从中减去根的个数的一半,即再用8去减5,得到3,方程解完。
C. 一元一次方程发明者是谁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来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数学诞生的故事")
D. 数学方程的" 元""次"是谁 发明的
解:数学方程的元次是康熙首先提出的。
E. 数学方程中的元次是谁创造的
康熙皇帝。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数学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他天资聪慧,十分热爱数学,14岁起跟着从比利时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学习数学,是康熙首创“元”、“次”、“根”等方程术语的汉译名。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给康熙讲解方程时,由于他汉语、满语水平都很有限,有些术语讲不清楚,解释很久还是不得要领,康熙就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
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激动地说:“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方程术语,驭繁为简,准确科学,非常便于理解和记忆。
(5)数学方程式元次谁创造扩展阅读
南怀仁简介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西属尼德兰皮特姆(今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人,耶稣会传教士,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1623年10月9日出生,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等。
F. 方程是谁发明的
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数学诞生的故事")
G. 数学方程中:元.次等术语,是谁创业造的
选康熙创造的
H. 用方程式表示数学运算是谁发明的详细介绍一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中国古代<九章算术>(8)方程:线性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是具有世界先驱意义的首创.是世
界古代著名数学著作之一.
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现在我们所说的方程的确切定义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但是方程一词在我国早期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意思指的是包含多个未知量的联立一次方程,即现在所说的线性方程组。
《九章算术》有一道题目,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现在这里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另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26斗。请你回答,上、中、下等黍各1捆所打黍的斗数为x,y,z根据题意列方程:
3x+2y+z=39(1)
2x+3y+z=34(2)
x+2y+3z=26(3)
但是《九章算术》里并没有列出像上面的方程来,而是画出一个等式,通过等式计算出答案来。
到了魏晋时期,大数学家刘徵注《九章算术》时,给这种“方程”下的定义是:“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大家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课程”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课程,而是按不同物品的数量关系列出的式子。“实”就是式中的常数项。“今每行为率”,就由一个条件列一行式子,横列代表一个未知量。“如物数程之”,就是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因为各项未知量系数和常数项用等式表示时,几行并列成一方形,所以叫作“方程”,它就是现在代数中讲的联立一次方程组。
《九章算术》中还列出了解联立一次方程组的普遍方法——“方程术”。当时又叫它“直除法”,和现在代数学中能用的加减消元法是基本一致的,而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种解法,公元7世纪印度才出现,在欧洲,1559年,瑞士数学家彪奇才开始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并提出三元一次方程组不很完整的解法,因为他们那时还没有认识到负数,这比《九章算术》要迟1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