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发明什么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海力布,因为他靠打猎过活动,大家都叫他安格沁海力布。他很愿意帮助人,打来禽兽,从不独自享用,总分给大家,因此,海力布很受大家尊敬。
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在密林的旁边,看见一条白蛇盘睡在山丁子树下。他放轻脚步绕过去,不去惊动它。正在这时,忽地从头上飞过来一只灰鹤,“嗖”的一声俯冲下来,用爪子抓住了盘睡的小白蛇,又腾空飞去。小白蛇惊醒后,尖叫:“救命!”“救命!”海力布急忙拉弓搭箭,对准顺山峰飞升的灰鹤射去。灰鹤一闪,丢下了小白蛇就逃跑了。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去找你的爸爸妈妈去吧!”小白蛇向海力布点了点头,表示了感谢,就隐到草丛里去了。海力布也收拾好弓箭回家了。
第二天,海力布正路过昨天走过的地方,看见一群蛇拥着一条小白蛇迎了过来。海力布觉得奇怪,想绕道过去,那条小白蛇却向他说道:“救命的恩人,您好吗?您可能不认得我,我是龙王的女儿。昨天您救了我的性命,爸爸妈妈今天特地叫我来接您,请您到我们家去一趟,爸爸妈妈好面谢您。” 小白蛇又继续说:“您到我的家里以后,我爸爸妈妈给您什么您都别要,只要我爸爸嘴里含着的宝石。您得着那块宝石,把它含在嘴里,就能听懂世上各种动物的话。但是,您所听到的话,只能自己知道,可不要向别人说,如果向别人说了,那么您就会从头到脚,变成僵硬的石头而死去。”
海力布听了,一面点头,一面跟着小白蛇深谷里去,越走越冷,走到一个仓库门前,小白蛇说:“我的爸爸和妈妈不能请您到家里去坐,就在仓库门前等您,现在已经来到这里了。”
正当小白蛇说话的时候,老龙王已经迎上前来,他恭敬地说:“您救了我的爱女,我感谢您!这是我聚藏珍宝的仓库,我带您进去看看,您愿意要什么,就拿什么去,请不要客气!“说着,把仓库门打开,引海力布进屋,只见屋里全是珍珠宝石,琳琅满目。老龙王引着海力布看完这个仓库又走到另一个仓库,就这样一连走了一百零八个仓库,但是海力布却没有看中一个宝贝。老龙王很难为情地问海力布:“我的恩人!我这些仓库里的宝物,您一个也不希罕吗?”
海力布说:“这些宝物虽然很好,但只可以用来作美丽的装饰品,对我们打猎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如果龙王真想给一点东西作纪念,就请把嘴里含的那块宝石给我吧!”龙王听了这话,低头沉思一会,只好忍痛把嘴里含的那块宝石吐了出来,递给海力布。
海力布得了宝石,辞别龙王出来的时候,小白蛇又跟着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有了这块宝石,您什么都可以知道。但是您所知道的一切,一点也不许向别人说。如果说了,那时一定有危险。您可千万要记住!”
从此,海力布在山中打猎更方便了。他能听懂雀鸟和野兽的语言,隔着大山有什么动物他都能知道。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仍然到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飞鸟议论说:“我们快到别出去吧!明天这里附近的大山都要崩裂,涌出的洪水,泛滥遍野,不知要淹死多少野兽哩!”
海力布听见了这个消息,心里很着急,也没有心思再打猎了,赶紧回家,向大家说:
“我们赶快迁移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住不得了!谁要不相信,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很奇怪,有的认为根本不理会有这桩事,有的认为可能是海力布发疯了,谁都不相信。急得海力布掉下眼泪说:“大家难道先让我死了,才相信我的话吗?”
几个年老的人向海力布说:“你从来不说谎话,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你现在说这个地方住不得,这是为什么呢?”
海力布想:灾难立刻就要来到了。如果我只顾自己避难,让大家受祸,这能行吗?我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大家。于是,他把如何得到宝石,如何利用打猎,今天又如何听见一群飞鸟议论和忙着逃难的情形,以及不能把听来的事情告诉别人,如果告诉了,立刻就会变成石头而死等等,说了出来。海力布边说边化,就渐渐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立刻很悲痛地赶着牛羊马群,把家迁走。这时阴云密布,大雨已经下起来了。到第二天早晨,在轰隆的雷声中,忽然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响声,霎时山崩水涌,洪水滔滔。大家都感动地说:“不是海力布为大家而牺牲,我们都要被洪水淹死了!”
后来,大家找到了海力布变的那块石头,把它搁在一个山顶上。好让
❷ 风给人们带来哪些巨大的贡献
风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是唐人描写风的一首谜语诗,每句都不乏气候和物候的要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五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唐人描写风的一首谜语诗,每句都不乏气候和物候的要素。风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最熟悉的天气要素之一。春风和煦,风清月明,风是一种看不见的景致;“风如拔山怒”、“拔出千尺松”(陆游诗),风则是一种灾害。其实,科学地说,作为空气水平流动的风,是一种能量。据估算,地球表面大气每年自然产生的风能是1670万亿度,相当于全球每年烧煤产生的能量的1000倍。人类对自然风的利用,最早莫过于船帆了。《周易》载:“伏羲氏刳木为舟。”《物原》载:“伏羲始乘桴……夏禹作舵加以篷帆樯。”可见,在父系氏族社会,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船和筏,到了夏禹时代,就开始使用帆。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上,也曾多次出现帆的象形文字。到了1405~1430年,郑和七下西洋所率的巨型船队,不仅帆多樯众,而且还善于利用季风规律,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要早出半个多世纪。古代人类利用风能的另一项成果是风车。中国、埃及、古巴比伦是风车的发源地。传说公元前17世纪时,巴比伦国王曾打算制造能借助风力的风车,灌溉富饶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公元前3世纪,埃及英雄亚利山大设计了一种四叶片卧轴式风车。在我国辽阳出土的东汉墓壁画上,有许多风车的图形,可见,至少在1700年前,我国便有了风车。至于欧洲的风车,则是由十字军东征时(11世纪末至13世纪),由东方传至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后来又传到英国、荷兰和德国。享有“风车王国”之称的荷兰,其使用风车的历史并不太长。风为古代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风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性工具。倘若地球上没有风,水汽就无法输送到大陆,陆地将很少有降水,久而久之,河川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也会日益枯竭。与此同时,因为没有风,高低纬度的热量不能交换,热带地区将更加炎热,寒冷地区也将愈趋寒冷。没有了生命不可缺少的水,没有了适宜的温度环境,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当然,风也有发脾气的时候,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狂风卷起黄沙,吞没农田,毁坏道路,影响人民生活,“沙尘暴”已成为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气象灾害。而南方地区的夏秋季节,则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受害最明显的当属沿海地区。挟有巨大能量的台风,确有排山倒海之气势,令人心惊胆颤;伴随台风的强降水、强对流(如雷暴、冰雹),常常让过境地区遭受灭顶之灾。不过,随着人工影响天气水平的日益提高,总有一天,人类会让风成为“乖孩子”,使之只能做好事,不会做坏事,为人类的文明再立新功。
❸ 风这是谁发明的
说起风筝的起源,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第二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认为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风筝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候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候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❹ 科学家从龙转风等自然现象上发明了什么
龙卷风是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空气柱。一九七五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用回转器做试验时发现,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物体的重量逐步失去。而且,当转速达到一定限度之后,还出现了反重量的现象,即不是吸向地球,而是推离地球,后来,苏联、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科学家们经过十分准确地试验,证实当转速加快的时候,重力就减小,反之就增大。根据这一理论,龙卷风的作用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其原理与前面提到的旋转的回转器一样。据计算,一股半径为三十米的龙卷风,其直线旋转速度可达每秒三十公尺,甚至可达到超音速,因此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由于高速旋转,使处于重力场边缘的物体失去重量,因此很重的物体能飞向天空,同时,在旋转的中心又有一股强大的向下的气流,使处于那里的物体重量急剧增加,这就出现了龙卷风中心的物体不是被卷向天空,而是被压到地下的现象,应用这一理论,通过计算海洋上空气体的旋转速度,便可以准确地预报出台风的形成。
❺ 谁从什么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一.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木棒和石斧,无疑是使用的天然木棒和天然石块;骨针的使用,无疑是鱼刺的模仿……所有这些工具的创造、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不能说是人类凭空想象出来的,只能说是对自然中存在的物质及某种构成方式的直接模拟,是人类初级创造阶段,也可以说是仿生设计的起源和雏形,它们虽然是比较粗糙的、表面的,但却是我们今天得以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早就有着模仿生物的事例。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们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鸟类在树上营巢,以防御猛兽的伤害;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即见到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发明轮子,做有装成轮子的车。古代庙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门的建造,就其建筑结构来看,颇有点像大象的架势,柱子又圆又粗,仿佛像大象的腿。
我国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于绚丽的天空、翱翔的苍鹰早就有着各种美妙的幻想。根据秦汉时期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发明了风筝,并且应用于军事联络。春秋战国时代,鲁国匠人鲁班,本名公输般,首先开始研制能飞的木鸟;并且他从一种能划破皮肤的带齿的草叶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锯子。据《杜阳杂编》记载,唐朝有个韩志和,“善雕木作鸾、鹤、鸦、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异,以关戾置于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达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却下。”西汉时期,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从高台上飞下来,企图模仿鸟的飞行。以上几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鸟类的扑翼和飞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也是最早的仿生设计活动之一。明代发明的一种火箭武器“神火飞鸦”,也反映了人们向鸟类借鉴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水生动物——鱼类的模仿也卓有成效。通过对水中生活的鱼类的模仿,古人伐木凿船,用木材做成鱼形的船体,仿照鱼的胸鳍和尾鳍制成双桨和单橹,由此取得水上运输的自由。后来随制作水平提高而出现的龙船,多少受到了不少动物外形的影响。古代水战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龙出水”,多少有点模仿动物的意思。以上事例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期的仿生设计活动,为开发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外国的文明史上,大致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在包含了丰富生产知识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人用羽毛和蜡做成翅膀,逃出迷宫;还有泰尔发明了锯子,传说这是从鱼背骨和蛇的腭骨的形状受到启示而创造出来的。十五世纪时,德国的天文学家米勒制造了一只铁苍蝇和一只机械鹰,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一八ОΟ年左右,英国科学家、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凯利,模仿鳟鱼和山鹬的纺锤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凯利还模仿鸟翅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对航空技术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时期,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对鸟的飞行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动物的机器》一书中,介绍了鸟类的体重与翅膀面积的关系。德国人亥姆霍兹也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人们通过对鸟类飞行器官的详细研究和认真的模仿,根据鸟类飞行机构的原理,终于制造了能够载人飞行的滑翔机。
后来,设计师又根据鹤的体态设计出了掘土机的悬臂,在一战期间,人们从毒气战幸存的野猪身上中获得启示,模仿野猪的鼻子设计出了防毒面具。在海洋中浮沉灵活的潜水艇又是运用了哪些原理?虽然我们无据考察潜艇设计师在设计潜艇时是否请教了生物界,但是不难设想,设计师一定懂得鱼鳔是鱼类用来改变身体同水的比重,使之能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器官。青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体育工作者就是认真研究了青蛙在水中的运动姿势,总结出一套既省力、又快速的游泳动作——蛙泳。另外,为潜水员制作的蹼,几乎完全按照青蛙的后肢形状做成,这就大大提高了潜水员在水中的活动能力。
❻ 在将来,有哪些发明是利用风的原理的
在将来?也就是以后的事?
还没发明出来的东西,现在怎么可能知道呢?!
❼ 中国最早发明的是什么
4大发明中最早发明的是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磁现象的发现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❽ 风车的发明
风车原名八卦风轮,传说由周朝姜子牙发明,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风车有个神奇的传说:传说天上有个十头鸟,因为偷吃供品,被贬下凡间。原本是为了让它认真思过,以后好重返天庭。不曾想它却贪恋尘世,不但不悔改,反而四处搞破坏,弄得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得知以后,就请姜子牙降服这只罪鸟。
姜子牙多大的能耐啊,他掐指一算,发现这十头鸟最害怕的就是八卦风轮和乾坤竿。于是就用竹条围了圈,代表三百六十五天,又糊上八卦轮,用12根辅条,代表12个月,12根辅条上有24个头,就代表24个节气,并在上面附有春夏秋冬四道驱魔降妖保平安的符,叫做四季平安。做好以后将八卦风轮插在三丈六尺五的乾坤竿上
。从此当地平安太平,后来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仿效。但“乾坤”、“八卦”只许皇上使用,所以,将乾坤杆改叫天地杆,并在杆上加上芝麻秸,挂上了红灯;把八卦风轮改叫风车,并在上面加了泥鼓,风轮上贴了红、黄、绿的三色纸条,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更增加了喜庆和吉祥的色彩。后来也就有了“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之说。
2000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古老的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
12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
风车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的机械装置。古代的风车,是从船帆发展起来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样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轴的四周,风吹时像走马灯似的绕轴转动,叫走马灯式的风车。这种风车因效率较低,已逐步为具有水平转动轴的木质布蓬风车和其它风车取代,如“立式风车”、“自动旋翼风车”等。
❾ 科学家利用风造出了什么
1896年时,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 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 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然后由威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 弟兄俩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庞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能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助莱特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 弟兄俩非常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不过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 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 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一定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接着,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威尔伯先飞。 威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 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对呀!”威尔伯点头称是,接着说道:“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 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 45分钟后,威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达到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莱特兄弟并不在乎。继续改进他们的飞机。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 1908年9月10日这天,飞机飞行的场地上围满了观看的人们。人家兴致勃勃,等待着莱特兄弟的飞行。 10点左右,弟弟奥维尔驾驶着他们的飞机,在一片欢呼声中,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两支长长的机翼从空中划过,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 人们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激动心情,昂首天空,呼唤着莱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当它着陆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 小鸟飞翔
❿ 历史人物风后情况
风后,传说为黄帝的宰相。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东门外社东村有一块“风后故里”的大碣石和“风神庙”,芮城风陵渡有其墓并以此为地名。说明风后确有其人,而且是运城故里。
相传黄帝做一梦,梦见一场罕见的大风,把大地上的尘垢刮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黄帝惊醒后,自我圆梦,心里暗叹:“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边。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他食不甘味,寝难安席,到处留神察访,终于梦想成真,在海隅(运城市解州镇社东村)这个地方找到了风后,即拜为相。由于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后人称他为“开辟首相”。风后发明的指南车以及所阵法天下无双,帮助黄帝统一中原(用经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著名的[凤后八阵兵图]对我国古代的军事史、古代军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先是黄帝的大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首,异地而葬。因此,这里被人命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现名为从善村)。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记,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足见风后对黄帝的帮助是多方面的。特别是黄帝与蚩尤大战中,风后立下赫赫战功,致使蚩尤闻风丧胆。因此黄帝在置列侯众官时,独擢风后为三公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