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东话是谁发明的
汉语粤方言 粤语是中古汉语与岭南土著语结合的产物。
远古时期居住在岭南的有三个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骆越、西瓯。 秦兵下岭南时,番禺(南越)族与秦人结合而成南族;西瓯族与的骆越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汉统一岭南,广信(今封开,在梧州东)成为岭南使用汉语的重心。
汉朝时期汉语在岭南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远没有普及。这个时期岭南的(番禺(南越)与南下汉族融合)后的子孙后代说的是--(乌浒语-俚僚语)是粤方言的前身。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现在的广东汉族人,广西汉族人其实就是百越族群( 南越族,骆越、西瓯)与南下汉族融合.通婚的后代。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
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晚唐以后,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东话。宋朝,广东话经历了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的进程。元代开始,广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汉语粤方言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在原南宁地区即南宁市辖区和崇左辖区。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小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独立的语言抑或是一门方言尚有争议。注1。
目前全球中,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粤语的使用人口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次于约8亿人使用的汉语北方话及约8千万人使用的吴语,而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小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原粤语城市甚至出现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汉语北方话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粤语使用人群的强势影响,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
香港粤语跟广州话,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有时可以从整体口音上作出区别;但在于个别字词上,则往往难以区别。
在下文中,为使表述简洁,或会以“北方话”表示“汉语北方话”。
历史
粤语的历史发展,自上古时期至现今,经历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岭南地区便居住着被称为“南越”的民族,鲜有汉人居住,故当时汉语并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数以万计汉人来到岭南地区定居,便导致汉语开始于岭南地区传播。而至汉代,汉高祖封赵佗为“南粤王”,统治南越之地。此时,许多汉人进入岭南,便与南越杂居,并逐渐改变了当地土著之生活,同时亦促进了汉语的传播。当时虽有不少汉人南下,但与当地土著相比,汉人仍然属于少数。因此,汉语在传播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语言的影响,两者互相融合及吸收,这便是粤语脱离母体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许多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迁,是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此时,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汉语的传播与发展。在此时期,粤语与中原汉语已经表现出较大差异,此时期可称为粤语之成长时期。
唐朝时期
至唐朝,粤语随着广东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广州附近地区原来居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被汉化、另一部分被迫迁移到广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时期,粤语受中原汉语影响,变得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的语言。唐朝是粤语日趋成熟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到了宋朝,粤语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自立门户。元明清时期,粤语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清朝中后期
而至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朝闭关守国,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故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语言是粤语而非北方话;除此之外,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亦常常学会说粤语。这直接导致了粤语在晚清时期非常流行。
近现代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文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1949年后,粤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而遭到了官方的打压,在中国大陆一片“反对地方主义”乃至“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的地位大不如前。粤语正不断向北方话靠拢,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忧虑。许多年轻的一代往往根本不懂得一些专业名词的粤语读法。
主要特点
===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粤语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语音方面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例如标准粤语中「我」和「饿」两字的舌根鼻音声母“ng-”保留了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
在声调方面,标准粤语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汉语北方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话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标准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
词汇方面
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如粤语中将「粘」说成「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又如粤语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广}-”,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小屋”,其中,“-{广}-”与“-{广}-”在古代汉语中为不同的字,表不同的意思,前者就是“小屋”之意。悬崖边的小屋,危险之意。);“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动)等词;此外,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差异,但是广州话当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跑”的意思。但是随着汉语北方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已经减少被使用。
语法方面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如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由于粤语语法中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在粤语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粤语中为“我走先”;北方话中"最近好吗",粤语中为"呢排点啊"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举例说,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如“呢个”(这个);「唔」表示「不」,如“唔好”(不好);「虾」表示「欺负」,如“虾细路”(欺负小孩),「边」表示「哪」,如“边个”(哪个)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语底层词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近数十年来,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是汉语北方话没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话中说「商店」;有的是北方话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北方话中的「-{色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不少外国人名在粤语中的译法,亦与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别,如第四十三任美国总统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话中翻译成「-{布什}-」,粤语则把他翻译成「-{布殊}-」。
从1980年代开始,不少粤语外来词随着香港、珠三角等等粤语区居民和内地交流更加频繁,渐渐进入了北方话,例如「-{巴士}-」(bus)、「贴士」(tips)等等。有时,这些词被北方话吸收??''」的简称,香港不通用)被北方话当作「''打的''」吸收。
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比如,「活页夹」通常用 file(读若「fai-lo」,有文具店会写成「''快劳''」);男警员或男老师称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师叫「Miss」),工作加班称为「开OT」(源自英语Overtime)等等。虽然不少英文发音会翻译成汉字,但香港人不时会直接以英文字表达字词,如「感觉」用feel代替,也没有相关汉字表述该读音。值得注意是,为迁就粤语的节奏,feel往往会读成few,失去L尾声,fax 读成“fae-si”加重尾音。这种中英夹杂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广东省粤语区中也在逐渐增多。
拥有大量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词汇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北方话的词汇可多达50%以上。在科学技术领域两者不同的词汇比较低,小于10%。
㈡ 白话文是如何起源的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
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
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公安派推崇白话文学可视为‘五四‘新文学之前驱’”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等等。“白话文”作为一个“口号”与“术语”的出现与晚清白话文运动有紧密联系。“新诗派”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力主“诗界革命”;南社主将柳亚子主持《自治白话报》,文章以白话文为主。这期间“有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1887年出现了近代最早的
胡适
白话报——《申报》的副刊。“根据现今能找到的资料,清末最后约十年间,出现过140份白话报和杂志。”
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是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白话文学,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些字,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文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现代白话文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白话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其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是“五四”的白话文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⑿较之胡适的激进、偏执、决绝的姿态,周作人略为冷静,他在强调文字改革的同时,更重视思想的改革与转换,否则虽用了白话“思想仍然荒谬,仍然有害”,“古文与白话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难分。”刘半农也认为文言、白话“各有所长,各有不相及之处”。“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这标志“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也面临着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的脱离。对此胡适早就有所意识,“若今后之文人不能为五四造一可传世之白话文学……决无以服古文家之心也”。就此而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小说无不具有开创或奠基的意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白话书面语创作在各种体裁一一展开,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其中争论最大的是白话诗歌(新诗)。胡适的创作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却带来了“非诗化”的倾向;郭沫若《女神》则能较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创作是前二者的反拨,使诗歌走向“规范化”,并在“新”、“旧”的联系中,确立了白话诗的现代美学原则。
㈢ 是谁把古文发明为白话文的
你是说现在还是原来啊?
在辛亥革命期间有很多人出来主张废除文言文,如鲁迅胡适等人,他们提倡白话文是因为原来的文言文没有标点,很容易使人误解,并且很多的发语词等等是文字拗口,白话文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文化的传播,所以提倡白话文而废除文言文。
现在有的人说要废除文言文,认为文言文跟不上时代,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实用。孰不知中华文明的精华很多都在文言文中,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理解文化精髓。试问用白话文你可以翻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吗,翻译出来了会有那种美感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生活中使用白话文是无可争议的,是绝对适宜的,但以此为由废除文言文,是愚蠢之极的,但愿百年之后中国人不要去国外留学,修习什么中国古文化。
㈣ 白话文具体是谁创造的
不存在创造来不创造的问题,第一篇自白话文是鲁迅写的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在这以前,从没有书面的白话文,人们肯能生活中也会用到,但是没有书面的,文字慢慢的被简化发展成为白话文,所以,不存在是谁创造的问题
自己打的,希望能给你帮助,望采纳
㈤ 中国的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的白话文是从清末出现的。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如右图)、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除了以下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我们生活中所常说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5)白话谁发明扩展阅读
白话文的特点: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㈥ 白话<广东话>的起源
广东话起源于宋末前后的晚期中古汉语(客家话),起源于南雄珠玑巷,广西梧州,广府人祖先宋末南雄珠玑巷开封人可是说客家话的
《切韵》被网友称为早期粤语的活化石,你网络下切韵的中古汉语朗读将进酒视频看看吧,切韵是客家话的一种,
客家话不是客家人发明的,而是中古汉语变体,本来全国都说客家话,后来只剩岭南说,晚期中古汉语进化成晋语,官话,粤语,吴语,湘语等等,中古汉语变体客家话在广东被称为广东话粤语,后来迁海复界清末,广东漳州沿海的人和岭东垦民被贬义称为客家,客家贬义后来被误解,慢慢客家话代替了原来的广东话粤语称呼,后来六七暴动新政港英扶持广州外地人的话,香港变外地广州话城市,香港人帮广州话夺得广东话地位
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西地区的汉语方言,也是在广东省占有主流地位的方言,2008年已被联合国正式定义为语言。谈到粤语的发源地,一般学术界的专家大多。在学术上,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不过,粤语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从北方或者邻近的福建等地搬迁过来的,到了广东后,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粤语。不过,由于他们都是外来人,比较难接受当地口音,要学得准的话确实不容易,所以就出现了今天的粤语地区语音差异,不过跟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差不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就行成了今天有着接近一亿使用者的粤语。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普通话,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近年来,有不少外国人也移民到广东,所以在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有部分人使用英语。古代人的发音类似粤语(白话)!
㈦ 白话文是谁创造的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为历代通俗文学所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㈧ 粤语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语言不是发明的,也没有谁能发明语言........而是形成 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语言,也是在广东省占有主流地位的语言,故又称广东话,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为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语言分类学定义 粤语,俗称广东话、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汉藏语系分支语言之一,为中国地区方言之中3种达到语言等级的方言,另外:闽南话(min),客家话(hakka),。 地位争议:语言?方言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普通话基本无法通话,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
不过,亦有认为(尤其受政治影响者),这并非语言分类的唯一标准,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虽然可以通话,却列为三个不同的(政治)语言;并且粤语也与汉语其他方言同具有书写文字和使用族群的统一性,这也与西方拼音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粤语虽可自行书写,并不一定得以普通话/国语方式书写,比如港刊港报就经常以粤语直接书写,但书写所用仍为汉字,这与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一样,且大体文意与普通话亦可相通,二者本来就是同样源流产生的现代汉语分支,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汉语自有其独特的语言标准,不能用西方语言的分类方式简单划分。已于2009年被联合国定为语言,代号ctn 形成和来源 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来源于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之理论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
㈨ 粤语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拜托各位了 3Q
语言不是发明的,也没有谁能发明语言........而是形成 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语言,也是在广东省占有主流地位的语言,故又称广东话,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为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语言分类学定义 粤语,俗称广东话、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汉藏语系分支语言之一,为中国地区方言之中3种达到语言等级的方言,另外:闽南话(min),客家话(hakka),。 地位争议:语言?方言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普通话基本无法通话,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 不过,亦有认为(尤其受政治影响者),这并非语言分类的唯一标准,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虽然可以通话,却列为三个不同的(政治)语言;并且粤语也与汉语其他方言同具有书写文字和使用族群的统一性,这也与西方拼音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粤语虽可自行书写,并不一定得以普通话/国语方式书写,比如港刊港报就经常以粤语直接书写,但书写所用仍为汉字,这与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一样,且大体文意与普通话亦可相通,二者本来就是同样源流产生的现代汉语分支,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汉语自有其独特的语言标准,不能用西方语言的分类方式简单划分。 已于2009年被联合国定为语言,代号ctn 形成和来源 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来源于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之理论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广东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胡化成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更好的继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古代雅言的许多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发展迅速,语言进化较快,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和中原隔绝,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半蛮荒状态,所以没有“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粤语源自梧州,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较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梧州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梧州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有人说,梧州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