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他们创造了美国epub

他们创造了美国epub

发布时间:2021-09-03 00:59:47

Ⅰ 用swot分析法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内部审计值得借鉴
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内部审计
GE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产业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公司。该公司有12大类产品和服务项目,包括家用电器、广播设备、航空机械、科技新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等。

(一)GE内部审计目标与内容

GE为其公司审计署规定了即使在美国公司中也可以说是标新立异的工作目标:超越账本、深入业务。这一措施的运用使得他们在检查和改善下属单位的经营状况、保证投资效果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方面开创了极为成功的范例。

GE的内部审计包括两类:首先是下属企业财务部门自己的审计,重点审查其自身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总公司的规定;其次是总公司一级的审计。最能代表GE特色的是其公司审计署的审计。

(二)GE内部审计的特色

GE认为,要做好审计工作,有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必须解决,一个是共同接受的会计标准和原则,另一个是双重报告系统。

总公司财务部保存有一套国家出版的会计标准和原则,每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就是坚持贯彻这些原则。公司的财务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会计结构,各个企业围绕此结构运行。此结构有助于坚持共同的会计标准和原则,审计主要监督的就是各下属企业是否认真遵守了这些标准和原则。

处理审计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双重报告原则。每个产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既要向本企业的负责人报告,还直接向总公司的财务副总裁报告。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首先从查账入手,但决不止步于单纯查账,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可能有问题的业务,包括业务流程和有关策略、措施,意在从中发现经营效果、公司内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有无可以改进之处。他们对于风险大、一般利益也大的方面尤其注意。因为人们习惯于在风险面前明哲保身,往往出现低效率、浪费、不求进取等种种弊端。而这些领域又恰好是审计人员应当关注的重点。

(三)GE内部审计的人员结构

GE内部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工作过几年的年轻人,其中大约80%的人是有财会方面的学历;15%的人有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5%的人是搞信息处理的。公司每年从几百个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几十名进入审计署,同时从审计署中输送同样数量的人去充实GE各业务集团的管理干部队伍。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各级管理干部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有审计工作经历,整个GE中级以上财会管理人员中有60~70%是由公司审计署输送的。每年离开审计署的人员中约有40%可以直接提升为中级以上管理人员。

(四)GE内部审计工作过程

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审计小组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和研究情况,倾听其他有经验成员的各种想法和建议,他们形象地把这种调查研究称之为对自己大脑的一次知识和概念的“轰炸”,此之后才确定本次审计的目标。

在审计中,审计小组对整个审计工作负有全权,召开调查会、进行个别谈话、收集情况和资料等活动都由他们自主安排。在这之后是分析情况、理清头绪,衡量各种问题间的相互影响。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他们可以做他们认为需要做的任何工作,目的只有一个: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即便找到了解决办法,事情也远未结束。实施方案的具体建议一般由审计小组提出,而且他们总是要把新方案变成一种日常工作,具体落实后才肯罢手,以便在他们离开后能够坚持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小组要与被审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打无数次交道。

总起来说,GE公司内部审计已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审计概念了(一般人可能认为审计往往带有事后性质,而且也只是财务性质的),它成了GE对下属企业进行强有力控制的最有效工具,也是GE对其下属企业所有权的具体体现和保证。

二、GE内部审计特点分析

1、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GE总公司的“第三把手”报告,增加了内部审计机构意见的分量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自己也觉得“说话的声音格外响”,审计工作也往往因此更能得到被审计部门领导的积极配合。

2、内部审计人员的选用严格、组成结构合理。GE 选用内部审计人员时,并不过多考虑审计人员原先所学的专业,而注重人的素质和才能。他们要求每个新人能给审计部门带来他人所没有的或无法做到的新贡献、新思想。进入审计署的人员有着各种各样的学历背景,而且见解往往与众不同。不同的经历和见解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有幸入选的审计人员大多能保持这一机构传统的献身精神。他们工作专注,有极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知疲倦。

3、在审计工作安排上独具匠心。平均每三个月,审计人员便接受一项新使命,每次都是不同的审计对象,不同的组成人员,不同类型的业务问题。审计人员互相吸收营养,往往在对比中就能发现问题。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自然又会将其他审计对象的好经验融入方案,无形中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GE的这些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奇怪,但内部审计的内容被他们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并由此获益。GE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再大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就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三、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借鉴GE内部审计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能,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实现:

1、加强独立性。领导者要在组织上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更要创造条件引进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为内部审计发挥管理和控制风险职能打好组织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吸收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论,注重提高专业素质,探索风险管理审计,强化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职能。

2、严格实行审计回避制度。内部审计人员不直接参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被审计单位有亲属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的,要主动地回避。

3、有预防性。现代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严密的、完善的控制系统,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畅通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着重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严密性、完善性,管理规章制度科学性、完整性,方法措施适应性、有效性。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漏洞,及早提醒经营管理者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起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注重效益性。内部审计要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重点,一方面开展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估、经营风险预测审计和生产技术工艺审计,为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开展成本费用和内控制度审计,为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减少损失贡献力量。

5、定位于“服务”。内部审计由过去查错防弊到现在主要从事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由检查营私舞弊风险到评估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由过去的“警察”形象转变为“顾问”,重点是为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服务。其目的是协助管理者顺利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实现经营目标。

6、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新方法、采用新技术。 内审工作在企业经营环境和生存发展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也要在不断变化中发展。在观念上,把审计对象看作是服务对象;在方法上,比较广泛应用复杂风险评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在环节上,主要精力放在计划和决策阶段,及早确认风险;在目标上,更注重寻求避免或减少风险的方法和途径;在技术上,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工具,如计算机审计;在素质上,既要求具有高等教育专业水平和具有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又要求取得审计专业任职资格,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

7、内审工作应不断地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预防性审计发展,注重趋势和风险分析。

Ⅱ ★想详细了解美国对世界科技的贡献,谢谢!

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1、主导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性充分发展的世纪。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未来世界各国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包括军事实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竞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正源于其背后有着强大的科技实力。纵观本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所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我们会看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领导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潮流。

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是大体结束于1930年的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科学革命。这场革命最伟大的成就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创立。这一期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从而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之间的普遍性规律,并为高能物理、天体物理、放射物理等一批新兴基础科学以及航天技术、核能应用等一批高技术的诞生开辟了道路。普郎克、薛定谔、波尔等人创立的量子理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物质运动及相互作用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不仅成为结构化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生物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微电子、光电子、激光、新材料、原子核等技术及其产业的问世打开了大门。

50年代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引发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后,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这就是发生于二战后期到60年代的第二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此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从而带来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电子计算工业、生物工程等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因而人们又将这场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称为科技革命或产业革命[10]。

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始于70、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是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而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或新产业革命,如今这一新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围绕信息的获取、储存、传递和处理等组成的技术综合体。它包括微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自动化、光导和光电子等一系列技术。微电子技术作为新兴基础技术,将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从而导致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难怪有人说继发明语言、文字和印刷术之后,计算机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信息大爆炸[11]。当今社会,人类获得所需的各种信息都是依靠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通信设施来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当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都导致了一场新的经济高增长,甚至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而美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无不得益于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一贯重视科学技术事业

美国之所以成为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浪潮前头的国家,绝非一日之功。应该说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科技事业就一直持续发展。美国的开国元勋们非常重视科技,在第一部美国宪法中就提出教育与科学事业不受任何干预独立发展。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认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采取了许多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在当时国力条件下,主要是学习和引进欧洲技术以改变落后的殖民地经济。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寻求科技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在电力工业技术等一些重要的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造就了爱迪生这样的杰出代表。油田的发现和内燃机传入美国并普遍使用,使得包括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产业革命迅速全面发展。

19世纪的中期,各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已在美国蓬勃开展。1867年,美国建成了国家科学院。同时,许多私人企业也视科学技术为工业发展的基础,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与实验室。到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建立了全国研究委员会等科研管理机构,开始协调全国的科技工作,还投资兴办国家实验室,于是有利地推动了物理学、医学、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促进了政府与科技教育的结合。早在二战前,一个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多元分散的科研体系就已经在美国建立起来了。

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人从原子能的研究到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从雷达的研究到欧洲战场上发挥威力看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于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注重基础研究。1950年成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用来协助基础研究,为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和医学领域内基础研究提供经费。40年代成立的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卫生研究院也都是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的政府机构。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还与大学合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中心,美国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都是在这些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完成的[12]。

1957年,前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使一直认为是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第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感到耻辱,受到刺激,美国政府认识到了应用与开发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而基础研究又是经济发展的源推动力。因此改变了科技战略,确定了基础研究作为国家最根本资源的地位。美国联邦政府首先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科研经费连年增长,强有力地推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促使美国政府加速科技发展。其主要措施不仅是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还增加了国防科技开支,更增加了基础教育的经费。一系列的措施使美鲈诨?±砺鄯矫婊竦昧酥卮笸黄疲?群蟠戳⒘丝刂坡邸⑿畔⒙邸⒘W游锢怼⒃?雍宋锢怼⑾赴??镅А⒁糯?У妊?担?庑┗?±砺垩芯可系耐黄剖姑拦?蒲а芯恐两袢源τ谑澜缌煜鹊匚弧?蒲Ъ际醯姆⒄垢?拦??戳司薮蟮木?眯б妫?诙嗟目蒲Ъ际跬黄疲??戳似捣钡拇葱虏?贰6??兰褪澜缟细鞴?懒⑼瓿傻?9项重大发明中,美国就占有19项。二战后全世界的110项重大创新成果中,美国就占有74项。

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科技的战略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美国无论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00年美国人均收入超过了欧洲各国,迈入了富裕国的行列。1910-1940年,随着工业的现代化,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早在20世纪末,美国农民平均可耕地1800-2400亩,而中国目前每个农民平均只可以耕地几十亩。1929-1941年,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8%;到了80年代,美国的科技贡献率高达80%。无论是历史同期还是现在,美国的科技贡献率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12]。

科技对经济作用的另一方面就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跃为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随着大机器的使用和流水线操作,工业人口又转入第三产业。今天,美国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73%,是世界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国家。同时,产业结构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由于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医药工业等。高技术部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在高技术的各个领域一直都占据领先地位,它已经把美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1991年4月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确定美国将发展22项“关键技术”。美国于1993年11月,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地在白宫内设立了以国家领导人为首的国家科技委员会,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三足鼎立。同年美国政府确定将科教工作重点从军用转向民用或军民共用,大力发展以“信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到本世纪末,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信息工业已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它是推动美国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动力。在过去的5年里,信息技术行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是美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美国经济增长的25%归功于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电信业的发展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没有高技术产业,就没有今天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强劲有力,完全得益于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在美国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9,10]。

3、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研究与开发(R&D)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和产出就是当今国际上评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从国际经验看,凡是科技领先或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科技投入的绝对量或相对量都居领先地位。从科研活动的基础上看,美国对科技投入一直很重视,二战后科技投入在迅速增加,194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开支还不到美国政府预算支出的1%,1963年已超过总预算的10%,1965年达到12.6%。今天,无论从总量上说,还是从相对量上说,美国的科研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96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总额为1846.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21.2%,而中国只有39.3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17位。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最新统计显示,美国1998年投入研究与开发(R&D)的经费,总计达2,206亿美元,比1997年实质增加5.3%,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则为2.61%,高于1997年的2.54%与1996年的2.57%,是自1992年的2.64%之后,创下了六年来最高水平,依然蝉联世界之冠。[14-16]

从基础、应用、开发三类研究费用的比例中也可以看出美国科技政策的改变。1953年,美国这三类研究费用的比例为9:25:65;1977年为12.7:22.05:65.19;1981年为13:22:65。此比例从80年代之今一直保持在15:25:60左右,可见,基础研究费用比率一直在上升。1997年,美国研究开发的支出达2,057亿美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为312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2.8%。美国去年投入研发的总经费其中344亿美元是投入基础研究,498亿美元是投入应用研究,其余1,364亿美元则是投入开发,基础、应用、开发三类研究费用的比例为16:23:61。在今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研究经费又比去年增加了8%。雄厚的资金力量和庞大的研究规模使美国众多的基础学科领域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如物理、航天、天文等[15-17]。

美国企业投资研究开发可谓历史悠久,许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进行新产品实验或新工艺的研究,这是直接依附市场的科研,对经济的推动更直接、更现实。1996年,美国企业直接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支出额为1,342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34%,而中国只有24.93亿美元。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提高了美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正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上升。进入知识经济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龙头。1997年美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总额的60%,增长率为5%,在国际市场中有重要地位的300家美国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企业开发总经费的88.3%[15,16,18]。

风险投资事业在资金投入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目前风险投资机构有3,000多家,风险投资金额达1,4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银行的储蓄总额。1999年第二季度新兴公司所获得的风险资本投资达到了创记录的77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刚刚打破的43亿美元的记录高出近一倍。上半年风险资本投资总额12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第二季度获得风险本投资的公司的数量比去年同期的763家上升了30%,达992家,平均投资规模也比去年同期的490万美元上涨了57%,达740万美元。风险资本投资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技术进步已获得更快发展,更多的投资资金将最终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据悉,新兴互联网企业第二季度获得38亿美元风险资金,约占风险资金总数的一半,技术公司总体上在第二季度获得69亿美元,占总发布资金的90%[19]。

隹蒲型度氲娜肆?纯矗?拦?耐度胍埠芨摺?993年,美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总人数为96.27万,每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74.3人;而中国1997年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总人数为58.87万;每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8.4人。1991年,美国企业界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占从事研究与开发总人数的比例为80.8%;而1997年,中国企业界从事研究与开发人数的这一比例才为35.2%。美国研究和开发的人员人均研究费用居世界最高水平,1993年已高达17.15万美元/人年;而1997年,中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每年人均研究费用约为8.1万元人民币,与美国存在十分大的差距[10,15,16,18]。

4、良好的科学技术发展氛围

美国在经济方面的领先地位,仰仗于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而这又离不开美国有着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从银行自动提款机到超级市场的扫描器,科技已经几乎深入美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帮助推动美国经济获得持续八年的增长。美国企业对高科技的不懈投资,加上因此创造的就业机会,使高科技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分量日益加重。科技特别是电脑科技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和公司盈余的增长作出了贡献。最新估计指出,核心的电脑和通讯科技业目前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毛额的6.5%至7.5%,并超过汽车制造、服务业和营建业,成为仅次于健保服务的第二大产业。

据联邦政府的统计,九十年代美国企业约一半的商用设备支出都投到了信息科技领域,而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与电脑和通讯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则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美国信息科技协会估计,美国企业对信息和通讯科技的支出已经从1992年的4,520亿美元增长到了1997年的6,430亿美元。在过去八年间,光学校和家庭用的个人电脑数量就增加了一倍。美国副总统高尔说:新的信息数字科技正在改变美国人工作、生活、沟通与娱乐的方式[20,21]。

美国政府和各类科学技术机构均设有各种奖项,如各类美国总统奖和名目繁多的学会协会奖,用于表彰鼓励为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众多,也为美国注入了良好的科技氛围。1950-1997年,全球诺贝尔奖(限于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和经济学)得主共334人,其中美国人超过一半,共184人,远远超过处于第2位共47人的英国[12]。

5、特别注重科技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进入知识经济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龙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十分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之优势。在美国扬名世界的贝尔试验室里聚集了5万名科学家,正是这些科学家为他们的公司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英特尔(Intel)公司从成立的1968年到1994年,其营业收入就增长了1,000多倍。

据统计,在美国的硅谷里,集中了7,0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的总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就有20家在这里安营扎寨,如电脑公司惠普,软件公司微软,芯片公司英特尔等。硅谷的辉煌不在于它生产了芯片、电脑、软件等,而重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并由这些人建立了创新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派热气腾腾的创新社会环境。正因为有了这样特殊的环境,又不断地培育出一批批创新力更强的人。创新成为这里永恒的主题[20]。

授予专利的数目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从1885年开始,美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目达3,000件以上,19世纪90年代,专利累计共约21万件。今天,美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991-1995年间,授予国民专利的数目以年平均2.15%的速度增长。1995年,美国对国民授予专利的数目为64,509件。1995年,美国国民在国外获得的专利项数为109,146,比第二位的日本多28,241项,而中国只有213项。美国平均每10万居民中持有的有效专利项数为422,而中国只有2项[12]。

美国政府早就认识到新兴小企业是一支有力的科技创新生力军,为了增加小企业对科技创新和解决就业的贡献,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科技投资法案。自1958年至1969年间,联邦政府对科技新创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就有300亿美元之多。比同期的民间投资大三倍。今日美国的几家成名的大科技公司,如苹果计算机(AppleComputer),康柏(Compaq),英特尔(Intel)等在初创期间都是靠政府创设的科技投资基金成长起来的。经过二十年的实践,美国国会发现政府花在小企业上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效果比在大企业、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要好得多,无论在创新程度、研究进度及商品化率等方面均收效显著,尤其在国家国防技术向民用转移方面做的更为出色。所有在1982年后,国会又连续通过了三个与小企业创新研究与发展相关的法案,政府在这些法案框架中运作,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和[先进技术计划(ATP)],使美国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从80年代初IBM个人计算机诞生开始至现在,美国在计算机产业小企业的推动下,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近年来连续高速地增长。据报道,目前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有37%来自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并为全国劳工市场提供接近50%的工作机会,而且,新的工作机会亦有接近三分之二是由小型企业创造[22]。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大部分的新产品和新主意都出自小型企业。

1990年,美国商务部开始实施了一个称为[先进技术计划(ATP)]的科技创新体系。它是政府与私人企业间的一种独特的合作形式,目的在于推动和促使企业对风险很大的高新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以便提高美国产品的质量,增强美国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对先进技术计划(ATP)的评估。评估报告认为,实施先进技术计划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对这一规划的投入。评估报告说,如果没有这个科技创新计划,美国的许多产业如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产业、制造业、软件业都难以达到今天的技术水平。如在先进技术计划的支持下,由一些中小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整套监测和控制汽车车身制造过程的技术,已经在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设在北美的一半以上工厂里得到应用。到2000年这项技术将得到充分使用,这将使美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汽车制造业每年的生产成本下降6,500万到1.6亿美元。而由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所开发的一项加工大型半导体晶片的新技术,已使美国成为世界市场上第一个能加工新一代300毫米直径的半导体晶片的国家[23]。

美国政府早就认识到高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历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发展高技术产业。1993年,克林顿提出“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发电机,科学为发电机加油”的口号,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1996年7月,美国国际科教委员会发表[利国的技术]报告[24],提出:“进入21世纪,我们把握技术领导地位的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的富强、安全和全球影响力,并因此决定着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Ⅲ 翻译句子:1.美国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1.美国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The main purpose of American ecation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to unearth their creativity.
2,我总结了造成专拖延现象的属三点原因
I have summarized the thre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delay.

这个翻译是语法正确的
希望帮到了你,若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及时采纳,谢谢。

Ⅳ 美国超人这个电影人物是那一年诞生的

“超人”

穿着蓝色紧身衣的虚构超级英雄“超人”(Superman),已经成为代表美国重要文化的符号,它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动画人物之一。但是,说到“超人”系列故事的创作灵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悲剧。

一场入室抢劫案催生“超人”?

“超人”系列故事是由杰瑞·西格尔和乔·舒斯特创作出来的,就在故事诞生前一个多月,杰瑞·西格尔的父亲不幸身亡。

1932年6月2日晚,杰瑞·西格尔的父亲米切尔在自己的二手服装商店被杀,凶手是一伙入室抢劫犯。当警方接到报案赶到现场时,这位60岁的老人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然而不知为什么,米切尔的家人和验尸官一致声称,米切尔死于心脏病。但据警方透露,案发时有人曾听到枪声。直到现在,这位老人的死还是一个谜。

突然失去父亲让年仅17岁的杰瑞一度崩溃,但是仅仅6周后,“超人”的故事便诞生。难道说是父亲的死催生他创造出一个刀枪不入的大英雄?

六周完成故事创作

近日,美国畅销书作者布莱德·梅尔乐在新作《谎言》中透露,米切尔遇害与“超人”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梅尔乐说:“杰瑞·西格尔一生中接受了无数次采访,但他从来没有提过父亲是死于抢劫案一事。父亲遭遇不幸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奈让他想象出一个可以保护好人的刀枪不入的大英雄。”

虽然超人形象到1938年才被搬上漫画书封面,从创造出来到为公众所知经历了整整六年,但杰瑞和同伴仅仅在父亲遇害6周后就完成了“超人帝国”故事的创作。

真相可能永远是个谜

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杰勒德·琼斯也对“超人”故事的起源非常感兴趣。早在2004年他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杰瑞·西格尔的父亲死于抢劫一事,并称这件事对杰瑞产生了极大影响。

然而,创造“超人”的两位作者已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去世,上述说法已永远无法得到他们的亲口证实,因此,“超人”的创作初衷可能永远是个谜。(汝智)

Ⅳ 美国有没有类似百度贴吧之类的网络社区

美国有有类似于网络贴吧的网站,它就是全美最大论坛——被某些用户称为“互联网首页”的 Reddit。

Reddit是个社交新闻站点,其拥有者是Condé Nast Digital公司(Advance Magazine Publishers Inc的子公司)。用户(也叫redditors)能够浏览并且可以提交因特网上内容的链接或发布自己的原创或有关用户提交文本的帖子。其他的用户可对发布的链接进行高分或低分的投票,得分突出的链接会被放到首页。另外,用户可对发布的链接进行评论以及回复其他评论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在线社区。Reddit用户可以创造他们自己的论题部分,对发布链接和评论的人来说,既像Reddit用户提交的非正式的,也像社团的正式的。

这个网站有供用户讨论所提交的东西并且对他人的评论支持或反对投票的讨论区。当以一条评论被投足够数量的反对票后,就默认不显示。默认的偏好截止评论其价值是- 4或更少,这就意味着他们收到的负面选票比收到的积极选票至少多五票。设置默认的评论的分选,用这种方法,所谓“最好的言论都显示在顶部(所定义的算法reddit有一个更好的正负面影响,但仍比选票总数)。用户被授予了期权来改变这种在他们的偏爱,以及对每个单独的评论页。提交的出现在头版是由年龄的提交、积极,消极反馈比和总票数。

所有 Reddit 上面的版面,就跟网络贴吧当中的某一个“吧”一样,都是由某个随意键入的关键字而生成的讨论区。这些论坛都是公开招募版主,任何人都可以来申请。而对某一特定话题感兴趣的人,就利用这个特性聚集于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区文化。贴吧和 Reddit 各自都不具备一个统一的调性,一个吧可能非常随便,另一个可能就相当严肃正经。

因为随意输入一个关键字就可以展开讨论,使得各自的内容具有了无限的可扩充性。比起人工干预编辑内容,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更可能会在新闻事件发生,或者一些新的热点形成的时候,就自发地组织起讨论人群。例如一些文化产品(电影、音乐、小说、动画)的讨论区,也成为获取相关主题最全面信息的地方,在那里聚集着一群最忠实的粉丝群体。
Reddit 使用的是英文,而英文是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语言,所以尽管是一个美国的网站,却聚集了几乎全世界使用英语人士在这里讨论问题。只要做到一定程度,就并不需要通过一些额外方式来刺激内部循环。

作为对比,网络则必须采用一些人工干预的方式,来维持贴吧的活跃度,这就包括加剧各个吧之间的竞争。在各种不同类别比如电影、小说或动画当中,都会有相应类别的排名,排名是以发帖数和回帖数计算。不同吧的管理者为了维持自己吧的排名靠前,会采取一些类似于 SEO 的优化行动,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一条就是不能挖坟,即使是过去的话题也鼓励重开一帖讨论。这都持续地增加了贴吧的活跃度。

两个“贴吧”类产品的具体区别,还不仅限于此。相较而言,网络贴吧的管理更集中,而且自由度更低,更常见的情况是来自网络内部的“贴吧管理员”会因为某些吧主“不听话”而强制撤换吧主,甚至强制关闭或合并某个贴吧。有时候,贴吧合并甚至没有正当理由,比如将“叫兽”贴吧强行合并到当年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男主角“都敏俊”吧,导致了万合天宜合伙人“叫兽易小星”的支持者不满。而普通用户如果有意见的话,只能是找网络官方投诉,并且耐心等待审核结果。

而Reddit则可能出现由版主关闭版面的情况。今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一天,Reddit 发生“暴动”,有数百个版面被版面各自的“版主”关闭。据称,这是为了向其 CEO 鲍康如抗议她和董事会其他高管逼走了民望颇高的前 CEO 黄易山。

这一次 Reddit 出现的由版主选择关闭版面的奇观,在网络贴吧不可能发生。

在 Reddit 上你能看到一些人可能会坚持一二十年,都继续在这个网站上耕耘。相对来说,网络贴吧上的人群则不太容易保持平台忠诚度。有一些特别老的玩家只是因为爱还停留着自己原来的吧当中,一旦这种爱遭到了网络官方的干扰——比如说吧主撤换,或者在内容当中强插广告,或者是强制改版不征询用户意见,他能做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离开,而不能够做出更进一步的影响,比如说让整个吧关闭。所以相对来说,贴吧用户的流动性会更高一点,会导致长期在贴吧上的人都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当他们年龄长大之后又会离开,让新一批的低龄用户进来。

曾经有人指出,网络贴吧的这种产品设置,是更有利于让最容易为产品付费的人们留在那里。比如说,像这些用户长大了,并且有了相关经验,他们一定会使用一些广告屏蔽软件等等,让贴吧的营收下降,那些网络游戏的链接他们也不会去点击。然而这些人都腾出位置,给新来的那些人的话,就能始终保持在上面的一些游戏和相关广告业务的收入。

同样是根据关键词来展开的网络讨论社区,在两个地方不同的氛围,也体现出背后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我想到,可能美国人长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开放,叛逆,什么都敢干,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这些事情可能是终其一生贯穿始终,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都这样,基本没啥代沟,包括爷爷辈和孙子辈逛的论坛,可能都是同一个 Reddit。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美国可能还是一个骨子里相当保守的国家。

也可能因为如此,美国人才会如此放心的把自己的人生记忆交给一些商业公司托管,即使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其中风险。如果他们在中国互联网中,隔三差五一个服务就关闭了,一个社区就停转了,昨天能看的今天看不了了,可能他们会产生一种亚洲式的“一期一会”的感觉也说不准;但他们之所以可以为一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前 CEO 产生“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同感,之所以经常为不属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走上街头,在国会辩论,也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能看到未来,知道自己的抗争会有好的结果,这结果会长久保留下来,他们共同建设的社区,将贯穿一生,也许千秋万代。

Ⅵ 《美国创新在衰退》txt全集下载

美国创新在衰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点燃全球经济创造力:美国创新在衰退? 作者:[美]朱迪·埃斯特琳
美国创新在衰退 序(1)
本书献给全世界所有未来的发明家
我儿子大卫才10来岁,是个创新人士-他不光在写文章、玩音乐上很有创新精神,连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从不害怕提问,懂得在冒险与审慎的判断中做出权衡,坚韧又自信,做什么都要挑战极限。不管是对付学校的作业、跟朋友沟通,还是写诗、摄影、玩音乐、搞电影,他都热情洋溢地使用新技术,但他以后恐怕成不了科学家。
大卫刚上高中时,我们开始谈论进大学的事儿。他到网上寻觅他会感兴趣的事业。我开始琢磨为什么他的朋友里对科学有兴趣的人这么少?等他们这代人进入职场之后,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进而,我又扩大了对创新问题的思考范畴。是什么激发了我这一代人对科学的广泛兴趣呢?现在是哪里不同了呢?过去10多年,科学、商业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那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这一辈子刚好碰上科学技术创新及创业精神如日中天的黄金时代,生活与事业深受其惠。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是电脑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先驱。父亲杰拉尔德·埃斯特琳(GeraldEstrin)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始人之一。母亲西尔玛·埃斯特琳(ThelmaEstrin)1951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当时拿到这个学位的女性,全国仅有两个人。后来她改行从事生物工程,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做了两年局长。我的童年就这样深深浸泡在科学……

Ⅶ 如何创造美国

【建立过程】:
1607年,一个约100人的殖民团体,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欧洲移民通过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其财物,大规模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它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逐渐使他们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从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于7月4日签署著名的《独立宣言》,以此为契机,《独立宣言》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
【国家简介】: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为963万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人口3.1亿,通用英语,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新等实力领衔全球。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经费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业之多、科研成果之丰富堪称世界典范。虽然当前面临各种国内外问题,美国还是因其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健康的生活环境、顶尖的教育资源等,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追逐美国梦。

Ⅷ 上天为什么要创造美国

1995年“奋进号”有升空吗??怎么这里只有“发现号”和“阿特兰蒂斯号”
1995年
2月3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载5名美国人和1名俄罗斯人升空。这次任务除了要释放并回收一颗天文观测卫星斯巴达号外,还要与和平号空间站实现首次交会飞行。发现号经过3天的追逐,于2月6日接近了和平号,从和平号的下方绕到上方120米处,然后向和平号慢慢靠拢,最近距离达到11.3米。13分钟后,航天飞机拉开距离,又绕和平号飞行一周后离开。发现号于2月1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2月15日俄罗斯发射进步M26号货船与和平号对接。
3月14日俄罗斯发射联盟TM21号载人飞船升空。船上载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美国航天员萨加德。16日进入和平号,萨在和平号上工作115天后返回。
3月22日俄罗斯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波利亚科夫、维科多连科和康达科娃,乘联盟TM2O号返回地面。波利亚科夫于1994年1月8日乘联盟TM18号上天,他创造了太空飞行438天的最新纪录。康达科姓于1994年10月4日乘联盟TM20号上天,也创造了女航天员太空飞行174天的新纪录。
4月9日俄罗斯发射进步M27号货船与和平号对接。
5月20日俄罗斯发射光谱号实验船。6月1日光谱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至此,整个和平号复合体包括空间站本体、晶体号、量子1号、量子2号和光谱号,另有联盟TM21号载人飞船与之对接。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密封舱总体积达到300立方米。
6月27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机上载有5名美国人和2名俄罗斯人。6月29日与和平号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两小时后,航天飞机上的乘员相继进入和平号,与先期在那里的3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飞行5天后,于7月4日脱离。新来的俄罗斯航天员索洛维约夫、布达林替换了原在站上的3名航天员。8名航天员于7月7日乘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7月20日俄罗斯发射进步M28号货船与和平号对接。
9月3日俄罗斯发射联盟TM22号飞船升空。飞船于5日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船上载有吉律科、阿夫杰耶夫和德国的雷特尔3名航天员。他们同6月到达空间站的索洛维约夫、布达林会合。9月11日,索洛维约夫和布达林返回。
10月18日俄罗斯发射进步M29号货船。
11月12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5人升空。16日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实现第2次太空对接,把俄罗斯4.5吨重的对接舱装配在和平号上,作为日后航天飞机来访时的专用对接口。11月20日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12月18日俄罗斯发射进步M30号货船。

Ⅸ 求一部美国科幻老片名字 剧情大概是 男主角创造了一种新科技 躺在他的设备上可以进入一个他创造的虚拟世界

《十三度凶间》又名《异次元骇客》
剧情简介 · · · · · ·
十三,一个听起来就有些阴冷的数字。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克雷戈•比克饰)和汉农•富勒(阿明•缪勒-斯塔尔饰)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然而一个夜里,富勒被人杀死,种种线索都表明似乎是霍尔所为。可霍尔却对当天夜里的事情全无记忆。这时一个自称是富勒女儿的女人又神秘出现,可霍尔从未听富勒说过自己有女儿……为了找到凶手明晓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Ⅹ 有一部美国电影和2001太空漫游很类似,结局是黑石头变成无数多,把星球吞噬了,最后星球爆炸,新的太阳诞生了.

《2010威震太阳神》,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

译名2010:威震太阳神/二零一零
片名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年代1984
国家美国
类别神秘/科幻/惊悚/冒险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公元1999年,美国人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石板(被命名:太古石碑,石板向木星方向发出了一道不明讯息)并由佛罗伊德教授带回地球后珍藏。 公元2001年,美国发现者号飞船指挥官鲍曼大卫带队考察木星(美国独立考察队),发现者号飞船的智能电脑哈尔9000不知什么原因,杀死了除指挥官大卫鲍曼的所有乘员(大卫及时关闭了哈尔才得一幸免)。后来大卫在木卫一(欧罗巴)与木卫二(伊奥)间发现了一块同月球上的石板比例一样,但更巨大的石板,在其去查看时不知所踪,唯一留言是“上帝啊,这里全是星星……” 现在,公元2010年,美国与苏联间冷战不断,不断进行军备竞赛,两国关系紧张。这时苏联的奥洛夫号飞船先于美国第二艘正在制造中的飞船完工,准备探索木星,为了避免美国前车之鉴,邀请佛罗伊德博士及哈尔9000的设计者等人作为观察员参加这次探险(美国也是为了能搞清上次的事件并回收发现者号飞船)。 飞船准时出发并抵达木卫一欧罗巴,在对欧罗巴的无人探测时,发现上面存在有机物,当准备进一步探测时,探测器被一道闪光击溃,飞船也被影响远离了欧罗巴。由于两国的政治关系,所有人都未进行更深入的探查…… 经历了一场危险的“空气刹车”后,苏联奥洛夫号飞船终于靠近了美国的发现者号飞船,佛罗伊德等人进行太空行走,登上了发现者号飞船,重启了哈尔9000,恢复机能的发现者号飞船与苏联奥洛夫号飞船实现了对接。在检查进程中,发现电脑哈尔9000被美国政府秘密植入的保密指令与哈尔9000的原设定发生了冲突,导致故障,哈尔9000杀死了发现者号飞船上的一批航天员。但是却找不到关于指挥官大卫的信息,大卫出外探查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回到飞船上没有,一切谜都指向了木卫一与木卫二间的石板…… 下一步是对石板进行探测,石板的构造超出了人类的想像,调查无果,还失去了一名苏联队员。此时,通过与地球通讯得知,苏联与美国彻底决裂,并要求双方都回到自己飞船,并不能互相通信,否则视为通敌或叛国,无奈之下,佛罗伊德等美国乘员只能回到美国的发现者号飞船上。在设定好了的100天左右后启程返回地球程序之际,佛罗伊德博士突然收到了原发现者号飞船指挥官大卫的信息,警告他们两天内必须离开木星轨道返回地球,否则会有危险,并在佛罗伊德博士面前显示了一些异化特征!怎么办?如果要两天内启程返航,因为地球的运动轨道较远,两国飞船所剩燃料都将不能到达地球,如果不能在两天内启程离开木星轨道,又有生命危险?在此危难之际,苏联与美国的宇航员们再度合作,打算以美国发现者号飞船作为发射器,苏联奥洛夫号飞船作为返回器,联合完成发射返回地球。 正当在紧张布置返航时,木星表面发生了异变,大量石板正逐渐吞噬木星,千钧一发之际飞船顺利发射,木星也发生了大爆发,变成了太阳!2010年在地球上仰望天空,可以看到两个太阳。 在发现有机体的欧罗巴卫星上,由于木星的照耀,上面呈现一片生机,而且还有一块石板.....整个影片至此结束。带给人们无限暇想......

阅读全文

与他们创造了美国epub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