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利先发明还是蒸汽机先发明
当然是水利先于蒸汽机。中国先人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使用水力的机械。下图是西汉时期的水碓模型——
2. 水力发电是谁发明的
利用水力发电与水力发电不同,前者必须将发电机安装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专,也就是水流落差大的地方。这属样,就必须在山中河川的上游发电,然后再输送到远方的城市。
为了远距离输送电,就要架设很长的输电线。但是,在输电线中通过很强的电流时,电线就要发热,这样,好不容易发出的电能在送向远方的途中,却因为电线发热而损耗掉了。
为了减少电能在长距离输送中的发热损耗,可以采用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电压的截面积,即将电线加粗,减小电阻;二是提高电压而减小电流。
前一个措施因需要大量的金属导线,而且架设很粗的导线有很多困难,因而很难得到采用。比较起来,还是后一个措施有实用价值。然而,对于当时使用的直流电来说,使其电压提高或降低都是难以实现的。于是,人们只得开始考虑利用电压很容易改变的交流电。
看来,将直流发电机改为交流电发电机比较容易,主要是取掉整流子就行了。所以,西门子公司的阿特涅便于1873 年发明了交流发电机。此后,对交流发电机的研究工作便盛行起来,从而使这种发电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战国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元明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朝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3)水利新发明扩展阅读:
“治国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堤坝设防标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4. 雨水收集技术和古人的水利发明读后感怎么写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水及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强化雨水入渗,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甚至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可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总之,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组合,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则雨水利用会产生广泛的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1、雨水的初期弃流
雨水的收集再利用要满足相应的杂用水水质要求,因此,雨水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雨水收集利用的难易情况。雨水径流流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和非连续性。一般认为中期和后期的雨水水质较好,但初期雨水的水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普遍较差且变化较大。因此为了降低雨水回用的处理难度,通常在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中都采取初期雨水弃流。
(1)初期雨水弃流量
初期雨水弃流量应按照当地实测收集雨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确定,当无资料时,遵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可采用2~3mm径流深度作为屋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5~7mm,作为地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
初期雨水弃流量按下式计算
W1=10X8XF
式中W1-设计初期雨水弃流量:
5-初期雨水弃流深度,mm,水面集雨取0;F-集雨面积,m²。
对于特定的生态区域,弃流量取值还需要综合雨水水质、用水量和雨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判定。
同时上述规范还规定“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绿化屋面除外,土壤入渗系统宜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间隔日以内的降雨不宜弃流”。
5. 中国古代水利方面的重要创造发明
我国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如就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而言,其中尤以下列三项:
一、连通二江的广西灵渠
二、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三、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最称伟构,举世推崇,不仅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即在世界水利史上亦属罕见。这3项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先后经历了二千年以上的拓建与经营,工程浩大,人力开凿,历千百年而不衰,迄今仍有灌田、水运、及调 洪济水之利,诚古今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
6. 水利汉朝发明时间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水官管理关中水利。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内史倪宽凿开六辅渠,以溉郑国渠傍高仰之田。(《汉书·沟恤志》第九)
又倪宽"定水令,以广溉田"。为史载最早的用水法规。
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开渠引泾,首起谷口,尾入烁阳,长二百余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日:白渠。此后白渠与郑国渠齐名,通称郑白渠。(《汉书·沟恤志》第九)
武帝时,修成国渠。自眉县引渭水东北流,穿漆水河,至兴平境入蒙笼渠(今胭脂河故道)。《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
灵帝光和五年(182),京兆尹樊陵主持开修樊惠渠,于阳陵(秦都以东)引泾灌田。
7. 中国现在的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成就
小浪底、万家寨等“九五”重点水利工程大部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开始发挥效益;百色、尼尔基等“十五”重点工程建设正式开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一颗颗明珠正闪耀在江河间。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曹妃甸填海工业园工程(包含中石化、首钢等北京大数的中企投资迁移等项目,曹妃甸工业园建成后,这个地方将成为一个新兴城市)。
3、四川地区震后水利工程(很多可研性报告还在水利部待批)。
4、城乡水利工程建设(2010年国家会加大对城乡用水工程建设的投资,具体请关注水利部及农业部等网站信息。)其他项目涉及到地域及区域性的,不做太多介绍;如有想法可到水利部官方网站获取信息,或者在其领导的报告及文件中获取。
(7)水利新发明扩展阅读:
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 提水工程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引水工程中提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
调水工程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蓄、引、提工程中均不包括调水工程的配套工程。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
8. 汉朝的发明和水利方面的成就,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汉代的发明知道的有:
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还有指南针,(汉回前的指南车基本上是靠在车前答的杆子的日照影子指南的。),刘安发现了豆腐的做法。瓷器的制作方法也在东汉比较成熟了。
水利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水官管理关中水利。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内史倪宽凿开六辅渠,以溉郑国渠傍高仰之田。(《汉书·沟恤志》第九)
又倪宽"定水令,以广溉田"。为史载最早的用水法规。
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开渠引泾,首起谷口,尾入烁阳,长二百余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日:白渠。此后白渠与郑国渠齐名,通称郑白渠。(《汉书·沟恤志》第九)
武帝时,修成国渠。自眉县引渭水东北流,穿漆水河,至兴平境入蒙笼渠(今胭脂河故道)。《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
灵帝光和五年(182),京兆尹樊陵主持开修樊惠渠,于阳陵(秦都以东)引泾灌田。
9. 杜诗除了在水利方面作出成绩外还有何重发明这一发明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杜诗还创造了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从而使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为当时中国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
10. 请问21世纪个人在中国获得水利工程专业发明专利谁最多
黄万里(1911年8月20日—2001年8月27日),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第三子,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曾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为右派。黄万里一生主要反对过两项水利工程,一是三门峡工程,另外是三峡工程。2001年8月27日病逝于北京。
王浩,男,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
1978年王浩进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1987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系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生;1991年博士毕业后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担任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教授级高工;2001年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任期至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