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唇纸发明

唇纸发明

发布时间:2021-09-03 16:04:10

㈠ 怎样制作古代画唇用的唇纸(口红纸),制作方法越详细越好,重要的是求安全,有一定的护唇作用最好

1.摘取新鲜玫瑰花瓣,清洗干净,一片片摆开晾干水

拓展资料:

口红是所有唇部彩妆的总称。口红包括唇膏、唇棒、唇彩、唇釉等,能让唇部红润有光泽,达到滋润、保护嘴唇,增加面部美感及修正嘴唇轮廓有衬托作用的一种产品,是女性必备的美容化妆品之一,可显出女性之性感、妩媚。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其实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绝对环保无毒。在古代化妆品匮乏的情况下,爱美人士的化妆品还是花样繁多。口红纸就是个好的发明,一页红纸,双唇轻抿,即获朱唇一枚。

㈡ 造纸术,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大作用.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已用纸代简,蔡伦只是造纸术革新者.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早在蔡伦200年前的西汉初即已有用于书写的麻纸.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属.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x0d印刷术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溶,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间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㈢ 古代发明

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过去的光辉历史不等于现在的荣耀。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得以诞生,却突飞猛进,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从此,中国的科学发展基本上就一直落后与西方国家。以至于最后,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直接打到了中国。在清朝,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人都知四大发明,因此而津津乐道。但是,千百年已经过去,国人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值得夸耀的大发明呢?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改变人类历史的大发明却层出不穷,不计其数。例如:蒸汽机,电力,电灯,电脑,汽车, 飞机,互联网,等等。尤其是美国人和欧洲人改变世界的大发明真是数不胜数,大家是否看到他们因为自己国家的大发明而沾沾自喜,乐此不疲得到处宣扬呢?他们的大发明是不是也是同样的屈指可数,就这四个呢?了解自己国家过去的光辉历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着过去,就会导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国人的大发明不应该只有这四个,应该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增加才对。所以四大发明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四大古发明。

起源

尽管中华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四大发明的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学者,并在之后被中国人接受。
这些发明的重要性最早可能是由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他在1962年写到:“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使世界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变革,以至于没有任何帝国,教派,个人对人类事务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力。”培根是一个政治家和哲学家,而不是科学家或考古学家,因此,他可能并不清楚这些发明的来源,没有提及这些是古中国的发明,而认为是西方的产物。然而,他的作品确实展现出了这些科技对中世纪的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所指的四大发明最早是由19世纪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约瑟夫·爱德肯提出的。当爱德肯比较中国和日本时,提出学者们应当清楚日本没有像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那么重要的发明。这个发明清单被后来的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指南针在古代主要被堪舆家们用于相宅相墓,同时也被用于航海及其他。正是这后者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指南针才得以跻身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行列。我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朱彧1119年写的《萍洲可谈》,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表明在航海活动中,指南针普及得相当快。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指南针也叫罗盘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因此,介绍司南必须从磁石说起。
磁石通常称为“吸铁石”,它把许多铁屑紧紧吸在一起,就象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们称它为“慈石”。
磁石吸铁是因为每块磁石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正极,另一头叫负极。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大磁铁,地球的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地球的北极是负磁极,地球南极为正磁极。根据同性磁极相排斥,异性磁极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无论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它的正极总是指北,负极总是指南。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什么样子无法考证。《中国历史》课本插图——“司南”,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绘制的。这个模型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的汉代地盘实物制成的。地盘是青铜做成的,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证勺体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中心圆外围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二十四个方位。地盘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块的天然磁铁磨成的,磁铁的正极磨成司南的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时先把地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盘中间,用手拨动勺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这种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纪时仍在应用。
到了宋代,劳动人民掌握了制造人工磁体的技术,又制造了指南鱼。指南鱼是把薄钢片剪成鱼形,长二寸,宽五分,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鱼象船一样能浮在水面上。然后把鱼和天然磁铁放在一起,由于磁体的吸力,钢片受磁感应也具有磁性。这种人工传磁方法制成的指南鱼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鱼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别方向了。经过长期的改进,人们又把钢针在天然磁体上摩擦,钢针也有了磁性。这种经过人工传磁的钢针可以说是正式的指南针了。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缕悬法”就是在磁针中部涂上一些蜡,上面粘一根丝线,把丝线悬在木架上,针下安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钢针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钢针放在手指甲面上,轻轻转动,由于手指甲的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能发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边上,转动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样发生指南作用。沈括经过精密的观察实验,还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种发现在科学上叫磁偏角。而且指南针还能带给别人很好的辨别方向的用处.

火药
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火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魏国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发明人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明人。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印刷术是按照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主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 亦称“雕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刻版印刷的始创时间,现在众说纷纭,尚未定论。我认为它始创于东汉,发祥在洛阳,盛行于隋唐。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它全郑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张粘连起来而成一卷。卷首有释迦说法图,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为二亲敬造普施”题记。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发现。1907年为英国人斯坦因盗去,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

㈣ 日唇是古代发明的什么仪器

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中文名
日晷仪
外文名
sundial
简称
日晷
应用
计时
释义
观测日影计时仪器
释义
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1]
历史记载
日晷仪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原理
日晷名称是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因此,所谓日晷,就是白天通过测日影定时间的仪器。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1]
制作
材料
一张薄纸板、木板或纸板基座 ( 30厘米×15厘米)、 半圆规、磁性罗盘、透明胶条。
制作方法
用一张薄纸板可以剪成一个直角的三角形,作为一个指示针。但首先要知道,制作者所在地的纬度,这是一条想像的、环绕地球的圆线,纬度线与赤道平行。从赤道到地球的极分成若干个度数,赤道的度数是零度,北极是北纬90度,南极是南纬90度,可以在地球上找出你所在的纬度。美国约是在北纬30~50度;中国约是在北纬5~55度。假设所在的纬度是 40度,就是所做的三角形最长边(斜边)的角度。在直板上画一个15厘米长的基线,再画一个90度的角,沿这个角边线向上约长13厘米,从底线量出40度的角,并沿这个角画直线,完成了这个三角形。这条斜线长约20厘米,剪下这个三角形。画一个 30厘米×15 厘米的方块,再把这个方块的中间对折,使之成为两个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在这个长方形内画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半圆。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底座。用胶条把前面的三角形贴在这个底座上,三角形的底边就放在使长方形分成两个正方形的折线上,三角形40度角的斜边端点放在半圆的中心)。 一个罗盘针使太阳表成南北走向,使日光表站立的直角边向北,圆心向南,也可以使直角边向正北方向而不是磁极的北极。一般街道都是正南正北的,也可以在晚上借助北极星来确定正北。 日晷仪安置完毕后,在底盘上记下每小时的太阳阴影的位置。可以得到日晷仪开始的时间在半圆的开始处是 6点,在三角形的直角边处是12点,在半圆的另一端是下午6点。每一个小时间距是一样的。这样,在晴朗的天气,就可以用日晷仪来测时间。[2]

㈤ 口红是怎么发明的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约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人会专使用黑色、橘色、紫属红色的口红,男性也会使用;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注唇。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根据文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以口红抹粉来对抗死亡。中国古代妇女会将色素涂于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十八世纪美国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

㈥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又是怎么样发明的

纸的发明者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于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今天,我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对纸的使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难以预测。因此,蔡伦(还有四大发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发明者毕升)理应在为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据首席或近乎于首席的位置。

纸的发明过程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为生的。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借助竹器沥干丝缕也是此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造纸中抄纸的原型。我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1973年在甘肃金关出土,为西汉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㈦ 口红是哪国人发明的

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甚至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包括黑色、橘色、紫红色在内的口红。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第一支金属管口红是由美国康乃狄克州华特贝里的毛里斯李维和史柯维尔制造公司。

口红的流行,甚至产生了“口红效应”经济理论,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7)唇纸发明扩展阅读:

口红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维持口红形状的蜡质、润滑作用的油脂、让口红呈现不同颜色的着色剂以及提升使用感的香料。在选用口红时,一定要挑选有质量保证的口红。挑选时需要的注意事项有:

首先要仔细观察产品的化妆品生产三证(产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编号、生产许可证编号)是否齐全;

其次,查看该口红标识的化学成分,是否有自己的过敏成分存在;

再次,观察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的产品。

此外,选择适合自己肤质和唇形的口红,不一定要选贵的,但一定要用有质量保证的合格产品,避免购买地摊货或网上来源不明的假冒伪劣产品。

㈧ 口红怎么发明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约据史料内记载,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容、橘色、紫红色的口红,男性也会使用;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注唇。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根据文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以口红抹粉来对抗死亡。中国古代妇女会将色素涂于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十八世纪美国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

㈨ 中国四大发明是如何发明以及传播的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造纸应始于西汉,地下的考古材料证明了纸的发明应在西汉。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麻纸,质地粗糙,尚不便书写。1977年甘肃居延烽燧再次出土西汉的麻纸,色泽白净,薄而均匀,已可书写,经鉴定原料是大麻纤维。内蒙古额济纳河接着出土了的纸张,而且有残字六七行,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纸。考古材料告诉了我们纸的发明过程。蔡伦造纸首见于《东观汉记》,《东观汉记》的《蔡伦传》是东汉元嘉元年(151)曹寿和延笃所撰,距蔡伦之死仅30年,说蔡伦“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作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此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经蔡伦的总结经验,改良技术,造得更精美了。造纸术发明后,很快传向国外,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和西班牙等,至1690年荷兰人将造纸术传到美国的费城,19世纪初传到澳洲的墨尔本,至此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纸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贝叶和欧洲的羊皮,成为全世界的书写物,对世界的科学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代以后,造纸术有了新发展,西晋有藤纸,当时晋代会稽已有竹纸。隋代有士纸。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煮楮皮制纸,并记载了“染黄及治虫法”,开始使用以黄蘖染纸防串的技术。隋唐时期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唐代的名品有“宣纸”、“硬黄”,五代的名纸有“澄心堂纸”等等。唐代的造纸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有提高,生产出全国有名的十色笺、五色金花绫纸、深红小彩笺等。唐代许多纸本的绘画艺术珍品保存至今,它们是唐纸技术高超、质量优异的有力证明。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印刷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印刷术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追根溯源,它最老的前辈应该是印章,第二个前辈是石刻。图章和石刻为雕版印刷铺平了道路,到此时雕版印刷的诞生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雕版印刷是印章和石刻结合的产物,是两者取长补短的结果。印章刻的是阳文(字凸起来),便于印刷,缺点是面积太小;石刻刻的是阴文(字凹下去)不便印刷,但面积很大。人们自然地开始雕刻大面积的阳文木板,开始印刷历书、佛像、经书等。贞观十年(636)雕版印刷的《女则》一书,是目前为止所知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

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重要的突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沈括的《梦溪笔谈》卷18记载了这一发明:“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昇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十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干本,则极为神速。”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研究木活字印刷术取得了成功。王祯还制造了转轮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传入了近邻朝鲜、日本,而后传入西亚各国,接着又从西亚传入非洲,又传入了欧洲。1445年德国人戈登堡发明金属活字,接着活字印刷术传入了意大利、瑞士、捷克、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等。至1802年澳洲的悉尼出版了活字印刷书籍,活字印刷术传遍了全世界,它造福于人类的功绩是永垂史册的。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火药,而且最早解决了将火药应用于军事这一重要问题。火药的最初配方记于《道藏·诸家神品丹法》中,此书转载了唐初孙思邈的“伏硫磺法”巾,以二两硫磺、二两硝石,研成粉末,加入三个皂角,炒而起火。但火药的科学配方和大量应用于军事是在宋代。

宋代的火药武器已有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雳火球,就是用火药、瓷片、竹子等制成,燃放时声如霹雳。靖康元年(1126)李纲在抵御金人的汴京守卫战中,曾使用霹雳炮。宋代的火箭是燃烧性武器,也广泛用于战争。南宋的火枪盛行一时,又称梨花枪。宋代还出现了管形火器。绍兴二年(1132),陈规发明了用巨竹为枪简的管形火器,这种喷射火焰的突火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管形火器。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出现了在竹筒内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子窠”是瓷片、碎铁、石子之类,它开创了世界上管形火器使用弹丸的先河。

金军在与宋军的交战中,逐渐掌握了火药武器。大约13世纪初,金人制造了铁制外壳的爆炸性武器,这就是金人自制的“震天雷”,宋人称它“铁火炮”,还曾制造过“飞火枪”。

元代的重要创造是在宋、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宋人的突火枪,枪筒是竹制的,而元人发明了金属制的铜火铳,它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的金属管形火器。保存至今的元代金属管形火器,以元至顺三年(1332)的铜火铳为最早,它比欧洲最古老的火铳早500年,是世界火药武器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12世纪至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是中国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磁石的这种特性,被古人利用制成指南工具。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指向器是司南,早在称秦的典籍中对司南已有记载。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较低,磁性较弱。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制造了指南鱼和指南针,而指南针更为简便,更具实用价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后把它装置在方位盘上,就称为罗盘。

宋代人的制造指南鱼的方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它把铁片人工磁化并利用磁倾角作用,增大磁化程度,这说明了我国当时已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地球的磁倾角。这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在欧洲是由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磁石》一书中首先记载的,时间是公元1600年,比我国晚了500多年。

当时指南针的装置方法有四种,第一种装置方法是水浮,其缺点是“荡摇”。第二种装置方法是放在指爪上,第三种装置方法是放在碗唇上,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坚滑剔坠”,第四种装置方法是以蜡粘悬丝,这种方法为“最善”。特别强调用“新纩中独茧缕”,这种新纩的纤维弹性和韧性强而均匀,以芥子点蜡相粘不会产生扭转弹性,可以确保准确指极性。

指南针在公元11世纪时已是常用的定向仪器。指南针的最大用途,是用来导航。中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大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大约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㈩ 口红最早是谁发明的

约五千年前,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在古埃及,人们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唇膏,也包括男性。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由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的。中国古代的妇女们将色素涂在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就会自然地附在两唇上了。



1990年代出现咖啡色,黑色和蓝色的口红。

1990年代末期,维他命、香草、香料等材料被大量添加在口红里。

在德国巴戈利亚州一个山清水秀的叫威汉姆( Weilheim )的小镇,世界闻名的新天鹅堡就在附近,是度假,养生的好去处。这个镇上有个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公司。公司现在的继承人Peter Weckerle 先生创立化妆品机器制造公司已经有近50年历史了,他是欧美口红机器制造大亨。生产的德国机械出口到欧盟、巴西南美、美国等众多大国, 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唇膏都是用该家族企业的机器生产的。



阅读全文

与唇纸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