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学团校考试一般考哪些内容考的最难的是什么题目
一,身体
指的是外部条件,包括外观,包括身体状况,要求的功能和四肢不能有任何身体上的缺陷。电影演员塑造的人物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他们是靠人们的行为和身体动作来反映剧情的发展,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我们常说身体是表演艺术的基石。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理解高度,四肢,肩膀和候选人的臀部的比例,完全显示这样的表现车身线条,要求考生穿紧身或贴身内衣时,体检。当复试考生不化妆进入考场。考试时,考生必须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舞蹈表演,武术,体操等第一期。当物理考试,老师会检查考生的美丽和身体形态动作协调,学习能力,考生和身体肌肉的柔韧性,检查考生表现运动和身体的可塑性等等。老师还经常形成一个全面的期末考试。某种形式的即兴练习题,考察考生的物理和动态感。举例说明如下:研究
基本形式和基本条件:通过正常站立,下蹲,踢腿,腰,跳跃等,检查考生的正确,没有生理缺陷的基本形式,有基本的轻度和强度。
听音乐,或跑,或跳的伴奏。随着改革的步伐和需要的音乐,在相应的改变他们的移动速度节奏的律动。
一般造型练习:听击掌订单,使每一个镜头打了一个形状,然后立刻改变位置听到的掌声,反应要快,令行禁止,造型姿势不能重复也不能近似。
模仿动作练习:老师做上肢,下肢,头,腰和行动等单一或组合,考生应立即模仿。
练习:要求考生感受不同的音乐从旋律,节奏,并开始想象做即兴的动作练习,以测试考生的能力去感受,想象和实际表现能力和形式的基本素质。
两个,除了可见的身体动作语言
屏幕字符,以及收听该字符的语言和声音。这是表达和沟通的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电影,演员创造角色和声音图像高度必须团结作用,生活,艺术和运动图像完美。 - 首先,作为一个演员必须说好普通话,指北京语音的标准发音,然后根据在北方方言,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规范。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话,湘,赣,客家,福建北部,广东人。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极难纠正普通话,就很难成为一名演员。他们的表演,其他人配音的做法会损害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建立这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语言考试初试,考生通过编写一些诗歌,散文,小说,寓言或话剧,电影独白来表达自己,了解考生的声音,规范的语言程度,思路清晰理解作品的内容场景和人物情感的作品,表现力。
电影的对话,不同的生活语言,也是从戏剧系。因为“麦克风”和扬声器,揭示了演员的声音品质形象和人物情感的作用。朗诵避免大喊大叫,不要拿腔拿调,反对一切人为的,虚伪的姿态。从场景和人物,生活,自然,感人的规定----这是必要的,以显示除电影,以自己的语言
准备背诵,老师对考生的语言和声音的问题,也可能要添加尝试一些现场即兴的内容出题考察考生。
1发音练习:有些考生Z,C,S和ZH,CH,SH不分,或L和N不分,这个词是不正确或不圆腔。当场就一些相关的练习,如文章或绕口令老师,让考生朗读。
除了他们背诵准备好了,老师对考生的语言和声音,这个问题也可以尝试添加一些内容,即兴的称号考生当场验货。
Ⅱ 请问中国传媒电影学初试专业课参考书有哪些
初试推荐参考书 综合考试[艺术类]推荐参考书——
①《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定价66.3元
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 定价48元
③《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 定价34元
④《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教材 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45元
⑤《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教材 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45元
⑥《中外戏剧史》刘彦君 廖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⑦《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18元
⑧《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18元
9)《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艺术概论》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30元
1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8元 (建议和第10本结合着看)
1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33元
电影艺术基础推荐参考书——
共同部分参考书(各方向都要看的):
1)《中国电影百年图史》刘书亮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598元
2)《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游飞蔡卫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27.8元
3)《西方电影艺术史略》张专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16元
4)《当代电影理论文选》胡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49.8元
5)《当代电影》杂志
方向部分参考书(根据报考方向选择其一就可):
01方向电视艺术理论: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刘书亮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48元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潘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18元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胡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④《当代电影》杂志
02电影创作方向——
1)《电影电视导演术》刘书亮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刘书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28.8元
3)《影视剧作艺术》周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23元
4)《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罗伯特·麦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定价46元
03方向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
1)《演员的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演员创造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3)《表演学》贝拉 华夏出版社
04方向影视制片:
1)《财务管理学》荆新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管理学教程》周建临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营销管理》飞利浦科特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独立制片》格雷戈里·古德尔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二)复试指定参考书
“电影作品分析”参考书——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刘书亮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48元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潘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18元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胡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④《当代电影》杂志
“影视制片管理”参考书——
1)《独立制片》高福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电视剧制片管理》张明智等 电视剧制片人持证上岗培训教材
Ⅲ 王学明的学术论文
1、《表演基础教学元素训练初探》,《戏剧艺术》2001年第4期
2、《论演员的想象》,收入《缀华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5月
3、《如何准备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考试》,收入《艺术高考面对面》,知识出版社,2005年
4、《角色的基础就是规定情境的创造》,《戏剧艺术》2005年第6期
5、《想象——演员创造角色的灵动翅膀 》,《戏剧艺术》2013年第1期
Ⅳ 论文学中特定情境对艺术表现的作用
“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А.С.普希金曾经把戏剧作家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在假定情境中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认为,对演员的要求也完完全全是这个东西。对演员说来,情境是剧本中已经规定了的,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它称之为“规定情境”。他认为,演员创造角色所面对的“规定情境”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剧本的情节,剧本的事实、事件、和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我们演员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自己对它所作的补充,动作设计,演出,美术设计的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及其他在创作时演员要注意到的一切。”这里所涉及的几乎包容演员创造角色应该注意到的一切条件。演员创造角色的基本任务,就是搞清“规定情境”,对它进行判断,对人物进行“设身处境”的体验。通过有机的行动过程和动作体系,展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观众欣赏戏剧,也与情境有着密切关系。一出戏的演出过程中,演员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观众感受到人物所处的情境,通过自己对剧中人物“设身处境”的体验,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与人物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情境乃是观众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的媒介,又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审美判断的前提。
Ⅳ 请问要写篇<<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再创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的论文 该怎么写 有范文么
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既然是演员要“化身成角色”,因此,就必须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所以正确的认识与解决这一矛盾是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当然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他必然是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因此,演员的生活素养、思想养、艺术修养与专业技巧,对于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演员是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个文学形象是剧作家以文字和语言创造出来的。它是有它自身的客观标准的,即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或者说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演员的创造以规范。例如,无论谁去演林黛玉,虽然她只能是以自己的条件与修养去进行创造,但是她都要按照曹雪芹和改编者所塑造的林黛玉的文学形象为基础去进行创作,最终都要达到林黛玉这一形象的客观要求。这就决定了演员既是创作者,但又要受到他所创造的角色的形象要求的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演员的创作永远也不应该是自我表现,他总是在创造一个与自己不很相同,甚至是很不相同的另一个人物,一个特定的角色。既然演员的创作必须从自我出发,即根据自身的条件与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去创造角色,但是又必须要创造出一个与自己不很相同或者说是很不相同的人物形象,因此演员与角色之间就不可能不存在矛盾。 此外,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虽然与其它艺术创作一样是创作者与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演员是以其自身为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所以就有着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演员在其创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两个自我:即第一自我(演员)与第二自我(角色)。或 者说是演员在创作中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即演员在创作中既有着演员本人的创作生活与创作感受,如演员创作时的心境与在创作中对于自己创作的优劣的感觉;同时,还必须是过着角色的生活与感受其所扮演的人物的心理生活,也就是说他要生活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之中,并且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辩证统一,双重生活的协调与促进,也是演员所必须解决的矛盾。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只能是演员从自我出发,运用正确的创作方法,最终达到创造出特定的人物形象——角色的要求。由于演员在角色的创造中,只能是以其自身作为创作的材料与工具,所以他的角色的造,不论是与自己有多么不同的角色的创造,都必须是从自我出发。因为演员本人正是其角色创造的现实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角色的创造可言;但是,演员又不是角色,不论演员所要扮演的角色和演员本人何等相似,都绝不可能等同于演员本人。它都需要演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体验,抑制演员本人与角色相悖之处,发展其与角色相似之处,在可能的范围里改造自己以适应角色的要求,在表演时做到“此时、此刻、我就是”这样一种假定的状态,最终“化身成角色”。 在这个“化身”的过程中,演员当然是主导者,无论是分析、研究还是想象和体验,以及利用、抑制和改造自己以适应角色,直到最后去表演角色都必然是在演员的控制下进行的。完全的“忘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演员表演时即使是在最激情的瞬间,他也不可能完全地“忘我”。在舞台上表演时,他还一定会感觉到观众的反应;而在摄影机和摄像机前面,演员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出画等等。演员在创作中必然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于自己的表演的控制。因此,真正优秀的演员永远是在有意识地,或者是在意识的深层清醒地主宰着自己的创作。 但是,这是不是说演员的情感就不应该参予创作呢?或者是像表现派所主张的那样,在准备角色的阶段允许体验,而在演出时则把情感完全排除在外呢?这样做显然也是不正确的。既然角色是演员创造的最终目的,那么,对于角色的客观要求中就包括角色的情绪体验在内,角色的情绪体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角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演员不能创造出角色的情绪体验,就不能说他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创造。从另一方面来看,演员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内部和外部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如果非要在做出痛苦的表情时让自己的内心完全无动于衷,或者是在欢快的大笑时内心保持完全的平静,事实上都将是扼杀这种有机的联系。 正确的表演应该是:演员在创作中一方面始终是清醒地把握与控制着自己的人物的创造;另一方面则又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包括自己的情感的投入。他是在引导着自己进入角色,是运用自己的生活与艺术上的修养和利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来创造角色,在利用时既要发挥自己与角色相近之处,又要抑制其与角色相悖之处,一切都要经过提炼和加工,最终以角色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以“理想的范本”为归宿。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是由演员来统一,但是,最终应该是统一于演员所要扮演的角色。参考资料: http://www.star000.com/xuetang/13031.html
Ⅵ 请问大二学生想考研,考研学校推荐的参考书什么时候开始看呢电影学方面的专业哪些比较好
从你想考研的时候就开始看起。
电影艺术基础①《中国电影百年图史》
②《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③《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④《当代电影理论文选》
⑤《当代电影》杂志
01电影艺术史论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④《当代电影》杂志
02电影创作 ①《电影电视导演术》②《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剧作艺术》④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的原理》
03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 ①《演员的自我修养》②《演员创造角色》③《表演学》
04影视制片 ①《财务管理学》②《管理学教程》③《营销管理》④《独立制片》
以上是考研书目,实际是也是对CANDIDATE提出的学术基础要求,电影学考研准备其实不光是书的问题,而且是思路的问题,大概的思路就是
电影史,中国,西方
电影思想史,
电影影片分析,理论结合影片
导演人物研究,适合简答大题,
分时代研究,注意电影思潮
关于电影理论
大家会觉得奇怪,中国的电影史有,为什么电影理论又没有中国的呢,其实中国早期的电影理论解放前到也还领先,大家都不怎么样,国外的先锋超现实其实也不太考,真正的电影理论应该是60年代的新浪潮,2战后才是电影理论和流派的百花齐放,中国的17年电影,1949-1966,在干什么大家都知道,十年革命文化,也就是后来的朱大可,李陀等人,才真正的探究了下,与欧美第一符号学,精神分析,偷窥欲什么比起来,完全没有比。
所以就没有书,但不是不要学,《当代电影》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中国电影百年图史》,讲的就是这个,但怎么提炼,那就看自己的了。
理论是理论,更加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影片,结合自己国家的电影史,如谢晋,这么一个解放前的老战士,17年电影有他,十年文革拍样板戏有他,文革后伤痕电影有他,90年代拍河蟹电影鸦片战争有他,80年代初,谢晋模式的理论大讨论有他也有朱大可,怎么评价导演,怎么评价影片,怎么他的历史,怎么看他和他的电影模式,都是专业研究生必须有的素养。
《西方电影艺术史略》,怎么能不知道,拉康的镜像理论,怎么能不知道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符号学,还有意大利的现实主义,这都需要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或者你至少应该知道艺术的起源,要讲好莱坞的电影,至少希腊戏剧传统,真正悲剧啊!至少应当知道亚里士多德的POETRY讲的艺术的真谛是什么!这样才知道我们的电影为什么最后总要给个革命革命的尾巴,和正职领导老大警察要最后出来买单,而外国电影喜欢悲壮无结局的结束。因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杯具!
《当代电影》杂志,这本书是用来参加复试用的,去年复试前2天在南门出版社买了,看了看,原来很专业哦!写的影评分析,产业发展,电影从业人员口述史,都不错,学专业,还真要像这么写文章,评论。这样就把
电影思想史,电影影片分析,理论结合影片导演人物研究,适合简答大题,分时代研究,注意电影思潮------全都融合起来了。你拿书翻翻,就知道该学些什么了,
什么是应该有的基础了,
02电影创作 ①《电影电视导演术》②《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剧作艺术》④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的原理》
这个方向的书就更直白了,你怎么能不知道镜头的运动和声光色影的捕捉,怎么能不知道,
色温的高低也就是人情的冷暖??
讲了半天,理论又回到了《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棍》了, 电影最终还是讲故事,还是要注意情节,叙事,讲究作者电影,讲究电影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外在世界的投射,呵呵,又回到亚里士多德了。戏剧你喜欢吗!不喜欢,选这个专业就有难度了,没事你看看濮存昕老师的茶馆,那叫艺术家,你看看他演的电视剧,那叫艺术。但他的举手投足,眼神眼角谁来抓?摄影?错,导演叫抓的!这个方向其实最有可能当导演,09电影只有一个学04方向的,至少在课表里只一个,MFA我去偷听课,有很多,但还是不好意思。
喜欢电影戏剧,来北京吧,加入你怕被潜规则,就不要去北影,至少我面试的时候没有潜规则。北广有地铁站,
在北京有地铁站的大学,还有北京大学东门站,其余,有点远哦!这里离老舍茶馆很近,出门1号线,到王府井往前门走10分钟,总计30分钟吧,王府井大街书店什么书都有,
Ⅶ 影视戏剧表演的论文应如何去写
论文导读:
摘要:影视表演是由影视演员按照剧本中设定的各种角色,在摄像机镜头前表演剧本中情节的艺术;戏剧表演是指由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按照剧本去创造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表演艺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范畴,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有着共同的基本规律,两者都是由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都同样必须遵循三感、行动三要素、三位一体的表演规律。
关键词:影视表演;戏剧表演;镜头;舞台;时间
一、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共同性
(一)两种表演形式在角色准备与分析阶段的一致性
演员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角色即读剧本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编剧的创造,所以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都是在编剧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同样都是通过演员自身丰富生活素材来进行再创造,只有通过演员自身二度创造出来的角色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此期间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都必须进行剧本分析,其目的完全一致,即使演员获得对剧本和角色生活的实感;使演员真正地认识与理解剧本的思想内涵以及角色在全剧思想内涵表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使演员在创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揭示出剧本和任务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认识与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发现与感觉到演员自己和角色之间可以沟通的地方以及两者间存在的差距,并且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自身内部的条件克服和缩小与角色之间的差距。
无论是影视还是戏剧表演运用演员自身的修养和生活经验,为更好的表演和创作,都是以演员自身为基础出发,两种表演在演员的自我准备过程中都以生活作为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两种表演形式对于行动三要素的统一性
行动是表演的根本与核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表演是行动的艺术。”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对行动的组织都可以看出一个演员的技巧如何,即演员的心理行动、语言、和形体动作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但是不可能每一个角色都表现出一模一样的高兴、一模一样的愤怒、一模一样的悲哀、一模一样的快乐,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行动三要素是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的必修课之一,单调的行动线会让镜头前的演员显得单薄如纸;会让戏剧演员显得乏味枯燥没有色彩。
二、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在诠释角色时的差异
(一)影视表演要有镜头感,戏剧表演要有舞台感
影视表演的过程和戏剧的排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影视剧更追求真实,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影视剧的侧重点是突显剧情即事态的发展;戏剧追求的是强烈的内心情绪渗透和冲击,在现场的演出能够与台下的观众产生内心的共鸣,戏剧的侧重点是人物即角色因为事态的变化与发展。因为影视剧和戏剧所表达其作品内涵的方式与媒介都不相同所以演员在影视剧和戏剧中诠释角色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同样的剧本,对于演员的要求确实截然不同的,影视剧要求的是演员在诠释角色的时候要融入规定情境之中,哪怕成为情境的一部分,而戏剧演员则是生活在规定情境里面,他们的内心时刻与规定情境进行着互动。
(二)影视表演受科学技术制约较大,戏剧表演较小
影视剧追求的是真实的剧情重现,而戏剧追求的是内心的升华,一个是写实主义的油画一个是诗情画意的山水,因此在表演手法上运用的方式大不相同,影视演员只能间接的与观众进行交流,因此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必定是拍摄最为协调的一组镜头,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与处理,加上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故事情节的修饰,由于地形天气以及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影视表演受到的制约条件会非常大,影视剧的拍摄不是根据剧本规定的时间制定拍摄进度,而是根据场地租用的时间制定的拍摄进度,摄像机是高感光性设备,对光的敏感度非常之高,每一个镜头的衔接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调试,这对演员对于角色在剧情中的情感保持要求非常的高,而戏剧演出则不会出现此类问题,所有的设备和场地都在室内,都是完全可控的,甚至打雷下雨刮风闪电,这些天气条件对于影视剧的拍摄限制非常的大,例如一场万迎接黎明的戏,影视剧一定要等到一个导演和摄影师都认可的天气情况下才能进行拍摄,这对演员的制约会非常的大,可能在几天之前甚至几个月之前演员就完成了黑夜部分的拍摄,对角色感情上的衔接会非常的困难,而戏剧演员不会出现此类问题,在黑夜部分结束之后只需要打开一盏
因此,对于要求人、景、事三者十分协调融合的影视剧演员来说,在参演影视剧时收到技术条件的制约是非常大的,而对于突显人物和内心的戏剧表演来说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则相对要小。
三、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对角色塑造的异同及关系
(一)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建立角色基础信息时的共同性
演员对角色建立基础信息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都会在总导演的指导下,使自己内心的角色更加的鲜明、立体、外化、生动,即使角色从内心走出来。
在建立人物基础信息时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在接触到剧本的第一时间都是先了解剧情即了解规定情境,接下来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都必须认真的感受规定情境,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行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定情景中进行的,无伦是影视演员还是戏剧演员,只要想在剧中行动起来,既不能不研究和感受剧本为角色的行动提供的规定情境。接下来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要做的是,在规定情景中能够认真且自然的行动,当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最初在剧本中找行动时。都同样是以‘动词’来确定自己的行动的,例如:说服、指责、拉拢、请求、拒绝等等。
在对剧本分析的同时找到基本行动的根据也就找到了角色的基本信息,在确立角色基本信息的方式上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所运用的方式与技巧可以说是基本相同的。
(二)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在表现角色时的差异性
“舞台才是演员真正的生命,戏剧表演才是真正的表演。”这是莎剧王子奥利弗的名句。对于演员来说,戏剧表演的自由度要远远大于影视表演,在帷幕拉开的一瞬间起,是演员控制着整个舞台,戏剧演员就是自己的导演,戏剧演员可以直接的和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然而对于影视剧而言,演员面对的则是镜头,最后通过导演蒙太奇的处理和后期的加工才呈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在影视剧的制作过程中,决定权在导演手里而不是演员。在影视表演过程中,无论演员多么卖力,多么投入情感,在导演的眼里都只是剧情发展需要的元素之一,而戏剧表演中演员则是剧情发展和推进的最重要元素,没有之一。
在舞台上,戏剧演员的交流对象非常明确,而在影视剧的表演过程中演员的交流对象却十分模糊,可能是替身,可能是米博洛板,可能是一个拳头等等,因此在角色的表现上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的处理方式是绝对不同的。
Ⅷ 演员的生活积累对于创作角色的重要性
对于楼主的提问我替你做出肯定的回答:
演员的生活积累越丰富,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越是鲜明,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演员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从相关书中,图中,资料中)从生活汲取营养,如一个合格的演员他总是在留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当他接到一个角色之后,将就会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破碎的不连续的人物形体形象组织整理,剔除掉角色多余的人物形象,沉积下角色创作所需要的任务形象,譬如,我接到一个农民角色之后,我就会运用形象思维通看剧本,分析剧本的创作时间,创作目的,主题思想,该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剧中人物的关系,在剧中所起的作用,他的上场任务(影视更是如此),动作线.然后再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这样的人,如乡下老家里的亲戚,或是乡间的朋友,接着再是把这些符合于角色的东西记下来,这就是角色日记,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助理导演阐述并上交角色日记,不好用文字叙述的地方可以口述,助理导演在定期向导演汇报演员对角色把握的情况(上交角色日记),导演再把角色日记认真批示,好的贴近角色的地方加已肯定,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正,这样才能帮助演员由第一自我向第二自我逐渐的,正确的蜕变,最终塑造出正确的人物形象
捕捉生活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心像”(也有人称意像)的准确,汲取生活是创造鲜活的人物的根本
针对前者说的---"说是很重要,但我总感觉有故弄玄虚之嫌不见得一个有着多么丰富情感经历的人就能把某一个角色演绎的多好"这只是因为你没有正确的理解观察生活的必要性和目的性,这是每个表演初学者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你多抽出时间,阅读一下<<焦菊饮导演戏剧论文集>>,<<演员自我修养>>,这样便可以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