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们普遍享有思想上的自由,从春秋战国直到宋元时期,在我国始终未能形成像伊斯兰教、基督教国家那样的政教合一的神学统治。因此,自先秦以来发达的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流派始终没有象古希腊及中世纪的西方那样遭受到严酷的摧残。这正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⑵ 创新技术有哪些
技术创新的三种类型
技术创新是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它的商业价值的过程。这种创新大体上说又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跟随创新”,第二类叫“集成创新”,还有一种就是“原始创新”。
一、所谓“跟随创新”,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一些必要的扩展或者变动,这样去发展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CDMA手机,大家知道手机的第一代是模拟型,第二代是GSM型,第二代半是CDMA型,第三代就是3G了,现在正在推出。CDMA最初是美国和欧洲搞出来的,如果到韩国去看的话,韩国的手机全是CDMA。它引进的是美国的技术,但是它在引进美国技术的基础上,在技术的外围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所以它也形成了拥有它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这就属于一种跟随创新。这种创新应该说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尽管韩国CDMA现在的核心技术是美国的,但由于外围专利技术的树立,使得它的技术有它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先进性。
二、第二类创新叫“集成创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指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技术,或者是把别的领域里的成熟的技术引进到另外一个领域里,而使得它能够创造新的变化。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例子,一个例子就是复印机,创造出复印机以前,可以说单项技术都有了,但是把它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印机,这是创造复印机公司的功劳。
三、技术创新的最后一种类型就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指的是从一种发明开始,然后通过发明做出了最初的样机,然后再通过不断地完善、成熟,成为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新技术。原始创新当然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原始创新可以说是一种发明,它肯定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它肯定是站在技术的前沿,别人要超过它
⑶ 应用创新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应用创新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创新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这个“创新双螺旋”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正是这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创新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随着草根创新、创新民主化逐步成为常态,如何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以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对于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以应用创新为拉动,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进而全面推动科技创新是知识社会条件下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创新2.0模式的重要内容。
⑷ 有人认为创新技术就是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吗为什么
不是的。 1)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技术创新分为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1)技术发明是指创造发明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莱特兄弟的飞机和电话的发明)
(2)技术革新是指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自行车和可调速自行车)
2) 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3) 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如:洗衣机的发明和革新。
⑸ 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情况的贡献怎么填
技术创新:可以写原有技术的不足,引出你所研发技术的优势和创新,如果有专利可以把专利权利要求的地方写上。说白了就是你的技术跟别的技术相较有什么改进和创新,及带来的生产效率、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得升。应用情况:研发类写试用情况提交用户报告;成果类写三五个,因为没有产业化呢;产业化写十个以上。内容就是这个给使用单位带来的收益和效果,可以与创新点对应。
⑹ 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
(一)海域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1.海域深水长电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崎岖海底的地震攻关,首次采用电缆长度5000~6500m以上的长电缆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在资料处理上,创新应用了分频去噪及波动方程压制崎岖海底多次波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消除崎岖海底影响技术、移动平均消除崎岖海底影响的时深转换方法,使地震资料的浅、中层信噪比大幅提高,深层信号能量也有较明显提高。
通过长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与集成创新处理技术的紧密结合,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品质显著提高,所获得的高品质地震勘探成果,为我国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取得重大天然气勘探发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2.复杂地质构造区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
通过室内理论模拟、物理模拟、海上攻关试验,资料采集、后处理试验和攻关处理,初步形成了以南黄海前古近系为调查目的层的长排列、大容量组合震源的二维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获得了具有较好深部地层成像效果的地震剖面。
(二)重、磁对应分析技术和重、磁、震同步联合反演技术
将化极磁力异常和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将这两种数据进行重、磁异常对应分析处理,得到重、磁异常对应分析图。一般来说,低值区表现为重力低、磁力低,对应沉积层可能性最大;高值区表现为重力高、磁力高,对应高磁性火成岩或基底隆起的可能性最大。通过对重、磁异常对应图的分析,从宏观区域上初步认识了南海北部中生界可能的分布范围。
重、磁、震资料相互约束的反演方法,在模型建立上,实现了不同物性(速度、电阻率、密度)共网格单元的建模,统一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建模方式,考虑了在地质、地震、钻井、物性等先验信息的约束下,引入正则化思想,以提高反演稳定性和精度并减少多解性,大大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可信度,提高了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利用重、磁、震同步联合进行反演方法,对中生界分布重点区域进行反演后获得了中生界分布残余厚度;对典型剖面进行反演后获得了剖面深部地质信息。
⑺ 中国是靠别人技术改良,自己创造技术在哪里
1、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是,增强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动员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技术创新,努力吸收和尽快应用世界上先进的适用技术,加速成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技术改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以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主要方向,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稳定地加强基础研究,增加科学储备。
2、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部署为依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重解决工农业大规模现代化商品生产中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和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若干我国具有优势的科学技术领域,必须勇于创新,保持发展势头,继续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形成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00年我国工业主要领域大体达到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到2020年达到经济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在总体上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处理好应用推广与研究开发的关系。要推广适用、配套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经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科研工作,搞好纵深配置,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要继续实施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的“星火”、“丰收”、“燎原”等计划。
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进步。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特别要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各产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发展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我国经济从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转变。
社会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应在人口、医药卫生、社会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及灾害监测和防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开发,为我国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继续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国家要重点支持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认真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扩大技术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走国际化的道路。积极推进以“攻关计划”、“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计划,争取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基础研究应遵循科学自身发展规律,要在若干前沿领域加强探索和跟踪,争取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应用基础研究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要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队伍,国家应稳定地给予支持。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两者的协调和合作,以利于培养人才,保持活力。
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加强科研,梯次更新的方针。注意研究发展对提高重点常规武器性能和提高未来新的军事能力具有关键作用的高技术,以及为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的技术;继续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保持发展势头。继续推进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使高技术常规武器有较大发展,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得到保持,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国防科技在世界先进科技领域里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3、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贯彻执行基本方针的同时,还应注意贯彻执行以下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高全党、全国人民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水平,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技术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在进一步发挥竞争机制和市场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必要的集中管理手段,运用政策、法规、行政、经济等手段进行干预与调节。
——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其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学术自由,鼓励探索创新。
——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在作出科学技术发展纵深部署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努力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同愚昧、迷信作长期的斗争
⑻ 如何才能应用技术,让知识集体更丰富,更具创造力
系统化学习
⑼ 什么是应用创新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推动了组织形态、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也改变了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方式,触发了欧洲LIVING LAB、中国“三验”应用创新园区(AIP)等应用创新模式的探索,为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提供了新的机遇。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要求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活动不再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的专利,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何将科技创新活动从科研人员的实验室搬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推动科技创新从创新1.0到创新2.0的跨越,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对于全面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尤其重要。创新2.0模式也就是应用创新模式,是以AIP、LivingLab、FabLab为代表的以用户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时代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模式。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将是探索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28-33
http://www.mgov.cn/complexity/Complexity_Innovation.pdf
⑽ 如何运用技术的力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1、每一种新技术都会给某些企业造成新的市场机会,因而产生新的行业,同时,还版会给某个行业的企业造权成环境威胁,使这个旧行业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如果企业高层富于想象力,即使采用新技术,从旧行业转入新行业,就能求得生存和发展。2、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技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技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3、新技术还造成了一些往往难以预见的长期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