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本乐理
关于导音的问题,要从音关系的基础来讲。我们在讲协和的音关系时,除去一度和八度音,最为和谐的音关系就是纯五度音了。纯四度在本质上是与纯五度一致的,当两个纯五度关系的音中,其中一个音做八度音程的转位,也就是低音升八度,或是高音降八度,之后所得到的音程就是纯四度。因此,纯五度音程的音关系,是一种天然协和的音关系,这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故由天然的音关系的角度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导音,只是主音下方小二度音,这个音,赖由从主音开始,向上按纯五度关系推导五次而产生,即第一次是主音(1)到属音(5),第二次由属音(5)到上主音(2),第三次由上主音(2)到下中音(6),第四次,由下中音(6)到中音(3),第五次,由中音(3)到导音(7)。
这六个音,再加上主音下方纯五度的下属音(4),在一个八度音内按音高顺序排列的音阶,就是自然大音阶。音阶中各音的作用——即与主音的远近关系也由此而定。故由五度关系而论,在音阶中导音是与主音关系最远的一个音,但同时它由与主音关系最近——因为与八度主音间小二度关系,使它又天然地向主音(八度音)行进的倾向,这种倾向,全赖人的直觉——即当某一调的曲调中,但有导音出现,不待等候,人们会自然联想到下一个即将出现的主音,若硬性换做其他音,则如乘坐在高速行驶的车上,突然地遇到急刹车一般,十分不舒服。这种与主音即近且疏的关系,是导音所独具的。
而主音下方的大二度音,是从主音始,向下纯五度,经下属音后,第二次即可得到。故这个音在调内的作用,更接近于属音,音关系上距主音不远,其稳定性较真正的导音要强,因而,其向主音的运动倾向,要弱许多。所谓“人工导音”的说法,不过是在为某种缺乏导音的人工调式的曲调,创造一个理论依据,并不符合天然的音关系。因为人工导音“导向”主音的动力,不能全靠自身,而需辅助以其他音的推动才可。这不像“天然”的导音,只一出现,必然会引出主音。
正如小调这种人工所产生的调式,其本源来自于自然大调,经人工改造为和声小调(即将自然大调中的第三、第六级两个音分别降低半音),又因记谱的原因,加上和声小调中难于歌唱的增二度音程,故连带七音一并下降半音,变为可借用大调调号的自然小调,但由于自然小调七音变为距其上方主音为大二度音程,导音作用明显减弱,又只得采用旋律小调形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但作为小调,真正意义上,只有和声小调。故在讨论调式和弦时,小调和弦通常是指和声小调中的和弦,如此,小调的属和弦,也是个大三和弦,而属七和弦就是大小七和弦,不作第二种七和弦的形态。
为此推荐书目——该丘斯所著《音乐构成》、《和声学》。
㈡ 要想成为吉他高手(可以自再的创造旋律)要学那些乐理知识
我来帮助你吧,乐理知识是不难的,那都是初级时候学的内容,你所说的实际应该是回和声学答,和声学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你自己的即兴能力,是否技术水平可以应用的上以及是否可以即兴演奏很多东西等等,都在这里面表现出来了,,建议你正规的学习下和声知识,以及加强吉他上的技术以及理念知识,推荐给你个好老师吧,去找高凯老师吧,80后 顶尖 全能 吉他音乐人,只要你找他,那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你自己去他的官 网 高凯 吉他 音乐 网 咨询一下吧,一定不要被那些江湖郎中欺骗了,会弹吉他的人多,真正的高手却很少,你一定要正规的学习,坚持着学习,为了理想和目标,加油吧,祝你成功。
㈢ 学习乐理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
基本理论乐理和实用乐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是脱节的,很多方面存在争议,很多理论上可以的,但实际上用处不大,学这个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理解音乐作品感情和其调式特点,是分析其作品的基本知识,任务是分析和理解好作品,很好的传承和创造出优秀作品
㈣ 从基础乐理开始学到会创作大概要多久时间
这个要看个人吧。
每个人的学习进程不一样。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的慢。,
而且有的人天赋比较好,肯定比天赋差的人要学得快。
而且要看创造一些什么东西,写一些简单的歌的话,其实很简单,有一些天赋的话,一年左右就能自己写歌(一些简单旋律的歌),
如果是想要编曲。配和弦,和声都可以的话就需要好多年的时间啦,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加油啦!!
㈤ 乐理会束缚创造力吗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 Alison Gopnik 最近的新书 The Philosophical Baby ,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有一个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在那些老的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没有知识,让你随便想你都想不到。
㈥ 学习乐理的意义与作用
学习乐理的意义与作用:
1、从小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了解音乐谱,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速度、力量和情感因素。
2、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内涵和风格。
3、一般说来,音乐理论的研究可以深化音乐修养,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4、乐理知识能不能学好将会直接作用于其他有关于音乐的课程的学习以及练习,更重要的是乐理知识如果学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质量、学习效率。
5、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够为以后相关的音乐课程奠定比较深厚的基础。
(6)创造乐理扩展阅读:
1、乐理知识主要包含了相关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对于音乐教育或者教学的过程中拥有着比较特殊的作用或者影响。
2、这主要是因为乐理教学时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音乐知识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和声、配器以及曲式等等音乐的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或者必修课程,更是作曲或者指挥等等这些重要的音乐课程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及必修课程。
㈦ 乐理会不会束缚音乐人的创造力呢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 Alison Gopnik 最近的新书 The Philosophical Baby ,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有一个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在那些老的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没有知识,让你随便想你都想不到。
㈧ 中国乐理的乐理简略
一.声 音 律 调 韵
声 音 律 调 韵是中国音乐基础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乐学中并无音阶这一专用词,但有明确的音阶概念。表达这一概念时常用声 音律 调等词。五声至七声音阶中常用五音 五声 六律 七声 七律等。讨论音阶的音级与阶名时常用 声 。为不同结构形式的音阶制订专名时又借用 “调” 字。这时这些词已不是它们原有的常用概念了:
声:意指音级,也引申为音响。音乐
音:乐音或音乐
律:音高标准
调:广义为宫调 调域 曲调 狭义为调式
中国传统乐理与西方乐理的差异,就是由上述基本概念的意义有所不同或殊异引起的。
(一) 声与音
§1声
1. 中国传统乐理中的声主要指单个的乐音,是音乐在音高方面的基本构成单位。也就是音乐实践中所使用一定音阶(音)的各个音级(声)。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声音或音乐的意思都有所不同。
2. 声:也引申泛指一切的声音。古代又称为天籁、地籁、人籁等。这超出了音乐的范畴。还包括各种噪声。
3. 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曲调的起音为 “开门” 曲调的落音为 “煞声 ”“杀声”或“结声” 这里的声都是单个乐音的意思。
§2 音
1. 音是中国传统乐理中的另一个基本表述。与现代的 “音阶” 或 “曲调”的概念比较接近。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
2. 音字作音阶解释,在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献中对音(音阶)所作定义性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点:A 音阶由不同音高的音级构成。B 这些音级(声)产生于一定的生律法,相互之间有一定规律,这就成为音阶。C 音阶的首音即“主音”,阶名叫做“宫”。
§3 音阶的概念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概念按声序分类则有下列数种。
1. 五音:指五声的音阶。
2. 六律:亦作六声或六声音阶解释,它的常规概念则仅指“律吕”中的六个阳律。
3. 七音:指七声音阶。七律是文献中最早的七声音阶概念用语。
4. 八音之乐:应指八声音阶。隋人以为源于汉代。多于七声以外的音级。即变化音级,不视为音阶常规音级。隋代的第八声位置有定(古音阶宫、商二音级之间有专名“应声”,且承认以“应声”作调主音。可以建立“应调”。唐、宋两代的“角调”也在实践中使用这种八音之乐。乐律学的传统文献中没有记载少于五声的音阶结构。民族音乐中有时被称为省略形式,多于七声的音阶理论只有隋代著录的“八音之乐”。
§4 五声音阶
1. 五声音阶,即由五个音级构成的音阶,也叫做五声、五音。
2. 在古琴上用右手依次拨动第三、四、五、六、七弦便可听到五个不同音高的散音,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
3. “宫、商、角、徵、羽”都是声,将“宫、商、角、徵、羽”五声组织起来就构成了“音”。如果是按照高低次序的规律排列就构成了“音阶”
4。在音阶中“宫、商、角、徵、羽”称为阶名,不同于律名、唱名。中国传统音乐使用的阶名还有清角(和)、变徵(中)、闰、变宫(变)。
5 五声的地位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声属于五行学说的范畴。
五声 宫 商 角 徵 羽
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
五脏 胃 肺 肝 心 肾
五气 湿 燥 风 暑 寒
五味 甘 辛 酸 苦 咸
五色 黄 白 青 赤 黑
五时 季夏 秋 春 夏 冬
五方 中 西 东 南 北
2.五声音阶是传统音乐各种音阶的基础,古人把超五声的音阶中的五声称为“五正声”。
§6 五声调式
1. 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各调式统称为五声调式。根据“宫、商、角、徵、羽”的位置排列的不同便有了五声宫调式、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五声角调式、五声徵调式、五声羽调式。
2. 如果一个曲调完全使用了“五声”乐理上称其为“五声调式”,有时曲调之只有四声、三声或两声,仍称为“五声调式”。
§7 五正声与二变声
传统音乐的七声音阶中各个音级(声)各有音级名称。
1. 五正声是七音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五声,亦做五正,以外的二声称变声或偏音。古人将两变声成为二变。
2. 角与徵之间的“声”理论称作降低了的徵声作变徵属二变之一。角与徵之间除有比徵低一律的“声”变徵外,还有较角高的一律称“清角”,“清”在中国传统乐理中是“高”的意思。清角和宫构成协和的纯四度,故又被成为“和”,性质上也属二变之一。
3. 羽宫之间的声理论上视作降低了宫声作变宫。“变”在中国传统乐理中是“低”的意思,“变”可称为“闰”因此又称“闰宫”。
羽宫之间比羽高一律的声作闰性质属二变之一。
§ 8 七声音阶
由七个声构成的音阶,在五声基础上加入变声。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使用三种七声音阶。
1. 雅乐音阶(正声音阶)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宫
2. 清乐音阶(下徵音阶)
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变宫 宫
3.燕乐音阶(清商音阶)
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闰 宫
(二)律与调
§1 律(基本概念)
1. 律是中国传统乐理中衡量乐音音高的标准。
2. 律位:将纯八度音程划分为若干有固定音高的音位即律位。
3. 律制:划分律位多少,规定各律位固定音高的制度。
4. 定律法(生律法):求取各律的固定音高位置的计算方法。
§2 十二律(十二律吕)
周代的宫廷乐师创造的十二律理论,自那以后,中国音乐的宫调理论始终是以十二律体系为基础的。
1. 十二律:从标准音黄钟律起,按照一定的方法(生律法)在一个八度内连续生出十一律,使相邻之间都成半音关系,称为“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为:
六 律
┌———┬———┬———┬———┬———┐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蔟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
└———┴———┴———┴———┴———┘
六 吕
2.十二律中处于奇数位置的各律称为律、六律或六阳律。
3. 十二律中处于偶数位置的各律称为吕、六吕、六同或六阴律。
4. 十二律和四季。十二月及十二时辰的联系
季节 孟 仲 季 孟 仲 季 孟 仲 季 孟 仲 季
冬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月份 十 冬 腊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律吕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蔟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时辰 子 亥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末 申 酉 戊
5. 十二律代表的是绝对音高,在中国历史上律吕一直和历法、度量衡有紧密联系。各代的标准音高也常因度量衡的不同而不同,如西周黄种律高350HZ到370HZ,明代则为295HZ到299HZ
6. 由于生律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十二律,形成不同的律制。中国传统音乐使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和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
7. 十二律理论是中国律学的核心。中国律学史上产生过的一切律制从先秦钟律到朱载堉的新法密律按它们音律序列中所产生各律的数量,大体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类:限用十二律的各种律制:三分损益律、何天承的新律、朱载堉的新法密率等。
第二类:用律数量超过十二的各种律制:先秦钟律、传统琴律、京房六十律、及与之同体系的荀勖笛律、蔡元定十八律等。
这两类律制同样具有中国律学史上的共同基本原则:
(1) 适应音乐史上各种宫调关系的需要,统一以十二律位为依据。
(2) 为圆满解决旋宫实践中的调域关系周而复始的统一性。
§3 律位
“律位”概念出于十二律体系,不同律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十二律,派生出的各律,称为变律。
凡变律与正律音高相近在乐学的应用中处理宫调关系时可以互相代替使用者称为同一“律位”。
律位的名称在传统乐学中存在两种规范:
(1) 沿用十二律名,即用律名表示律位。
(2) 采用音名,即以音名来表示律位。
§4 调
“调”在传统音乐的宫调理论中,是“宫”下面一层的概念一般用以表达“调式”的概念。调式是指以某声为主组织起来的一群音,每一调式为主的“声”,称为调主。
( 三 ) 韵
§1 韵的特殊性
“韵”是中国传统乐理的特殊概念。“韵”有音高的意义。韵受律一定的约束,以韵补声。
§2 摇声
1.摇声是中国传统乐理的特殊概念。也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的形式特征之一。
2.摇声是指音高没有固定在某一点上的、有所晃动或摇摆的“声”,摇声的本质是“声”的应和与变化。
3.摇声反映的中国传统音乐“声可无定点”的观念,也正是中国传统乐理和欧洲乐理的一个根本区别之处。
4.摇声的表现方式:(1)音高方面的变化,是摇声的最主要的特点。(2)音色和强弱的变化。
5.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上都可奏出“吟、猱、绰、注”之声,它们都具有没有固定在某一音位点上,音高有所晃动或摇摆的特性。
6.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摇声:汉族传统戏曲中的叠腔、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喏古拉”、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模多里尼”、土家族山歌中的句尾下滑歌腔等。
§3 摇声与语言声调
1. 语言声调包括语调与声调两类
2. 语调是指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的片段在语言上的抑扬顿挫。语调的主干是句调。
3. 声调是指某些语言中每一音节具有的、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在有声调的语言中常以“调值”来反映音节的相对高度和升降变化的实践情况。相对音高一般可分为五度,相对音高有升、降、平、直,曲折几种类型。如:妈(5 5)、麻(3 5)、马(2 1 4)骂(5 1),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琴的“摇声”比较:第一声“阴平”无调变化与“散音”一致;第二声“阳平”与“绰”一致;第三声“上声”与“猱”一致;第四声“去声”与“注”一致。汉藏语系诸民族的传统音乐中大量使用“摇声”是由这些语种丰富的语言声调绝对的。
§ 4 音腔
2. 音腔是指单个乐音(声)的进行过程中有意识运用的、与特殊的音乐表现意图相关联系的音成分(音高、音色、力度)的某种变化。
二 传统宫调的律学基础
§1 乐学与律学的关系
乐学主要是从音乐艺术实践中所运用音乐的有关组合形式或技术规律出发,取形态学的角度,运用逻辑方法来研究乐音之间的关系。
律学主要是从自成乐学体系的成组为对象,从发音的振动体的自然规律出发。取音响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乐音之间相互关系。
二者的理论互为条件,二者的发展亦是相辅相成的,如把传统乐学理论看作是中国式的“音乐基本理论”,那么律学则是这种基本理论的理论基础。
§2 先秦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
“大”表述低音
“细”表述高音
“迟”、“速”表示单位时间振动疏密的观念。
“比”客观上比照两个乐音,判定它们频率相同就叫“比”
“平”主观上能动地去调节一个发音体,使它的频率和另一个乐音相同而可发生振动叫“平”或“调”
“和”两个乐音频率相同或可成简单整数比而共振时称作“和”或“调”
“应”因有频率称简单整数比的两个发音体,一件发生振动激发起另一件发生共振现象叫做“应”
§3 度、量、衡与黄钟的标准
古代黄钟的音高标准与度、量、衡密切相关,依律制度、量、衡或依度、量、衡制律称为“同律度量衡学说“。
§4 正律器及律数
1. 中国自古兼用管律与弦律。管律的正律器称为“律管”。旋律的正律器称为“准”或“律准”。有时也混用。
2. 律数:以振动体的长度作为律学计算的数据称为“律数”或“律寸”
(二)十二律位与旋宫理论
§1 正律、变律与十二律位体系
中国古代倾向于使用纯律音程的体系,有先秦的“钟律”和着重运用泛音徽位的七弦琴“琴律”。
“琴律”倾向于纯律音程的应用,可以看作一种兼含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生律法的复合律制。
平均律的应用:秦汉弦 、卧箜篌、魏晋以来的阮咸琵琶等
(三)多于十二的三分损益正、变律体系
§1 钟律
“钟律”在中国古代律学中泛指最早的定律法。
§2 琴律
自古相传有琴工在七弦琴上定徽位的方法。关于琴徽的最早记载见于刘安(公元前179-前122)的《淮南子。修务训》所谓“参弹复徽”,嵇康《琴赋》指出“徽以钟山之玉”。南宋朱熹在《朱子大全。琴律说》中,在理论上首次将七弦琴的有关实践经验纳入琴律研究的范畴。
徽位是影响琴律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琴律在律制的主要性质。形成如下:
徽位序数 空弦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分节长度 1 7/8 5/6 4/5 3/4 2/3 3/5 2/1 2/5 3/1 1/4 1/5 1/6 1/8
音程 自然 小三 大三 纯四 纯五 大六纯八 纯八 纯八 两个 两个 两个 三
七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加 纯八 纯八 纯八 个
的转 加大五度 度 度加度加 纯
位 三度 大三 纯五 八
度 度 度
㈨ 怎么创造歌
只读了? 可能你的mp3存储格式不同,ftp32或者格式化一下看看,还不行那就是物理损坏了。。。 歌曲目录太多了,删掉一些没用的,然后就可以了。
㈩ 是谁发明乐理的
我对一楼真的很无奈。。。。。。十二平均律是明代的朱载堉发明的啊,他是世界第一个创建这个理论体系的人;再说说乐理,全称是音乐理论基础,相信楼主也明白,现在的乐理书纷繁复杂,种类颇多,而且每本书中的内容都不尽一样,内容也很多,但其中的很多技术和观念早在公元前或几百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认知并熟练地运用了,比如十二平均律,人们开始使用它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而具体理论的出现则是在明代,相差了1600多年;记谱法,早在中世纪就已经被人们熟知并使用等等。至于是谁最早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我也不敢说,据我所知最早的人为法国作曲家拉莫。不过我个人认为,到现在为止,将来也不会有一套极为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只会是相对的;因为音乐在发展,总会有新的东西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