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读柳永创造

读柳永创造

发布时间:2021-09-05 07:18:04

㈠ 读柳永节选 梁衡 文中说“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

意思?
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指的是艺术的成功往往和本人的追求是错位的,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
如柳永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㈡ 请给我梁衡的读柳永,读韩愈,谢谢。

读韩愈http://reading.cersp.com/essay/mjmw/200707/3883_2.html
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战报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孟浩然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三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地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语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大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亲自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去到民间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魂销骨铄,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地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限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无大无小,贵贱不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㈢ 读柳永中里程碑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1)①里程碑式的——“开创性的”或“前所未有的”“创造的”
表现在:②形式上 ③内容上 ④艺术上(4分,每一点1分)
(2)市民文学或“市井文学”“市民通俗文学”(2分)
小题:.(1)①柳永普经发过牢 ②他是四次大考才考中进士的(因此,他极为无奈)
(2分,每答对一条1分)
小题: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3分。意思对可给分)

㈣ 《读柳永》柳永是“一个创造巨人” 创造体现在哪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比如这首已传唱9 0 0 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_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㈤ 读柳永梁衡阅读答案

这用我们学过的孟子的话来总结就是:
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句话的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请写出一个符合上下文语境且与“徒增马齿”是意思相近是四字词语来替换它
答:马齿徒长.

㈥ 读柳永从刘用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经历中论述了一个怎样的辩证道理

读 柳 永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了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选自《把栏杆拍遍》东方出版中心2006 年出版。略有删节)
(1)选文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㈦ 求【读柳永】梁衡,原文

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
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
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
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
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
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
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
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
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
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
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
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
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
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
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
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
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
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
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
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
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
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
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
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
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
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
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
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
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
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
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
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他终
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
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
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
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
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
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
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
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
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
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
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
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
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
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
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
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
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A>、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
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
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
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
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
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
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
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
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
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
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
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
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
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
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
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
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
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
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
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
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
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
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
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
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
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
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
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
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
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
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
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
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㈧ 读柳永文章题为 读柳永 说说 读 字的妙处

有了解的意思,用柳永的经历来衬托朝廷的腐败。

㈨ 求【读柳永】梁衡,原文

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
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
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
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
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
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
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
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
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
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
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
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
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
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
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
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
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
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
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
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
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
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
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
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
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
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
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
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
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
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
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
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他终
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
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
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
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
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
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
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
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
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
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
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
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
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
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
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
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
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

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
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
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
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
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
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
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
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
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
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
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
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
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
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
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
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
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
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
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
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
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
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
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
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
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
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
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
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
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
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
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
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
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㈩ 读柳永《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词牌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凉。潇潇,雨声急骤;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河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山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朵凋零,绿叶枯萎。是处,到处。红,指花。翠,指叶。
苒苒物华休:景物逐渐凋残。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休,停止,凋零。
临:面对。
渺邈:遥远。
归思难收: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思,心思。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这些年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因而饱受相思之苦呢?踪迹,行踪,走过的地方。淹留,久留他乡。
佳人:美人。
顒(y髇g)望:一作“凝望”,抬头凝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说,想象爱人从妆楼上远望天际,辨认我的归舟,却认错了多少回。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爱人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依靠着栏杆如此愁思不解。争知,怎知。阑干,同“栏杆”。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都已渐渐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楼下的江水,在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实在不忍心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感叹这些年来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饱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爱的人,此时可能正在楼上抬头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正在依靠着栏杆眺望着家乡,也是一样在深深地忧愁!

柳永(985-1053),字耆清,初名三变,后改为永,字景庄。宋初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柳永致力于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顾士大夫们的轻视和排斥,使用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他的词句出于自然,备受大众的喜爱,因而有“凡有净水饮处即能歌永词”的声誉。又词集《乐章集》。
本词写的是怀乡思人的凄苦心情。诗人在暮雨萧萧、“霜风凄紧”的秋日“登高临远”,面对着“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万物萧疏,大江东流,难免勾起怀乡思人的悲秋情怀,然而又能对谁诉说呢?
上阙:集中笔墨写景,渗透的是悲秋情怀。秋雨,秋风,秋阳,秋华,秋水,诗人将这些景物一一铺陈,在悲秋的同时,渲染了气氛,为下阙写“愁”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秋”,本是一个季节,一种时令,并非实物,是无法“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来的,一个“洗”字,将“秋”化虚为实,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天的清朗之状如在眼前,仿佛能够看得见,可以摸得着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巧妙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秋天的凄清、寒冷、萧瑟、肃杀,句首一“渐”字,表明凄清、寒冷、萧瑟、肃杀的程度在日渐加深。面对如此凄凉惨景,客旅之人怎能不想起家乡和亲人。在词的结构设置上,这三句词又承担了总领下文的妙用,使下文的若干句子顺理成章,一气铺陈而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诗人在继续铺叙秋景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既反衬了“清秋”的凄清悲凉、萧疏颓败,又化江水无情为有情,蕴含了诗人怀乡思人的悲悯情怀。
下阙:重笔抒情,写怀乡思人之情愁。作品由怀念的人的联想,写到未出场的被怀念的人,使感情在交流中获得层次和深度。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要“登高临远”眺望遥远的家乡,又“不忍”,原因是思乡过切,归乡不能,矛盾心理可见一斑。“归思难收”,极言乡愁之凄切。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回顾反思。回首前尘,多少年来四处奔波,行踪不定,实无可在他乡久留的理由,该回归故乡了。佳人也好,自己也罢,都在苦苦地思念和盼望。“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望眼欲穿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相思的凄凄切切。
诗人善于捕捉冷落的秋景来点染离情别意。词作情景交融,陈展铺叙,体现了柳永词的风格特点。这种情景交织展开铺叙的写法是长调慢词新发展的一种写法,柳永词在这方面有重要创造,这首词也是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词在结构构思上颇具独到之处,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对”“渐”“望”“叹”“想”等几个单音节词,语气短促,起句有力。如“对……渐……”两个短促的单音节的起句和“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之景象,就使读者可以想象作品在缠绵哀婉之中特有的那种萧飒高远的秋声秋色。“是处”、“惟有”等词语又在转折处巧妙地起着衔接的作用,进而使词作极尽铺陈又语言顺畅。
作品还具有意境舒展高远,写景层次清晰,抒情淋漓浓郁,语言通俗形象凝练,气韵浑厚清劲精妙等特点,堪称叙写离愁别绪这一传统主题诗词之上品。

【】
晁补之云: 世言耆卿曲俗,非也。如霜风凄紧云云,真不减唐人语。
梁启超云:飞卿词照花前後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相似之。
蘇轼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侯鲭录)(案:能改齐漫录以此为晁补之语。)

--
卢元骏,《词选注》,正中书局,民七十年九月台七版,页92-93

--
《宋词精选会注评笺》,明伦出版社,页85

【】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3-柳永、周邦彦》,大安出版社,民77,页32-38
「这是柳永写秋士易感写得最好的一首词。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的词除了写「悲秋」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常常写雨,如「雨馀爽气(凤归云),「雨收云断」(玉蝴蝶),「雌霓挂雨」(竹马子),「远峰收残雨」(安公子)。这也可能是写实,即当时真的下雨了。但是他为什麼偏在下雨的时候写词呢?这是因为,下雨是一种大自然变化的现象,而大自然变化的现象,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动。锺嵘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也曾说过:「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花开花落,会引起人的感慨;下雨,亦同样会引起人的感慨。李义山诗「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有愁。」(楚吟),是说面对楚天长一阵短一阵的暮雨,本来没愁,也被引得有愁了。人们称赞柳永不减唐人高处,都举这首八声甘州词的前半首为例。唐人的兴象超远,把大自然的景物形象与内心感发的情意结合在一起。柳永在这裏也做到了这一点,特别写出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悲慨──秋士易感的悲哀。温飞卿冯正中及大晏、欧阳等人,也有士人的感慨,但往往并不正面写出,表面上都是写春女善怀,写她们不得赏爱之人的寂寞感。「照花前後镜,花面交相映」,「若有知音见赏,不辞遍唱阳春」,都是女子的口吻。柳永直接写出了士人的悲慨,这也是词在内容上的一种开拓。这种秋士易感的生命无常志意落空的悲慨,因为下雨这种大自然的变化而更加深了。大自然的变化之所以易於引起诗人内心的感动,这是出於一种生命的共鸣。
这首词开端的「对」字用得很好,柳永写羁旅行役的词,层次分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善用领字。这个「对」字就是领字,引起下面叙述景色的一大排句子,引起很多的景物和情事。「潇潇」,把雨声写出来了。「暮雨」,黄昏的雨。欣赏景物,在黄昏光影明暗的对比中感受更加鲜明。雨能引人的感发,可是黄昏的雨引起人的感触更深,因为黄昏的景色变化得更快。在黄昏,太阳的脚步是特别快的,使人深感到短暂的一天将近结束。「洒江天」,暮雨洒在江天中,写景十分广远,从水面到天空,大自然的景色变化充满天地之中。
「一番洗清秋」,一番,一次。每一场秋雨之後,就更增加一分凄凉的感觉。树叶一天比一天少,落叶一天比一天多,一片凋零冷落。「洗」,冲洗。「洗清秋」,一是说经过秋雨的冲洗之後,山峰、树木都冲洗得更乾净了。一是说一场风雨过後,树木更加零落萧疏,树叶少了,江天也显得更寥阔了。如同晏殊的「昨夜西雨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大自然的繁花绿叶经过冲刷之後的变化,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时光消逝写了出来。
下面「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接著写雨後的景色。「渐」字是一个领字,可见柳永写景之有层次。「渐」是逐渐的一个过程,这更增加了一段时间感。有了时间季节过渡的感觉,使人觉得秋天更加迟暮。「霜风凄紧」有的本子作「凄惨」,我认为「紧」比「惨」字好。因为柳永在这裏是把悲慨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不同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剧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裏。「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裏情调不调合。「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霜风」,凄冷的风。「关河冷落」,关,关塞;河,江河。陆地的关塞,水面的江河,都冷落了。整个大自然突然冷落下来了。「残照当楼」,只有一轮残日的馀晖,映照著作者所在的高楼。柳永在这裏没有正面写悲慨,但他写出了大自然,写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满目,每一个景色都包含著深沉的悲慨。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到处,无论什麼地方。到处的红花绿叶都凋了,没有一个地方存留。

阅读全文

与读柳永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