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
冷兵器的枪还是来热兵器的枪?源
枪的发明不用大脑也知道是中国人。 中国 最早有关枪的纪录是《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它告诉我们,中国人在公元1259年 在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就曾用火药从竹管来射子窠(陶土粒),史称“突火枪 “,是日后火铳的前身。
不过从枪这个词的喊法上来说,应该是外国人,早期的有刺刀,一次只能发射一颗子弹。中国人没见过,以为那是和冷兵器一样的长矛类兵器,于是喊之为“枪”
② 中国长枪诞生年代是哪个朝代好像商朝姬昌、姜子牙哪个年代就有,商朝是最早年代吧
石矛和石戈出土说明,早在石器时代以刺杀为主的武器就已经出现了,如果你说的长枪包括刺杀式的冷兵器,那么它可能有上万年的历史,比我们已知的任何武器出现的都早。
当然了,投掷用的石块和木棒虽然也曾经是原始人的作战武器,但是它不是人工制造的,而是取自于大自然,还不能算是人类建造的武器。
到夏商时代,青铜制的矛、戈已经出现,但是它还是比较少的,到周期以后就比较多了,汉朝,大出现铁兵器,铁的成本更低,硬度更大,人类的武器水平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③ 冷兵器时代是什么时候
冷兵器时代,指由远古时兵器由生产工具分化出来,也就是兵器发明开始,到火药发明并广泛使用于战争的这段时期。开始是兵器发明,结束是火药发明。
为何从兵器分化之后才开始计算,不再往前追溯呢其实是可以再追溯的,只是在那一段漫长而且久远的岁月里,原始人类的社群之间,是否曾经发生过战争?如果有,他们的战争是单挑式的,还是群体式的?使用的工具是棍棒、兽骨、还是石头?这些事情实难考证,所以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冷兵器年代的开始时间。用兵器分化发明的时间则不然,兵器的发明本身即代表了战争的发生,故以此时间点来作切分,合理可行。
至于兵器是何时发明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兵器是由蚩尤或黄帝所发明,距今约有四千六百多年。在考古的证据上,虽然无法确知兵器是何时发明的,但是至少可以确定,兵器由生活或生产工具中分化出来的时间,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六百多年:考古证据显示,弓箭的出现距今至少有二万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约四千六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才出现人被箭杀伤的证据──被骨镞射中的人骨。由此,我们可以对冷兵器时代的开始,有一个大略的时间概念。
④ 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在当时的社会上造成了什么影响
一、枪的演变
古往今来,「枪」始终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战斗武器。沿着它们产生、发展、演化的足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战争一幕幕悲壮的发展历史。
枪的老祖宗是火门枪,步枪的变更:火门枪、火绳枪、转轮打火枪、燧发枪、击发枪、转管枪-连珠枪、栓式步枪、机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自动步枪(突击步枪),而未来则可能最终被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所取代。
1、早期火器
1)后装枪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
火绳枪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达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简化了射击操作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最最重要的是做到了随时瞬间发射,也为枪械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后装枪的发明是19世纪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步枪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2、自动机枪
2)自动原理发明前的枪
自动原理发明前的枪都是单发枪。1860年,美国首先开创了转管枪的先河。该枪也是一种单发枪,但采用多只枪管,每只枪管事先装入子弹,发射时无需再从外部一发发地装弹,而是依靠枪管存贮弹药,在发射时依次将数只枪管中的子弹发射出去。在转管枪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发明了转镗枪-只用一支枪管,用手扳动枪机即可推动枪膛旋转并对准枪管,能接连射击若干次,射击速度比手动单发枪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战中,土耳其军队用3万支转镗枪快速射击,使俄军阵亡逾3万人。
转镗枪不会有因哑火、卡壳等中断射击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膛压低、初速低、射程近和发射时火光、声音都比较大的劣势。
转镗枪和转管枪至今依然在生产和使用,就是现在的转轮手枪和多管转管机枪。
然而在枪械中独领风骚数十年的是德国人保罗·毛瑟。他发明了第一支枪机直动-后座式枪,为枪械自动原理另辟蹊径,成为现代自动枪械的基础。毛瑟枪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也是最早采用和仿制毛瑟步枪的国家之一。
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机枪鼻祖,在轻武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运用马克泌机枪的密集火力,一天内歼灭英军6万余人。马克沁自动原理的发明,为其它自动武器的研究扩展了思路。
汤姆逊冲锋枪也是自动步枪的老祖宗了,在马克沁成功研制后很多人开始选择了单兵化更轻便的自动火器,汤姆逊创造了这一二战期间汤姆逊冲锋枪的伟大奇迹,至今也是威力十足,难怪银行大盗和黑帮这么喜欢用它。
MP44式突击步枪是德国二战期间的先进装备,起初被希特勒否认。但是此武器却秘密生产。一次希特勒考察时问战士们需要什么,战士们都答道:需要MP43。希特勒叫人带来这个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一看,竟然是当初不可以生产的MP43。后来希特勒经过测试,MP43的确很不错,后改为MP44式突击步枪。那时候是唯一的发射栓式步枪子弹的自动武器(当时枪栓式步枪的口径比自动武器(除机枪外)口径算大的了)
3)不断更新的自动步枪
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蒙德拉贡(墨西哥的一位将军)设计的。而真正标志着枪机直动式步枪时代的结束和自动步枪时代到来的半自动步枪,是美国人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研制的M1加兰德步枪。该枪经历了30个春秋才被美军方承认而列装,成为第一支被列装的步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卡宾枪,实际上也属于步枪系列。它的枪管较短,重量较轻,可以说是因骑兵的需要而诞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骑枪或马枪。手枪
俄国的 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据资料介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步枪之一。而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的一大功劳,就是在半个世纪后,它启发了人们发明一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单兵轻机枪或班用自动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为突击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击步枪。之后,苏联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也脱颖而出,而AK47步枪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德国的StG44。
4)形形色色的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以其火力猛、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青睐。世界上采用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国家已达到90多个,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击步枪有:美国的柯尔特 M16A2型突击步枪、俄罗斯的 AN-94突击步枪、以色列的 TAR-21突击步枪、比利时的 F2000突击步枪和南非的 CR21无托突击步枪等。其中 M16A2型突击步枪以火力密度大、精确度高闻名遐迩,在确定北约标准弹的武器对比评审中大出风头,它除装备美国军队外,现已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俄式 AN-94突击步枪外表采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纤维的后托,使用双排可卸式30发盒式弹匣,能实现2发点射,有效地增强了弹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实施2 发点射时,其射击精度比AK74突击步枪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击步枪采用无托的总体布局,而且可以灵活地更换各种不同长度的枪管,实现不同需求,从而自成枪族。 F2000突击步枪具有单独的火控系统,据称它甚至能与美国的理想单兵作战武器(OICW)一比高低。
总之,步枪的演变从来没有停止,突击步枪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单兵战斗武器,但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欲完全取代突击步枪还尚需时日,因有许多关键技术要突破。
武器的样式也是越来越多。
3、枪栓式步枪/单发式步枪(代表:雷明顿700):指必须需要手动抛壳的步枪,或者是枪栓式抛壳/手动旋转后拉式抛壳等方式抛壳的步枪称之:枪栓式步枪/单发式步枪(需要手动填装子弹,只能装填一发,巴雷特M99为单发式)
4、半自动步枪(代表:巴雷特M99):绝大多数手枪为半自动,步枪也有半自动。半自动指抛壳和上膛自动完成而无需手动操作的步枪/手枪称之为半自动步枪/手枪(用土话讲,就是一扣扳机打一发,一扣扳机打一发不用拉栓的枪,因为在子弹发射后,枪的自动机构利用火药气体做到了抛弹和子弹上膛,但这是需要一次一次的控制的。因此称之半自动,当然,如果一直扣着扳机打出去的就只是一发啦)
二、枪
全自动步枪/冲锋手枪(代表:AK47/格洛克18):全自动指完全可以自动进行抛壳和上弹,并且只需要一次控制(即扣下扳机)持续下去便可连续射击的武器称之为全自动。绝大多数突击步枪,步枪都是全自动。手枪如:glock18也是全自动。(就是一直按扳机就可以一直打下去,半自动是一次一次扣扳机一发一发的打)
狙击步枪:(代表:Cheytac M200干预狙击步枪):狙击步枪指在步枪(半自动/栓式/单发式)上加装了特定用途的远望镜(即狙击镜)可以打击远距离目标的特定用途武器称之为狙击步枪。狙击步枪分为:一般、反人员、反器材、反坦克/防空、干预几类 突击枪一般型指口径适中不超过一般步枪最大口径的子弹的狙击步枪,差不多规划为7.62MM
反人员即特定用途阻拦人员,这个和一般型没有多大区别,不过是口径大了一些,AWM(L115A3不是AWP)为.338英寸(越8.6MM)的子弹。M200为.408英寸(10.36MM)的特制子弹,威力在2000米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介乎于.338和.50之间。
反器材用于摧毁有价值事务或轻装甲的大口径武器,都在.50英寸(12.7MM)如巴雷特M107和M82A1
反坦克/防空这类狙击步枪的口径较大,因为20MM以上归为炮弹,很多子弹都超过了20MM,模糊了很多人的观念。克罗地亚的RT 20采用20MM口径的子弹,可以用于防空。XM109采用25MM的子弹,改自阿帕奇直升机的30MM高爆弹,对付装甲绝对有备无患。当然25MM也模糊了不知道多少人的观念,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射程远高精度的榴弹发射器了。
三、战争作用
枪炮革新对十九世纪陆军发展的作用
枪支武器十九世纪,影响陆战很有意义的最早的技术改革是发明和应用火帽。几世纪以来,在战场上使用手中火器时的射击动作本身,是所有动作中最不可靠的。火帽出现后,就消灭了这种现象。燧发枪大约每射击七发子弹,要瞎火一发。火帽的应用,就使瞎火子弹降为低于每两百发出现一发。
然而,更为革命性的改进是圆柱锥形子弹,这使高度精确的远射程来福枪最终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堂枪,成为基本的步兵武器。在发明新子弹之前,来福枪的射击速度比滑膛枪慢,因为装弹很困难。由于火药气体对铅弹弹底凹部发生作用,使弹丸具有膨胀的特性。子弹形体小,便于装填,但射击后体积膨胀,紧嵌入枪管来福线中,获得最大转速以提高精度和增大射程。
如要使滑膛枪与来福枪射击效果相当,在200步距离处射击,前者需费相当于后者二倍的子弹,300步处五倍,400步处至少十倍。超过400步射击距离,滑膛枪已完全失效,而来福枪在800码处还可射击军队队形等大目标。在1000码处,弹丸还具有足够的末端能量,可穿透四英寸厚的软质松木板。
在1850-1860年之间发明的来福枪和圆锥形子弹与任何先后的新武器技术发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响,即使20世纪出现的高爆弹、飞机、坦克对当代产生的影响都比不上当时的来福枪。主要理由是:因为轻武器与火炮和冷兵器相比,它的杀伤力突然提高了,除了山头或者山瘠挡住视线是个限制外,等于每个握有来福枪的步兵有了一门具有同样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况且,炮兵人员更易受步兵火力杀伤。
早期火器的另一特点是后膛装填,此法当时久已废弃,19世纪的科学技术让它在古时无所作为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传统上,后膛武器的困难在于金属部分装填接合不严密,燃烧火药产生气体和火焰从后膛的缝隙中喷射出来。为了与19世纪后膛武器的发展相适应,终于发明了金属弹药筒,它连结弹丸、火药和火帽于一体。这种子弹用特制铜和其它软金属制成,爆炸受热后就会膨胀,能有效封闭向后逃逸的气体。后膛装填法使步枪手能够快速装弹,免得在敌火力下站立或暴露。
19世纪的新冶金学、化学和弹道学,是在火炮、尤其在重武器的发展中最终获得了辉煌效果的,至于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那是20世纪的事了。意大利的卡韦利于1846年制造第一门「线膛炮」,也是后膛装填,用的是盘旋的六角炮膛以代替旋转的来福线。
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中,证明拿破仑三世的线膛炮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绝对优于奥地利的滑膛炮,但多数军队直到该世纪70年代才不再依赖滑膛炮。主要因为滑膛炮比试验中的火炮造价便宜,更加可靠。实际上,由于战场上新炮的有效射程受炮手视力限制,制造这种新炮并不真正合算,除非观察距离能大幅度增加。在美国内战中,线膛炮、滑膛炮,南北双方都用过,双方都同样喜好前装滑青铜"拿破仑"炮。这种便于使用的火炮,实际上是在欧洲早已过时,在美国寿命也不长的12磅级榴炮。青铜性质较软,这一直是个严重缺点。人们将新的冶金技术结合膛内弹道学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利用了钢的坚硬和耐久的优越性。
来福枪本身既不是新冶金学又不是新弹道学的产物,因为靠来福线增加精度和射程的原理早已众所周知。但是十九世纪线膛武器的发展大大得益于上述两门知识的增长。随着技术的改进,又有了金属加工机械,就能空前提高镗孔精度,并在身管中刻划来福线。几世纪以来,制造手枪常常是熟练军械匠的任务,每一件武器他都是作为个人产品生产的,往往是一件艺术品。造枪的基本金属材料是锻铁,所用工艺通常是在芯管周围绑扎或焊接铁条。十九世纪,在纽约雷明顿枪炮厂,第一次用铸铁孔,制造出带来福线的身管。生产装备线也是雷明顿枪炮厂第一家发展的,它的基础是该世纪早期伊莱·惠特尼和其他人创导的零部件通用互换原则。人们运用弹道科学,设法对这个时期的新线膛武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从而迅速积累并总结了对于弹丸性状等各方面的知识。
枪随着作战武器经历了深刻的技术革命,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显然在编制、战术和后勤支援方面也需要作相应改革。在拿破仑发展了军、师编制之后,在编制和战术方面,如果说不是倒退的话,起码经历了相当长的停滞时期。1815年至1845年之间著名的一场冲突--即俄土战争(1828-1829)中,所使用的陈旧步兵战术就是明显例子。俄国人放弃了拿破仑的集中兵力的战术和战略原则,同样,法国和英国部队仍然坚持阅兵的操练而损害了战斗训练。
编制和战术适应武器的变化较为缓慢,大部分原因在于新武器要求战场兵力配置分散,而职业军人却害怕一旦分散会失去控制,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问题在于如果士兵分散到让敌人难以发现,自己的司令自然也一样很难观察到他们。如果中层指挥官未能改变战术机动动作以适应清楚而容易识别的友军的部署,那么和友邻协同也非常困难甚至令人恼火。因此,要求战术跟上武器的发展,就要涉及到工业革命的另一个范畴,即电和电子。
在那时的军事专业文献里和各国军事指挥部门的上层圈子里,对于新武器发展的讨论相当透彻,有时甚至很激烈。但主要由于担心战场失去控制,该世纪中叶大部分职业军人不同意改变基本的编制和战术,骑兵的作用因此未受影响。
枪这时期,欧美作战各国的大多数军队,旅、团都不是战术基本单位,而师是便于管理和机动的标准建制。"师"这个词用得不严格,一般按中世纪习惯是指部分战线,或者指一支大于旅、然而在规模还是模糊的步兵或炮兵部队。
英国和美国有保持师一级的法律和条例。在战时,团或多或少还可任意编成旅或师,到战事结束,就又解散。和平时期的参谋人员,不能按扩编需要保留那么多,所以在战时,参谋军官担任严峻的任务往往缺少实践机会。
但在上述军队里,和平时期也有保持师和军的建制的,它们的编制和参谋人员从现代标准看还很幼稚。普鲁士虽然主要集中精力于军一级编制,但在参谋总部的建设方面也已跨出了很大的步子。其他各国军队和指挥作战,认为那是司令官和战争委员会的特权。司令官只要求下级指挥官提供建议,而不要求参谋人员提供意见。如普鲁士新任总参谋长赫穆特·冯·毛奇1864年所说,这种做法在普鲁士司令官中也无一例外。
从理论上讲,在一切现有或预期要建立的军队中,师是个合成军队单位,主要包括步兵、炮兵、骑兵,有时还有编制的或临时配属的工程兵支援部队。一般情况是一个师包括两个旅。战斗支援问题各国不一样,甚至各师之间也不一样。在法国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一个作战师的实力通常不多于5000人,不少于2500人。然而在俄国和普鲁士,师的实力达12000人,甚至更多。因此,实力数字不大可靠,就是在有些国家里勉力按文件或编制配足了兵员的部队,也会迅速减员,从而低于规定的编制数,原因是生病、开小差、掉队和战斗伤亡。这时期最重要的冲突对抗是美国、墨西哥战争(1846-1848),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美国内战(1861-1865),奥普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
枪欧洲对墨西哥战争其实未加注意,它的主要军事意义在于当时人数不多的美国陆军军官具有罕见的高度军事素养,决定性地击败了一支规模大得多的墨西哥军队。
克里米亚战争的大部分经验教训都是反面的。在武器装备、编制和战术方面没有剧烈的变革,甚至连温和的变革也没有。事实上,双方的战术水平一般都很糟糕。当时几乎没有察觉到野战筑城对武器的防御还仍有成效,这一点在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中表现了出来,该战役历时12个月,英、法用2587门炮共发射2381042发炮弹,消耗大,战果较小,与当时军事上的要求不相符合,只引起了内行人一阵短暂的兴趣。
⑤ 冷兵器经历了什么时代
在火药发明以前的兵器,基本上都是冷兵器。冷兵器基本上都是以近战杀伤为主。世界各国冷兵器的发展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和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从铜兵器时代到铁兵器时代,是冷兵器时代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先是出现了红铜做的兵器,但硬度不够好。接着人们发现,将铜、锡、铅3种金属放在一起冶炼会大大增强硬度,于是开始用这种青铜合金来打制锋利的兵器。这样,那些锋利但笨重易损坏的石制兵器就被扔掉了。青铜兵器的制造工艺精巧,外表雕饰、镶嵌着各种美丽的花纹,有的兵器上还镌有铭文。此时的主要兵器多为铸制而成,主要有铜剑、铜戈、铜矛、铜刀、铜戟等,防护兵器有铜盔甲等。这个时期维持了不太长的时间,性能更好的铁便出现了。铁比铜更容易铸造和反复打制,可塑性和强度大大提高,而且冶炼简单,矿石材料到处可见,易于大量生产并装备大规模作战的军队。此时用铁制造的兵器种类极多,主要有各种刀、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但仍没脱自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火器出现并发展后,铁兵器的辉煌时代便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枪炮甚至更先进的武器一步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冷兵器是什么是谁最先发明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出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随著社会的复杂化以及工艺的进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变,兵器於是在此时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它与猎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专门意指人与人武力斗争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载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叹。到目前为止,人类似乎仍脱离不了战争,古代的刀剑却已然脱离了战场(军用刀除外),尽管如此,与生俱来的狩猎本能,仍使我们对刀剑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情,或许,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吧,促使我们不时回顾,并从中得到启发。为了与后来的枪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分热兵器和冷兵器两种,本文只针对冷兵器-特别是刀和剑的部份来加以简单的介绍,并将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大略区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
殷商之前,由於使料及实物的缺乏,我们对当时的战争型态与兵器的运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为起点,并将我国早期的战争型态分为车战、步战与骑战三个过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车战为主,战国时期则以步战代之,秦至汉初逐渐转为以骑兵主导战场;从对战争型态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刀剑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刀剑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商朝的步兵单位采十进位制,称“什”(战车甲士则以三人为一单位),此制延续至周初,之后以五人为一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伍”,每五个“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个方阵,称“两”,“两”即是最基本的战术编组,在每一伍中,成员彼此熟悉,平时一起下田劳动,战时互相呼应支援,这是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也形成了军队牢不可破的基础。伍并不单凭个人的技艺或体能,它是一个组织化的武装力量,个人发挥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达到最高的整体战力;按“司马法”所言:“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短兵在前,长兵在后,分别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换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长,最后的弓手以前四人为纵深,可以不断地以箭射远,同时指挥全伍,这些步卒根据现有的战国图案,是都佩有铜剑的,可在近身肉搏时用以刺杀敌人。
青铜的使用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期,在中国也不例外;由於铜加入了铅和锡之后形成青铜合金,硬度高而熔点低,容易加工,逐渐取代了石器,人类的工具从此进入以金属为主要素材的阶段。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以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锺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与韧度,而大刃则硬度更高,但韧度稍差一些,<考工记>上所提出的比例,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是相当正确的。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青铜器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对器体反倒有保护的功用,虽经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铁器除了极少数经过表面处理的,往往锈蚀殆尽,使得我们在考证出土的文物时相当困难,这是如今对唐宋兵器的了解远不如战国兵器的原因。
青铜刀剑的发展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於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於刺击的剑。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来的千年间,这种剑的造型逐步迈向成熟,并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跃於战场上。青铜剑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形态有著密切的关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时,正式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接战的范围、回旋的空间较大,因此战车上的“士”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剑只在近战或肉搏时使用,而剑能刺能砍、两面开刃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来说,的确具有优势,随著锻冶技术的发展,剑的长度逐渐增长到五、六十公分,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吴越的名剑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於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於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链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摺叠花纹而言,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秦朝的长剑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曾铬盐氧化物,显现著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是应用此法。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http://hi..com/redrum/blog/item/a8854c3496756c4a241f1479.html
有详细情节
⑦ 现代兵器枪是谁发明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人
中国没发明火药枪,只发明了火药或冷兵器枪。
用手点火的火绳枪和靠燧石发火的燧石枪
■冯·德雷泽发明了从后面装填子弹的击针枪
■1871年,毛瑟兄弟发明使用金属壳子弹的毛瑟步枪,20世纪初又出现了毛瑟反坦克枪
■德国的一位铁匠戈特发明直线式线膛枪,16世纪后出现了可使子弹旋转飞行的来复枪
■现代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取代了老式笨拙的步枪,小口径自动步枪又取代了远射程步枪
⑧ 枪(冷兵器)的详细资料与介绍
枪,百兵之王,主要以枪头、红樱、枪杆组成,是矛的简化版。枪头短而锋利,而且各个朝代枪头形制会有所区别。枪杆多以白蜡杆制作,弹性好,不易折断。枪的门道全在枪杆里,不仅能卸力,还能抢攻(当别人挡住枪头的时候,枪杆会弯曲,只要旋转一下枪杆,枪头就会绕过隔挡物直接刺向敌人)。枪也是练劲的好工具,在山西形意拳里还流传着抖枪杆的练习劲的方法。枪出现在宋代,兴盛于明清,相对于其他冷兵器,枪比较难练,所以一般用枪的都是高手。其他具体细节详见网络。
⑨ 火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取代冷兵器
明朝的工业化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火枪也很先进。历史总是由先进取代落后大趋势是对的,但偶而也会奇迹的出现时光倒流,相对先进的明朝被相对落后的清朝而取代。由于清是马上起家,所以对冷兵器情有独钟,历任皇帝都不重视火器,连康熙帝打败沙俄时缴获的火枪都被他销毁,只留了几把自己收藏,这还是对西文技术有所了解的皇帝,其他的更不用说。另一方面清朝怕汉人谋反,火枪是一种威胁,所以对其加以禁止。
⑩ 冷兵器什么时候被热兵器取代的
1370年代开始,英法百年战争中当时处于反攻阶段的法国将大批新从阿拉伯传来的大炮应用于攻城战,欧洲第一批炮兵的出色表现使得攻城战不再是带有重大伤亡的冲锋肉搏,只用炮火就可能使城墙打开无法弥合的缺口。火炮成为战争的新武器,而50门火炮也足以使后来的查理七世在1449年占领了半个 意大利。
同一时期,法国军队也出现了火枪兵,与炮火轰击对方阵地相呼应,应用于野战上射击冲锋的敌人。火枪因射程远、穿甲性能高,使30年前还在法国耀武扬威的英国弓箭兵难以与之抗衡。从此时起,弓箭在各个国家开始被火枪淘汰。1550年左右,西欧弓箭兵已经全部绝迹,改用火枪。
但即使到了1750年,作战冲锋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挥舞马刀的骑兵和拿着长矛的步兵。美国独立战争最重要的决胜兵种也仍是拿着马刀冲锋的骑兵和拼刺刀、拼长矛的步兵:火枪、大炮只是远射武器且发射效率低下,无法有效阻止对方冲锋逼近,因此近战肉搏仍然是胜负的关键点,冷兵器仍然具有着卓越作用。
真正的改变出现在1800年左右,尽管1789年占领巴士底监狱的法国人手里都拿着长矛,但稍后而起的拿破仑战争中因为拿破仑对火炮配置的划时代革新和各国火枪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得步兵单纯用冷兵器冲锋已经是件伤亡惨重的事,因此长矛兵彻底为端着上有刺刀的火枪兵所取代。
不过骑兵因为冲锋速度快、马刀砍杀威力巨大,从此直到1900年仍然保持马刀+骏马的模式,如果硬要说与以前有不同,就是骑兵们都普遍配备了短柄火枪,不过主战武器仍然是马刀。导致冷兵器的最后一个兵种——骑兵也退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842年以后,机枪的不断革新从当初连发12发子弹变成了1880年代的无限制续弹,使冲锋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柴油机、石油能新动力的开发,使更高效高速并且可以配置机枪的摩托化部队成为战场新宠。终于在一战的战场上,骑兵被证明为过时兵种。至此,整个冷兵器时代终于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