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刻石文字是魏碑吗
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Ⅱ 魏体行书的代表人物:
开创有清一代魏体行书之先声者,当首推邓石如。其主要成就虽在篆、隶,但有一部分行书脱胎于魏碑也是明显的。如“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一联,即富有浓厚之北碑气息,其用笔力矫南帖妩媚纤弱之病,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只是他除魏碑外,很大成分还揉杂了篆、隶,不如赵之谦等家的魏体行书之显而易见。
赵之谦,清晚期著名书法家。早年师法颜鲁公,旁及何子贞,笔力雄强,结体宽博,二十多岁时便打下了坚实的颜体及行书基础。之后,他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郑文公》、《石门铭》、《瘗鹤铭》等造像、碑刻、摩崖无所不习,深得北碑三昧。他写北碑与何子贞、张廉卿等家不同,子贞虽于北碑受益匪浅,但其行书仍以颜体占主要成分,廉卿北碑功力虽深,却未免失于刻板。
撝叔则熔魏体、行书于一炉,既保留了用笔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结字茂密洞达、雄强跌宕之魏体主要特征,又赋予其灵动多姿、刚柔相济之新生命,使人前所未见、耳目一新。《书法》一九八二年第五期所发行书四条屏,可视为其魏体行书之代表(附图略)。统而观之,其北魏书风显而易见,毋庸多言,熟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等造像、碑刻者,不难辨出其渊源所在。然细而察之,却不尽然:起笔以方为主,方中有变(“云”起笔方,“诀”方中有变);运笔中锋为主,正中有侧(“坡”中锋,“东”正中有侧);转折时方时圆,时折时转(“湖”方折,“坡”圆转);落笔或顿或提,或放或收(“文”捺顿,“之”捺提,“乎”钩放,“寻”钩收)。此等并未受魏碑用笔谨严的束缚。大小章法之处理更是解放了思想:结字或方或圆(“有”方,“也”圆);或长或扁(前“叶”长,后“叶”扁);或大或小(“授”大,“东”小);或疏或密(“萌”疏,“耳”密);或正或倚(前“叶”倚,后“叶”正);墨色或浓或淡(“昔”浓,“寸”淡);或干或湿(“节”干,“州”湿);全幅虽系行书,尚偶杂以草字(“坡”、“蛇”等是)``````总之,笔墨技巧、结字布局皆远远超出了一般魏碑之规矩,且把书法中种种矛盾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及完美的统一,使整体效果更臻佳妙。其后,西泠印社出版的《吴让之印存》,前有悲庵题记(均初本),开始近于魏楷,愈后行草成分愈多,却又始终不失魏碑之基调,可谓洒落自在,妙趣天成。 康有为,生逢清王朝行将崩溃之前夕,他早期的变法革新思想,在书法上表现得非常充分。理论上,他扬碑抑帖,虽未免有失偏颇,但意在振兴碑学。有诗云:“北碑南帖孰兼之?更铸周秦孕汉碑。昧昧千秋谁作者,小生有意在于斯。”晚年有诗跋曰:“千年来无人能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篆隶钟鼎哉!吾不自量,欲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苦无暇日,未之逮也。”这些诗文道出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真正追求。他传世之主要作品为变法失败逃亡归国后所书,落款钤印,除白文名章外,常配以朱文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康有为凭其渊博之学识、深广之阅历,回国后又“北游尽览秦、汉、六朝碑版”,寻理源流,预见发展,革故鼎新,另辟蹊径。北碑南帖兼而取之,籀篆汉分熔而铸之,创立出以魏碑用笔、体势为主要成分,兼有篆、隶笔法及行书结字特征之新体——康体。观其书,最显明的感觉是个性强烈,气势夺人,“不求点划,全以神运”,堪谓笔笔发于胸而达于神,大有“风雨集而江河流”之概!《书法》一九八零年第五期所发拙文《浅析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已作具体剖析,本文不再赘述。
有人评南海书:“气势虽好,然点划不太讲究,未免失于草率。”我以为不然:丁文隽先生之“不求点划”乃与“全以神运”相对而言,绝非草率之意。“讲究”者,法度规矩也。南海用笔非魏即晋,非汉即秦,渊源分明,守法循规,只是因合诸体于一腕,不经仔细咀嚼,很难溯出其源,自然招至一些看惯了那些亦步亦趋、依样葫芦、不敢越二王雷池一步者们的非议。若按这些“评论家”们的意愿,循规蹈矩写下去,书法艺术将永远只会是我们所熟悉的过去。至于有人借南海先生“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之说,评其自认腕弱,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吾腕有鬼”显然为书家对自己臂腕驾驭笔墨的自信,好似腕肘常得神鬼之力,腕下时出“意外”之效果。 于右任,清末民初时期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一生,是不断实践,不断出新的一生。按其革新魏体行书及创立标准草书两个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非本文内容,略。)
右任初学赵孟頫,很快即转习汉、魏,尤其对北魏刻石,诸如摩崖、碑碣、墓志、造像等,广收博取,刻苦临习。他在药王山访碑时有诗云:“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水沉千福寺,云掩五台山。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愁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在记述自己习字情景时有诗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这些足可看出他对北碑感情至深和临习时所下的苦功。从他写的《茹欲可墓志》中可明显寻出《张猛龙碑》、《元怀墓志》、《龙门造像诸品》等用笔、结字之轨迹。然仅此还不能概括其全貌,见过他书丹的绍兴轩亭口《秋瑾烈士墓碑》的同好们,便不难发现其更明显的主要渊源乃《石门铭》,并同时融进了以《石门颂》为主的汉隶用笔、结字特色,堪称汉、魏结合之佳品。在由楷书向行书过度的过程中,于右任更是广开视野,上下求索,博采、容纳、综合,而后分化、更新出兼具秦、汉、魏、晋各种用笔特色、以魏碑体势为主要成分而又具有强烈个性的行书。
试以《右任墨缘》中为健民先生所作行书中堂为例分析(附图略):虽从整体基调仍可看出浓重之北魏风骨,但就具体每一个字,已很难说出其源于何碑,若勉强“对号入座”,似乎有些机械和无大必要,甚至徒劳和适得其反。前边已经说过,于右任是熔铸诸家,自成一体。“熔铸诸家”自然不等于“拼凑诸家”,“自成一体”更不等于“混杂一体”。而应登高远望,揣摩其意趣,领略其神韵。可以看出,其用笔除揉合了篆、隶、草、楷(魏)各法之外,还灵活地运用了顿、挫、折、转、轻、重、虚、实、燥、润等各种笔法、墨法,加至在结字时,极尽其欹正、张驰、纵敛之能事,自然使人感到或雄浑宕逸,或奇险巧妙,或朴拙端庄,或高古逸致,可谓各尽其态,美不胜收。整幅效果更是出神入化,浑然天成。其有大量的行书作品流传于世,且愈晚愈妙。
纵观三人魏体行书,归而纳之:其一,不拘泥于一种笔法,熔篆、隶、草、楷、行诸法于一炉,“信笔为之”,而“碑”、“帖”意味皆出;其二,结字虽同基于魏碑,且都能得其神髓,但皆不囿于森严之魏法,三人体势各异,自有己法:撝叔、右任属“斜划紧结”型,南海属“平划宽结”型;右任重心偏下,南海重心偏上,撝叔则重心居中。从而创出各自风格不同之魏体行书,在我国近代书坛上各树一帜。
当然,清中、晚期及至民国初年,由于碑学之中兴,宗法“北碑”为主而自立门户者,除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外,尚大有人在,诸如张裕钊、沈曾植、陶浚宣、李文田、李瑞清、曾熙、张伯英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Ⅲ 魏碑是卫夫人创造的么
是郑道昭创造的。郑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开封(今属河南)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文字和书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由汉隶向楷书演变,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魏碑”体。
Ⅳ 魏碑是谁创造的
张猛龙
Ⅳ 魏体书是谁创造
魏体,人们会自然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北魏石刻为主的森严规整的正书联系在一起,
Ⅵ 魏碑体是谁发明的呀,
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并将汉字用于日常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留存下来的文字主要在墓志、造像和刻石之中。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的,并不是原生态的字形字样,所以,就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以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字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与刻石也有这样的特征。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
Ⅶ 中国的欧体,颜体,柳体是那些人发明的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四千年来,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书法家和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书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并且被后世推崇和继承,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字体大的分类上存在楷体、行书、草书等主要类型。因为楷体字易于辨认,通用性强,所以在使用中较多出现。楷书经钟繇首创,二王发展,魏碑创新,到了唐代,把魏晋时期风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风格的楷体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工作在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里得以完成,真正的楷书直到唐代才最终成熟。主要的楷体有:欧体、颜体、柳体、魏碑体等。颜真卿(709-785)开创颜体字。颜楷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骨肉丰腴,结子端庄雄丽,篇章朴茂充实,把楷书之美推向了极致。其总体风格是森严大度,雄浑刚健,堂堂正正,气势磅礴。柳公权(778-865)的楷书形成了另一种风格。与颜真卿齐名,俗称“颜筋柳骨”,说明柳公权以骨力取胜。柳公权的楷书工整规范,深的帝王喜爱,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现在汉子的形体结构基本脱胎与柳体。魏碑体,在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地区流行。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并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这种书体称为“魏碑体”。魏碑体多用方笔,结体横肩,内圆外方,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Ⅷ 张裕钊和新魏体有关系吗
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
张裕钊(1823~1894) 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与黎莼斋书》)。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Ⅸ 华文字体开发者是谁
黄克俭先生,我们都尊敬地称他为黄老师,因为除了他各种形式的社会任职之外,还是中央工艺美院的博士生导师,何其幸运,我们能有机会与黄老师朝夕相处、谈笑风生和舌剑唇腔,不是门生胜似门生。才华横溢的黄老师是幽默风趣的,他的那些国际玩笑和世界幽系出自于他的留学美国和游学世界的学习经历和与世界巨子们共同指点江山的气魄。黄克俭的国际影响力也许远远大于在国内知名度,因为他不仅仅是奥运会研究与运行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还是北京奥申委陈述报告多媒体总策划,曾帮助多家著名国内外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由中体产业、歌华集团与澳大利亚TICKETMASTER组成的联合体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和赞助商,更更要的,他还是中国文字电脑字库“华文字库”的创始人和经营者,他的合作伙伴是Microsoft、IBM、Adobe等世界级巨头:1996年,他的华文字库被美国苹果电脑公司选作其字库的专业级字库,同年成为美国奥多比(Adobe)公司唯一系统中文字库,被广大国外系统厂家所采用;1998年,华文字库被中国金山电脑有限公司选作WPS的高级字库;1999年,美国微软公司为其Office2000选购的12套中文字体中有10套是华文字库的字;2000年,华文字库被美国IBM公司选定为系统级字库。
Ⅹ 书法魏体字是谁创造的
郑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开封(今属河南)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文字和书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由汉隶向楷书演变,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魏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