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大发明"不只四项,还有中医学。中医学不是一般的发明,而是"大发明",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发明和创造,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2.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
是“二十四节气”
那就是凝结着中国人民智慧与传统文化结晶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水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四节气
3. 中国五大发明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造纸术
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3、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4、火药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史。
5、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发明
4. 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什么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
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 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 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 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来源:www.shulihua.net数理化网]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 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5. 中国有了第五大发明了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回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答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在2016年11月的时候,已经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转身成为了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
首先是在医学方面,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内容、防治专原理、治疗方法,属可补西医学之不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推动医学发展和变革,为人类健康做出特有的贡献。 其次是在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中医学关于人的生命运动的复杂现象和深层规律的认识,有力地推动着生命科学的研究,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国外著名医学家和科学家们一再指出,"经络"问题可能包含着若干项诺贝尔奖级的课题,中国要拿诺贝尔奖,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一再指出,中医现代化将推动人体科学的突破,形成一场科学革命,引起一次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再一次出现的跟文艺复兴一样的大事。" 中医学不仅是"大发明",而且其发明和创造的程度都大大地超出了其他四大发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7.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
(7)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水扩展阅读: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同时,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8.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是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科举制度是怎么兴起的?为什么后来又废除了呢?
一、科举制度为什么会在隋唐兴起并得以发展?
科举制度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中士、庶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①经济条件:随着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兴起的一个因素。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入仕为官的选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至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影响:①科举制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使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较之以地位、权势任命官职是一个进步。②科举制倡导了重视真才实学、进身仕途的良好风气,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制度是个沉重的打击;③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④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为主,所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⑤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完善给唐朝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新面貌,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唐朝的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将盛世唐朝推到了世界大帝国的地位。正由于具有如此的积极作用,科举制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明显。从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为八股取士,使大批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学风,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题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科举制实行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手段,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科举制度因种种弊端最终被摒弃,但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