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孤独内向的人,看什么书好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孤独并不可怕,那是活着和成长的证明。你可能没经历过下面这些书中的故事,但或许体会过这种孤独,或与之类似的东西。
01
《挪威的森林》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作者:[日]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
渡边的初恋直子原是他高中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行走。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关系,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看望直子,分手前表示会永远等她。
返校不久,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对温柔腼腆的直子念念不忘,一方面又难以抗拒大胆迷人的绿子。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开始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02
《孤独或类似的东西》
真正的失去,就是连自己失去了什么也记不起。
作者:[日]大崎善生
译者:崔健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个与心中的孤独坦诚相对的动人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些,伤口就得深一点。你可能没经历过书中的故事,但或许体会过这种孤独,或类似的东西。
我即将读六年级的那个冬天,相依为命的母亲自杀了,世上只剩我孤零零一个人。从此,像把脏衣服扔进洗衣篮一样,我将所有情感和想法都扔进一个笼子,不触碰,不思考。此后十七年间,我努力忘掉一切,像木偶一样渐渐长大。我躲进怪兽一样巨大的东京悄无声息地生活,但其实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一直都在,从未消失。
二十九岁的一天,心中突然有一个小弹簧跳脱了,我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扔进笼子,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剧痛几乎杀死了我。不知过了多久,我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决心要找出母亲自杀的真相。
03
《人间失格》
岁月,是人的救赎。忘却,是人的救赎。
作者:[日]太宰治
译者:许时嘉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间失格》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
《人间失格》发表于一九四八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04
《蓝狗的眼睛》
他们在时间里迷了路,他们为失去了的世界哭泣。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陶玉平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马尔克斯的14种孤独,梦境中,困境中,恐惧中,欲望中,沟通中……他们在时间里迷了路,他们为失去了的世界哭泣。
我和一个女人在梦中相爱,她凭着我们的暗语“蓝狗的眼睛”在现实中找我,可我每次醒来都会把梦境全部忘掉,我该如何找到那个在梦中爱我的女人?
今天是星期天,雨也停了下来,所以我打算带上一束玫瑰去给自己上坟。可那个女人一直守在祭坛前面,二十年了,趁她出去找灯,我总算选准了几枝特别棒的玫瑰……
05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只有在孤独的黑暗中,记忆的工作才会开始。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
译者:btr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自传作品,作者在书中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展开了神秘的追寻。
该书曾引起文坛热烈讨论,《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接合了欧洲风味的前卫、感性,笔端带点忧郁,文体清澈,并擅用嘲讽式的象征主义。保罗·奥斯特经常运用文学游戏使故事生动,并在每一本新书中鞭策自己彻底重塑风格,是勇于创新的当代作家之一。
2. 中英双语都很好听的歌曲
《Take me to your heart》翻唱成中文的《吻别》。这首经典的歌曲相信很多很都听过,英文版出来的2004年也是狠狠地火了一把。
3. 嗯,欧美流行吉他乡村音乐,要经典的。
乡村音乐诞生于1920年
Jimmie Rodgers将多种音乐风格混合,Dalhart的流行乐风格。正是界于这些之间文化--乡村音乐。
他们的才能得助于当时的时代气息:如果大量的无线电和录音产品被弃之一边,美国风格的音乐就会被禁锢起来,无法得以传播,而乡村音乐也就无法在20年代得以创造出来了。
Dalhart也许已为大多数人所遗忘,但他却是乡村音乐真正的第一位大明星。
出生于德克萨斯州东部Marion Try Slaughter的一个牧牛家庭的他,在1910年来到了纽约,找到了一份在葬礼上唱歌的工作。然后,他参加了轻歌剧的表演。他的录音生涯始与1924年他的"囚徒之歌"("The Prisoner's Song")及其B面的"97遗骸"("The Wreck of the Old 97")的发售。他的用特有的方式演唱南部山区的歌曲,赢得了大众的欢迎,并使其成为在乡村音乐史中第一个获得百万销量的歌手。
为了寻求更大的成功,录音公司开始向南部派出星探。Victor录音公司的Ralph Peer发现了Jimmy Rodgers和Carter家族,在1927年分别为他们在Bristol和Va录了音。"这些录音在乡村音乐的历史上独具重要性。"资深乡村艺人JohnnyCash这样说。Rodgers和Carter家族包括了A. P. ,其拥有纯真音色的妻子 Sara,以及吉他高手Maybelle(Sara的堂妹), 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音乐的上,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odgers结合了蓝调(Blues)、白人山区歌谣(Yodels)、民谣(Fulk Tunes)的风格来演唱关于游荡者和码头工人。而Carter一家则着眼于家园、上帝、母亲、家庭和信仰。用的是一种安逸的、谐和的曲风。
Maybelle的"Carter Lick"成为了乡村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1920年代:乡村音乐的诞生
Rodgers在他的年代颇为流行。即使是结核病使他虚弱不堪,他还是始终不愿放慢
疯狂出片的速度。他对妻子说,"我想要穿着我的鞋死去。" 对于大多数
象Carter家族的艺人,演唱只是业余的。在录音间隙,Sara说,"我们会回家种棉
花。"为了省钱,A. P. 在他们的演出海报上统一印上了他们的名字、一句承诺
词"节目保证精彩",然后下面是许多横线,用来填写演出的日期和地点。
Dalhart的知名度日渐衰落。到了40年代,他只有在Conn. 的Bridgeport的一家宾
馆内做夜间服务生,直到1948年过世。
代表人物:
Jimmie Rodgers (Sept. 8, 1897-May 26, 1933)
经典歌曲: "T for Texas," also known as "The Blue Yodel"; "In the Jailhouse Now"
Vernon Dalhart (April 6, 1883-Sept. 18, 1948)
经典歌曲: "The Prisoner's Song," "The Wreck of the Old 97"
The Carter Family Alvin Pleasant Carter (Dec. 15, 1893-Nov. 7, 1960);
Sara Carter (July 21, 1899-Jan. 8, 1979);
Maybelle Carter (May 10, 1909-Oct. 23, 1978)
经典歌曲: "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 "Wildwood Flower
乡村音乐之路
今天,乡村音乐已风靡全世界,纳什维尔风格的演唱者在非洲享有盛誉,蓝草音乐艺术家在日本名声显赫,而传统的乡村音乐家市场则在欧洲。这一世界热潮应当说是50年代美国热潮的扩展,那些纯粹吸引本地听众的音乐从那时起开始在全国流行。乡村音乐家和喜爱者一度名副其实只是乡下人听的音乐,而如今其音乐在城市同样有了听众。
关于乡村音乐的魅力,一种解释是缘于其根源。乡村音乐是由阿帕拉山区一带乡村居民创始的,他们曾一直与工业发达和城市化的美国大部分地区隔绝。他们的音乐是在自己英格兰、苏格兰移民先辈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常配以自制的乐器伴奏、吟唱那些对他们触动最深的事情:他们的贫穷、他们的上帝、他们的农作物和家庭,由音乐中他们寻求慰藉和豁达。
第一首乡村音乐歌曲的录音是1922年,由一位小提琴手埃克.罗博森(Eck Roberston)写的“莎丽.古丁(Sally Goodin)。”1925年,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电台开始每周播出乡村提琴手实况演出节目,这一演出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热情演出(Grand Ole Opry)”,并使纳什维尔成了乡村音乐录音工业之都。尽管这一演出在1941年就开始对全国播出,而乡村音乐的听众却仍是最初的南部和西南部。50年代后期,摇滚乐兴起而传统的乡村音乐正处低潮,此时出现了一位富于创新的吉他手和录音制作人彻特.阿特金斯(Chet Atkins),他的所作所为表明,如果音乐以公众的听觉为标准修正得更动听 ,它原有的魅力还会赢得新的听众,他在录音中加入了背景合唱,设置了弦乐,将一些弦乐与声乐分期录制,创造了被称之为“纳什维尔”的风格。
尽管这种音乐更趋商业化以适应生存,其核心始终不渝地是表现乡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持生计,寻找和斯守伴侣,乃至个人的得失,这些人类共同的主题具有世界性的感染力。
随纳什维尔风格而来的问题是,它吸引了大量的听众于乡村音乐,可又在真正的乡村音乐和听众之间加了注层虚饰。因为乡村音乐工业“生产”出的大量录音和演员,就像工厂源源不断地推出成品,而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乡村音乐曾是,也永远是“土产的”。
在下面的文章里,乡村音乐专家约翰.莫斯兰德分析了“新传统派”的崛起,这些年轻的乡村音乐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创作歌曲,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使他们的音乐更真实地接近它乡村的根,即使(甚至是有意使)其听来不那么像当今的纳什维尔,倒更像是出自所谓“时事艰难的过去好时光”。
莫斯兰德最初是位《滚石》杂志的编辑,现为《乡村音乐》杂志的专职编辑,著有《乡村音乐精粹》一书。
当今乡村音乐最强有力的当数“新传统运动”。它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怎么音乐听起来会既“新”而又“传统”呢?(这多少反映出发生在美国英语词汇中的变化。)
新传统运动像大部分音乐工业生造词汇一样,是一个市场用词而对音乐的描述,它不是一种观念或特别的风格。在此它是指新一辈乡村艺术家们致力于音乐返朴归真,摆脱已形成的好莱坞式华彩和雕饰。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传统派已开始统治乡村音乐电台了。乡村音乐没有像摇滚音乐那样的各类俱乐部、录音公司和广播电台作基地,为艺术家带来声望并使个人作品成为热门。乡村音乐家必须声名广播才足以维生,而在电台播音是他们唯一扬名露脸的良机,销售录音唱片和开专场声音乐会都要有电台播音的过程,那曾使美国一度时尚民谣的音乐形式-歌曲,现已成为乡村音乐中最大一宗,而演唱者已一代新人换旧人了。随着在广播中得势,新传统派已开始改变音乐的面貌,这一变革的迅猛抵得上前10年中几乎所有的变革。
实际上乡村音乐的变革在1975年以前,一直缓慢但平稳地进行着,最早的乡村音乐是大西洋彼岸带来并美国化了的“安格鲁-斯科兹(Angol Scots)”乡间歌谣,它主要囿于南部乡村,尤其是山区。当美国社会开始由乡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和技术化转变的时候,乡村音乐的变革随之即产生了。以演奏自然发声乐器,如吉他,班卓和提琴的乡村音乐,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开始转向使用电声扩音的乐器。
50至60年代,乡村音乐追随其听众进入城市。传统乐器仍出现在音乐中,可地位一落千丈,歌声仍带着南方口音可已很少了。提琴和号被加入乐队,以使音乐流畅,声乐合唱取代了从前音乐中“高亢、孤独”的歌声。这种新的形式,即众所周知的纳什维尔风格,是录音制作人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已剥夺了那些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地位,录音冠以歌手之名推出,但通常只是在录音制作过程将结束时简单地把他或她的声音加入产品即大功告成。这种音乐强调的是,复杂而不土气的音响和抓住时代感,抓住广大听众的效果。
这一系统被证明非常有效 ,以致于20多年来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中,乡村音乐也的确提高了可接受性,吸引了更多其它流行音乐听众。接着就是70年代中期的“叛逆(Outlaw)”运动。据信是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这一新运动由维隆.詹宁斯(Waylon Jennings)、威利.奈尔森(Willie Nelson)和汤姆佩尔.格雷瑟(Tompall Glaser)三人小组发起。这种被称为“叛逆”的音乐以一种更适合歌手个性的方式,替代了公式化的纳什维尔风格,摒弃了弦乐配置以及其它多余的华彩演奏,而更多地趋向纳什维尔风格以前乡村音乐的格调。克里斯.克里斯多弗森(Kris Kristofferson)这位最早的“叛逆”派以柔和动人的原声吉他,使歌曲回归到一种词句和观念如“星期一早晨过去了(Sunday Morning Going Down)”、“帮我度过夜晚(Help Me Make It Throuth the Night)”的风格。这种风格很像60年代早斯的城市民谣音乐运动。威利.奈尔森和维隆.詹宁斯发展了一种更西部化的歌曲,如詹宁斯摇滚乡土乐(Rockabilly)中电声和怀旧味俨然是50年代的南方乡土音乐和摇滚乐的合成,他二人录音都与自己的乐队合作,而不像通常与“专用乐手”集团这些使纳什维尔风格程式化的游弋音乐家合作。他俩比以往的乡村歌星更具世界性,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脏脏的衣服,自从20年前摇滚乡土乐出现以来一次将大批受摇滚影响的年轻人吸引回乡村音乐。这些“叛逆”派创造性地突破陈规,仿佛具备神化了的“老西部”的魅力,他们也成了首批致力于唱片而不是个人巡回演唱的艺术家。
1980年,青春偶像约翰.特拉沃尔特出演了一部名叫《城市牛仔(Urban Cowboy)》的电影,它将经典的乡村主题带入了城市。一时间无论大城市还是乡镇居住美国人都开始穿牛仔靴,戴“十加仑”帽招摇过市。庞大音乐市场的征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而易见,因为自3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大众文化追求乡村,而不是乡村受大众文化影响,实际上,只播乡村音乐的广播电台从1980年的1543个,两年间就增达2114个,音乐毫无疑问地被推向高潮,乡村艺术家和制作人为了建立更广泛的吸引力,开始为流行音乐广播制作录音。这意味着大量的提琴、号和合唱将重新被置入。
有许多年,像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多丽.帕顿(Dolly Parton)和“像树岭男孩(Oak Ridge Boys)”小组这样一些表面上的乡村音乐艺术家推出的一点乡村味。然而自1984年起城市牛仔的势头过去,乡村音乐占据的录音市场也因此比1981年的高峰减少了三分之一。更糟的是,真正的乡村之声在流行的冲击之下,从电台里消失殆尽,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了“新传统”派。
像10年前的“叛逆”派一样,新传统派以其不加雕饰的乡村音乐满足了那些忠实的,这音乐不再像是纽约或洛杉矶生产线上推出的音乐制品。他们动摇了一切,以便任何新的东西能出现在乡村音乐之中。至此,乡村音乐的热潮又回来了。
回顾新传统的发展,值得一提的主角应数这位出生在阿拉巴玛军人家庭的姑娘埃米洛.哈里斯(Emmylou Harris),她至今是一倍纳什维尔的局外人,哈里斯是60年代纽约民谣音乐圈子里的小歌手,之后她在华盛顿生机勃勃的蓝草音乐活动中扮演了主角,70年代又协助兴起了洛杉矶的乡村摇滚运动。哈里斯并非生于乡村音乐环境,可她热衷于此甚于她生长环境中的流行、摇滚以及其它形式。
喻里斯是一倍乡村摇滚圈子里脱颖而出的明星,她纤细、颤动的噪音暗示社会弃满攻击和伤害。实际上她1975年的第一张唱片《天空的碎片(Pieces of the Sky)》就已获得了比任何乡村摇滚歌手更多的东西:乡村的信赖。当她名声渐高之后,她的音乐变得更多而不是更少乡村韵味,完全不循通常的成功之路。她最终未成为还不够流行歌星,而成了还不够乡村音乐的追随者,兼融两种风格于一身。
1980年,她推出了一张蓝草音乐唱片《雪中的玫瑰》(Roses in the Snow)。蓝草音乐(Bluegrass)是一种鲜明的早期山区音乐形式,它是由至今仍活着的比尔.蒙罗(Bill Monroe)创立并使之流行,其他创始人还有莱斯特.弗莱特(Lester Flatt)重唱组、埃尔.斯克鲁格斯(Earl Scruggs)和斯坦利兄弟(Stanley Brothers)。它最初局限于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山区一带,多由原声提琴、吉他、曼陀琳、贝司和班卓演奏,并以复杂的声乐和声为装饰。蓝草音乐最初是对不断增加的乡村音乐商业化的反应,是使时光倒转的努力,但在美国它从未显示出令人狂热的魅力,即使在其声望的顶峰。可60年代早期,它经城市民谣音乐歌手改编后被歌迷奉为南方白人灵乐的真谛,对此的狂热却经久不衰。哈里森的唱片《雪中的玫瑰》是由另一位蓝草音乐老将里基.斯卡格斯(Ricky Skaggs)监制的。继《玫瑰》之后,他录制推出了《等待阳光照耀(Waitin` for the Sun to Shine)》这张与《玫瑰》相似,以蓝草为基础的唱片。由于斯卡格斯在继承蓝草音乐时,具有正统的流行摇滚根基,他使《玫瑰》成为取材最灵活广博的唱片,它将自然声与电声,传统与现代结合了起来,是质朴与华丽的统一体
4. 我想知道翻译保罗·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译者btr的资料
btr,笔名还包括小浪、浪得虚名等,B型白羊座,1974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版经济系,权曾供职于某会计师事务所,现于某外企工作,本职工作与媒体或文化艺术无关。业余身份为自由撰稿人,《上海壹周》专栏作者,为包括《上海壹周》、《周末画报》、《南方都市报》、《上海文化》、《东方早报》、《生活周刊》、《秀》等各大媒体提供专栏杂散文、书影评和阅读笔记。
btr热爱西方当代小说,《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为其第一本译作。btr着迷于新鲜有创意的叙事,对语言敏感。喜欢当代艺术、电影及其它无用之物。身份:“万般皆下品,唯有小说高”偏见持有人。
部落格:{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致力于以各种形式记录“现实被扭曲了的投影”。http://btr.blogbus.com
5. 谁有电子版的叔本华的治疗、与往事说再见、这一生为何而来、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发我谢谢!一定采纳和好评
我有,把邮箱地址发给我
6. 如何评价刘昊霖单曲《淤青》
燕归巢是一首民族风十足的歌曲,开场选用钢琴给人宁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随后竹笛与琵琶的加入丰富了音乐的整体。画面在开始描绘出孤寂的场面,随后引出衔春的燕,在归巢的途中也被这番景象所打动。副歌部分平淡的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但这种演唱方式却令人异常感动,不禁联想起自己与家人的点点滴滴。不断进入的音乐元素使感情加强,两人的对唱也在逐渐积攒情绪,把整首歌的感情推到高潮。结尾再次诉说对家乡的思念,别来无恙,你在心上,则给人无限的空间去体会这份感情,也许人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份平实的感动…
7. 不要让孤独死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
[不要让孤独死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无疑是一本畅销书,甚至可以称之为“经典”,网上的书评更是铺天盖地,只是已经读完这本书将近2周的我,却迟迟无法写出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不要让孤独死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
这种感觉很奇特,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初始是极为平淡的感觉,稍微带些混乱,细节暧昧不明。在读过一句话后,你会在几张,几页之后突然又想起这句话,然后,如同洁白的宣纸上被蘸饱了墨的笔,浓重的画了一笔、二笔、三笔,空无、虚浮的思绪骤然变得极为凝重,心上就象被压上了重若泰山之石的感觉,连呼吸都变得艰难,意识中充满着沉郁和隐隐的恐惧。
卡夫卡。这本书带着强烈的卡夫卡的色彩。我相信作者在创作这本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时,必定从卡夫卡的身上汲取和借鉴了许多关于“孤独”的体验。只是,作者的体验更加的沉痛、深刻,更具危机感。
“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自掘一条蜿蜒的甬道,以遁避世俗的伤害”。《孤独》一书中的主人公“隐形人”与卡夫卡的心态、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卡夫卡在自传中陈述道:“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抹煞我的个性,我可以暂且忍受这些野蛮的压制,但是,我的心灵却留下了创伤,这个创伤是治愈不了的。”最终,他的选择是与外界彻底断绝往来,成了一个“独自冷峻思索的人”。
而“隐形人”,在幼年时亲眼目睹疯狂的母亲谋杀了自己的父亲,这位母亲是“女家长,绝对的独裁者,是位于宇宙中心的原动力”。没有爱,从母亲,从这个本来应该充满爱,应该是悲悯、善良、奉献的化身的母亲身上,“隐形人”得到的只有压制、扼杀、残忍、暴戾的对待。加之贫困和不断的迁徙以逃避债务,在这种“反复无常”的生活中,“隐形人”形成了自身的“反复无常的准则”:“对一个孩子而言,这意味着天可能随时塌下,意味着他永远不能确定任何事。因此,他学会了永远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他自己。他学会了永远不要要得太多”。
逃避。卡夫卡选择的是逃避,隐形人同样选择的是逃避。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逃避是对于心灵最大的慰藉。卡夫卡在给费丽丝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读后感《不要让孤独死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
而“隐形人”则是固执的待在那间昂贵的,但并不适合居住的房子里,一个人生活着:“这栋房子成了我父亲生命的隐喻,成了他内心世界准确而忠实的代表。因为尽管他保持房屋整洁并或多或少地保存原样,……这栋房子变得破烂不堪,走入其中令人沮丧。你会感觉好像走进了一栋盲人的房子。”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明,为什么在这篇读后感中,我要用卡夫卡来作为一个参照物或者对比物,那是因为,卡夫卡式的“孤独”与“隐形人”式的“孤独”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唯有通过对比,才可能突出后者的“孤独”所蕴育的带有毁灭性,破坏性的力量,甚至这种“孤独”会成为21世纪的一种普适现象,一种也许会迅速蔓延的心理绝症,这也正是我为什么隐隐感到恐惧的原因。
卡夫卡选择的是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孤独和渴望孤独是他一生恒存的心理状态,但要强调的是,他并没有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关怀”,也永远没有停止对人类,对人类的内心世界的探寻。在最狭小的“地窖”之中,他的目光和思想却是无比的深邃,他开辟了一个比外部世界更为辽阔和博大的心灵之境。“卡夫卡以他对人类生存可能性的探索为人们建立了另一个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的世界,一个可以与现实世界互为参照的世界”。卡夫卡的孤独是有生命力和无限创造力的,他的孤独是“活着的”。
可是隐形人的孤独,却是“死了的”。
“就最深刻、最无法改变的意义而言,他是个隐形人”;“人们看见的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个他,并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一个他创造的人,一个人工生物,他可以通过控制这个人工生物,来控制其他人”。
“孤独。但不是指孤身一人的那种状况。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这就是我为之恐惧的“死一般的孤独”。正如我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的一段话:“这本书让我感到异样的压抑和沉重,“隐形人”所经历的“孤独”是世间最大的磨难,也是现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些人云淡风轻拿来做为“小资”式无病呻吟的无聊情绪。真正的,最彻底的孤独,是不愿意别人见到自己,自己更加不愿意见到自己!不信任他人,更不相信自己!不爱他人,更不爱自己!厌恶世界,更厌恶自己!逃避人群,也逃避开真实的自己!
无法爱,无法被爱。得了失语症或者说谎症,即使面对最爱的人,也唯有保持沉默或者撒谎!爱在灵魂中如火山岩浆般的沉积沸腾,却无法流露和爆发,在一再的失望和绝望中消散冷却,心死如尘灰,硬如岩石。这是最悲哀的人生,是人生无法承受的磨难!”
“隐形人”是作者的父亲,我可以从书中的每一个字符中,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位从未尽职过的父亲极为深刻的爱。作为孩子他渴望父亲的爱与关注,但最后他失望了,甚至绝望了,不过却没有放弃。在父亲突然死亡后,他执拗的,艰难的从父亲残留的遗物、照片中寻找着原因。而最终“我失去了父亲,但同时,我也找到了他”。
“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我感觉到需要家庭和友情,需要慈爱和友好的交流。我不是铁石做的,不像消防龙头或者电灯柱。”——凡高
也许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直抵人类感情的核心,不管有没有证据。这是保罗.奥斯特想通过这本书说得最重要的一句话。
孤独或许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法摆脱,只是,不要让孤独死去!
〔不要让孤独死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8. 如何评价刘昊霖《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完全是当文字杂集里的内容在写,有刻意回避长期填词所带来的惯性经验。
保罗奥内斯特的原著我没有读完,脑子容里出现的更多是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答案里有知友提到,很是欣喜),但当然,这是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我属于是借题发挥,杂糅了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与体悟于其中。
9. 关于古典金属
你说的这几个乐队中只有YES是大牌,而且你提到的这几首歌都不是他们的主流作品,纯粹只是他们拿来寻开心的东西,所以很难找,不过我可以给你这几个乐队的在线试听网址,里面有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专辑,均可下载:
http://www.vvpo.com/vvpo/po_1134.htm(这是YES)http://www.vvpo.com/vvpo/po_7616.htm(OPHELIA' DREAM)
http://www.vvpo.com/vvpo/po_5335.htm(你说的应该是ELO,而不是ELP)
另外那个"精妙"实在是找不到,我只知道他们的英文名是"THE NICE"
不过我觉得楼主不应该被网上流传的所谓经典所左右,我给你介绍一下艺术摇滚和交响金属的历史吧:
笔者所认为的前卫/艺术摇滚是以六十年代末期英美摇滚乐团在作品理念的突破性与整体形象上延伸发展为主。在欧陆则以空间概念的实验曲风另成一格,而后来都受到国民乐派与现代音乐的影响的音乐形式。我对它采取的概略定义:前代的art rock是采古典音乐与当代文学的元素、注重专辑概念的使用,代表团E.L.P、Renaissance;prog. rock则有融合爵士乐及迷幻摇滚的味道,注重即兴效果与新声音的开发,典型代表是Yes及King Crimson。这数十年当中乐评家与乐迷更依照地域、时间、乐风归纳了更多不同的乐团,与其它音乐类型同样有松柏长青也有昙花一现的,有持批判态度的乐评指出所谓的前卫摇滚其实只是一种折衷而不精确的音乐表现方式,由於追求商业化与走火入魔而告失败。我想,这或许说明了一些现象,但仍不应抹煞有才气的音乐家对於音乐形式与内涵做不断扩大与深化的努力,及其所获致的成果。关键点仍在於音乐本身能否不断地与时并进,不被新科技或新思维所淘汰。因为创新的观念与理论学说同样是一直可以被印证或欣赏,并不因为时间而失去其价值。
何谓前卫/艺术摇滚?什麼时候开始及何人定义的?每个人都没有一致答案。比较令人信服的起点或许是The Beatles於1967年发表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因为它是所谓「概念专辑」的先驱。从歌词内容来看从与标题同名曲(不再走红的隐忧)到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无从宣泄的寂寥)、When I'm sixty four(对真爱的些许嘲讽)、最后实验性质浓厚的终曲A day in life(无聊的一天发生的超幻觉偶发事件),隐约地串连起一幅景象描述害怕过时或孤独的现代文明病症候群的产生。光从时代意义上就已无人能比,何况当时这是第一张在唱片封套上耗费大笔工夫的作品。音乐部份从直接了当的重摇滚到轻柔的散拍吟唱小品,最后来一个层层迫进的钢琴音墙赫然结束。如经历场眩目万花筒般的音乐旅程,只不过内容的严肃性是让人不敢直视的。
同年(1967)还有另一个成就非凡的作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香蕉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美国东岸同样以音乐与概念的开创性独领风骚。说他们是另类摇滚的先驱也罢,只有短短五年的存续期间,每个成员在未来音乐事业却更有成就及地位。而相较英国的优雅或含蕴,VU毋宁以更写实、更露骨地白色实验噪音或黑色幽默歌词拓展前卫艺术(Avant-garde)不同领域的空间。除了音乐的强大对比,Andy Warhol的先进美学概念或魅惑气质的阴性定位(Lou Reed+Nico)替普普艺术与后女性主义运动带来挥洒的园地。Frank Zappa与其率领的The Mothers of Invention不改以颠覆搞怪为职志,1967年发行的Freak Out!从简单的R&B与doo-wop唱愚蠢的情歌发展到长篇且不协调的音乐拼贴隐喻个人对社会疏离的困境。证明摇滚乐能有很严肃的主题但更可以诙谐打浑的方式去体现,乐团本身庞杂支节毫无章法的组织却又安於其中就是对国家机器作最深刻的讥讽。
还有很多证据显示1967的确是前卫摇滚的元年。来自英国伯明罕的Moody Blues只由於一纸无心插柳的录音室契约而从单纯的R&B乐团成为交响乐与摇滚结合的先锋。Days of future passed依据一天时间运行来推展曲目顺序,更重要的是他们请来一个真正的交响乐团伴奏。Jimi Hendrix Experience首张专辑Are you experienced让世人看到了原来吉它也有这样弹法,耐心的话可以从里面听到您从来都不曾期望听到的声响。Procol Harum的首张专辑A Whiter Shade Of Pale邀请超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诗人为其作品写词,原来摇滚也可以与文学结合。Jefferson Airplane严格来说不算前卫摇滚,但Surrealistic Pillow也算是定义了一家之言,迷幻摇滚重视即兴演奏与舞台效果给后起之秀的前卫摇滚些许启发。上述作品都发表於1967年。
1967年后,主要发基於英国,前卫(包括被别人认定或自己号称)摇滚的风潮便一发不可收拾般地蔓延开。Yes是一个应该大书特书的好团,每个团员都有两下子但来来去去的让人难以掌握,不过仍以原团名延续了三十多年到现在声名依旧不坠。King Crimson人员变动的叙述也长到可以出本专书,乐器从早期加入管乐器到弦乐器、键盘乐器,乐风从爵士到重金属,态度从声音的实验到现在玩编曲结构。只要有灵魂人物Robert Fripp似乎也就够了。Genesis在Peter Gabriel时期舞台效果兴味十足,每回表演都会让人大大惊喜,可惜的是大家时常忽略他们所创造出结构严谨、旋律美妙的音乐。来自Canterbury并引领当地的爵士+民谣+迷幻摇滚运动,Soft Machine或许是史上最被低估其影响力的爵士摇滚乐团。每张专辑都会有人事上的变动,但都具备著即兴创造的风格与峰回路转的表现方式,其核心团员Robert Wyatt、Kevin Ayers现在仍被乐界敬重著。Emerson, Lake and Palmer是三个成名的巨星所组成的超级团体,其翻奏国民乐派的作品相当受欢迎。Jethro Tull以蓝调与硬式摇滚为根基,偏好高深玄妙的音乐概念,当然还有Ian Anderson颇具特色的长笛。Vander Graaff Generator也是喜欢不按牌理出牌的风格,主角Peter Hammill戏剧性与富想像力的嗓音让人印象深刻。Renaissance华丽的钢琴演奏演奏加上女高音主唱Annie Haslam,有著与一般摇滚的阳刚气息截然不同的风味。Gentle Giant则有著不受羁绊的流畅演奏功力与歇斯底里的英伦唱腔。Traffic创造出一种迷幻、英国传统民俗音乐与爵士的综合体。来自美洲大陆的乐团则不以冗长的演奏或高远莫测的布局取胜,而是在乐曲本身爆发力与巧思的结合。来自加拿大的劲爆三人组Rush预见了前卫金属的诞生,美国的Kansas、Boston、Styx则意图在艺术与商业取得折衷。
欧陆方面,尤其是德国,对於前卫摇滚也多有贡献。所谓的Kraut Rock系乐团,如融入funky音乐元素的Can、有德意志velvet underground之称的实验噪音巨匠Faust、预见八十年代新浪漫键盘舞曲乐风的Kraftwerk、电子与环境音乐先驱Tangerine Dream。她们从早期合成乐器的摸索使用到混纺jazz与minimal编曲概念的自成一家,成为更后来后摇滚的启蒙。还有几个不是那麼主流的欧陆边陲区其实也挺值得我们注意,如荷兰出了一个大玩爵士与摇滚的纯器乐团Focus、兼具女高音美声与乐器音效实验的Earth&Fire、和声与编曲极像早期Yes的Kayak。比利时有偏哥德低调与极微主义的Univers Zero。法国有长篇拟交响乐曲化的演奏团体Fusion与其演化而来的Shylock、容纳Soft Machine前团员同样在玩融合爵士的的多国籍组合Gong。及由鼓手兼作曲家Christian Vander领军,渗入Bartok、Stravinsky作曲精神与六十年代中期John Coltrane的即兴挥洒,只有在现场演出才能见真章的传奇团体Magma。众多学院派的作曲家或多或少也从摇滚乐文化或前卫运动得到启示,从七十年代起藉由其余艺术表现型式(电影、剧场等)的相互碰撞中把前卫音乐增加了不同的可能性。也许不再称为摇滚了,各种crossover林立、歌德美学再现、或强调简约美学的极微主义(minimalism)使现有乐风越来越难以被归类。后者有Mike Oldfield的Tubular Bells与Steve Reich的Music For 18 Musicians可做为标竿。
笔者还想说说另一个或许不大能称之为前卫摇滚,但前卫乐迷都很喜欢把他列入讨论范围的,就是所谓主要与摇滚交融而成的融合乐(FUSION)。Miles Davis於六十年代末期发表数张融合爵士的典范专辑,试图打破早期爵士的艰涩,它让传统爵士乐手明了了插了电的爵士也可以很有活力兼具创造性的。从那以后由Miles Davis Quartet出来的多名乐师就相继开始了实验之路。或许是由於爵士乐在经历Be-Bop、Free-form等形式与内涵上的实验后所必然的发展途径,也可能是众家好手投靠商业市场的变节表现。但我是一直相信前者存在的必然性的,至少在七十年代中晚期前,一群卓越的fusion演奏家前仆后继找寻可能的发展方式。从乐风上可融合拉丁音乐与震天价响的摇滚,理性与感性兼备的Chick Corea与Return to Forever。与Jimi Hendrex齐名的吉他手John Mclaughlin,及其所领导大编制的Mahavishnu Orchestra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名字,从蓝调摇滚到与交响乐团结合最后还加上了印度音乐。还有Weather Report,是all-star的演奏团体,也是与流行音符叩关的先锋,不过早期专辑的开创性同样令人著迷。其余各家令人兴奋的组合,如天才鼓手Tony Williams(甫於数年前过世)领导的Lifetime、擅长原音吉他的Larry Coryell(一家人都是音乐好手)的Eleventh House、来自奥勒冈州以融合世界音乐闻名的Oregon,都擅长表演出摇滚乐的活力与爵士乐的恬适。当然,还有绝佳的演奏技巧,都是喜欢特殊风格的摇滚乐迷不听可惜的。
在亚洲,全球第二大单一国家经济体的日本,也有一群人在创意与搞怪的分际上作出了不少新鲜的东西。在较主流的一方面,由细野晴臣、松本隆、铃木茂等人创立的Happy End是第一支融合日本歌谣音色与西洋摇滚演奏的神奇组合;细野晴臣(Haruomi Hosono)接下来与林立夫、松任谷正隆等人成立以实验搞笑为职志的不定组合Tin Pan Alley发行了一连串亚热带风情浓厚的放客爵士专辑。而后又与阪本龙一、高桥幸宏组成在创造深度与实验雅量都仅次於Kraftwerk的电子三人行Yellow Magic Orchestra。细野单飞后的专辑风格更是琳琅满目,从八十年代替动画电影源式物语配乐到九十年代转型成Ambient、Techno舞曲,先驱地位无庸置疑。在代表异端的另方面,东京的另类厂牌P.S.F.专发重型迷幻噪音吵死人不偿命的作品。她们不约而同地受到七十年代欧美Kraut Rock、Space Rock的影响,在封套设计与乐器使用上加入东方意境奇特诡密的氛围,代表团有东方沙罗、High Rises、Acid Mothers Temple、Musica Transonic(南条麻人+河端一+吉田达也)。其他在西方已具知名度的极端恐怖噪音怪人有Ground Zero(大友良英)、Merzbow(秋田昌美)跟作品一箩筐的灰野敬二。
第一代前卫摇滚从六十年代中末期一群学院派乐手的尝试到七十年代百家争鸣,最后因庞克风潮崛起而式微。创意枯竭的原因也许存在,但就撇开单一乐团的长期表现来看,后继一直有新秀试图以创造为职志。或许定义的乐风变了,精神是不会改变的。笔者认为并不是因为这种乐风了无新意遭到唾弃而失去活力,而是彼时另一种对於音乐价值观的反动所导致的。每一种乐风大抵上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是因当时社会潮流的转变而造成一个阶段的结束。这段十多年的发展期间有过许多实验,不同新乐器的使用、各种融合曲风、乐曲结构的扩充、概念专辑的运用它曾带给我们无数乐迷新观念与新鲜感。所以他们也带给继起的音乐潮流创意的来源。
八十年代后老团Yes、Kansas、King Crimson、Pink Floyd仍继续出专辑,若以纵的时间走向来看可能都没办法突破自己开拓新局了。以横切面来看当时窜起所谓的新前卫Neo-progressive rock如IQ、Marillion、Pallas也纷纷出线短时间盛况再现彷佛是前卫王朝重生;九十年代至今的演进似乎告诉我们当时只是一时涟漪,现在贵为潮流的是把各种乐风的藩篱打破的可能性,再加以重组与拼贴(collage)。电子合成乐器、混音工程的运用(ambient or big beat or technno or trance)、新迷幻(neo-pschedelic)与无法做任何归类乾脆安上个后摇滚(post rock)的标签。只是,谁能保证世纪末的前卫潮流呢?我认为,前卫音乐不死,只是实验手法与流行潮流的改变。仅管不是市场主流,他们大多也还亦步亦趋的向前行进。
笔者在最后想提到的是近几年在前卫圈中前卫金属(progressive metal)的兴起,的确,可广泛地融合各式不同乐风或赋予复杂概念的金属作品是让人感到期待的。在摇滚乐不再主导流行的今天,理论上应更曲高和寡的前卫金属在世界各地反倒有为数不少的死忠乐迷。这些乐团多半离不开如Rush、Queen、Genesis等影响,但大都能创造出更具劲道的同时兼顾叙事结构的作品。更特别的是很多以地域别为特色的团体都能发展出属於自己本土的声音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如中北欧、南欧、南美、东亚等迥异於传统主流发源地的英美使得其金属乐自成一格。多元文化角度的受重视是由於传播媒介的发达与有形疆域的模糊化所造成的,这或许也映证了Marshall Mcluhan预测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观念。当然长远来看能否成气候还得要看众家乐团的表现了。
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是:艺术摇滚,它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性,或者说,它有没有存在价值。最初,一些艺术摇滚乐队只不过是单纯地模仿古典音乐家的作品,比如格里格(Grieg),巴赫(Bach),伯拉姆斯(Brahms),德彪西(Debussy)等人的作品,他们通过摇滚乐的形式,在吉它,贝斯,鼓的后面加进管弦乐,或者是电子合成器模仿管弦乐,并用上了古典音乐的庞大架构。
这似乎是个很省事的把摇滚艺术化的方法,但最终留给人的感觉只有附庸风雅。表现在Yes,ELO,Deep purple等乐队的早期作品当中。
最后介绍一下博拉姆斯:
勃拉姆斯(德Brahms.Lohannes,1833-1897),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者",对传统形式的丰富区别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新学派,其四首交响乐在结构和乐思的处理方面是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回归。作品极少采用标题,采用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浪漫音乐的内容,具有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双重性。其创作执意献身于古典主义音乐,比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接近贝多芬精神,是德国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最后一位。"他把一切华丽的装饰和空洞的辞藻从他的器乐作品中无情地剔除出去,特别反对近现代管弦乐的感官色彩性的优美音响。复调和变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主要主题常源于'固定乐思',在发展固定乐思时,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给交响乐的结构增加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其交响乐保留了贝多芬的转调、调性关系诸原则,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的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219、250页)。勃拉姆斯作有交响乐四首,各乐章结构及主题与古典主义音乐相似,而宽广、抒情的旋律、奇异幻想的叙事诗气质以及其在和声、管弦乐色彩方面的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技巧,出色地解决了抒情性与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之间的矛盾。
最后再说一下,我个人更喜欢交响金属,在我给你的网页上找THERION,交响金属的鼻祖,也是我最喜欢的金属乐队之一.
10. 求刘昊霖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歌名:孤独抄及其所创造的
作曲 : 刘昊霖
作词 : 唐映枫
歌手:刘昊霖
所属专辑: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刘昊霖《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歌词如下:
饮醉不止马匹
还有肃杀黄昏
结伴成行的欢愉
我呆坐于肥胖里
唔…
从未情欲而得体
不甘果腹,所以菩提
攀缘不得
而已
破碎的人呐
将心底暮色托起
贪慕衰老,仿行诗句
从未真正失去
晨早不止风息
还有枪和肚皮
趔趄上岸的青年
因为言语而秩序
鲜活的人呐
从未情欲而得体
不甘果腹,所以菩提
攀缘不得
而已
深渊的人呐
吞咽子弹与潮汐
不断出离再凋敝于
世道的阴影里
温柔地枯寂
为眼前四季屏息
不解自由,然后自缢
自然没有目的
时间所赋予
从未流动而具体
一如孤独所有赋予
从未存在深意
你以为我是你
没有人是自己
所寻的终将失去
所爱的终归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