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教师劳动不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教师劳动不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发布时间:2021-09-02 18:40:37

A.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什么7条

1.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的劳动不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出发,培养人的目的出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仅教书,而且要育人,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将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了解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科研工作等。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须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和其他相关的举措知识及其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学生的特点,钻研和革新教学方法。
2.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也要集体备课、相互学习,但其目的也是要使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它不能代替教师个人的独立工作。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人工作来独立完成的,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都各有其特点。教师虽然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是每个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和创造性。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包括精神财富的占有和输出,这些都是由教师本人来完成的,带有明显的个体特点和独立性。
3.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群体,每个学生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也会不同。教师的工作必须针对这些不同有的放矢。教师的工作对象既不是没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动物而是一群有思想、意志、情感和性格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别,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而且正处于多变化的阶段,又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有主体存在,并要求得到别人承认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活力配合默契时,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不仅要以其思想、知识和人格作用于教师,即所谓:“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随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注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4.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教师的工作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转化、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个学生从入学校到接受教育到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教师的工作周期比较长。另外,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并且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品格,而且要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需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过程,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社会对人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决定了教师工作过程的复杂性。
5.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就是学生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这不像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作那样可以立竿见影。教师工作的价值最终转化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但这种转化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也不能直接显现出来。在学生未走向社会服务之前,教师工作的价值处在一种潜在状态,只有当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时,教师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而且是通过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间接地表现出来的。
6.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教师工作的成果是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方位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同教师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而且都需要在班级集体中形成。教师工作成果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工作成果的要求是由社会决定的;教师的工作成果的出发点总是引导学生服务社会;教师工作成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

B. 怎样客观认识教师群体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我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学生拥有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是千差万别的人。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千差万别,所以教师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兼顾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不能千篇一律,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适合于发展中的学生的情况,同时也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要根据学生新的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的解决问题。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不固定。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空间的广延性,教师的劳动地点不固定,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通过学生的培养而去为社会创造财富。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再者,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更多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备考资料,请查看中公教师网-综合素质频道。
中公讲师解析

C.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什么意思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的是:教育伴随孩子成长的一个长期教育时性。
正确使用词语,才可以让语言的表达更加精准,而达到让人容易理解的效果。
正确使用词语,必须要正确掌握词性词义才可以灵活运用,具体技巧如下:
(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D.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什么

1、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回对象的答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时代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在更新,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如果教师不去床新,不去更新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久无法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导和解惑。

3、教师的“教育机智”

一个教师对应的是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教师只有拥有很高的“教育机智”,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教师劳动不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扩展阅读:

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或者说,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

E. 教师的劳动具有( )等特点。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2.连续性、广廷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广廷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F.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 主体性 B 向师性 C 精神性 D 竞争性

正确答案A。

知识拓展:

教师劳动有五组、十个特点。这个知识点无论在教师招聘专考试属中还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都会涉及,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作为重点知识来复习。

首先,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该知识点,作简答备考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一、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特现在:

1、教育目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现在: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

2、教师要因材施教

3、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其次,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应该把握教师劳动特点的实质,要能够根据题干这是选择题的常考点。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是说教师本人也是活生生的教育因素;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以上就是教师劳动的特点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G. 教师具有哪些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
1、教育目的全面性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化或改革。
2、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所以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3、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
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迅速作出的判断,随机应变解决问题。
二、教师劳动具有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从时间维度而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在时间上的表现。
教师劳动的广延性是指从空间维度而言,没有严格的劳动空间界限。教师劳动的广延性是从空间维度阐述教师劳动特点的。
三、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长期性是由于教育活动具有迟效性。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把握,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教师劳动长期性的体现,而某个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启蒙老师,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该特点。
教师劳动的间接性是指教师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而是通过学生的成就来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是说教师本人也是活生生的教育因素。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是指每个教师都是独立地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是指学生最终的发展情况是所有老师的心血,如三四年级的老师就享受到一二年级老师的劳动成果,共同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

H.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以及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具体如下:
(1)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又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 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完成艰巨复杂的劳动任务,必须配合家庭、社会来进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2)创造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劳动则要求有更灵活的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需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它决不能单纯模仿或机械重复,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3)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素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 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阅读全文

与教师劳动不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