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人创造了文化还是文化创造了人
肯定是人创造了文化,不过看样子文化改造不了人
B. 如何理解“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
有了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与规则,所以形成了文化;而文化的产生,造就了人类发展与创新。
C. 5.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
你好,这位朋友,其实我觉得所有的文化,都是基于人的理解之上。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如果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们,谢谢!
D.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吗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E.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族人创造的
事实上,我们所要讨论的中国文化,在现实中一直就存在着两种区别很大的不同认识和看法。一个就是说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所有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存在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以其它各民族文化为辅的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主次分明的中国文化,所以才会形成诸如“炎黄孙子”、“华夏儿女”和“龙的传人”等等的说法。应该说,这两种认识和看法代表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心态和立场。
一个是从务实出发,一个是以正统自居,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然而,究竟哪一种看法,是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呢?
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是怎么个博大精深呢?当然就是体现在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上。但是一旦回到现实当中来,往往会有很多人好像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不单单是指从炎黄时代开始的华夏文化,以及由华夏文化一直逐步演变成为后来的汉文化,还要包括中华民族内各个民族的所有文化,像蒙古文化、西藏文化、维吾尔文化、满文化、哥萨克文化、傣家文化和朝鲜文化等等等等,有多少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不同的山水风情就有多少不同的乡土文化,有多少不同的乡民就有多少不同的民俗文化。所有这些民族的、地方的和民俗的文化,都应该是包含在中华民族的范畴里的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即便是汉文化,除了常见的经史典籍,也还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也还有各地风采纷呈的乡土文化。例如:由于中华大地的辽阔广远,加上历史的悠久而逐步形成的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徽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闽南文化、巴蜀文化等众多丰富多彩的乡土地域与文化。事实上,这些民间的地域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比经史典籍里的所谓秀才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大。而中国的老百姓们,常常更多的是通过民间传说、戏曲或小说,通过当地的道观寺庙和历史遗迹,通过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的。
说到底,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就是如何让生活过得更舒适惬意,也就是所谓的怡情适性和陶然忘机的神仙境界。能够做到荣辱不惊、神定气闲,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能够把这种安详宁静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并和大家一同分享生活的乐趣和喜悦,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炎黄子孙、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来历
想要弄清中国文化,就要先弄清中国的概念。想要弄清中国的概念,就要先去了解中国历史,从历史的事实真相中去探源究本。然而历史的事实真相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了解清楚的。即便是正史的记载,它也多多少少地掺杂了编纂者的思想、观念和主张。如此一来,我们就要把放眼历史长河中的目光收回来,来看看当前脚踏实地的现实。毕竟很多历史中找不到的答案,往往就会深深地躲藏在现实生活中,不时地伺机来故伎重演。
就拿“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来讲,早就不止一个历史学者提出来,要慎重使用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旧说法,可一直还是会有人不时地挂在嘴边,生怕不这样说就会显得他没学问似的。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不合时宜的旧说法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吧。
“炎黄子孙”的说法,来自远古时期炎帝与黄帝的传说。那时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有三个较大的部落,他们分别是: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这三个部落所居住的地方,大约就是中国的黄河一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原地区。大约是由于天灾人祸,先是部落的迁移引发了冲突,然后冲突不断地升级就导致了大规模的决战,最后就产生了最终的炎黄部落。
起先,是炎帝部落向东迁移的时候,与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后来炎帝被打败后,就去联合了黄帝部落,最终打败了蚩尤。这就是传说中非常有名的“涿鹿之战”。过了不久,据说是因为炎帝要争做老大的缘故,结果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又打了起来。这就是传说中同样有名的“阪泉之战”。最后还是炎帝被打败了,炎帝失败后就归服了黄帝部落。再后来,由于黄帝部落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在中原地区的居住民们,就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再以后,由于炎帝当时也作了很多的贡献,很多传说里说他就是那个神农氏。神农氏就是日尝百草,发明了许多农作物和中药的那位古人,所以,为了纪念炎帝和黄帝的伟大贡献,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也就是汉朝以后的汉族人,渐渐地就开始自称是“炎黄子孙”。
根据当代历史学与考古学的专家们已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这样,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黄帝大约是在夏朝之前一千年左右。如此一来,中华文明从黄帝时算起,就有大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了。这也就是“5000年中华文明”一说的由来。
但是,为什么现在再用这样一个说法,已经是不合时宜了呢?这就是我们在一开始就提到的,如今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乃至中国文化,已经远远不是一个汉文化所能全部概括和代表的了。
那么,“中华”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中华民族”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还是在春秋时代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居住民们经过长期的融合变化,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主要部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后来到了周朝,也就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即位后,辅助成王治政的周公便在原先的洛邑城(约为现在的河南洛阳地区)的基础上,重新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新都城,这就是史称“周公营建洛邑”后的“新洛”,又被称之为“中土”或“中国”。这样,“中土”、“中国”和“华夏族”合在一起,就被称为“中华”。由此以后,“中华”也便逐渐成为整个中国的代称。
由于汉朝时期的辉煌强大,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渐渐地开始被统称为“汉人”,以致包括华夏族在内的汉朝各民族,也就渐渐地演变成了至今的汉族。到了现代,以汉民族人数为最多的中华民族,就成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
然而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由一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除了汉族,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保安族、布朗族、达斡尔族、德昂族、东乡族、独龙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仡佬族、赫哲族、高山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珞巴族、毛南族、门巴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佤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彝族、裕固族、阿昌族等55个民族。
因此,来源于炎黄二帝、华夏族和汉族的“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实际上已经确实不太适合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称了。
例如,在《统一与分裂》这本非常有影响的学术专著里,作者葛剑雄教授就特别强调地说道:“近年来,‘炎黄子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由文人学者扩大到社会各界,并进入了政府要人的谈话和官方文件,大有取代‘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二词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的不安。”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呢?就是因为如今的中华民族早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炎黄子孙”来概括了。葛教授紧接着继续论证说:
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羯、丁零、突厥、高丽、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维吾尔、回、满等,其中有的来自遥远的中亚和西亚。这些民族中,一部分又迁回了原地或迁到中国以外去了,但相当大一部分加入了汉族,有的整个民族都已经消失在汉人之中了。在南方,随着汉人的南迁,原来人数众多、种族繁杂的夷、蛮、越、巴、棘、僚、俚等等,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后裔的居住区已大大缩小,原来他们的聚居区大多已成为汉人聚居区。南方的汉人事实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在今天的十亿汉人中,地道的炎黄子孙反而是“少数民族”。即使是汉人,如果只认炎帝、黄帝这两位老祖宗的话,也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亲祖宗了。
何况今天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非汉族的五十五个民族中,像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炎黄二帝拉上血统关系,难道他们也得称为“炎黄子孙”吗?在台湾和东南一些海岛的先民中有马来人的成分,岂能滥用炎黄子孙的概念?
由此,我们说,既然中华民族是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那么,中国文化也应该是中国国内各种文化的大融合。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其中的积极和主导作用。实际上,正是中华文明有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这种“吐故纳新”的特性,才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依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继续不断地吐故纳新,进而发扬光大。
在这个问题上,葛剑雄教授总结得非常好,他说:“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会退化以至消亡。华夏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是依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它民族,凝聚了各民族的精华。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来自各民族自身的创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华民族对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流传到今天大致分为三大语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这其中,中国就占了两个半之多,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民族信仰的佛教就属南传佛教。中国西藏和青海省等地的佛教就属藏传佛教。而遍布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汉传佛教,不但形成了自成一统的大乘佛教体系,而且还产生了法性宗、瑜伽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等八大流派。尤其是有着中国特色的禅宗,一直影响和扎根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甚至现在欧美也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禅发生兴趣。
如此看来,即便是被称为正统的中华文明,例如其中的汉文化,也不单单只是华夏文化一脉因循的结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华文明,早就已经是包括了汉文化、藏文化、蒙古文化和维吾尔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内的多元化文明,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各地居民等各种文化的共同累积和沉淀。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传统的中华文明与新中华文明(即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以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汉文化为正统,有“夷汉”之别。而新中华文明则不存在什么“夷汉”之别,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融合。这个新中华文明,不但继承了传统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将吸收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先进文明。就像传统的中华文明是吸收了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精华一样,新中华文明也将是同样地吸收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果。
F. 文化是人创造的吗
是的 ,是让人一步一步的实践然后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G. 辨析题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同时文化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
(1)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文化是人创造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2)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不同。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题目看到了文化和人的密切联系,但笼统地认为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