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什么
1、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回对象的答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时代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在更新,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如果教师不去床新,不去更新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久无法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导和解惑。
3、教师的“教育机智”
一个教师对应的是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教师只有拥有很高的“教育机智”,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1)浅析教师的创造性扩展阅读:
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或者说,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
Ⅱ 教师的创造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创造性
一般抄认为创造性是指个袭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创造性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又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根据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以从环境制度和个性培养两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Ⅲ 如何提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政治经济决定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和有关教育内容。同时教育又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所以教育要适应并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先培养创新人才。 追根溯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创新之源应起于教师,展于教师,宏于教师,进而民族创新。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培养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敢于走新路,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不能只是按部就班、跟在别人后面小心翼翼,亦步趋。这就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不惧怕权威、敢于开拓、富于创造性的创造型人才。那么,素质教育培养的中学教师就必须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想象一个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中学教师会培养出思维活跃、敢于突破、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来。因此,只有自身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思想、自身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创造型人才成长的助产士和催生剂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我国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到苏步青—谷超豪—李大潜,再到培养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卡文迪斯实验室教授汤姆森和卢瑟福都证明了这一点。这里所说的“名师”,一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学生跟随这样的教师学习不只是学习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更是学习他们的治学方法、知识结构。教师的教诲相当于助产士和催生剂,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会生产出聪明伶俐的婴儿。
(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在实际问题面前虽有满腹经纶却也束手无策。实际上,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一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在这里,教师的“导”不是“给人鱼”,而是要“教人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真正变成是自己的,再把内化了的知识,即已成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东西告诉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掌握一种思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高涨的创造热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情感状态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各种行为表现会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情感也积极、活跃起来。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使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异常活跃,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重视高校教师创造意识的培育,是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学生的有力保证。
二、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的内涵
中学教师创新意识是指他们必须拥有吸纳新知的开放意识,寻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和不怕权威的民主意识。
(一)吸纳新知的开放意识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时代,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类知识会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叫人应接不暇。作为有创新意识的中学教师不能只坐在书斋中,抱着几年甚至十几不变的讲稿,在落后
与陈旧中寻求安稳,他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在迅速传递和反馈的大量科技、教育信息中捕捉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加以系统化筛选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了解学科的走向,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寻根究底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即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为中学教师要想更准确、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地为学生解答难题,自已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有寻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因为有了问题才能更深入地去思考、去研究,这是萌发创新思想的前提,也是引导学生创造的起点。
(三)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
中学教师不能只是唯书唯上、照本宣科,他们要有“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独立意识,必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并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带领学生去思考前人从未思考的事,探索前人从未探索的领域,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作为教师,如果他自己没有追求真理的独立意识,而是懒于思考,人云亦云,循规蹈矩,他就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不怕权威的民主意识
在学术上,中学教师要有敢于批判、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有向权威观念、习惯势力冲击的勇气。同时,中学教师应把这种思想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让这种民主意识深刻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不受旧的思想、理论、学说的束缚,不被名人的权威吓倒,而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做人上,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无论他的职务高低、家庭怎样、财产如何,人格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是教育者就高出学生一头,而是要学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到人与人的平等与友好,从而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三、培养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教师应走出书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中,中学教师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书斋,开阔视野,以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的身份,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对科学文化、对社会的看法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不脱离现实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中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站在文化、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增长的速度极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中学教师如果还只是沉浸在自己上学时掌握的知识里,埋头于一本教科书中,就会显得十分狭隘和贫乏,更谈不到会给学生以教育和启发。因此,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并努力加强对与自己教学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向“博大精深”迈进。作为中学教师,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努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因为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教学规律与治学方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富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中学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要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模式,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要尽快打破课堂教学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因材施教,鼓励冒尖,不要一刀切,否则就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取得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喂一口、吃一口地填鸭。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四)中学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的遗训至今仍富有深刻的哲理,更何况信息网络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面对的是看电视玩电脑长大的孩子,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快,有主见,独立性强,在许多方面值得教师学习。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要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就必须虚心学习学生的优良品质,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使他们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新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我们亟待完成的任务。
Ⅳ 怎么做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一、从教师的需要入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用目标诱发教师的积极性。
三、 激发引导教师动机,提高教师积极性。
四、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
五、给教师工作的自由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Ⅳ 怎样理解教师职业的创造性
1、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时代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在更新,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如果教师不去床新,不去更新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久无法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导和解惑。
3、教师的“教育机智”
一个教师对应的是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教师只有拥有很高的“教育机智”,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Ⅵ 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来性产生的适宜环境自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法训练。
Ⅶ 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简单地说,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Ⅷ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哪
教师劳动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再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Ⅸ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创造性
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是说在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我们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知识的更新频率,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知识来教授学生,这就是我理解的教师职业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