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姓氏是谁发明的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 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 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 或者死后按照功绩, 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 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 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 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 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 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 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 把民间的姓记录7, 写成一本书<<氏族志>>, 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 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 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 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 复姓30个, 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 据说有4000 到6000个, 但是实际应用的, 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 Smythe, Jones, Williams; 美国是: Smith, Johnson, Carson; 法国是: Martin, Bernard, Dupont; 德国是: Schultz, Mueller, Shmidt; 苏联是: Ivanov, Vasiliev, 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 四个大姓, 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 单是姓张的, 就 有一亿人,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 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 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 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 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 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 徐, 朱, 林, 孙, 马, 高, 胡, 郑, 郭, 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 谢, 何, 许, 宋, 沈, 罗, 韩, 邓, 梁, 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 方, 崔, 程, 潘, 曹, 冯, 汪,蔡, 袁, 卢, 唐, 钱, 杜, 彭, 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 在中国十亿人口中, 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 都是比较少见的, 象毛, 江, 白, 文, 关, 廖, 苗, 池等等。
② 燧人氏发明是指什么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
③ 简单分析中国古代姓、氏的发展简史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④ 中国姓氏是谁发明的,第一个姓是什么姓
赵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赵姓血缘始祖——少皞氏鸟夷族为赵姓的先祖氏族。 伯劳鸟,赵姓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赵县。赵是少皞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皞氏的赢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贝鸟]或鴂,《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贝鸟]”。就是说:七月到了,[贝鸟]这种鸟就鸣叫开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皞、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少皞金天氏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姓的血缘始祖。 少皞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国的古籍之中,有关少皞金天氏的记载非常多。《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记载,少嗥金天氏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当今著名学者何光岳研究员经考证研究后,何先生认为:少睥金天氏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凤凰崇拜。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国的上古语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历史的事实。 少皞金天氏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少皞金天氏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皞金天氏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皞金天氏领导下的鸟夷族,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少皞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的原始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皞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通典》所记:“北辰为睥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皞金天氏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帝王世纪》中言:少皞金天氏“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今时的渤海;因少皞金天氏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嗥金天氏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路史》一书《注》引休子云:“少昊 (嗥)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即是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曲阜市。所谓登帝位,实际上是被鸟夷族人正式推举为鸟夷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2、受姓始祖——造父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的长子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他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地的商汤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部落葛(今河南省宁陵北),并先后灭掉了韦(今河南省滑县)、顾(今河南省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今河南省濮阳县),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中洁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尽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赢。 蜚廉退隐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由此而得姓为赵氏。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 造父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孙。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买下了这六匹骏马,若留下自己来用,其品种优于周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妥;若送与周穆王,又还少了两匹。若不买下这六匹骏马,造父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这样,造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 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正义所云: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骝”“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⑤ 姓是谁发明的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伏羲以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构木为巢的“有巢氏”,还是族号,尚未有姓。 现在姓氏是统一的,但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意义也不同。姓是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的,如上古姜、姬、姒、嬴、姚等姓,皆从女旁,而且“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两字组成。一直到周朝,氏本来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以后,由于国家的产生出现了不同的官职,这些官职后来有不少也成了氏的名称。
⑥ 燧人氏的十大发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这十项发明是什么
燧人氏是人类史的先驱,发明出人类史的十大发并且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燧人氏生猝年不详,是三皇之首风,姓简称燧人,尊称燧皇燧明国人,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在现今的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华夏人工取火的第一发明者,并且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的文明,被人们奉为火祖,因此商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就葬于商丘古城的偏向西南三里处的燧皇陵,记载中历史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一,十大发明中”钻木取火“于”天道“,”地道“燧人氏的十大发明奠定了中华,关于”钻木取火“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一项发明就是在很早以前的燧人氏第一项发明,才有了今天火这种现象的出现,他的第二项发明是”天道“,在四万年前,燧人氏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时,突然就发现了”天道“,随后他们深受启发,又有了”地道“,后来他们认为天地之德养育出来的万物应该去尊重他们,于是他们以风姓给人类命名,他们就开始了限制人的婚姻和交配上血液的关系,并且把人和兽做了严格的区分,这就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
⑦ 历史上的“夙沙氏”是怎么发明的盐被后人尊称“盐人”的
盐的发明人夙沙氏,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盐起源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7)氏的发明扩展阅读:
掌盐政之官叫“盐人”
初期盐的制作,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这种原始的煮盐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盐价贵。于是,从盐一诞生起,王室就立有盐法。在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用盐的事务。
⑧ 氏的传承与发展
一、实现了由“姓氏双轨”到“姓氏合一”的历史性转变,形成当今中华姓氏的基本模式。
“姓氏双轨”是指先秦时期姓、氏并存,内涵各异,功用不同,界定明确,不得混用的古代姓氏体系;“姓氏合一”则是自西汉以来,姓氏合一,姓氏不分,功用相通,姓氏混用的新型姓氏体系。这是中华姓氏一个重要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古、今姓氏的重大区别,是中华姓氏体系成熟、定型,并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
先秦时期,“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妇人称姓,男子称氏”,“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是血缘传承的谱系,氏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周时的封建宗法制度,由姬姓周天子封邦建国、“胙土命氏”的大小诸侯达数十个之多,而这些大小诸侯以国、以邑为氏,形成了姬姓分支的新的氏族。
及至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兼并,长期战乱,“礼乐崩毁,社会失序”,“姓氏双轨”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日益崩溃。首先是周天子权威下降,不再具备“胙土命氏”的实力,诸侯僭越称位,自立王侯者时有所闻,亡国失氏者屡见不鲜。特别是秦末大起义中,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庶民百姓,市井小民,乘势而起,使植根于封建宗法的“命氏”制度受到毁灭性打击。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就发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一批平民百姓,甚至刑奴屠夫涌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成为推翻暴秦统治、建立西汉王朝的主力和元勋。如汉高祖刘邦原为泗水亭亭长,汉丞相萧何为沛县小吏,梁王彭越原为渔户,舞阳侯樊哙乃杀狗屠夫,统军大将淮阴侯韩信则是流浪街头、乞食于漂母的市井小民,淮南王英布原为被黥刑、刺面的刑奴。这些推翻暴秦、创建汉朝的新贵,均出身寒微,没有显贵的家世,自然而然摈弃了原先那种标志社会身份地位、以“氏明贵贱”的姓氏制度,对原有的贵族世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扫除。据史书记载,西汉初年,为消灭各地豪强势力,抑制六国旧族试图复国的苗头,先后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后裔和豪门大族十多万人,强行迁徙到关中诸陵。如齐国公族田氏,因族大人多、迁徙时即按照其居住的宅第,分为八门、八氏,田登为第一氏,田祭为第二氏,田癸为第三氏,田英为第八氏。堂堂一国王族,国破家亡后,不仅沦为庶人、罪民,其姓氏也遭到践踏,由国姓公族改为毫无意义的序号作为姓氏。
汉代对姓氏制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措施,就是实行“编户齐民”,对每家每户进行人口登记,标明居处、姓氏,便于征纳赋税,进行管理。这样,就使全国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姓氏,是中华姓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大措施。
鉴于汉代姓氏制度的重大变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使用了“姓氏合一”的记述方法。在《史记·本纪》中,于秦始皇曰:“姓赵氏”,于汉高祖曰:“姓刘氏”。所以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明确点出了“姓氏合一”始于西汉这一重要的历史史实。清代另一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姓氏篇》中也说:“战国纷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而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因而自汉代以后,姓氏合一,“遂为一代之制。”
“姓氏合一”,是中华姓氏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是姓氏史上的一大飞跃。其意义在于:
一是姓与氏二者可以通称共用,姓即氏,氏即姓,姓氏已失去文化内涵和功用上的区别,使先秦时数量庞大、来源多端的“氏”融入了姓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华姓氏。二是每一个宗族、家庭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世代相承,不必像先秦那样变来变去,使中华姓氏具备了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和人人皆有的普及性。三是取消了姓氏专属贵族阶层的特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姓氏,不再像先秦那样,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名无氏。使姓氏成为社会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标志,日常生活和社会场合通用的信息符号。极大地拓展了姓氏的使用功能和实用范围。四是“姓氏合一”有利中华姓氏的延续传承,正常发展,故而留传至今,永葆青春。中华姓氏至此形成了完整文化体系。刘汉王朝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既是汉文化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拓展了中华姓氏的领域,丰富了姓氏文化内涵。
纵观中华姓氏起源、发展、演变、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中华姓氏具有姓源广博,包罗万象,持续传承,纵贯古今,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分类科学,自成体系等鲜明特色,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人文科学体系。而刘汉王朝正是这一学科体系的奠基时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古至今,究竟有多少姓氏,尚无确切统计。据明代学者顾炎武统计,上古三皇五帝时只有22个姓氏,加上五帝以外的其它姓氏大约50个左右,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仅列130个姓氏。经汉魏六朝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唐代林宝撰修《元和姓纂》时,收录姓氏达到1232个,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著录姓氏为2255个。今人杜若甫、袁义达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古今姓氏达到11996个,是我们常用汉字的三倍之多。由此可见中华姓氏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体系。
⑨ 姓氏是谁发明的
中国姓氏由来和种类 张、王、李、赵、陈、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十二种: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 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 匠、屠等。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⑩ “姓”、“氏”是中国先民的发明,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