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歌剧之窗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即以歌曲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乐剧中,舞蹈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歌剧的性质。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了《草原之歌》、《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伤逝》、《原野》、《苍原》等有影响的作品。
❷ 什么是巴洛克时期的前奏曲
巴洛克时期音乐
概述:
时间:大约1600到1750年,也叫通奏低音时期。
分三阶段:早期 1600-1640是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期;
中期 1640-1690是巴洛克风格的定型期
晚期 1690-1750是巴罗的风格的盛期,也是完善期
背景:(兴起的原因)
这种风格的重要推动力是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
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实验科学的进步。
宗教仍然很兴盛,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都在利用这种新风格为其服务。
具体内容:
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
共六点
1. 两种作曲常规
蒙特威尔第提出“两种常规”思想。即“古代风格”为第一常规,他自己的新手法为第二常规。这种思想像根源于柏拉图,强调音乐要为歌词服务。
2. 通奏低音
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
起源:16世纪末教堂管风琴音乐中应用的“管风琴低音”声部
实现:至少两种乐器;1演奏和弦的基本乐器2演奏低音部的低音乐器。
第一个提出通奏低音这个名词的人是 维亚达纳
意义:通奏低音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巴洛克时期,成为巴洛克音乐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特征。
3. 情感论
4. 调性和声与对位
大小调的调性和声体系在巴洛克时期趋于成熟。
第一部调性和声语言完全成熟的音乐作品是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创作的。
首次对这种和声体系做出理论解释的是法国作曲家拉莫,著有《和声学》于1722年在巴黎出版。
5. 节奏与记谱
音乐史上,通常节奏变化会导致记谱变化。
典型的巴洛克及走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非常规整的;另一类是非常自由的。
巴洛克时期出现了小节线并被系统的使用于有规律的节拍之中。
作曲家在作品的开头标记一个谱号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做法。
6. 声乐与器乐
巴洛克时期器乐与声乐的发展是并行的。
声乐:单声歌曲这种新风格的出现,歌剧,清唱剧,康塔塔诞生。
器乐:纯器乐的体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乐器制造:小提琴家族形成;晚期,最初的钢琴出现;管乐器得到发展。
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时间:1600年前后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定义: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是一种集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相关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
第一部歌剧的产生与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活动直接相关。
形成:古希腊时代就有了与音乐有关联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是一种歌唱的戏剧;文艺复兴时期,带音乐的戏剧更充分的发展起来,出现牧歌剧;15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些宫廷里出现了幕间剧(所有的幕间剧都是带音乐的,大部分是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构成)。
歌剧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娱乐活动和在这种活动中产生的幕间剧。
早期的歌剧:《达夫尼》是利努契尼写的一部田园剧,科尔西为它谱曲,佩里花了三年时间将它完成,1598年上演。
《优丽迪茜》是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契尼作脚本。
卡瓦里埃利也是最早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早期的歌剧中,一些重要角色通常是由阉人歌手担任,这种做法
一直持续到莫扎特 、格鲁克、梅耶贝尔的时代。
在唱诗班里使用阉人歌手的做法直到20世纪初才被教皇正式禁止。
蒙特威尔第与《奥菲欧》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早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是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的一座重要桥梁。
1601年他建立起自己的名声,在贡扎拉宫廷被提升为乐长。
1607年2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在曼图亚上演。
现存作品有:三部歌剧,一部芭蕾,十二卷牧歌,五部宗教音乐作品。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是《波佩亚封后记》
《奥菲欧》 共五幕,纯粹的宣叙调占的比例较小,而是大量的运用了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和各种器乐形式。明显的体现了蒙特威尔第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他用音乐刻画性格的能力。
虽说这不是最早的歌剧,但却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的歌剧
罗马
背景:歌剧在罗马主要通过富有的教会人士的兴趣和赞助来发展
作曲家及作品:阿加扎利《尤米利奥》
兰迪《奥菲欧之死》《圣阿莱修》
罗西《魔法宫殿》
卡瓦里埃利《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威尼斯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
作曲家及作品:曼内利《安德罗梅达》
卡瓦利的33部歌剧大部分是在威尼斯上演的
《卡利斯托》《基亚逊》等
切斯蒂 《金苹果》
那不勒斯
17世纪末,那不勒斯的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日渐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
标准形式:
两种不同形式的宣叙调:1干唱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2带伴奏的宣叙调,用于富有情感性和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独唱由乐队伴奏。
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发展。
斯卡拉蒂
著有115部歌剧和多部清唱剧,康塔塔。
代表作有《格丽塞尔达》、]
特点:他的歌剧中,神话题材较少,他喜欢情节严谨的历史题材;主人公大多是经历爱情风波的贵族,结局通常是大团圆;他一般使用干唱宣叙调来处理那些对白较多的叙述情节的场景。
斯卡拉蒂的乐队编制:弦乐器,通奏低音乐器,双簧管和大管,偶尔使用小号或圆号。
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早期歌剧
法国
背景:有深厚的戏剧传统;杰出的戏剧家高乃伊、拉辛、莫里哀
有悠久的芭蕾舞传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
作曲家及作品: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共有13部歌剧(抒情悲剧),代表有《阿尔米德》《阿尔采斯特》他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有两部分:1是慢板,主调风格;2是快板,赋格风格)
1669年,法国的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在巴黎建立。
英国
英国歌剧受法国和意大利的双重影响。
《围攻罗德》通常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部歌剧。
完整保留至今的有约翰.布洛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亨利.普塞尔的《迪多与伊尼》(他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这是他唯一的一部真正的歌剧,故事情节以迦太基女王迪多的悲剧为基础)
德国
海因利希.许茨是德国宗教音乐的重要作者。
1678年,在德国北部的汉堡建立了一座公众歌剧院。
作曲家及作品:汉堡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凯泽,1696-1734年见他共写了75部歌剧在汉堡上演。
其他还有马泰松、泰勒曼、亨德尔等
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
它源自教堂会众在仪式中劳达的歌唱,几乎和歌剧同时产生;
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的,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
它有一个叙事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
除了合唱,还采用歌剧中使用的各种咏叹调、宣叙调和咏叙调;
创作清唱剧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卡里西米。
康塔塔
康塔塔既可以使用宗教体裁也可以使用世俗体裁,有小型和大型两种。
罗马是早期康塔塔创作的主要中心。两位多产的作曲家是罗西和马拉佐利
亚.斯卡拉蒂是最重要和最多产的康塔塔作曲家(约600首)
宗教康塔塔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顶峰。
受难乐
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体裁
1650年,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
协奏风格的宗教音乐
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重要作曲家
许茨 《扫罗.你为什么要迫害我》《圣诞清唱剧》《大卫诗篇》(他的第一部宗教作品)
器乐的发展
诞生了赋格曲、奏鸣曲、和协奏曲
博洛尼亚乐派
背景:博洛尼亚的公众音乐生活是以当地的很多教堂为中心的。
圣彼特罗尼奥教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处;
著名的博洛尼亚乐派就是从这开始的。
奏鸣曲在巴洛克时期泛指器乐作品,康塔塔泛指声乐作品。
1600年前后,奏鸣曲被分为两类: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17世纪奏鸣曲的特点:1大部分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
2一种独特的奏鸣曲在1700年后逐渐流行
3无伴奏的独奏奏鸣曲和乐队演奏的奏鸣曲
作曲家及作品:卡扎蒂、维塔利和科雷利
科雷利是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他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其中大部分是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f小调三重奏鸣曲》
各国的键盘音乐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类
德国
管风琴
17世纪管风琴音乐与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是德国,大部分著名的管风琴作曲家都集中在信仰路德教的德国中部和北部地区。
体裁:有三种——托卡塔,赋格曲和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
以众赞歌为基础的音乐有四种:众赞歌赋格曲;众赞歌前奏曲;
众赞歌变奏曲;众赞歌幻想曲。
17世纪初荷兰的斯威林克和德国的沙伊特是重要的管风琴作曲家。
17世纪末成就最高的德国管风琴音乐家是布克斯特胡德。
古钢琴
包括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
体裁: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
组曲:来自意大利的室内奏鸣曲,包括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基格舞曲。
作曲家:弗罗贝格 出版过三卷古钢琴组曲 他对巴洛克组曲的标准形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意大利和法国
17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是弗雷斯科巴尔第。他最重要的作品集是《音乐之花》
法国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弗朗索瓦.库普兰,代表作有四卷古钢琴组曲还有两部理论著作《伴奏的规则》《羽管键琴演奏艺术》
协奏曲
巴洛克的器乐协奏曲有两大类:大协奏曲(器乐协奏的一种最早的形式)和独奏协奏曲
1682年前后,科雷利在罗马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形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强化、完善、扩展了巴洛克协奏曲的风格。
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
让-菲利普.拉莫
他是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
主要作品:4卷羽管键琴独奏曲;1卷室内乐作品;约30部舞台作品
特点:他的歌剧从吕利的传统中继承了很多东西,加强了戏剧效果,使用大乐队伴奏和更旋律化的宣叙调,合唱与每幕中娱乐性的歌舞场面篇幅更大
他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1722年发表的《和声学》他的功能和声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作曲实践作了总结,而且对随后两个世纪的和声理论产生了影响。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
代表作有:555首键盘奏鸣曲,都是单乐章,每一首都类似一首练习曲,要求演奏者从中解决一定的技巧运用和音乐解释方面的问题。,多用再现二部曲式。
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
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哈雷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创作歌剧,大约40部,首创英语演唱的清唱剧
他的写作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
代表作:《水上音乐》《弥赛亚》(以《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分三部分,分别叙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复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出生于德国中部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
1708年,他在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创作了包括《18首众赞歌前奏曲》等的管风琴作品。
1718-1723年,他在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那里担任乐队指挥,创作主要是世俗器乐曲。有《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1723年5月,他迁至莱比锡,担任托马斯学校的乐监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这时,他计划为教会年写五套康塔塔,最后完成了两套,现存的巴赫的康塔塔有两百多首。他还创作了两不受难乐——《耶稣受难乐》。这些作品超越了宗教仪式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要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他的器乐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共48首。向人展示了运用十二平均律便可以在任何一个调上自由的转调。
1721年他收集了他的最好的6首协奏曲献给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即著名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展示了他写作大协奏曲的技巧。这部作品规模较大,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独奏乐器组合。
1733年,他创作了《b小调弥撒》晚期代表作有《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4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对巴洛克时期发展到顶峰的赋格曲进行最后总结)
巴赫音乐的特点:1作品中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3既有十分简洁而有个性的主题,又有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表现,以及异常完美地的音乐技巧
本章名词解释与听辨内容:
名词解释:
现代风格(装饰风格)指在作品中采用无预备的不谐和音或非正规的解决等
通奏低音: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上方有比较华利和富于装饰性的高音部。
单声歌曲:17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
宣叙风格:一种近乎语言的音乐风格
幕间剧:一种穿插在喜剧幕间表演的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出现于15世纪的意大利宫廷。
意大利序曲:被认为是交响乐的前身,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快-慢-快,中间是对比性的柔板,最后的快板是三拍子的,带有基格舞曲式的节奏。
赋格曲: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
破碎风格:一种节奏精致的琶音织体。
协奏曲:独唱与合唱、两个分开的乐队、不同的乐器连在一起,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 简介“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的含义。
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见下文)。
2.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3.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4. 巴洛克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5. 巴洛克音乐的和声是怎样的?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6. 什么是通奏低音(thoroughbass, 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7. 巴洛克音乐的织体是怎样的?
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8. 巴洛克时期的曲式是怎样的?
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9.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的音乐体裁?
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10.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
11.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
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第一节.歌剧的诞生和早期歌剧
1. 歌剧(Opera)诞生于何时何地?它是怎样诞生的?
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巴迪宫廷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意为俱乐部或小集团)成员巴迪、温琴佐.伽利莱伊以及佛罗伦萨学者梅在经过大量的对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2. 歌剧的前身是哪些音乐形式?
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的仪式剧、宗教神秘剧、奇迹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套曲、田园剧、幕间剧等形式。
3. 简介幕间剧(intermedio)、田园剧(pastoral drama)。
幕间剧是在戏剧两幕之间演出的有音乐的短剧。田园剧是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带有音乐的舞台剧。
4.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 r o l i a. n e t >
1597年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希腊神话。但乐谱已遗失。
5. 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6. 在最早的歌剧中音乐形式是怎样的?
声乐部分以接近于朗诵的宣叙调为主,由少量乐器伴奏,采用通奏低音。音乐形式较为简单。
7. 简介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写作观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剧形式。
主要是加强音乐性和情感表达。具体做法是将宣叙调的旋律线条拉长,使其具有歌唱性,并与短小的歌曲、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对比。他采用较大规模的乐队伴奏,并通过弦乐器的震音、拨弦以及不协和和声的运用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在歌剧中加入器乐段落,如一开始的“托卡塔”(即后来的序曲)、中间的舞曲等。歌剧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创作中形成的。
8. 举出蒙特威尔第的两部代表作。
《奥菲欧》(或译作《奥尔菲斯》)、《阿丽安娜》。
9. 继蒙特威尔第之后,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歌剧领域的威尼斯乐派)是谁?
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切斯蒂(Cesti,1623-1669)。
10. 18世纪意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剧(拿坡里乐派或那不勒斯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强调咏叹调的表现力,创立了ABA形式结构,称作“返始咏叹调”或称“再现咏叹调”(da capo aria)。他的乐队更加完备,还创立了“快-慢-快”的歌剧序曲(当时称作“交响曲”sinfonia)。
11. 拿坡里歌剧的特点是什么?
注重独唱者声音的美感和音乐外在的效果,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乐织体较简单,主要是独唱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缺点是缺少真实性和戏剧力度。这种倾向导致了歌剧在18世纪的衰败。
12.介绍宣叙调和咏叹调.
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
13. 什么是白话朗诵宣叙调(又译作清宣叙调、干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带伴奏宣叙调(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 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前者是只用羽管键琴和一件低音乐器伴奏的宣叙调,主要用于大段的对话和独白。后者采用乐队伴奏,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由于它在某中程度上带有咏叹调特点,因此又称之为咏叙调(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14.什么是“Da Capo Aria”(返始咏叹调)?
ABA三段式咏叹调,再现时可以随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15. A.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怎样的?
(见本节第10题)
16. 法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
十七世纪从意大利传入后,立即带上了法国化特征:重视宣叙调,在其中突出了法语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在歌剧中加进大量舞蹈场面;舞台装饰极为华丽,表现帝王生活的气派;歌剧序曲采用与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17. 奠定了法国歌剧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
原籍意大利的吕利(Lully,1632—1687)。(歌剧风格见上面第15题)
18. 简介法国作曲家拉莫的历史贡献。
作有大量歌剧和古钢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发表了《和声基础理论》,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 英国歌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请举出代表作一部。
浦赛尔(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东和伊尼》。
20. 简介德国“歌唱剧”(singspiel)。
有对白的德国民间喜歌剧,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1. 简介清唱剧(Oratorio)、受难曲(Oratorio Passion)和康塔塔(Cantata)。
清唱剧: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音乐形式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受难曲: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基督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
康塔塔:也译作大合唱,是带有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的体裁,内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清唱剧一样的是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
。
❸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美声唱法:喉头在保持吸气位置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
2、代表人物不同
民族唱法:朱逢博、彭丽媛、宋祖英等
美声唱法: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雷拉斯等
(3)咏叙调是谁创造扩展阅读:
运气的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
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
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❹ 求,一篇有特色的音乐或者音乐剧鉴赏,、。分数好说。,。速度!!!
《中外音乐剧比较》
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剧的发声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声音,中国演员处在唱法与表演的误区中,这正是中国音乐剧与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差异。什么因素构成了音乐剧?奥斯卡.哈姆斯坦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音乐剧的存在了。在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中实行的是作曲中心制,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往往最先捧红的是作曲家,而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也往往取决于作曲家对其中音乐的创作。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只是帮助完成或完善音乐剧,而是构成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人在音乐剧的探索上显得十分稚嫩,音乐剧还没有脱离话剧艺术范畴,其中音乐经常作为话剧结构内的穿插性段落而存在.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在美国的文化中,大部分是欧洲化的,无论是戏剧舞台上的文学作品还是音乐,几乎完全受欧洲传统支配,这也导致许多美国人到英国去学习音乐。经过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美国音乐剧逐步摆脱了英国音乐喜剧的影响,完成了向美国式音乐喜剧的转变,其代表作有福罗伦斯.齐格菲尔德的《齐格菲尔德活报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丧失了霸主地位,美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强国。在经济上,美国无疑处于领先地位。1920年以后的十年间,乐观的情绪几乎无所不在。美国式的“自信”文化,已取代了过去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在各种行业中出现。美国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爵士年代”。爵士乐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国音乐形式,也成为音乐喜剧的“音乐俗语”。
1929年,爵士乐岁月里无拘无束的欢乐,在股市暴跌和经济大却下来。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使娱乐业的状况极为严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喜剧中爵士乐无忧无虑的欢乐情绪是合乎20年代的乐观精神的,却不适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需要。于是,音乐剧通过对当前时事更辛辣的讽刺以回应来自电影(有声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广播媒体的竞争,在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的同时,显示出了音乐剧对社会现状深刻的认识。乔治。格什温就开创了一秘交响味儿”的爵士风,将小歌剧与时事讽刺剧结合,将商业娱乐与严肃主题结合。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府致力于重振国民情绪和经济资源,使得音乐剧嘲弄时事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这时的音乐剧从富有争议的时事主题转移到一些永恒且普通的话题,并追求优美的旋律,许多作曲家都用古典音乐来创作,用音乐戏剧取代音乐喜剧。与此同时,乡村
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清新的风格也进入了音乐剧的殿堂.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巴特为首的音乐人开娜进军”百老汇,20世纪70年代以后,韦伯更是力挽狂澜,书写了音乐剧的新历史,给音乐剧带来了一股狂热脚摇滚,佩和清新的“轻歌剧”风,带动音乐剧的歌剧色彩复苏。尽管音乐剧中音乐的创作是紧跟流行乐坛的,然而,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流行,还因为它与剧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音乐剧的发展、成熟,音乐已成为这种戏剧的一种强有力的叙事方式,音乐交待历史背景,烘托气氛,音乐亦可展开故事情节。将音乐与故事串联起来,开始于吉罗姆。《科恩的袱艺船》。《演艺船》打破了以往音乐喜剧的庸俗和歌剧的凝重感,使音乐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其独特和成功之处在于智慧地溶入
了传统的元素,而又不落俗套。它不像通常的音乐喜剧,不合逻辑的故事围绕着歌曲、舞蹈、表演展开,而是用音乐来表达故事,展开情节。科恩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中,一方面使歌曲显得缠绵徘侧,凄楚哀怨,表达了不幸的婚姻和黑人的不平等地位在人们心灵深处所留下的伤痛:另一方面,科恩追求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剧中著名的歌曲“老人河”就描写了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以及两岸的黑人生活,在表现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黑人的劳动、生活、受欺压和不满,这首歌在全球至今仍传唱不衰.在成熟的音乐剧中,音乐不像在影视作品中一样处于陪衬、配角地位,而是上升到主角的地位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诊释人物的性格。在顺艺姗中,脚‘老人河,’.“遐想呼g’’情不自禁爱上他”到“我为什么爱上了你”,每首歌曲都是主人公在一定情景下的情感表露,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撤克拉荷马》中,歌曲“人们会说我们在恋爱”表现了两位恋人互相传递、表达他们的爱情;“走出梦境,’m吐表达了劳蕾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有的作曲家还巧妙运用歌剧中的宣叙调〔朗诵调)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较量、和冲突,取得
了用音乐叙事的很好效果。例如墩吉与贝丝》、《西区故事》中都有这种念唱风格。在著名的《窈窕淑女》中,作曲家甚至采用了介乎说白与宜叙调之间的“朗诵风格”作为男主角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物的语言、情感、性格,虽不如说白清晰明了,却能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需要一个质的转变。鲜明的中国风格与特色是国产音乐剧定位
的重要命题之一。按照这一命题的要求,在进行原创剧制作时,不仅要把握住这一外来艺术的共性特征,而且必须充分调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资源,通过在一、二度创作方面的努力,让作品在编、导、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凸现鲜明的个性即中国风格与特色来。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在导《赤道雨》时,评价宋祖英的演唱时曾说:“身为歌手,宋祖英在《赤道雨》中尝试了很多突破,比如为了满足音乐剧的娱乐性、大众化需要,她尝试把自己的民族化唱腔拓展开,融入通俗唱法:另外,她还尽力克服作为歌手习惯性的鼻音发声,在剧中对白上,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学习以话剧演员的方式在舞台上讲话;总之,身为一个成名歌手,宋祖英尽管舞台经验己经相当丰富了,但她依旧尽心尽责,对音乐剧的创作充满了热情,以她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驾驭好这一角色,从而给《赤道雨》增色的。”
曾经对百老汇音乐剧有过研究并有过亲身实践的美籍指挥家刘键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最初是由一种啤酒馆歌舞发展而来的,迄今为止己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美国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同时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刘键认为,中国的音乐剧现在处于误区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二是表演。音乐剧最重要的应该是音乐,但是,在我们这里,音乐剧的主体不是音乐和演员的演唱,而是重在舞台设计和剧本。一部音乐剧是靠音乐贯穿始终的,音乐不应是辅助的,不应是剧情的陪衬。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特点是:必须有醒目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曲,剧本只要内容平民化,政治上积极进步就可以;在表演上,演员的表演语汇要明朗易懂不做作。最为重要的是演员定是百里挑一,能歌善舞,是最适合音乐剧演出的。刘键说:“我曾问过许多演过音乐剧的中国演员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左手代表流行唱法,右手代表美声唱法,音乐剧的发声部位应该在哪儿?他们的回答是在中间。这是不对的,音乐剧的发声应该在我的背面,是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两者的声音。中国的演员处在唱法的误区中,这也正是中国音乐剧同百老汇音乐剧的最大差距。国内演员看得太少,他们一直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音乐上过于圆润,舞蹈和发声都过于民族化。现今世界音乐表演棱角分明,个性突出。发扬民族风格是必然的号但必须要让世界认同,民族艺术只有走向世界,才可以真正体现和展示它的民族特征。”
综上所述,音乐剧在实现艺术“时尚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着时尚“艺术化”。音乐剧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20世纪的一种开放、乐观、幽默的人格类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人生、尤其对当代青年的性格陶冶、生活时尚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音乐剧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途程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举世闻名的剧作大师、作曲大师、舞蹈创作大师、表演艺术大师、舞美设计大师和制作大师,作为有着悠久、丰厚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国度,我们不能固定“程式化”的表演传统,我们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把握中若柑与时俱进”,我们就不仅能融入时尚而且能创造时尚。我认为,许多具有综合表演手段的地方戏,特别是歌舞性较强的“曲牌体”地方戏,在其“与时俱进”的历程中,会促成音乐剧艺术的中国风格。
《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特色之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33部欧、美音乐剧100首“主打曲”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的分析、对比,得出各自的特色,供从事音乐剧的朋友们参考。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主打曲、歌曲、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
一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剧的发展,虽然样式众多,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但已定型为:源于欧、美的音乐剧。我们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的33部100首欧、美音乐剧的“主打曲”(注1)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注2)的分析、对比,找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的特色。
本文所说的“主打曲”是指这些音乐剧中的唱段是全剧中经常出现并贯穿全剧的主要唱段,它仅次于“主题歌”的地位,当然,也应包括主题歌。
在几部音乐剧的著作中都提到音乐剧是从歌剧、喜歌剧、轻歌剧发展而来,并指出其“声乐主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声乐曲调的类型主要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注3)
当我们对上述33部100首外国音乐剧与28部60首中国音乐剧分析、对比后,发现外国音乐剧的这些“主打曲”都是歌曲,不是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而中国音乐剧中的60首“主打曲”却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无意对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各有什么特色进行论述,而只对这些“主打曲”是歌曲并有何特色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就中国音乐剧中“主打曲”与之对比,得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之异同。
外国音乐剧“主打曲”有以下几种特色:
(一) 这些“主打曲”90%几都是歌曲,只有个别的介于歌曲与歌剧咏叙调之间。说其是歌曲,有以下歌曲写法特色:
(1) 曲式结构简单、严谨、清晰,多为AB材料的单二部曲式或变奏式的写法。也有ABA单三部曲式,或变化写法,像20世纪20年代音乐剧里程碑式的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可以说是从歌剧到音乐剧过渡时期的作品,其结构是复三部曲式,A:a+b+a+B+A1+b+尾声(B的材料)。后来音乐剧的“主打曲”,在结构上越来越简单清晰。
(2) 这100首“主打曲”大部分都采用的是动机一再重复,与乐句重复或变化重复的,
这正是民间歌曲的写法。请看《演出船》中的《老人河》:
再看1935年乔治。格什温作曲的音乐剧《波吉和贝丝》中的《夏天摇篮曲》:
这是一首黑人民歌风的一再重复音调的变奏曲性质的歌曲,是一首小调式的摇篮曲,剧中年轻的妻子克拉拉轻摇着孩子唱起了这首歌。
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之声》中的多首唱段,都是这类一再重复动机的写法,这正是歌曲的写法,而咏叹调、宣叙调决不是这种写法。请看《我心爱的一切》:
这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典型歌曲写法,用重复加强人的记忆,变化取得发展。再看《音乐之声》中的《孤独的牧羊人》:
这更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歌曲,所不同的是歌中使用了“雷依哦得”衬词发出的声响,使歌曲风趣无穷,大跳的音程成为歌曲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寇特.尔《懵懂女士》中的《我的船》;《猫》中的《回忆》;《剧院魅影》中的《夜的音乐》等众多的“主打曲”都是重复的歌曲。
(二)音乐剧“主打曲”另一特色是其旋律“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音乐剧的作曲家追求其“旋律单纯朴素、优美流畅、上口好唱”;追求歌曲“有听觉冲击力,有心灵震憾力,和旋律美”。这些主打曲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听演员演唱或是观众自己哼唱,都感觉像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撩拨自己的心弦,使人产生“心动”、“心悦”或是“心痛”、“心醉”。总之,就是产生“一种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流传,几呼每部成功的音乐剧都有流传开了的歌曲,例如《猫》中的《回忆》;《歌剧院的幽灵》中的《夜之曲》等等。这里我们举《夜之曲》为例:
像这样有震憾力的“主打曲”还有很多,读者可从《外国音乐剧教程》中找到。
(三) 音乐剧是以现代流行音乐为其基调,其“主打曲”基本上就是流行音乐的写法,流行音乐是当代最具有通俗化、娱乐化、大众化品格的现代艺术。音乐剧在欧美久演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品格是考虑到受众的喜爱。我在日本学习时看了一些欧美音乐剧和日本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说有观众为音乐剧发狂,一点不假。一部音乐剧演下来,就有不少 会唱其中的主题歌。考虑受众的另一特点是演唱技巧上较简单,不像歌剧,要求演唱者有高难度的技巧,会表演的流行歌手就能唱这些音乐剧中的歌。当然,考虑受众还表现在音乐剧的内容上的平民化、与生活相关的剧情。
(四) 音乐剧“主打曲”的动作性、表演性强,使其满台充满活力,“载歌载舞”成为其特色。这与歌剧中程式化的舞蹈不一样,比如格什温的《波吉和贝丝》,音乐用黑人爵士乐的风格与节奏,演唱起来动作性很强。大家都熟悉的《音乐之声》,其音乐的可动性很强,每首歌就像一首表演唱。台上一个人演唱,其他人有动作伴随,就产生了台上的互动,互动往往影响台下共鸣,也能产生互动,这就使演员与观众沟通,剧场效果就会很生动。 这与音乐剧创作使用丰富多彩、音乐风格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有关。专家们分析音乐剧创作的三种主要语言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后两种音乐的动作性是很强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五) 音乐剧“主打曲”的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因此,欢乐、诙谐情绪是这42部音乐剧的基调,并且多数为爱情题材。像《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与《悲惨世界》这样严肃性的题材是极少的。当我们研究了这100首音乐剧唱段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欢乐、诙谐情绪的音乐剧唱段,其旋律朗朗上口,有青春活力;其节奏明快,有摇滚、迪斯科、爵士乐等所谓的现代节奏;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六)音乐剧“主打曲”的伴奏乐队是不具一格的多样化的编制,特别是现代电声乐队的加入,使音乐剧成为“时代”的产物。电声MIDI的音响有无穷尽的音色,这使音乐剧的音乐,无比丰富,音响神秘莫测,这一点我在日本亲临剧场的感受深刻。
当然,外国音乐剧决不只有以上六大特色,让我们再从60首中国音乐剧唱段中来分析其特色。
因为音乐剧是源自欧美,我们还是以外国音乐剧为准尺,对比中国音乐剧的特色。
在目前研究音乐剧的著作中,一般把1982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剧目。而改革开放20多年里,明确打出音乐剧大旗的据说只有《山野里的游戏》、《鹰》、《四毛英雄传》等为数不多的少数剧目。这说明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外来品种,中国音乐剧在草创阶段,抱着学习的态度较好。因此,多数剧目都以“轻歌剧”、“喜歌剧”的名目演出。本文是根据《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进行研究、分析的,因此,凡选进书中的歌曲,均作为“主打曲”对待。笔者发现的情况如下:(1)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我们惊人的发现,真正属于歌曲的不多,多数唱段介于歌剧中的宣叙调或咏叹性质的唱段。例如《日出》中的《你是谁?美丽的女人!》。当然,是歌曲或咏叹调并无好坏之说。而像《芳草心》中的《小草》是一首绝妙的好歌。外国音乐剧大多数唱段是歌曲不是歌剧唱段,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几个特点。对于这一点,我发现问题出在中国音乐剧的唱词写法,过于散文化,过于强调抒发性情绪,缺少规整的词格,作曲家谱曲时就只好写成散文式的唱段,说是歌曲,又过于散,说是宣叙调又不像,说是咏叹调又不成。
(2)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像《小草》那样一再重复乐句的不多,有重复后面的乐句,由于唱词的散文化,使音乐主题不能更集中些,松散的唱段就达不到《小草》那样句法清楚,结构严谨。60首中国音乐剧中,很少有一再重复。
(3)说到音乐剧旋律的“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这一特点,60首中国音乐剧中只有《小草》算得上这一特点。笔者分析了这60首唱段,不属于可流传而未宣传出去之列。原因除不具备上面两点之外,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4)中国音乐剧作家们似乎注意到了通俗性与向流行音乐靠近这一特点。但是我阅读了这些钢琴谱后,发现不少旋律是散文式的通俗歌曲,而伴奏却是严肃音乐的织体,或严肃歌剧的写法,不少唱段的难度也超出通俗这一范畴。
(5)就音乐的动作性、表演性来说,在内容上是注意到了,例如《特区回旋曲》、《快乐的推销员》等。但是从音乐的动力性看,也是欠缺的。当然,有许多剧的剧情并没有为音乐提供可动的因素。
(6)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这一点中国音乐剧是做到了,不单是爱情题材,而且多写的是现代生活题材。我不得不在这里提出,中国音乐剧中的唱腔不讲中国语音规律,不讲四声,倒词现象严重这一事实,有的唱段像翻释过来的歌曲。威尔弟、普契尼的歌剧是按意大利语行腔的,用意大利语演唱非常顺畅舒服,欧美音乐剧以流行歌曲为基调,也是讲究语言规律的,中国音乐剧倒词的唱腔,让人听来总是别扭的。
(7)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时间很短,赶上电声乐器时代,靠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伴奏音响,是过去时代所无法可比的,可以说是五光十色,声响艳丽。但是再好的声响,没有精彩的旋律唱段,依然无济于事。
中国音乐剧出现的问题,我以为在剧本作者身上,因为歌词是剧作家写的,剧作家不是作曲家,如果剧作家懂曲式学,会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学习过威尔弟、普契尼等大师的歌剧,又对欧美音乐剧进行过笔头分析,我想,上述问就可解决的好一些。
以上分析、对比得出的结论,只是笔者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
注(1)〈外国音乐剧独唱教程〉郭鹏、张旭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注(2)〈中国音乐剧独唱教程〉郭鹏、张旭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注(3)见廖向红著〈音乐剧创作论〉71面。
参考文献:1、《音乐剧创作论》廖向红红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音乐剧之旅》周小川、肖梦等著 新世界出版社
3、《歌剧概论》钱苑、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罗晓梅---日本武藏野音乐大学毕业,攻习声乐与歌剧表演,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参考资料: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WX200712022.htm
❺ 交响乐入门
LZ明明只是想让大家推荐一些曲目而已,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这么不厌其烦的复制一些毫无关系的内容呢?冏……
“理论性”的东西LS几位已经给列举得差不多了。我虽然不想写那么多话,但还是有些问题要说明:
1.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不是交响乐作品……
2.请在欣赏作品之前仔细查找一些资料,搞清楚到底什么是交响曲。因为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你就会发现,LS一些朋友推荐的曲目或专辑根本就不是交响乐作品。
3.请绝对不要小看那些你所谓的“入门水准”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都是些旋律性、描绘性、抒情性比较强的作品。不需要过多的乐感和乐理知识就可以欣赏的。注意在这里我用的是“欣赏”而不是“理解”。因为即使是入门级别的,也毕竟是交响乐作品。上述三个特点中,抒情性强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就会有些困难。因为有很多作品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深刻的内涵和思想,而是因为它蕴含了细腻、真挚的情感。
推荐曲目有:
莫扎特 G小调第40交响曲 降E大调第39交响曲
推荐原因:前者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后者是非常优美的作品
贝多芬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F大调第8交响曲
门德尔松 C小调第1交响曲 A大调第4交响曲《意大利》
“想听的像懂行的一样”?那就去学学乐理吧!你知不知道,在你有了一定的乐理知识之后,上述这些看起来很“入门”的作品,也会向你显现出其精采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