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指南针是谁发明的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目前传统的观点认为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 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但有学者认为"朝夕"除了东西方向外,还可解释为早晚朝见或君王早晚听政。《小雅·雨无正》:“邦君诸侯,莫肯朝夕。”郑玄笺:“王流在外,三公及诸随王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又如《周礼·夏官·道仆》:“掌驭象路以朝夕。”陆德明释文:“朝夕,直遥反。”孙诒让正义:“注云‘朝夕,朝朝莫夕’者,《乡饮酒义》云:‘朝不废朝,莫不废夕。’注云:‘朝夕,朝莫听事也。’”所以“端朝夕”就是端正或稳定朝纲,而不是定方向,此处司南解释成法律更合理 [1] 。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❷ 古琴是谁发明的
古籍记载有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其一伏羲造琴。传说是伏羲创造了瑟,也创造了琴。相传,伏羲制作古琴是为了修身理性,使万物生长,这也是普遍认可的古琴来源的一种说法。其二神农造琴。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
据史料的记载,尧舜时期就已经有古琴了,古曲《南风》据说就是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2)小雅发明扩展阅读:
琴的起源
1、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2、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
3、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
❸ 谁发明了古琴
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❹ 五星是谁发明的
五星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这五颗星最初分别叫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这也是古代对这五颗星的通常称法。把这五颗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颗行星而产生的。《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金星,古名明星、大嚣、太白。光色银白,亮度特别强。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来最亮的天体,最亮时比天狼星还要亮。金星于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木星,古名岁星或岁,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岁字即指岁星。古人把木星的周期与农事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木星和太阳活动周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岁星。并用岁星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水星,古名辰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中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火星,古名荧惑。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商,其日戊巳sì;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gǔi。
另外人们也常常以五星标准来评价事物,若获得五星,则是最高等级,比如五星饭店。
❺ 大雅和小雅的具体区别
1、描写的对象不同。《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内之功绩;《小雅》描述了容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
2、体裁不同:《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3、创作者和创作时间不同。《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小雅》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
(5)小雅发明扩展阅读:
《诗经·小雅》中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宴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泛指学识渊博的人。也可指高尚雅正。
❻ 形容科技发明的词语
形容科技的词语有:
1、日新月异[ rì xīn yuè yì ]
释义: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例:祖国的面貌~。
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例句:今的科技水平发展之快可谓日新月异。
2、一日千里[ yī rì qiān lǐ ]
释义:《史记·秦本纪》:“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
出处:《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例句: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工农业生产正~地向前发展。
3、蒸蒸日上[ 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
释义: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例:我们的祖国~。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调度有方;还怕不蒸蒸日上吗?”
例句: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生气勃勃,~。
4、如日方升[ rú rì fāng shēng ]
释义:像太阳刚刚升起来一样。比喻新生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例句:们青年一代~,有着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前途。
5、欣欣向荣 xīn xīn xiàng róng ]
释义:容草木长势繁盛。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 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例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❼ 十二生肖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十二生肖起源,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东汉哲学家王充。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做过许多的论证与推测,迄今尚无定论。有人持“外来说”,有人持“本土说”,随着睡虎地秦简等一批简牍的问世,“本土说”似更有说服力。至于十二生肖的根源在何处,有人说与天上的十二星宿有关,有人说与古人的动物崇拜有关,亦是众说纷纭。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卷三的《物势篇》中提到了十二生肖中除龙之外的十一个,这一篇主要说的是十二干支对应的十二生肖,及十二干支对应的五行,众所周知五行相生相克,因此十二生肖之间也有相生相克,这是后世颇为讲究的一种迷信,尤其婚姻之事必先看对方属相是否相宜。
不过王充却不以为然,对这一流行说法予以驳斥,可以举一个例子,子在五行中对应的是水,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是鼠,午在五行中对应的是火,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是马,“水胜火,鼠何不逐马”,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乃无根之谈。在《论衡》卷二十三《言毒篇》中,王衡提到了“辰为龙”,这样就把十二生肖凑齐了。
(7)小雅发明扩展阅读:
王充的《论衡》不是最早提到十二生肖的,但说明现行的十二生肖至少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学者们发现了比《论衡》更早的其他版本的十二生肖,不过这些版本的问世,却要比《论衡》晚了将近两千年之久。
上个世纪大批楚简、秦简、汉简重见于世,其中有些简牍提到了十二生肖,此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1975年,考古学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挖掘出了一批珍贵的简牍,这就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其中有一批“日书”,所谓“日书”就是老百姓从事婚丧嫁娶;
动土开耕等活动时选择日期的一种参考书,古人相信某事在某日某时进行是吉利的,而在其他时候进行则有凶险。在这批日书中,完整提到了与《论衡》不尽一致的十二生肖。
❽ 指南针是什么是候发明的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用司南确定准确的时间。这些说明司南在当时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北宋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出了指南针。以后,人们学会了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出了罗盘针。当时的罗盘还是水罗盘,即将磁针横贯着灯芯浮在水面上。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遍使用。至于旱罗盘,我国到了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时才出现。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❾ 泡菜的发明
世上有些发明,算不上伟大,也不显得如何重要,但因为切实有用,所以就一直流传下来,而且还被不断地加以发扬,至今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发明很能列举出不少,泡菜要算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泡菜的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证。不过最早关于泡菜的记载大概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诗经。小雅。信南山》第四章里有这样几句:“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大意是说,道路边种了瓜,把它剥了来做成泡菜献给皇祖。
由此可见泡菜的历史可算得上悠久了,而且在当时还用来作献给皇祖的祭品,远不像今天只是城里人大快朵颐之后可有可无的点缀。
泡菜的做法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泡菜坛,外加盐水和一些辅料如八角冰糖红糖即可。这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很容易找到,也许正因为如此,泡菜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吧。
泡菜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几乎任何菜蔬甚至包括一些水果皆可泡来食用,而且还可做出种种不同的风味来。一个小小的泡菜坛,还颇有点兼容并收,包罗万象的气概。从这一点来说,泡菜的发明者可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了,虽然他和许多民间的发明者一样早已湮没无闻。
在中国特别是四川的乡下,家家户户都是有几坛泡菜的,而且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做,有些人家的老盐水更是世代相传,有的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
乡下人喜欢做泡菜,除了泡菜的做法简单食用方便的原因外,更多的可能是由于贮藏条件的限制和经济上的因素。时令的新鲜菜蔬采摘下来,多半拿到集市上去卖了,留下来自己吃的又没有办法保鲜——以前不必说了,即便是现在,农村有冰箱的人家也还是少数,于是只好沿用老祖宗的办法把它装进泡菜坛里去。
这样说好像有点出于不得已的原因,不过也是实情。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乡下人不可能像城里人那样天天吃大鱼大肉,所以泡菜也就成了一日三餐的主要菜肴了。
而泡菜在四川又特别地广泛,这一方面与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就要归结于气候的影响。四川以盆地为主,天气潮湿,特别适宜于泡菜中乳酸菌的生存。
以前住在乡下的时候,每到瓜菜成熟的夏天,村里每户人家都要泡上两三坛菜。豇豆,茄子,辣椒,仔姜,黄瓜,这些都是上好的泡菜的原料。
因为舍不得吃新鲜的蔬菜,泡菜就在一日三餐中唱了主角。头年做的泡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夏天。泡菜虽只是小菜一碟不登大雅之堂,不过真要做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选料,盐水的调制,还是日常的护理都是很有讲究的,需得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泡菜来。
进城之后就很少吃到泡菜了,虽然也曾尝试着做,不过总做不好,买了超市里的来吃,那味道总觉得与乡下的泡菜相去甚远。前年母亲从乡下进城,带了些家里的老盐水来,亲自给我做了一坛。母亲说,新做的泡菜一定要加些老盐水,这样才有根,泡出来的菜才有味道。
泡菜虽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不过就像我们许多的其它发明一样早已漂洋过海在国外繁衍生息了,而且反过来还在它的发明地变得吃香起来。韩国泡菜即是一例。这些年韩国泡菜就像韩国的电视剧和音乐一样成了国内时尚追逐的东西。这虽是一件小事,不过也很发人思量,只是少有人注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