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卢梭的画法画风是什么样的
卢梭热衷于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他的艺术很难归到哪一派,但他的画法属超现实主义。他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天真烂漫,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
『贰』 卢梭认为经过自由教育后,爱弥儿会被培养称怎样的人
经过“顺乎自然”的自由教育,爱弥儿被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热爱劳动,掌握了各种劳动手段,保持“自然习惯”,并能进行独立思考的自由人。这种人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这样一个自食其力的平民劳动者,就是卢梭理想中的新人。
『叁』 卢梭的创作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
被浪漫主义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人类之友”的卢梭以其“返归自然”的呐喊震惊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他身后的历史,成为在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诸多流派的鼻祖。同时,他也因此受到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实际上,卢梭所谓的“自然”不仅包括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而且包含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最终归结为纯真质朴的人性,这三者的结合才真正成为卢梭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自然”。正因如此,卢梭的反文明也并非如伏尔泰等人认为的那样是要人回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状态。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种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并使人性堕落的文明。他认为造成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人的理性。因此,卢梭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与这种“文明”相抗衡便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在十八世纪那个崇尚理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卢梭倍受迫害的境遇也同样成为必然。但卢梭的革命性正在于此。在科学理性渐入主流,并成为主宰人类思想世界的上帝之时,卢梭却在极力推崇人文精神,并将两者视作互为消长与对立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远见卓识。而卢梭思想的最终归宿正是崇尚人性的爱的哲学,在卢梭那里,理想的人的发展便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充分自由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康德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重人”而浪漫主义的后继者们从卢梭那里继承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倾向。
卢梭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文学是卢梭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卢梭整个浪漫主义思想主题的艺术化体现。在这里,一如在他的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中所贯穿的思想主张一样,卢梭推崇情感福音,张扬自然人性,批判文明束缚,追求自由平等而又赋予了强烈的审美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席勒曾有一段经典的话:“作为诗人和作为哲学家的卢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要么探索自然,要么为自然而抨击矫揉造作。这就看他的感情倾向于哪个方面了。他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愤世嫉俗,有时又逃避到田园世界中去,……他总是被两种东西所制约:有时是病态的敏感统治了他,刺激他的感官直至无法忍受,有时是理性统治了他,他就用逻辑概念的严谨来贬抑绘画的美。这两种品质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都具备,而这种品质的交替和结合把他造成一位诗人。”这段话揭示了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同时也说明卢梭式的“理性”之浪漫在其文学领域里如何被凝结而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文人、作家和诗人,卢梭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理性思考与梦幻遐想、文明针砭与自然回返、自然景观与内在情感,尽融一体,达于极至的境界。
卢梭的作品极有特点:《新爱洛伊丝》的自然情感、《忏悔录》的个性张扬、《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的心灵力量都十分准确而丰满地反映出卢梭的心声。对于卢梭来说,人是根本目的,鉴于人的灵魂的腐化,倡导回归自然就是回归纯真质朴的人的善良品性。他认为只是在深藏于理智之下的地方,才使人意识到有感性、善良的存在。他喜爱同情给予的温暖,喜爱直觉闪现的敏捷,喜爱良心传递的清晰信息。他的著作给人的特别印象是:冲动比斟酌过的判断来得可靠,本能的感觉比应急的思想更为可信。对于他来说,凭借直觉的见识比出于理性或清晰的见解更为真实。他成了“感觉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浪漫主义之父。
(一) 情感地位的确立
《新爱洛伊丝.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贵族小姐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情感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卢梭推崇自然感情,始终以人的纯朴率真的感情作为挑战特权、虚伪和恶习的根据。同时情感也是卢梭创作的源泉,他说:“我作了一番大概从无先例的最热情、最真诚的探寻之后,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新爱洛伊丝》细腻温婉的感情、融合自然的描写赢得了赞赏,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就有一则著名的评价:“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卢梭打破古典主义悲剧崇尚名誉、尊严和国家义务,以荣誉来扼杀爱情,以理性来节制情感的清规戒律,将自然、纯洁、美好的感情还与人。当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把人仅仅当作理性动物时,卢梭却强调人是一个有着活生生的情感的生灵。在《新爱洛伊丝》中展现了一种超越等级的情感自由和歌颂纯真爱情的心灵契合。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这一特点,连带地推翻了法兰西古典时代在情绪问题上所持的理论的立场。这个理论以为所有高尚而纯洁的情绪,尤其是爱情,都是文明的产物,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见不到自然和热情,只有伪饰的情操和阿谀的礼式。”这是从反面对卢梭创新的意义肯定。卢梭开辟的情感倾向和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于伯恩斯写道:“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以后的五十年里欧洲的文学界都在哭泣。”
二 自我个性的张扬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作的自转体小说,它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如果说感情的表达就是个性的表达,那么与《新爱洛伊丝》相比,《忏悔录》因系卢梭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乃具有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度。《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抗辩。卢梭在一开篇就说:“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他宣称,看有谁敢在上帝面前说:“我比那人要好。”卢梭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长期的流浪生涯和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使卢梭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晚年著书以精诚地剖析自己为自己辩护,表现了个性品质、信念坚定和巨大的道德勇气。不仅如此,《忏悔录》更重要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研究”、人的独立、自然人性,不啻是一篇人权宣言。借助于自我的形象,卢梭喊出了他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人性自然发展的最强音,从而确立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大主题。在《忏悔录》中对自然人性的崇尚和对个性自由的呼吁,与赞美大自然、歌颂淳朴的自然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构成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核心,这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忏悔录》通过卢梭个人奋斗的历程、精神独立的品格和挑战社会的勇气,从而揭示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浪漫主义乃至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大主题和某种典型人物性格特征,即“以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主义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的最富特色的特征”。
三 讴歌大自然,讴歌自然与人的感应契合和生命的融通
《新爱洛伊丝》对大自然的出色描写与热情讴歌不仅为其突出的艺术特色,而且是其主题的构成要素。卢梭在创作中第一个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把它当作追求和感受感情奔放、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理想。
在《新爱洛伊丝》中,自然的绮丽是需要借助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的,而在《忏悔录》里,自然已经和自身的生命融为一体。卢梭在大自然中体悟上帝的存在:我喜欢在欣赏他的创造物时默念他,这时我的心也上升到神的境界。他总在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律动;一看到美丽的景色,我不知为什么就感到心弦震颤。
而在《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对自然的描写已不是分割的局部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境界。晚年的卢梭,再不会被社交的烦嚣所打搅,也不会由于被跟踪而使眼中的自然披上一层迷纱。卢梭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有《新爱洛伊丝》的出世,才激动了情感,推翻了启蒙思潮的冷酷理智;有《忏悔录》的著作,才开始了自然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卢梭“自然的笔法”对十八世纪后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方向。
四 抒发灵魂的梦幻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像用串串散步的脚印串起的灵魂的叹息与梦幻。孤寂而丰盈,质朴而高傲,超脱而真情,其间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它是卢梭式的灵魂梦幻的抒发。在《忏悔录》中,卢梭就开辟了一块心理描写的新天地,《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映射出这位一生关注人类幸福的思想家,在晚年极度不幸和孤独中,发现了幸福。在他看来,幸福即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好似佛教中的涅磐状态。他在“散步之九”里说:“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假设有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乐、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翼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一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在安静和幻想中,卢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依托,而据此又生发出无限的梦幻,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卢梭式的存在主义之极致”。
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这漫步是身体的漫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欣赏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它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在这漫步中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肆』 卢梭说“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破 是什么意思啊
本义是上帝创造我,然后把创造我的模子打破,就不会再创造出和我回一模一样的人了,这个话说答明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正如有句俗话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采纳我的答案吧,别忘记给我加分哦,呵呵^_^.............
『伍』 关于卢梭
D.狄德罗(公元1713年~公元1784年)
Diderot,Denis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网络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网络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罗生于郎格里。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狄德罗在主编《网络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网络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网络全书》的事业。狄德罗除主编《网络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 、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艺术成就
1759~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他写的两部“严肃剧”《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艺术上并无可取之处,但是他为这两部剧本写的序言具有理论价值。《谈演员的矛盾》(原题为《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是对表演技巧的探讨。他认为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还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泄露隐情的首饰》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与我》、《蒲保纳的两个朋友》、《这不是小说》等。
12、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数目跟宫廷的数目的对比,就如同一万跟一的对比一样,而依照这一点,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他承认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说:"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 初等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狄德罗认为,俄国学校应该向一切儿童广开大门,没有任何等级的差别,初等学校应是强迫的、普及的和免费的。应给初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直接升入大学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学校体系是初等学校毕业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毕业后就可以升入医科、法科及神学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时他主张设立多种高等专门学校,诸如军事、工程、航海、农业、商业、艺术等学校,以及训练文官的政治学校。在各类学校中都要加强数学课的教学,同时增设自然、物理、化学等科目。
『陆』 卢梭的创作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
『柒』 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是什么课文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原文链接(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转载时请保留): http://www.govyi.com/gongwenxiezuo/hougan/200711/200136.html
『捌』 卢梭说“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破。”我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但我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可以说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卢梭却是这之中更特别的一个。
『玖』 是否是卢梭创造了简谱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专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属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我在乐理知识上看到:简谱传到日本时,减时线是写在数字的上面的,是日本人把减时线写在了音符的下面。
『拾』 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是如何体现自然情感的艺术创作原则的
卢梭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思想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诞生。歌德说:“伏尔泰是旧世界的终点,卢梭是新世纪的开端”。
卢梭家境清寒,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一辈子都几乎在流浪,做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巴黎先贤祠。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画像
他长期寄人篱下,但从没有失去个性的独立,他的自信、幻想和多愁善感,是他成功的源泉,《科学与艺术》是他的成名作。
卢梭他相继出版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引起轰动,该书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并描写了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小说,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契约论》《爱弥儿》都是他的重要著作,晚年最著名的著作是《忏悔录》。
《新爱洛绮丝》插图
卢梭是感伤自然主义的代表和“浪漫主义之父”。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强调以自我的情感、个性和自由,而不是以理性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卢梭为浪漫主义运动奠定了哲学基础。
卢梭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劝告人们返回自然,追怀太古时代的纯朴,并为文明社会人类远离自然而遗憾。
卢梭所说的自然,不仅是淳朴的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情感,自然的天性,他把自然状态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标准和规范来使用。在《爱弥儿》中,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卢梭《爱弥儿》
卢梭反对那种违背自然的“臆想的美”,所谓“臆想的美”是指完全由人兴之所至和凭权威来断定的美。
从卢梭开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之一。卢梭强调人类情感中固有的直觉、自发性、本能、热情、意志和欲望等创造作用。
为了追求真正的美,卢梭提出了审美力这个概念。审美力就是对大多数人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他认为审美力是人的一种天赋感受力。审美力因人而异,一定的社会环境可以培养审美力。
卢梭把自然美作为审美的标准,他说:“假如美的性质和对美的爱好,是由大自然刻印在我的心灵深处的,那么只要这形象没有被扭曲,我将始终拿它做准绳”。
卢梭还认为审美的标准有地方性的特点,许多事物的美或不美,要以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为转移,而且有时候还要随人的年龄、性别和性格的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