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作文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作文

发布时间:2021-09-03 22:58:33

⑴ 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论文

“新经济”: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与其将“新经济”说成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

近几年来,“新经济”是一个在美国经济类文献中出现最频繁的概念。人们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表现为例,将“新经济”概括为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新经济”论者认为,美国经济近十年来所表现出的这种“一高二低”状态,与传统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中收益递减规则,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中失业率与通胀率彼此消长的交替关系等特征相比,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并对传统的经济学提出了挑战。怀疑论者则从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失业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所谓的“新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新经济”的种种说法并没有体现出什么新意,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仍然可以用传统的经济学加以解释,“新经济”只不过是传统经济法则的现代版本。要正确看待世纪之交美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现象,必须正视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活动的组织与制度、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与其将“新经济”说成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人类经历了以蒸汽引擎和电力发明两次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资讯和生物科技为主导,以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通讯、电脑、机器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所导致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新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改变产品、劳务和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形式,降低交易成本的技术进步,例如资讯科技。每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都会导致商品和信息的交换与传播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扩大市场交易范围,并通过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专业分工,提高实际经济的绩效。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场所,也可以是通过电信进行交易的接触点,即无形或虚拟市场。区间隔离和不完全信息会影响市场的效益。一些长期活跃在出口市场的制造商已体会到虚拟贸易网络可以大量降低其销售和采购成本。随着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的形成,预期的买主花较低的入场费就可以获得一系列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来源、型号和价格信号。我们设想如果有一天广交会和深圳高交会能在虚拟的网络和电子市场上举行的话,那将会大大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想要进入市场的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接收到信息,就可以创造出近似于亚当·斯密心目中的完美市场。从物物交换市场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市场,到现在互联网的电子市场,正是一个朝着这一遥远目标不断靠近的过程。没有交易就没有市场,也不可能有现代经济中日益复杂的分工与协作。但是交易是有成本的,以互联网络为依托的电子市场所改变的正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交易方式和交易成本。它引起的经济意义的革命类似于货币的发明,但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的范围。
第二,改进商品的效用与性能,创造新的效用与性能商品,降低生产成本的科技进步,例如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科学等。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化、转基因动物的产业化、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出,而且改进商品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由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创新导致的转基因产业或生物经济的发展,将会引起医药、农牧业、食品等行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它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经济、社会和伦理的新问题。人们也担心它是否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影响食品和药物的安全,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与“新经济”相伴随的重要制度变革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将确立其主导地位。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与国际接轨,实际上就是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接轨。如果说第一次产业革命导致了工业社会的产生,第二次产业革命创造了以国家为单位的经济体系,那么第三次产业革命将构造全球一体化的经济。20年前宝马汽车曾经以“所有零件,即使一颗螺丝,也是德国制造”的标榜而引为自豪,但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难以存在。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都是在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根据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在世界市场中实行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伴随着市场范围扩大和分工的细化。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国家运输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城邦界限瓦解和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建立了以国家为单位的经济体系。现在信息技术将全球市场连为一体,企业的“国家属性”将会不断模糊,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最终形成全球一体化经济。亚当·斯密关于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一定理即经济增长取决于分工,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范围的理论再次得到了印证。经济的全球化通过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原则,使其参与者能够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当然,由于每一个参与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机会和收益存在差异。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这可能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对“新经济论”质疑和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而否定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同时不必用神秘的目光看待“新经济”,也不要不切实际地期望它在一个早晨便给我们带来巨大福利。“自然不能飞跃”,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⑵ 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分别发明了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识记)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展开;1765年,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3、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影响(理解)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①在纺织业的推动下,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也很快采用以蒸汽机做动力的机器进行生产。②蒸汽机的强大动力为机器大生产奠定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③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使火车和汽船出现了。4、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识记)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用蒸汽机推动的火车。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於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有它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产生和使用不方便、长距离输送困难等等。所以社会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纪初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发现,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
发电机的发明
1819 年由丹麦科学家欧尔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发现放在电线下之指南针不再指南,而与电线成垂直方向。经此之后,他便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次年法国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据欧尔斯德之报告,对磁场与电流间之关系作一整理与研究,并提出认为两条电线平行置放时,电流流动之方向相同时会相排斥;而相反时会相吸。若将电线绕成线圈并行通电后,则如自然之磁石一样。现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成为电流强度单位之名称。
1830年英国有一位学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发现当一块磁铁放入电线圈中时,会使电流流入线圈;拿出磁铁时,电流则反方向流动。为使所发生之电能连续流动,法拉第用一只十二英寸的铜盘装在架子上,盘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摇曲柄转动铜盘,整个铜盘置于一马蹄型磁铁内。将电线一端接於铜盘轴上,另一端则以接触器接出。当铜盘转动时,电线会不断切割磁力线,并产生连续性电流。
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波理论,让人们认清了电磁波的本质
赫兹首次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电力应用中的重大发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电力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在电力的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
电报
1838年摩斯(Samuel Morse)发明电报接收机,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即点、划和空白,他以这三种不同讯号的组合造出表达26个字母和数位的电码,这就是以后全球通用的莫尔斯电码。
电话
1876年美国青年贝尔发明了靠簧片振动传声的第一具电话,他利用声音振动簧片,簧片附近的电磁铁随即把振动变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经电线传到受话器,再利用电磁铁振动另一簧片,把电信号重新变成声音,从此人类的声音可藉由电线传到远方。
电灯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 1877 年开始对电产生之光进行研究,他发现电阻会发热,发热后会产生光,因而发明了电灯泡。
无线电通讯
1864年剑桥大学科学家马克士威结合了电和磁的知识,在理论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制作了第一架电波发射机。他的设计可以凌空发送一连串无线电波的信号。由于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不需用导线相连,这项技术就变成著名的无线电通讯。
矿石接收机
内燃机的发明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除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之外,另一项有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直接燃烧,由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或转子做功的动力机。广泛应用於卡车、拖拉机、公共汽车、船舶及机车,成为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机。

⑶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

电力的广泛应用,晚上就知道了

⑷ 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科技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1000字以上作文

我讲这个题目分两个方面,首先从正面来看科技对人的影响,其次从负面来看科技对人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科技对人的影响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看到的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的东西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比如犁地有了机器后,犁地的效率是提高了很多。汽车有了之后,汽车的载重和速度都是人所不可比的。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前的英国人培根说了一个着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国家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被西方的列强用他们的洋枪大炮轰打之后,痛定思痛,向西方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直到现在都是如此,还在向西方学习。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东西进入家庭和社会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去没有手表,现在有了手表,让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再比如,原来煮饭通常是很麻烦的事,现在有了电饭煲之类的东西,做饭就很简单了。科技的东西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过去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见微知着,大多靠想象,《老子》里说“不窥牖而见天道”,现在人们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坐火车或者飞机汽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直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科技的原因,所以人们感觉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地球逐渐被缩小到成为“地球村”。
以上是我对科技从正面来看归纳的几个方面,或许还有其他方面的,大家都来归纳。下面我说一下科技对人的负面影响。
1、科技造成了世界的混乱
比如说汽车的发明,汽车奔跑需要石油,所以人们知道了石油的宝贵,全世界都在争夺石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上的冲突,也是因为钓鱼岛周围的东海海域有够日本使用70年时间的石油。中东地区的争战也主要是因为石油。《老子》说“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说到底,就是科技的东西使人们的贪欲产生了,而贪欲正是造成整个世界动荡不安的原因。所以日本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和金庸先生的对话中说:“要解决21世纪的问题,要用2500年前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2、科技对人体的损害
战争对人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它是在短时间之类毁灭人,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对人的损害是慢慢的,人们不容易察觉。
我们吃的蔬菜,现在喷施了大量的农药,这些农药被我们吸收后,使我们的身体抗药性变差,现在的城市里医院很忙,很多人都为病床而苦恼。而在农村的乡镇上,也是走几步就有私人诊所。这说明现在的人们体质是变差了。而我们吃的肉,现在不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吃肉怎么行?所以现在的人们放纵自己的口欲,大量吃肉。有了需要就有市场,科技的东西乘虚而入,催熟剂大量进入肉类的生产中,原来可能要一两年才出栏的猪,现在几个月就出栏了。肯德基用的鸡翅,现在据说一二十天就可以从鸡蛋变成鸡翅。而我们吃的水果,从树上摘下来的时候大多不熟,因为熟了就放不了几天,所以还没熟就从树上摘下了,商人要卖的时候再打上催熟剂。这些催熟剂到了人体之中,造成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是性早熟。现在中小学学生谈恋爱的特别多,而高中大学女生在寒暑假堕胎的也特别多,这些不能说和科技刺激人们的贪欲无关。
3、科技改变了人伦的关系
人伦是人和人的关系,按照现在的说法,人和人的关系就是社会。五伦是父子、夫妇、朋友、君臣、兄弟。父子有亲,但现在是啃老族很多,现在有人说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啃老族就是一族。夫妇有爱,现在的情况是夫妇之间离婚率很高。君臣有义,君臣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比如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但现在是君无义,臣不忠。很多泄露企业秘密的人很多。朋友有信,现在的情况是朋友往往也是自己要防范的对象,因为不小心朋友就是敌人。兄弟有序,现在兄弟之间为利益的事争吵不休,甚至出人命的都有。
追根寻底,还是因为科技的东西使人们的贪欲产生了。贪而不得,则生嗔恨,贪而有得,则生傲慢。佛家讲五火:贪嗔痴慢疑。贪排列第一位,人们产生了贪欲就使人性最纯净的东西被物质的东西所覆盖了。有了贪欲,就有烦恼。有了烦恼,在没有获得正确的解决办法后就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破坏的负能量。
4、对教育的破坏
科技使人们不再相信万物有灵,所以对人对物都没有恭敬心。在家里,家长因为贪欲的趋使,都忙着挣钱,对娃娃的教育放松了,而没有放松的家长,在教育娃娃上也没有正知正见,这些使师生关系恶化。现在即使美国这样的国家,在中小学阶段也是非常混乱的,吸毒暴力色情在他们的学校很常见,而在中国,学校里的混乱大家有目共睹。
从上面两个方面说到科技对人们的影响,很多人要问:那么怎么对待科技呢?《老子》里说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对科技的态度就是“虽有甲兵,无所用之”。科技的东西有了之后,不能在市场上出现。

⑸ 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

第一次工业:蒸汽机,蒸汽机车,蒸汽船,珍妮纺纱机,飞梭,零部件标准化

第二次工业:内燃机,电灯,汽车,飞机,电动机,炸药,,电话,无线电报,化学工业

第三次工业: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核能技术,分子材料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

⑹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成果带来的便利是什么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

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1877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1880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901年发现了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成为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冲向天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纵飞行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电子时代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狭义相对论,带来了物理学的巨大变革

1915年魏格纳写成《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26年美国科学家哥达德制造的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试飞成功

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开创医学新纪元

1932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德国出现

⑺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作文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於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於工业生产,随著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⑻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科技成就

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1)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现代工厂的出现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英国的工厂可以开设在市场繁荣、交通发达之处,以便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带,以便招募人员;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工业城市。工业革命还创造了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在工厂中,由于成套的机器设备的使用,工人的任务被降到简单操作的水平,妇女、儿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于是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佣。

2)交通运输革命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火车出现以后,英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

3)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4)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5)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⑼ 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体系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而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导致列强争夺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一战。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发展趋势
3D打印机、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正带领工业社会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像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亦将导致产业竞争优势基础的重构和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变革。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强烈预期,将这场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有关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大讨论推向了高潮。
(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一,必须明确《经济学人》杂志所指的三次工业革命是以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划分依据的,既包含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生产力飞跃,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改变,两者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曾有过诸多不同的提法,但通常是按照重大技术范式的转变为划分依据的。例如,先后有过将信息技术革命、基础能源转向新兴能源等作为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准。但《经济学人》杂志对三次工业革命的划分依据是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制造业的“机械化”及其催生的“工厂制”,彻底涤荡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初制造业的“自动化”及其创造的“福特制”,流水生产线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基本生产组织方式,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和产量“双高”。而人类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基本特征。因此,要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需要理解“大规模定制”和制造业的“数字化”。
第二,“大规模定制”与通常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定制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规模定制”的经济学含义是指产品的种类大幅增加,用于满足消费者更为广泛的个性化需求,这就使得用户的创新、创意在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过去由供给方主导的产业创新将被弱化,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受到挑战。“大规模定制”与“大规模生产”的共同点在于产品在某一方面具有大规模特点,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大规模”是指产品的种类大幅增加,异质性程度更高,而后者的“大规模”是指同质产品的产量大;“大规模定制”和“定制化”的共同点在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更为突出,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个性需求的范围更大、层次更广,而后者则主要是指满足局部的、高端的需求。可见,“大规模定制”既有“定制化”的内涵,同时又有“大规模生产”的外延。
第三,制造业的“数字化”依赖于一个复杂的“技术簇群”的支撑。“大规模定制”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技术的协同进步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能够灵活、快速、低成本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一是快速成型技术。主要是指3D打印设备通过逐层添加工艺“打印”出实物产品,一次成型而不再需要像传统制造工艺那样先制造零部件再拼接组装,因此在产品性能、制造成本和加工时间等方面同时满足生产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不再需要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能够低成本地实现产品的多样性。随着快速成型设备和配套的打印“耗材”逐步成熟,价格下降,普通家庭用户自主拥有“桌面工厂”(desktop factory)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使得材料的强度、质量、性能和耐用性均优于传统材料,例如碳纤维材料、通过纳米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改性的材料等,能有效提高产品性能,且更易于加工。三是工业机器人技术。该项技术的突破将取代目前大量依赖于工人完成的重复性的和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工厂一线诸多生产任务将由更具效率和智能的工业机器人完成。四是基于网络的服务。这项技术使得个人能够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筛选和完善,有效降低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制造业各主体间的沟通效率,“社会制造”(social manufacturing)这一新型产业组织逐渐形成。以上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将使得制造业走向“数字化”,传统生产方式下不经济的“大规模定制”将变得可行,从而对传统生产方式形成巨大冲击。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分工体系和我国产业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巨变”,当前脱胎于制造业“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国际分工体系将可能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新国际分工可能更有助于发达国家重拾制造业竞争力。
第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其一,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不再是同质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既有比较优势将可能丧失。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不能在未来“大规模定制”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将失去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其二,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新型装备是实现终端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基础,拥有新型制造装备技术和生产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新型制造装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更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比较优势,而且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导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产业体系将被进一步固化。
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二三产业关系。其一,从二、三产业关系来看,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装备完成,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研发、设计、IT、物流和市场营销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及时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间上更为集中,以及二、三产业的界线模糊化。其二,从就业结构上讲,一方面,由于生产环节大量使用新型装备替代劳动力,使得制造业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活动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这就使得二、三产业的相对就业结构朝着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方面发展。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下,低技能的生产工人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这对各国的教育、人才培育和就业结构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随着国家间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必将随之改变。其一,当发达国家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重新回流至发达国家,制造业重心向发达国家偏移。其二,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将更有可能成为新型装备、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在此趋势下,发达国家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主要新型装备产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生产国和控制国,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其三,由于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度更高,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生产关系、从而分配方式的革新。其一,生产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当前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产业转移至低要素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完成简单、重复性的生产任务,进入门槛较低。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将难以为继。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资本品和装备产品参与,不仅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完成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任务,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更高,这也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强化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而由于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高、从业人员谈判能力更高等各种因素,使得服务业在整个价值链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更大。因此,随着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相关专业服务业向发达国家进一步集中,发达国家更有可能享受国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红利”。
综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收益分配机制等环节全方位地促进发达国家从中获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在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中国产业不仅可能面临既有比较优势丧失之忧,而且因产业竞争力弱而难以占据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旧疾”也有进一步恶化之虞。

阅读全文

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