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虎峰的创新观点和主要学术作品
在2006年启动的新一轮中国医改过程中,通过提交建议方案、发表专著和学术文章等方式,最早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医改政策分析框架“四领域分析”法,即按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产业、医疗保障不同领域特性进行政策抉择,并界定了中国医改的“四个领域范畴”,提出了构建“四个体系”的建议。对中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问题和慢病防治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也通过提交建议方式被医改方案所吸纳。。在国内最早提出提升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两代模式”理论;首创提出公立医院“驱动型”绩效管理模式概念。2011在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公立医院改革跟踪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分层协同治理模型”,用来分析和研究公立医院改革政策。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管理办法等报告,分别被北京市卫生局、相关部委采纳;主编了保险行业员工福利计划设计的考试教材。具体成果如下:
1. 《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建议方案——基于公共管理精神、社会医学规律、改革成本测算和风险对策分析的研究》(上报国务院的第八套医改建议方案),主持,2007年5月
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和《就异地就医问题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修改建议》,主持,上报国务院医改办,2008年2月-11月
3. 《基于社区卫生组织的中国慢性病干预政策研究》和《就慢性病防控问题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修改建议》,主持,上报国务院医改办,2008年2月-11月
4.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和《北京市卫生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稿),2010年5月-2011年3月
5. 《关于教师职业年金制度设计思路与模式选择的建议报告》主持,2008年5月,提交原劳动保障部
6.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主持,上报国务院,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
7. 《“均衡发展”应成为医改新思路》,(人民日报内参),2007年7月
8. 《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参),2004年(7) 1. 《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2003年4月颁布
2. 《工伤认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2003年9月颁布
3.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
4.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年9月公开发表 1.《中国新医改:现实与出路》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2. 《医疗保障》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3.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参著(主笔第二十五章卫生医疗改革探索“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4. 《中国新医改 理念和政策》 学术专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9月
5. 《中国经济改革30年 社会保障卷》参著(主笔第三章医疗保障部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6.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参著(主笔卫生医疗体制改革部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
7. 《社会保险案例分析-制度改革》参编(医疗保障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8. 《员工福利计划:原理、设计与管理》(中国员工福利规划师资格考试教材)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
9. 《解读中国医改》学术专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1月
10. 《养老金生产论》学术专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1月
11. 《工伤保险和劳动权益维护》编著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
12. 《最新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汇编》策划、执行编著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5月
13. 《百姓与社会保障丛书》共四册 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
14. 《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合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12月
15. 《观念与财富-二十一世纪如何投资》著 东方出版社2001年1月
16.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著 改革出版社1999年4月
17.《医疗 工伤 生育保险》(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干部培训教材)参与编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6月 2011年:
1. 《医改新政下的医保付费改革走势》,载《中国医疗保险》2011年第12期
2. 《医院改革中科室改革仍“缺席”》,载《健康报》,2011年12月22日
3. 《Public Hospital Reform in China from the Compensation Perspective》,载研究报告《Implementing Health Care Reform Polices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tunities》,2011年11月
4.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ssential Medicine System》,载研究报告《Implementing Health Care Reform Polices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tunities》,2011年11月
5. 《公立医院引入第三方质量认证模式的探讨与思考》,载《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第11期
6. 《变革与挑战:物联网时代的卫生医疗》,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1年第19期
7.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体有进展,难点较突出》,载《中国卫生》,2011年第9期
8. 《公共部门规划:目标--发展重点透视矩阵构建及应用》,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7期
9. 《药物目录遴选制度构建关键问题研究——基于典型国家遴选制度模式的经验》,载《中国药房》,2011年第6期
10. 《如何破解改革“深水区”难题》,载《中国卫生》,2011年第4期
11. 《未来五年医疗领域将有三大突破》,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1年第7期
12. 《“十二五”是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载《中国卫生》,2011年第2期
13. 《An 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on community health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ill the priority of new healthcare reform in China be a success?》,载《Health Policy》,2011年1月
2010年:
1. 《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政府变革的里程碑》,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2. 《怎样编制“十二五”卫生规划》,载《中国卫生》,2010年第12期
3. 《结合医疗卫生机构特点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建立驱动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载《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11期
4. 《医药行业应加强专利保护》,载《科技日报》,2010年8月26日
5. 《新医改应统筹进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0年第17期
6. 《完善欧盟一地就医管理的司法判例》,载《中国医疗保险》,2010年第7期
7. 《绩效工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动力》,载《中国卫生》,2010年第7期
8. 《绩效工资改革模式亟须创新》,载《中国医院院长》,2010年第14期
9. 《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难点解析和实施策略》,载《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年第4期
10. 《美国新医改:根由、路径及实质》,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11. 《接续新政催生养老保险新格局》,载《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0年第3期
12. 《我国医改政策公众参与机制探析》,载《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年第1期
13. 《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百年发展述评》,载《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4. 《给公立医院改革更强的动力》,载《中国卫生》,2010年第1期
15. 《整合资源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载《中国卫生》,2010年第1期
16. 《养老保险可转续是改革里程碑》,载《工人日报》,2010年1月9日
2009年:
1. 《按非营利模式设计公立医院改革》,载《中国卫生》,2009年第12期
2. 《传染病防控策略需“应时而变”》,载《健康报》,2009年11月26日
3. 《媒体和学界应该做什么?》,载《中国卫生》,2009年第9期
4.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若干政策建议》,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第13期
5.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模式选择——基于国际经验借鉴的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
6. 《欧盟国家异地(跨国)医疗服务的管理办法和经验》,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第12期
7. 《地方关于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的积极探索》,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第12期
8. 《我国药品自主创新管理战略、模式和政策建议》,载《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5期
9. 《四位一体构筑医改核心 政府与市场要撇清》,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第11期
10. 《中国新医改:政策框架、执行及评估》,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1. 《A dilemma of Chinese healthcare reform: How to re-define government roles?》,载《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年4月
12. 《灵活就业人员对医保政策回应性研究——基于十一个城市的调查分析》,载《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
13. 《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治理机制的冲突及调整——基于典型国家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 《国际非营利医疗机构发展概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5. 《调动积极性 需要制度保障》,载《中国卫生》,2009年第3期
2007年-2008年:
1. 《全民医保制度下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欧盟跨国就医管理经验借鉴》,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2.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载《中国卫生》,2008年第5期
3. 《论争中的中国医改--问题、观点和趋势》,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4. 《善待医生 医改应做出制度保障》,载《健康报》2008年2月14日第004版
5. 《为“病有所医”提供体制保障》,载《人民日报》,2008年1月27日
6. 《以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20日
7. 《世界各国演进中的医疗保障》,载《人民日报》,2007年1月26日
8. 《笑星早逝为医改敲响警钟》,载《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10月5日
9. 《出路在于科学的治理模式》,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1月1日
10. 《医疗保险的功能定位与未来发展》,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5月18日
11. 《更新理念,谋划策略,扎实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载中国人民大学《问题与思路》,2007年4月
12.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载《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07年4月10日
13. 《医改不能只是“修修补补”》,载《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9期
2004年-2006年:
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亟待深化和加强》,载《中国医院院长》2006(11)
2. 《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载《中国卫生产业》2006(3)
3. 《医改反思》,载《中国卫生产业》2006(2)
4. 《医院产业化:发展还是放弃》,载《医院院长论坛》2006(2)
5. 《定点医院管理 机理迥异调控不足》,载《中国社会保障》2005(7)
6. 《促进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模式转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15日
7. 《日本医疗法人制度及其借鉴意义》,载《中国卫生产业》2004(11)
8. 《医疗保险部门对定点医院的管理措施研究》,载《中国医疗保险研究》2004(11)
9. 《把握企业年金监管的关键点》,载《银行家》2004(10)
10.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思考》,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9月27日
1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载《金融时报》2001年4月18日理论周刊 1. 2011年6月23、24日,应邀赴美国出席亚洲太平洋峰会(Pacific Health Summit)。此次峰会以“疫苗”为主题,王虎峰主任与美方相关研究机构及专家就加强合作交流进行了协商沟通,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
2. 2011年2月-3月,应邀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了以中国医改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3. 2011年2月-3月,应邀访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同该校公共卫生学院相关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学术合作关系。
4. 2011年2月15-19日,应NICE邀请赴英国伦敦参加主题为“社会价值在药品和医疗技术准入中的应用”研讨会,作为中国专家代表介绍中国药品和医疗技术准入中社会价值的体现和公众参与情况,并参加专家组工作。
5. 2009年4月,应邀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大学(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为该校师生做题为“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解决13亿人口大国国民的健康问题”的专题讲座。
6. 2009年2月,应邀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访问,并作题为Reform of China's Health Care System: Issues,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的专题讲座。
7. 2009年2-3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对中美医改进行比较研究。
8. 2008年9月至10月,率团访欧洲四国(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期间访问了挪威卫生局(Norwegian Department of Health)、德国科技大学(Germany Technology University)、英国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Disease,University of London)、伦敦大学药学院(School of Pharmacy,University of London)、英国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等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的相关领导和教授,并与西巴黎南泰尔拉德芳斯大学(Université Paris Ouest Nanterre La Défense)(原巴黎第十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9. 2008年9月,应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药物经济学和结果研究协会(ISPOR)第三届亚太会议,作了题为“Health Reform in China:controversies and tendency”的专题讲座。
10. 2008年7月,应邀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合作研究,与该校教授合作开发关于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研究生教学案例。
11. 2006年9-10月,赴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进行访问研究,研究的主题是《欧盟东扩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⑵ 人民论坛的刊物定位
作为中央重点党刊,《人民论坛》紧紧围绕当前重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策划选题,集结各领域前沿思想,致力推动中国改革发展重大实践理论创新与传播,60%以上的文章为各领域顶级专家、高层官员和新锐作者的最新力作,是现代党政干部、知识精英、管理者和白领阶层把握时代前沿、了解政策走向、透析热点难点的首选期刊。《人民论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力求及时、准确阐述党中央精神,反映群众意愿,交流时代信息,展示思想理论成果。《人民论坛》以“关注民生、传达民声”为己任,立足高端,注重深度;站在前沿,追求前瞻;体现权威,传播影响;引领时代,推进变革;总结经验,探索未来。
⑶ 人民论坛如何投稿
人民论坛网是人民论坛杂志社官方网站,是专业思想理论门户网站,致力于构建专业化的思想理论门户网站,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上的舆论影响;致力于成为多业态立体化的.
在线投稿:http://www.rmltzz.com/ 邮箱投稿:[email protected]
投稿须知
1、稿件须在正文前附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和3—5个关键词。其中文章摘要应根据原文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论证进行概括和提炼,摘要的表述不得超越原文内容,并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尽量不用“本文”、“笔者”,“我们”等词作主语,力求简明扼要、客观准确、完整连贯。
文章摘要、关键词以及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须同时译成英文。
2、请附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
3、文中引文请仔细核对原文,注释采用脚注,参考文献采用尾注。注释和参考文献请按下列顺序书写:
主要作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文献类型标识(见图示)、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利P
4、本刊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5、对采用的稿件,本刊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可对稿件进行技术处理,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声明。
6、凡被采用的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因一稿多投或抄袭、剽窃等侵犯他人著作权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者,本刊保留依法采取适当措施的权力。
⑷ 朱红文的发表学术文章
121、福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性,《人民论坛》2015-10(上)
120、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人民论坛》2015-9(下);
119、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人民论坛》2015-9(上);
118、从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看社会治理创新,《光明日报》2015.8.24;
117、夯实治理地基的房山经验,《人民论坛》2015-8(上);
116、综合行政执法合理性的客观前提,《人民论坛》2015-6(下);
115、环境治理的中国范式,《社会治理》2015年第1期(创刊号);
114、社会治理不要遗忘乡土,《光明日报》2015.01.12;
113、建设生态文明须注重三个结合,《人民论坛》2014-12(下);
112、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必须回归乡土,《人民论坛》2014-12;
111、新型现代化治理模式两点内涵,《人民论坛》2014-07
110、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与城市精神研究的方法论(第二作者),《湖南社会科学》2014-3
109、教育改革创新需要系统思维,《人民论坛》2014-06(下);
108、走向自然的文明,《中国图书评论》,2013-12;
107、以责任和创新开拓海洋文明,《人民论坛》2013-12
106、如何将文化的返本开新落到实处,《人民论坛》2013-9-1
105、文化个性带来创新活力,《人民论坛》2013-7.20
104、国家意志与生态文明建设,《湖南社会科学》,2013-1;
103、“‘马克思与正义’论争和批判社会科学方法”(第二作者),《云南社会科学》,2012-4;
102、博雅传统视野下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101、设计哲学的性质、视野和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00、西方主流社会科学何以拒斥“应然”(第二作者),《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99、简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第二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98、现代性与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8日(第5版)
97、谈话分析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转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6、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创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走向一种作为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学术与探索》2007年第5期;
94、走向一种由实用主义所激发的社会科学哲学(译文),《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93、中国教师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吗?(译文)〈教育:思想与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译文),《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1、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和和谐社会(第二作者),《求索》2006年第12期;
90、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探求人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89、社会学研究由“规则”到“新规则”——谈吉登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第二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8、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第二作者),《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87、社会是一件艺术品——西美尔“社会学美学”探析(第二作者),《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86、人文科学的合法性及其文化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另收入东南大学《东吴哲学》;
85、海丝文化与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第二作者),《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84、博识、宽容与文化的发展,《光明日报》2004.12.12;
83、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光明日报》2004.9.21;
82、美学后现代转向的语境化阐释,《文汇读书周报》2004.9.10;
81、社会科学的功能和意义: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保定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80、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与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9、社会科学的谱系及其经验性范式,《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8、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科学史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76、对一种现代性的哲学批判——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7、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和视角,《求索》2003年第5期;
75、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报》,
74、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问题,《中华读书报》,
73、后现代性的一种形式:当代设计文化中高技派与人文派的融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2、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光明日报》2001.3
71、设计哲学”的可能性和意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70、二元论、实证主义和世界的祛魅,《求索》2001年第4期;
69、《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论略》,《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68、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67、回归历史和传统:当代设计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66、科学精神与文化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5、现代设计文化的内部变革和发展趋势,《求索》2000年第5期;
64、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矛盾和客观性本质,收入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20周年论文集《世纪之交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社会科学的一般性质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特殊语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2000年第2期;
62、社会科学方法论驳论,《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61、从哲学看工业设计的问题及其出路,《哲学动态》2000年第5期;
60、论科学精神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参加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持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研讨会”,作大会发言,主要观点摘入大会“简报”第4号,1999年10月,上海。光明日报社《文摘报》2000年7月9日介绍本文论点;
59、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规范,《光明日报》,2000年1月11日“理论与学术”版;《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作“论点摘编”。
58、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参加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主持召开的“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作大会发言,1999年5月,武汉。收入论文集《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珞珈哲学论坛,第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7、社会科学性质再探,《学术月刊》1999年第11期;
参加由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学术月刊》召开的“回眸与前瞻: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研讨会”,在会议上作大会发言,1999年12月24日,上海。收入同名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6、论社会科学的性质,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国社会科学方法论研讨会”,作大会发言,1998年10月;收入会议论文集《使命:走向社会化——面向21世纪全国社会科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5、奎因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合作),《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4、科学精神比科学本身更重要,北京青年报1999年5月3日第3版。是1999年4月27日在北京市社科联等单位举办的“第五次首都青年学术论坛”上的一次讲话,原题为《科学的普遍性与科学精神的建构》;
53、社会辩证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
52、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中国问题,《哲学动态》,1999年第2期;
51、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参加海峡两岸学者人文与中华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收入大会论文集,1998年12月,台北;
50、评《马克思人学思想》(书评),《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
49、唯科学主义的错误在哪里?,《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第3期;
48、西方历史哲学的方法论谬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求索》,1996年第5期;
47、追逐现代科技革命的潮流(署名为本刊记者),《哲学动态》,1996年第8期;
46、人学: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45、现代“科学危机”在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回声,载《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
44、高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社会科学报》,1995年10月26日;
43、哲学的“原理病”,《社会科学报》,1995年6月1日;《文摘报》,1995年6月15日转载。
42、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0期。
41、论人文世界的结构和性质,《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
40、唯科学主义从近代到现代的内在消解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第10期。
39、当代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思考,《学术月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5年第6期;《光明日报》1995年6月15日予以报道,题为《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38、中世纪思想与希腊主义,《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
37、论近代西方的人文哲学思潮,《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第8期。
36、人文科学方法论论纲,《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5、古希腊理智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
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第5期。
34、论人文科学的对象,《福建论坛》,1995年第1期;
33、社会科学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整体性,《求索》,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5年第2期。
32、人文科学: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5年第1期。
31、学问的悖谬:学术对现实的脱离及其独立品格的丧失,《社会科学报》,1994年12月29日;
30、论人文科学的性质和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哲学动态》1995年第3期和《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摘登。
29、人文科学的地位及其方法论问题的提出,《求索》,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4年第4期。
28、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之争述评,《哲学动态》,1994年第9期;
27、论社会科学的性质,《求索》,1993年第1期;
26、现代西方科学主义人性论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
25、历史、时代与文化的取向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4、社会科学的局限性(译文),《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江苏),1991年第6期;
23、当代哲学的形态和方法,《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1年第7期。
22、社会科学认识工具的艰苦磨砺(书评),《哲学动态》(北京),1991年第1期;
21、略论系统科学的“自然科学倾向和机械论倾向”,《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2期;
20、社会科学进步何以受阻?----评90年代“科学与玄学”之争,《社会科学报》,1990年11月8日;
19、社会科学系统化即主体化,《社会科学报》,1990年7月19日;
18、克服障碍社会科学进步的社会心理,《社会科学报》,1990年7月12日;
17、西方哲学的模式和趋向,《求索》(长沙),199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0年第7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动向(译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4期;
15、方法的膜拜与超越,《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2期;
14、还原模式的局限性----哲学困境的方法论探索,《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1期;
13、英国社会学的新动向,《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6期;
12、社会科学进步的含义(译文),《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
11、生命哲学思潮与社会科学中的“培根式的革命”,《求索》(长沙),1989年第1期;
10、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技术组织,《科学学译丛》,1988年第5期;
9、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8、社会科学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趋向,《探索》(浙江),1988年第1期;
7、社会发展与技术评价(译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9期;
6、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概观,《哲学动态》,1987年第2期;
5、关于社会的研究是一门科学吗?(译文),《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87年第3期。
4、西方科学哲学界关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88年第1期。
3、科学技术政策的社会学(译文),《科学学译丛》,1986年第1期;
2、科学技术政策的范围和内容(译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7期;
1、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的兴盛及其原因,《社会科学评论》(西安),1985年第7期;
⑸ 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载体有哪些,如何创新
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载体有:三会一课、两学一做、每月主题党日活动。
“三会一课”:“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途径。
(5)人民论坛创新创造扩展阅读:
利用“微平台”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为党建工作开辟出新的工作渠道。党建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习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利用“微平台”打造顺应时代潮流的健康、科学、高效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微平台”已经日趋成为干部群众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科学高效利用“微平台”,创新完善党建工作方式势在必行。
人民论坛网-用好新媒体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⑹ 人民论坛的期刊范例
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水到渠成”贾康
“礼”的中国式纠结 唐钧
警惕官员“调歪”身心 张桂辉
大力发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更好推动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吉炳轩
诉讼诚信的思考与实践 郑鄂
失控的微博 贾立政等
调查:公众最反感哪种微博乱象 刘建
方韩骂战背后的微博因素 王四新
对微博舆论场的四个误读 刘海龙
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崛起与挑战 陶文昭
当情绪舆论遭遇政务微博 董立人
⑺ 人民论坛的发展成就
总编辑:贾立政
团队从10余人发展到当前的160余人,采编岗位人员占三分之一,90%以上为国家重点院校硕士以上学位,素质高、干劲足,专业化的研究型采编及经营团队走向成熟,成为杂志发展的原动力。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30多项,实现了制度管人、制度理事,事事有规范,人人守规则。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搭建了点线结合、立体交叉、优势互补的采编、经营网络支撑体系。搭建专家咨询、学术单位战略合作、理论调研基地(点)、通联员、理事会、全国发行站点网络等八大网络,专家咨询网络知名专家超过500人;学术战略合作单位网络达100家;理论调研基地、调研点200余家,二次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深层次传播合作伙伴50余家。全国发行站点网络、通联员网络覆盖到县市,已向乡镇延伸。高度整合的优势资源网络体系,为人民论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支撑。
组织发起“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型课题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担任课题组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等100位著名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通过3次大型调查,5次较大规模专家论证,20余个县市的针对性专题调研,搭建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县域科学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立起了新标杆,有效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传播到基层实践当中去。
⑻ 两型社会的“两型社会”建设与转型创新发展研究
一 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与转型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1.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
从世情看,当今时代,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调整和变化。虽然全球经济显露复苏的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不断加深,实现世界全面复苏还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推进。在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能够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找准能够抢占的竞争制高点和增长点,就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新动向,把握科技创新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着眼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新变化,站在新起点上,抓住新机遇,迎对新挑战,实现新崛起。
从已经出现的新动向来看,可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谋划全新布局,重回实体经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大量外移,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和长期经济下滑之后,美国朝野认识到,以金融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奥巴马政府投入巨资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吸引美国跨国公司重返美国设厂或将工厂搬回美国,并引导和鼓励6个顶尖大学和八家制造业组成先进制造业合作联盟、鼓励和呼吁美国企业、大学及政府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夺回全球尖端科技制造业(包括生物技术、机器人及纳米技术)的领先地位。德国强调要维持其在重型机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政府也推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拟通过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实现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
二、是布局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新一轮由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的世界性经济大调整,已经引发了抢占新科技制高点的激烈竞争或大竞赛。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旨在运用手中尖端技术打造高端核心制造和相应的服务业从而保持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资金大量投向高科技企业。美国新兴产业布局的重点是新能源、节能环保、无线网络和智慧地球、大数据、航天等。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3月公布了指导欧盟今后发展的“欧洲2020年战略”,提出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旨在将“绿色技术”、“数字化”和其高技术提高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入1050亿欧元资金发展绿色经济。英国启动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并加强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竞争的优势。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各类节能环保技术,明确提出2020年绿色能源将会占能源总需求35%的发展目标。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都主要把生物科技、新能源、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新材料、微电子、空间技术、环保产业、机器人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引领一轮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全球形成新的产业链及世界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日趋突出的新贸易保护。在新的形势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双反”调查或制裁,就涉及晶体硅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应用级风电塔产品、纺织品、钢铁、铝、轮胎、柠檬酸及柠檬盐、多层实木地板等多个制造行业。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提出了“碳关税”、“碳定额”的要求,绿色堡垒逐渐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新手段。
从国情说,我国正处在一个新起点或新的转折点上。
一是,中国制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逝去,需要重塑竞争新优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赖要素组合的低成本,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出口了大量的低附加值产品,支撑了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一个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上收入国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的第一大经济体。然而在“十一五”时期这种低成本竞争优势已开始减弱,并将逐步逝去。首先是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变化。自1980年到2003年,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工资一直徘徊在生存线上。2003年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随之也出现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上涨,2010年在全国发生了普遍涨薪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已开始下降,比有些专家所预计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停止增长”早了4年。城市和农村都已经出现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我们已经步入到一个面临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短缺和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双重压力的新阶段。
同时,要素组合中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给的低成本和生态环境侵蚀的零成本导致的粗放型、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不能为继。
二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总结拉美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时提出的概念。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等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均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这些国家仍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到5000美元发展之间的发展阶段,只有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少数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将“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为: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又将它们向高级收入经济体攀比是否能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增长被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徘徊期。2010年又进一步阐述为: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很多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本市场。这些国家依靠低工资成本和资本的投入跨越了“贫困陷阱”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但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贫富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使消费严重不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经济增长的驱动乏力。在这个阶段如果仍然适用已有的经济战略和增长机制,而不能实现全面的转型发展,势必造成经济增长的徘徊停滞 。
我国依赖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和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功。但同时也凸现出一些深层次不平衡、不协调、难以持续的尖锐矛盾,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至部门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造成普通百姓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社会矛盾突出。在中期或更长的时间,我们将面临外需下滑与内需不足的双重压力,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失去,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严峻挑战,确实面临能否跨越人均GDP5000美元到11000美元这道“坎”,步入高收入国家即“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2010年7月,人民论坛就“中国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对社会公众和各领域相关专家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社会公众信心指数低于50%。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的为52%。
三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虽然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条件也没有变。首先,最明显的基本条件是城镇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虽然已超过50%,总的看仍然滞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亿元的消费需求,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更多。其次是我国地域辽阔,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没有完成。就交通来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需要再集中20-30年的快速建设,才能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大路网框架。第三,相适应的工业化的重工业发展阶段还有一段路要走。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能否在中期或略长一点时期能够从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内生增长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2.区域阶段性发展特征与转型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十二五”时期从总体上说处于由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型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性阶段。但由于东中西发展水平的梯度差,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不同,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也必然有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区域,改革开放优先发展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依赖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由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大都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步入高收入区域,向后工业化转变。
中部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完成工业化还有一段较长路要走。30年来的快速发展虽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不发达状态或从不发达向发达的转变过程。同东部发展的主要区别:一是从转型目标来说,主要是高消耗、高排放、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向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型。二是从产业竞争优势来说,低成本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东部已经消失,但在中部还会延长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虽然近两年来中部的企业也日益感受到要素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减少的压力,但与东部比较,在劳动、土地等资源价格上仍具有低于东部的优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沿海和境外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这是中部崛起难得历史机遇。由于湖南具有“内陆前沿和沿海后方”的区位优势,更能够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上赢得先机。三是由于中部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还会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不论是从要素驱动还是需求拉动来说,投资对发展都会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但是,如果放眼全球,着眼于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新趋势,就必须坚持推进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湖南建设,经济发展尽快的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形成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就地处中部的湖南来说,如何在转型创新发展中,既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又加快形成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既发挥投资拉动的重要作用,又能够提升群众的消费率,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转型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认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转型应该走不同类型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和包容性发展之路,在融合发展中提升,在包容性增长中转型,在转型发展中崛起。
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产业层面说就是不同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延伸和融合。传统产业、传统行业的边界是十分清楚的,这种产业分工使得政府在划分、管理行业、企业的过程中能够比较刚性、明确地通过制度、规则来加以执行,并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特别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信息化向以可视化、泛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高端发展,不仅三次产业之间出现混合与交融,在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出现也层出无穷。如将新兴的产业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这种改造深化的过程也就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反过来说这种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市场、新需求的过程,转变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就投资来说,如果这种投资能够带来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经验,就其形成的固定资产来说,它起到了投资的拉动作用,但就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来说,又生长出创新驱动力和新的竞争力。如果这种投资是投入民生工程,那么它产生投资拉动作用的同时,又能提高最终消费率,反作用于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从绿色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如果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这种改造的深化过程就是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运行转变的过程,反过来说这个由“黑”转“绿”也是为新兴的节能环保产业、能源管理新兴服务业发展创造新市场、新需求,构造新动力的过程。现阶段,湖南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2011年投资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高于60%。但投资结构在加大调整和优化。2012年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增长32.5%,占全省投资总额的39.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7.9%,占工业投资比重的9.5%。同时农业投资增长60%,服务业投资增长100%以上,民生和生态环境投资增长40%以上。
长株潭城市群不仅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和“三网融合”试验区。同时文化与科技融合、金融与产业融合、旅游与文化融合、军用与民用融合等蓬勃发展,将会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孕育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成长与形成,在2020年之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我国的高收入区域,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也极需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所以,我认为湖南转型创新发展应走融合、互动和包容式发展的路径。这条路径也就是智能、绿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条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所有人群之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