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4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齐名要术》《农书》《弄政全书》《授时历》《水经注》《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洗冤集录》《千金方》〈本草纲木〉张衡的地动仪〈诗经〉〈楚辞〉〈春秋〉〈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儒林外史〉
B. 写“李时珍编《本草纲目》艰辛的故事”50字作文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C. 本草纲目50字
甘草
「释名」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炙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炙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D. 50个中国古代发明,最好附带日期,名称
司南(指南针)
战国时期。《韩非子·有度》:“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火药
至迟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
造纸术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发明者争议。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
印刷术
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人类历史上的发明,来自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和实践。发明,往往不是某个人某一天突发奇想一下子产生出来的,而需要广大的人类(甚至许多代人)不断的试验、试用、改进确定下来的。其中,有杰出的科学家总结经验进行创造加以推广发挥了重大贡献。因此,(尤其是古代的)发明者和发明日期,难有确切的定论。当然,留有署名的科学著作,则是该个人的。
上面对中国四大发明,作了简述。以下,列出一些其它的重要发明,有关内容请详阅相关资料。
钢铁冶炼和铁器制作
(资料:http://www.showchina.org/zt/zggdfm/dwdfm/200808/t209624.htm)
青铜器
(资料:http://ke..com/view/31782.htm)
石油的开采和应用
(资料:http://ke..com/view/16263.htm#3)
煤的发现和开采
(资料:http://www.showchina.org/zt/zggdfm/dwdfm/200808/t209621.htm)
陶瓷
(资料:http://ke..com/view/4082.htm#4)
酿酒
(资料:http://ke..com/view/637807.htm#2)
养蚕缫丝
(资料:http://ke..com/view/154322.htm#7)
茶和茶文化
(资料:http://ke..com/view/6312.htm)
星表和星图
(资料:http://ke..com/view/293220.htm#8)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
(资料:http://ke..com/view/390699.htm#7_10)
测量子午线
(资料:http://ke..com/view/63721.htm#2)
张衡和地动仪
(资料:http://ke..com/view/16525.htm)
浑天仪
(资料:http://ke..com/view/51672.htm)
游标卡尺
(资料:http://ke..com/view/153364.htm)
漏壶(古代计时器)
(资料:http://ke..com/view/71793.htm)
郭守敬和《授时历》
(资料:http://ke..com/history/id=12129008)
沈括的《十二气历》
(资料:http://ke..com/view/300854.htm)
磁偏角
(资料:http://ke..com/view/132297.htm)
十进位制和二进位制
(资料:http://ke..com/view/754528.htm#4)
祖冲之和圆周率
(资料:http://ke..com/view/3287.htm)
十二平均律
(资料:http://ke..com/view/31722.htm#3)
中医药
(资料:http://ke..com/view/87772.htm)
针灸
(资料:http://ke..com/view/26752.htm#4)
麻沸散
(资料:http://ke..com/view/52180.htm)
接种人痘
(资料:http://ke..com/view/326391.htm#2)
万里长城
(资料:http://ke..com/view/4256.htm)
京杭大运河
(资料:http://ke..com/view/17593.htm)
都江堰
(资料:http://ke..com/view/2240.htm)
风筝
(资料:http://ke..com/view/3357.htm)
算盘
(资料:http://ke..com/view/18627.htm)
围棋
(资料:http://ke..com/view/1534.htm)
热气球
(资料:http://ke..com/view/37167.htm#2)
走马灯
(资料:http://ke..com/view/62257.htm#7)
降落伞
(资料:http://ke..com/view/185616.htm)
弓箭
(资料:http://ke..com/view/130280.htm)
火柴
(资料:http://ke..com/view/9985.htm#2)
中国功夫
(资料:http://ke..com/view/13630.htm)
足球
(资料:http://ke..com/view/2202.htm)
高尔夫球
(资料:http://ke..com/view/52880.htm#2)
有关发明的重要古代科学文献
《考工记》
(资料:http://ke..com/view/90784.htm)
《黄帝内经》
(资料:http://ke..com/view/746.htm)
《伤寒杂病论》
(资料:http://ke..com/view/62091.htm)
《齐民要术》
(资料:http://ke..com/view/31076.htm)
《梦溪笔谈》
(资料:http://ke..com/view/38192.htm)
《营造法式》
(资料:http://ke..com/view/62109.htm#4)
王祯《农书》
(资料:http://ke..com/view/62102.htm)
《本草纲目》
(资料:http://ke..com/view/6320.htm#5)
《天工开物》
(资料:http://ke..com/view/22479.htm)
《农政全书》
(资料:http://ke..com/view/46164.htm)
希望可以帮到你!
E. 本草纲目是怎样一部医学典籍50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本药物医学大全!是中医药物必备良药手册!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
F. 本草纲目主要成就有哪些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1]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G.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发明的,有什么之称
《本草纲目》有东方医学巨典和中国古代网络全书之称。《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六年。李时珍集毕生心血完成的巨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书收载药物1000多种,比前人增加300多种。载入药方1万多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时绘制1000多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以便辨认。
《本草纲目》还涉及到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如动物、植物、矿物、化学、地质、农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出版后,各种翻译版本相继出现,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李时珍成为世界公认的杰出的中医药科学家。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专家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网络全书。
(7)中国古代重大发明本草纲木50字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
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
H.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
1、蔡伦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5、麻沸散。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抽割积聚(肿块)。”
I. 本草纲目是怎样一部医学典著50字
李时珍根据古代流传的《神农本草》校正,和通过亲身实际检验修正后的中草药资源著作,包括:形态、环境、采集、加工、功效为一体的医学工具书。
J.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有哪些
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
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10)中国古代重大发明本草纲木50字扩展阅读: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
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
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