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毕飞宇玉米创造背景

毕飞宇玉米创造背景

发布时间:2021-09-07 02:57:49

⑴ 毕飞宇的人物作品

短篇小说1993年《那个男孩是我》(《作家》杂志)1995年《是谁在深夜说话》(《人民文学》杂志)1996年《哺乳期的女人》(《作家》杂志)1998年《白夜》《男人还剩下什么》未知《蛐蛐 蛐蛐》、《怀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庄》、《彩虹》、《家事》、《相爱的日子》 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慌乱的指头》、《祖宗》、《操场》、《毕飞宇文集》(200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这一半》、《冒失的脚印》、《轮子是圆的》、《黑衣裳》。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学》杂志)、《青衣》(2000年)、《上海往事》、《玉米》、《玉秀》、《玉秧》、《相爱的日子》等。《平原》、《推拿》、《玉米》。

⑵ 毕飞宇《玉米》的外文文献有吗

毕飞宇《玉米》的外文文献原创,有的。

⑶ 急求 毕飞宇《玉米》读后感

没读过,但你可以看书的封面夹层和背面找找材料,能凑出一篇。

⑷ 毕飞宇玉米mobi

玉米_毕飞宇 网络云mobi格式,支持kindle,手机软件。

内容简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视剧《青衣》原作者、著名作家毕飞宇又一最新力作《玉米》。本书描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她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奇特关系,透视了家常场景下一颗颗神不守舍、暗藏杀机的女性灵魂,揭示出在一个贫瘠时代,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祝你阅读愉快!

⑸ 毕飞宇是什么时间的

毕飞宇,男,1964年1月年生于江苏兴化大营乡陆王村,1983年考入并在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男人还剩下什么》、《蛐蛐 蛐蛐》、《怀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庄》、《彩虹》、《相爱的日子》;中篇小说《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并出版短篇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操场》等,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现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
近年来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视连续剧《青衣》。
200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毕飞宇文集》,这套文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为:《这一半》《冒失的脚印》《轮子是圆的》《黑衣裳》。
2005年是原创长篇小说的丰收年。在一众一线作家各自推出长篇新作之后,以中短篇小说知名的毕飞宇在时隔8年之后,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平原》。这本小说自然也被看成毕飞宇的转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平原》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题材,描写的也仍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平原》同样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介入感,小说中“带菌者”的象征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现实。从这个意义看,所谓转型,只是就小说的规模而言,《平原》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
继零六、零七年的短篇《彩虹》,《相爱的日子》和《家事》之后,毕飞宇又在2008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其个人写作生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推拿》。在这部作品中毕飞宇关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毕飞宇在年轻时曾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那时候起,他就和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涉及残疾人,似乎总也离不开同情与关爱。毕飞宇却认为,小说家不可以做同情与关爱的注射器,他坚称,人的立场是他唯一愿意坚守的立场,而不可能是残疾人立场。在毕飞宇写作过程中,时常想回避一些问题,他“下不去”手,但是,为了人物的饱和度与真实性,他勇敢地放弃了一些“婆婆妈妈”的念头。他说,这一切都来自于尊重。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上海往事》、《那个夏季,那个秋天》、《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说,以及《毕飞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个人觉得他挺有个性。

⑹ 读毕飞宇小说《玉米》读后感

米扭曲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畸形的抗争,也不是一时冲动,它既是权势对她长期以来渗透的结果,又是其性格所造成的。当生活显出它残酷的一面时她决意拿自己的青春赌明天。

⑺ 一场灾难有多长——读毕飞宇《玉秧》

在毕飞宇的小说《玉米》及其姊妹篇《玉秀》和《玉秧》三部曲中,《玉秧》与前两部相比颇受冷落。只有陈思和认为毕飞宇的这篇小说是他当年所读到的中篇小说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陈思和先生的感受是有道理的,因为《玉秧》言说了一种生活真相,呈现了我们民族最隐密的伤痛,它实在应该被记住,而不是被遗忘。 如果要了解玉秧,必须得回到王家庄――玉米姐妹的出生地。在《玉米》中,玉秧和她的姐姐们是王连方的七个女儿。事实上,从玉秧的成长史看来,《玉米》、《玉秀》应该被视为她的“前传”。玉秧以在场者身份,目睹了1971年里姐姐玉米所经历的一切,也见证了姐姐玉秀和玉叶在王连方倒台后的难言之痛。这是玉秧的童年/少年时代。要说玉秧这段时期里还有什么不可磨灭的印象的话,那就是王家庄的高音喇叭。 高音喇叭意味着一种权力:能打开开关,通过它讲话,就意味着权力——强迫他人倾听和干预他人生活的权力。王家庄的高音喇叭被安置在玉秧父亲、村支书王连方的家里,这喻示着王连方在王家庄不容质疑的权威地位。高音喇叭的声音隐约而持续地盘旋在玉秧的少年岁月里,如果说《玉米》、《玉秀》中的高音喇叭作为一种生活背景标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在《玉秧》中,高音喇叭则以渗入玉秧的日常生活、继而进入她的肉体与精神世界为特征。 高音喇叭在《玉秧》中初次出场是玉秧跑在三千米的跑道上。此时她已是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当她在赛跑中体力不支快要停下来时,“高音喇叭在鼓励王玉秧,音调昂扬而又抒情。高音喇叭对王玉秧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王玉秧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王玉秧了,身体没了,胳膊腿没了,只是‘精神’,抽象得很,完全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惯性,还蛮利索的。”这高亢而抒情的高音喇叭后来成为王玉秧梦魇般生活的背景,也使她愈行愈远。喇叭再次出现,是在魏向东第一次侵犯玉秧无知的身体时,此刻的玉秧听到了“学校里高音喇叭正在播放《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这既像“抒情”又像“哮喘”的声音与屋内魏向东作为“老师”以“怀孕检查”为名所做的事情构成了反讽。 对玉秧而言,喇叭与魏向东都是侵犯者。魏向东对玉秧的侵犯,实际上既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侵犯、也是权力对个人精神的侵犯。在小说中,高音喇叭不仅仅是声音,它是骚扰,是看守,更是控制。作者毕飞宇自己的话可能更贴切,“高音喇叭里从来就没有‘新闻’,只有‘宣传’。它是一种暴力。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毕飞宇《沿途的秘密》,昆仑出版社2002年,59页) 如果想从《玉米》系列小说中的王家庄里寻找强烈的“地域风情”,犹如莫言那山东高密乡的浓郁地方特色,或者苏童南方小城那神秘湿润的气息,恐怕会失望。但正是不刻意表现强烈的地域色彩,才使王家庄呈现出了一种具有“社会学特征”的普泛性。它的平凡和似曾相识使读者有理由相信,这是可以发生在一九七一至一九八二年之间,中国土地上任何村庄里的故事。在这里,作为一种生活状况写照的高音喇叭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王家庄,正是孕育了玉秧这样的人的环境。 在小说的虚拟空间里,玉秧就读的师范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们,似乎都是被看守的对象:魏向东拿着手电检查学生的行踪,“在操场、操场看台后面的灌木丛、画室、琴房、实验楼左侧的小树林、食堂、池塘的四周仔细侦察”。他监视他们是否恋爱,“一旦证实,魏向东手里的手电说亮就亮,一道光柱,一道探照灯一样雪亮的光柱,十分有力地横在夜色的中间,像一只钉子,把可疑的东西立即钉在了地上。”他以“组织”、“科学”、“领导”、“老师”的名义为玉秧“检查怀孕”。在这样的权威性面前,玉秧心甘情愿地接受“检查”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魏向东则因“检查”,重获曾丧失了的“男性能力”。同时,在师范学校,学生高红海因玉秧的告密被要求“鼻尖靠墙”、“肚皮靠墙”、“脚尖靠墙”地“三靠”四十五分钟。魏向东在审问班主任与庞凤华之间交往的细节时,被审问者因恐惧和羞耻而不断地喝开水直至嗓子出血。在《玉秧》中,师范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这种威权面前低头,并习以为常。 魏向东是何许人?他是“运动”中以“拳头硬,出手又火爆”而闻名者。因忏悔、哭泣、发誓,他最终获得了原谅。之后他来到学校保卫科,还成立了“校卫队”。他的乐趣在于寻找群众汪洋大海中的“敌人”,“上学期学校里来了两位小偷,魏向东把他们抓住了,一不打,二不骂,只是把他们反绑起来,从医务室拿来了两张伤湿止痛膏,一只眼睛上贴一张。两个小偷站在操场上,能走,能跳,能跑,就是逃不掉。他们用脚四处摸,像在水底下摸鱼,样子十分地好笑。七个小时之后,他们自己就跪下了,号啕大哭”。 与魏向东不同,学校的钱主任在“运动”中是受迫害者。但是,“运动”中风行的对“敌人”的诱供、威胁以及有罪推断――这些可能曾在钱主任本人身上使用过的方式,都被主任熟练地用在了学生身上。师范学校里也受过冲击和迫害的老书记,在看到魏向东惩罚小偷时“笑了,私下里承认魏向东在教育管理上的确有一套”――这些曾经的被迫害者们,在对待高红海、班主任和两个小偷时,都认同了魏向东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更有意味的是,当祁老师的爱人拿着菜刀气冲冲地找魏向东评理时,魏向东以开展“谈心活动”的做法,使这男人立刻进入了“情境”,束手听从,完全忘记了自己所为何来。 由此,我们看到了被“运动”创造出的产品,看到曾经的被迫害者认可、接受并效仿迫害者的逻辑,他们有加入权力游戏的急切的渴望。我以为,在这里,可怕的不仅是我们目力所及的权力的高压和迫害,可怕的是它的逻辑和方式已经进入师范学校的生活――这是“运动”的延续。《玉秧》以1982年的师范学校中的故事,讲述了“运动”如何由“非常”转换为“寻常”,暴力如何由“彰显”变为“隐形”。生活在1982年的这所师范学校中的人,无论审问者、被审问者还是旁观者,都刚刚经历完那场暴烈的“运动”。与曾经习见的激烈与残暴相比,师范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容易被人们习惯和忽略,进而变成了“日常”。 尽管小说讲述的不过是发生在某个师范学校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尽管它没有武斗、鲜血、批斗会以及死亡,但你依然会发现,这些过去的阴影没有消失。在师范学校里,人们习惯把别人看作是有罪者,“有罪感”仍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寻找敌人”还是这个空间里人们习惯的日常活动。告密者、窥视者、监视者依然互相仇视、互相提防、互相揭发、互相窥探和互相摧毁。正如毕飞宇在《玉米》法文版自序中所言,“战争结束了,但文革作为一种方式已经液化了,染红了,变成了中国的血液,我们的每一滴血都学会了仇恨。”毕飞宇借《玉秧》描绘了一个“带菌的时代”,讲述了已经深植在生活中的“运动”病毒。 学者许子东在他的博士论文《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上海三联书店二000年版)中,对中国大陆出版的50部文革小说进行了解读与分析,他把这些小说分成四个包含不同意义结构的叙事类型:“契合大众通俗文学趣味的‘灾难故事’;体现知识分子、干部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先锋派小说对文革的‘荒诞叙述’;以及‘红卫兵-知青’角度的‘文革记忆’。” 50部小说有四条最基本的诠释思路与叙述线索:“文革”或者“被描述成一场‘少数坏人迫害好人’的灾难故事;或者被总结成一个‘坏事最终变成好事’的历史教训;或者被解析为一个‘很多好人合作而成的荒谬坏事’;或者被记录为一种‘充满错误却又不肯忏悔’的青春回忆。许子东认为中国读书人在整理文革记忆时,某种程度上只是建造一种“为了忘却的记忆”:“于个人,以讲述灾难故事来疗治心创或坚持‘我不忏悔’;于国家,则将灾难叙述成‘少数坏人迫害多数好人’而且最终‘坏事变成好事’……”进而,作为文学研究者的他认为,小说中的“文革”叙述有“逃避文革”、“忘却文革”的倾向。事实上,作为小说家的毕飞宇也质疑这样的“文革”文学,尤其是“伤痕文学”中思维简单化的逻辑倾向。他认为“‘伤痕文学’以文学的方式延续了‘文革’”。他认为 “灾难的长度比它实际的长度要长很多”,一场全民族范围内的灾难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它的作用和影响就此消失。 有必要提到小说中那所作为生活空间的师范学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创作深负启蒙重任,尤其是在对中国现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中国小说家的作法大都是将这些女性位移进现代学校空间,通过将她们塑造为现代女性的方式来完成关于现代中国的想象。事实上,不只是女性,整个现代中国对“新青年”的想象都是在学堂/学校空间中完成的。启蒙知识分子们看重的是通过现代教育完成对一个人的塑造――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都被认为是一个启蒙的神圣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看《玉秧》,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正是在师范学校里,女学生玉秧学会了监视与窥视他人生活,并且懂得了“每个人都在犯罪,每一个人都是罪犯,谁也别想置身于事外”。玉秧因出身乡下而被人鄙视和忽略。但魏向东代表“组织”的召唤和说服焕发了她的热情,她偷窥、告密、出卖,从最初那个无罪时也感到有罪的乡下姑娘慢慢变得对罪恶完全麻木。如果说“运动”曾点燃了人们内心对权力的膜拜和隐秘向往的话,那么玉秧的故事则显示了这些病菌仍“隐秘”地潜藏在年轻人身上。玉秧就是一位“隐性”的带菌者。 还应该指出的是,特为把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定于“师范”学校,而不仅仅是“学校”,我以为是出于毕飞宇的“深思熟虑”。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是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出自这样的师范学校的学生今后会如何、他们教育的孩子们又将如何?读了《玉秧》,不由人不想到现代文学的另一头――《狂人日记》中关于“救救孩子”的呼吁。当文学让历史叙述的目的成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时,它的后果就关系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毕飞宇以《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的形式完成了他的别样“文革叙事”。与以1971年为创作背景的《玉米》和《玉秀》相比,《玉秧》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小说家以对1982年“文革日常化”生活的书写提醒读者,并不是三中全会的一夜春风大地就换了人间,历史并没有就此从我们的身边消失,“运动”的遗毒也不会因为一次宣判而烟消云散。 原载《读书》2008年第7期

⑻ 毕飞宇,张晓风,张承志 的作家资料 详细

毕飞宇,男,1964年1月年生于江苏兴化大营乡陆王村,1983年考入并在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男人还剩下什么》、《蛐蛐 蛐蛐》、《怀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庄》、《彩虹》、《相爱的日子》;中篇小说《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并出版短篇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操场》等,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现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
近年来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视连续剧《青衣》。
200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毕飞宇文集》,这套文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为:《这一半》《冒失的脚印》《轮子是圆的》《黑衣裳》。
2005年是原创长篇小说的丰收年。在一众一线作家各自推出长篇新作之后,以中短篇小说知名的毕飞宇在时隔8年之后,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平原》。这本小说自然也被看成毕飞宇的转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平原》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题材,描写的也仍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平原》同样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介入感,小说中“带菌者”的象征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现实。从这个意义看,所谓转型,只是就小说的规模而言,《平原》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
继零六、零七年的短篇《彩虹》,《相爱的日子》和《家事》之后,毕飞宇又在2008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其个人写作生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推拿》。在这部作品中毕飞宇关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毕飞宇在年轻时曾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那时候起,他就和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涉及残疾人,似乎总也离不开同情与关爱。毕飞宇却认为,小说家不可以做同情与关爱的注射器,他坚称,人的立场是他唯一愿意坚守的立场,而不可能是残疾人立场。在毕飞宇写作过程中,时常想回避一些问题,他“下不去”手,但是,为了人物的饱和度与真实性,他勇敢地放弃了一些“婆婆妈妈”的念头。他说,这一切都来自于尊重。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上海往事》、《那个夏季,那个秋天》、《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说,以及《毕飞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台湾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著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 兰 竹 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枫叶如丹》、《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
书籍目录: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等。《行道树》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曾得过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张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处女作为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发表于内蒙古蒙文杂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得《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称,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认为就作品对游牧生活细节的描绘来说,海外尚没有能与它相比者,但他为它被当作旅行手册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读者是"企图为青春寻找意义的年轻人",而不是游客或少数所谓专家学者。)、《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他说:"对此我有认真的把握。因为在所谓老红卫兵的成员中,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对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其次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我注意到了它们不可否定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它们优于和劣于我们的方面。"。
[编辑本段]张承志-生平纪实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回族。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
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10期),引起文坛注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的历史。198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在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使用数种外语。
1978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张诚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这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牧场》,中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等,其中《黑骏马》、《北方的河》分获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精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⑼ 如何解读毕飞宇的玉米

我领悟到的主线是:男权。虽然小说以玉米、玉秀、玉秧等女士的爱情、性事为主线,实却以王连发、郭主任、班主任等男士的性事和做派为辅线,想表达的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小说背景如此)的男权主导的社会形态。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总是控制或引导这女性角色的生活、爱情…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而不是从性的角度来表达此主题?虽然这个角度我还没看透,也还没想好。

⑽ 中国画《玉米》的作者是谁。作业本封皮必须有:()()()()()。多谢。有好评。

《玉米》是作家毕飞宇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她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奇特关系。

作业本封皮必须有:(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座号)。

阅读全文

与毕飞宇玉米创造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