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技术发明史第十章

技术发明史第十章

发布时间:2021-09-02 04:25:31

『壹』 谁是平衡技术发明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历史陶瓷烧制的地方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夏朝以前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汉朝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朝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时期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贰』 纳米技术发明史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的教授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费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他说:“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叁』 求 吴于廑、齐世荣先生的 世界史 系列书籍的 详细目录,具体到每章、每节。

近代史部分不是很全

世界史·古代卷

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人类的童年
第三节 文明的产生
第四节 史前文化
第二章 早期的文明
第一节 早期埃及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节 爱琴文明的产生
第五节 黄河流域的夏王朝
第三章 早期文明的发展
第一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第二节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第三节 波斯帝国
第四节 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
第五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
第六节 商周时期的中国
第四章 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
第一节 列国时期
第二节 孔雀帝国时期
第五章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
第二节 希腊古典时代
第三节 马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
第六章 古代世界的强盛时期
第一节 罗马的王政时代
第二节 早期共和国
第三节 罗马的崛起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和覆亡
第五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
第七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第一节 罗马的“3世纪危机”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
第三节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四节 魏晋时期的中国
第八章 欧洲的新格局
第一节 日耳曼民族的迁徙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第九章 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的统治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第十章 西欧和拜占廷封建社会
第一节 庄园制、农奴制及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封君封臣制度与西欧国家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 拜占廷的国家和社会
第十一章 朝鲜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第一节 朝鲜
第二节 日本:从上古到室町时代
第三节 江户时代的政治与文化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纪的印度
第一节 笈多帝国
第二节 戒日帝国及其后的地区性王国
第三节 德里苏丹国
第四节 文学艺术
第十三章 俄罗斯和东欧文明
第一节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
第三节 俄罗斯文化的传统形态
第十四章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第二节 个人意识的沉沦和觉醒
第三节 近代的曙光
第十五章 中国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中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中国
第三节 元、明时期的中国
第四节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世界史·近代卷

第一章1500年的世界(上)
第一节两个相对孤立的早期文明
一、大洋洲及其他太平洋岛屿
二、美洲
第二节相对隔绝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民族流动与农业传播
二、伊斯兰教国家
三、社会与文化
第三节强势帝国
一、伊斯兰世界
二、中国明朝的对外交流
第四节?跨文化交流
第二章1500年的世界(下)
第一节西欧的早期民族国家
一、早期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主要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节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城市生活
二、“文艺复兴”
三、人文主义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
第三节向海洋进发
一、欧洲人的海上探险
二、全球联系的建立
第三章欧洲的转型
第一节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一、宗教改革与新教
二、天主教改革
三、排巫运动与宗教战争
第二节君主国的巩固
一、重建大帝国的企图
二、新君主制
三、欧洲国家体系
第三节经济、社会与生活
一、人口的增长
二、早期资本主义和原始工业化
三、社会:变迁与延续
四、教育与科学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荷兰和英国
一、革命发生的背景
二、尼德兰革命
三、英国的革命
第四章受到冲击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第一节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与殖民
一、“美洲的伊比利亚帝国”
二、欧洲人在北美的殖民活动
三、?洲的殖民地社会
第二节欧洲人到达大洋洲
一、“未知的南方大陆”
二、太平洋诸岛屿
第三节非洲的政治与社会
一、欧洲人对西非的影响
二、葡萄牙人对东非的控制
三、中非:刚果和安哥拉
四、荷兰人在南非
……
第五章 东方帝国的延续
第六章 地跨欧亚的俄罗斯
第七章 启蒙时代
第八章 大西洋革命
第九章 工业革命
第十章 欧洲:民主与民族的胜利
第十一章 北美和拉美:独立后的不同发展道路
第十二章 亚洲:危机与改革
第十三章 帝国主义扩张
结语
后记

世界史#现代卷

目录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一节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第三节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一、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
二、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
第四节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年革命
第五节亚洲的觉醒
一、伊朗的立宪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国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大战的起源
一、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厚根源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四、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与要求和平的呼声
第二节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
一、战争的爆发
二、战争的性质
第三节大战的进程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四、战争的结束
第四节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列强力量的消长变化
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三、反战与和平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一节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第二节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第三节德国十一月革命
第四节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与灭亡
第五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巴黎和会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第一节战胜国英、法的困扰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二、重建中的法国
第二节魏玛共和国
第三节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三、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节美国的繁荣
一、经济繁荣与社会状况
二、繁荣下的矛盾与隐患
三、“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第五节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第六节欧洲国际关系的调整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枟洛迦诺公约枠
三、集体安全与枟非战公约枠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第三节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一节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
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
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
第二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第三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四节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凯末尔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节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二、1924-1937年的护宪运动
第六节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一、游击战争的序幕
二、抗美游击战争的进程
三、性质和意义
第七节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
一、护宪运动
二、卡德纳斯改革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
二、危机的根源
三、危机的后果
第二节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第三节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节英、法的衰落
一、走向衰落的英国
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
第五节罗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二、“新政”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三、“新政”的影响
第九章走向大战
第一节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第二节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三节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一、从共和国的建立到内战的开始
二、保卫共和国的斗争外国的干涉与“不干涉”
三、共和国的灭亡
第四节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协定
第五节大战的迫近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第二节大战的新阶段: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第三节战争的根本转折
第四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世界史·当代卷

目录
第一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当代世界历史的转折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新变化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二、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
三、世界经济多样性的新局面
四、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一、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三、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第三节世界文化的新潮流
一、人类进步文化的胜利
二、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三、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性
第二章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
一、对意、罗、匈、保、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二、对德国问题的处理
三、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第二节冷战的兴起和德国的分裂
一、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转变
二、美、苏冷战政策的相继出台
三、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四、马歇尔计划与德国的分裂
第三节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主导下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章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
第一节苏联的恢复与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地位的加强
二、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斗争
三、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与斯大林的逝世
四、1953年至1956年初的苏联
第二节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政治经济建设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二、东欧国家转向和接受苏联模式
三、东欧各国的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朝鲜抗美战争的胜利
三、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
四、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
第四节苏共二十大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的震荡
一、苏共二十大和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
二、1956年的波兰、匈牙利事件
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日、德、意三国的民主改造与经济发展
一、日本
二、联邦德国
三、意大利
第二节西欧、北欧各国的政治经济重建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北欧国家
第三节美国的新政式改革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二、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三、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
第五章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战后首批民族独立国家在亚洲诞生
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
二、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三、菲律宾、缅甸及马来亚等国的独立
四、西亚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新成就
第二节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亚洲到非洲的转移
一、埃及七月革命的胜利
二、苏伊士运河战争与“中东危机”
三、北非各国的独立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民族独立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一、“非洲年”与撒哈拉以南非洲诸国的纷纷独立
二、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与古巴革命的胜利
三、印度支那抗美战争的胜利与三国的统一和独立
第四节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最后阶段
一、诸小岛国与最后托管地的独立
二、种族主义统治的最后堡垒被攻克
第六章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一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大家庭”
一、苏共二十大前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关系
二、中苏分歧和中苏关系的恶化
三、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第二节东西方关系的变动与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二、美苏对抗与冷战高潮迭起
三、美苏对话、合作与争斗
第三节西方阵营的分化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二、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与戴高乐主义
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四、日美安全条约的修订
第四节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二、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三、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七章从经济繁荣到低速发展的西方国家
第一节20世纪60-90年代的美国
一、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的美国
二、尼克松时代的美国
三、里根时代的美国
四、克林顿时代的美国
第二节20世纪60-90年代的西欧
一、英国
二、法国
三、联邦德国
四、意大利
第三节20世纪60-90年代的日本和环太平洋国家
一、日本
二、加拿大
三、澳大利亚
第八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变动
第一节苏联的改革、停滞及其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政治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三、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
第二节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剧变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发展和联邦的分裂
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
四、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一分为二和德国的重新统一
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十年探索和十年动乱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的独联体和中东欧各国
一、叶利钦执政时期的俄罗斯
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三、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转轨
第九章独立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亚洲各国独立后的政治与经济
一、印度独立后的政局演变和经济发展
二、“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经济体
三、东盟与东盟诸国的迅速发展
四、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发展模式的整合
第二节中东政局的动荡和经济变化
一、阿以冲突与艰难的和平进程
二、海湾国家的经济腾飞与社会变迁
三、海湾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第三节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
一、非洲民族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非洲政局的动荡与民主化进程
三、南非民主化进程与复兴计划
四、非洲的统一与联合自强
第四节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政局变化
一、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一体化进程
二、拉丁美洲各国的新一轮经济改革
三、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趋势
第十章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一节冷战态势的演变
一、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三、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第二节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
一、西欧联合趋势的不断加强
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外交
三、美元霸权地位的失落
第三节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二、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四、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
第四节第三世界与新的国际关系
一、南北问题的提出与南北对话的开展
二、南南合作
第五节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
一、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二、苏联东欧剧变与雅尔塔体系的终结
第十一章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化与高科技群的大量涌现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二、基础性高新技术的发展
三、综合性高新技术的发展
四、传统性科技的新发展
第二节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后的产业革命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嬗变
二、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
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演进
一、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变
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挑战
第四节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一、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
二、人类保护地球环境的努力
第十二章丰富多彩的当代世界文化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
一、当代世界哲学
二、西方经济学新流派
三、当代史学
第二节当代世界文学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新流派
二、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演进
三、战后苏联文学
四、战后亚非拉文学
第三节当代世界艺术
一、当代世界美术新流派
二、当代音乐、舞蹈新潮
三、当代世界电影
第四节当代世界文化的一些新趋势与新特点
第十三章世纪更替、千年交接的世界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一、经济全球化潮流浩荡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应运而生
第二节国际格局多极化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美国谋求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调整
三、欧洲一体化和欧洲的新格局
四、举足轻重的俄罗斯
五、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六、扩大对外交往的中国
第三节任重道远的联合国
一、联合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三、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四、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
五、联合国的改革
第四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亚洲和欧洲的地区冲突
二、中东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进程
三、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肆』 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发现发明和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新华字典我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看样子得花银子买!

聪明的人类不断创造和发明越来越先进的内 现代探测工具容,靠这些探测的"手"使全面

研究与开发海洋成为可能. 海洋是个环境...1939年,人类完成了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

重大发现:用人工方法轰击铀 原子核,使它发生分裂,放出惊人的巨大能量.

提起中国的科学技术发明,人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造纸、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

药这四大发明,这是以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推动和影响!1

『伍』 技术发明的发明的产生

每一个时代的技术发明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密切相关,并且取决于发明者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
满足并符合社会需要是作出技术发明的基本条件。社会需求的增长提出新的技术目标。原有的技术手段同新的技术目标的矛盾,推动和激励发明。在技术活动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综合,也会导致创新的技术构想和发明,新的技术成果又能引发出新的需求,并有助于新发明的推广应用。
发明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新的技术方案往往要经过多次、几十次乃至几百次的试验,克服许多困难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于献身、坚忍不拔、刻苦钻研和勤于实践,是发明者的基本素质。
新的技术构思和技术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术的机制和洞察其症结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决于充实的知识背景。随着技术发明难度的增大,对知识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仅要有一般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还要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
发明就是要标新立异乃至异想天开,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转化为现实,而不拘泥于陈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在酝酿形成新设想的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想象、猜测 、直觉、灵感与创造密切相关。
一种技术目标可能以不同的技术手段达到。为实现某种功能要求的技术发明,往往也有几种方案,每种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选择的子方案。发明者既要有广阔的视野,又要善于根据功能价值关系、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多种技术方案作出比较、筛选和验证。形成和确定新的技术方案 ,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技术发明的经验总结,有助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完善和应用。

『陆』 历史上哪些技术发明,是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要么是无意间发现的,要么是不断改进而来的。但是这些发明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编就选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10大发明创造,希望大家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1,石器

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使用和制造工具,而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在几百万年前,猿类生活的森林逐渐退化为了草原,因此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草原上的生活环境比森林更加恶劣,水果等天然食物也不充足。因此,猿类不得不学会和其他野兽斗争。在漫长的斗争的过程中,猿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且开始使用石器,这就演变为了最早的人类。此后,石器成为了人类的主要使用工具,经过了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两大阶段。石器不仅成为了人类最早的武器,还成为了最早的狩猎工具。

『柒』 对早期广播电视技术发明的历史,你有何见解

从世界广播发展史来看,有线广播先于无线广播诞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
1876年有线电话的诞生,为有线广播的出现打下了技术基础。
1880年俄国人奥霍洛维奇研制成功用导线把剧院里的音乐节目传输出去的播音设备。
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连接了700多条电话线,定时进行新闻广播,形成正式的有线广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英国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先后都创办了无线广播,但有线广播仍然在欧美、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线广播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推广,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国也是有线广播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中国于1946年开始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大规模建立有线广播。1950年起,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普遍建立了小型有线广播系统。

电视分有线电视、地面电视、卫星电视和应用电视等,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电视
1880年,法国人莱布朗克提出使一个镜面在两个不同轴线上以不同速度振动,形成往返直线扫描,从而对图像进行分解和再现。
1883年,德国人尼普科夫提出了圆盘扫描法;
1897年,德国的布劳恩发明阴极射线管以显示快速变化的电信号;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电子管电视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电视机中的画面
1925年,苏格兰的贝尔德公开展示了他制造的一台机器,成功地传送了人的面部活动,分辨率为30线,重复频率为每秒5帧。从此,电视开始了它神奇的发展历程。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5年,贝尔德与德国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每周播放三次节目。1936年;英国播送当时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电视节目;
1939年,美国播出固定的电视节目。人们的生活从此与电视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联系。1938年,德国人弗莱彻西格提出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设想;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1957年研制出全玻璃壳彩显管;1964年研制出全玻壳矩形显像管;1969年研制出黑底显像管使亮度提高了一倍;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一枪三束彩显管;1972年,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至此,彩色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视机技术发展趋势将会出现以下十大特点:
1.两极化。一是微型化。液晶显像屏幕的微型机屏幕尺寸3.8厘米至3.9厘米,由阴极射线管显像的微型机屏幕尺寸在14厘米以下。二是大型化。如壁挂式薄型平板电视机,阴极射线显像大屏幕电视机和投影式大屏幕电视机等。
2.装饰化。电视机将以其精美的造型和装潢成为房间布置中漂亮的装饰品,并可替代壁画或镜柜等物。
3.数字化。出现用数字集成电路将模拟量变换为离散数字量的电视机。
4.系列化。是设计工作中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和便于售后服务的技术手段。
5.高清晰度化。原电视机屏幕的625根扫描线将增加到1250根,画面质量可提高100%。
6.立体声化。电视机具有双声道音响效果,音质可与激光唱片相媲美。
7.多频道化。可接收10个以上甚至上百个的电视台节目。
8.卫星化。通过户外特殊装置的天线,可接收卫星传送的数个、数十个,甚至全球的电视台节目。
9.日视化。经过对滤色器、显视屏改进后的电视机,即使在白天或阳光下,仍能收看到很明亮的电视图像。
10.新材料化。电视机内各零部件材料将更新换代,开发应用成本更低、性能更趋完善的新的替代材料。 1930年至1940年,是电视成型的时代。除了转播工程技术方面有显著改进外,电视已开始逐渐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对电视的研究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几乎中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电视事业才开始在美国及其他国家蓬勃兴起。

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斯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

『捌』 科学技术发明

我认为近代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或发明是:电工

理由:
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便于从多种途径获得(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其他各种新能源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电光源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

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构成工业社会传输能量的大动脉;以电磁为载体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则组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各种新兴电工材料的开发、应用,丰富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内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以及系统控制论的发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电工发展的影响。同时,各相邻学科的成就也不断促进电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电工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

电气化与现代社会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电能以后,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的技术部门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转移到这一崭新的技术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20世纪以“电世纪”载入史册。

电照明开发较早。它消除了黑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限制,大大延长了人类用于创造财富的劳动时间,改善了劳动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为电能的应用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推动电能生产的强大动力。电传动是范

围最广、形式最多的电能应用领域,电动机作为最重要的动力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总之,电的应用不仅影响到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医疗电器的广泛应用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只是人们熟知的两个例证)。电气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 ,电气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规模、多层次工程系统 电能以光速传播 ,至今未能实现工业规模储存。因此,电能的生产与消费几乎在同一瞬间完成,随发随用。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组成了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集发电 、供电、用电于一体的大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几个装机容量超过亿千瓦的大型电力系统,其中覆盖面积最大的达1000多万平方千米。每个系统年传输、分配的电能都超过万亿千瓦时。这种系统中,有功潮流、无功潮流、高次谐波、负序电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统范围瞬间传播。它既能输送大量电能,创造巨大财富,也可能在瞬间造成重大灾难性事故。为保证如此巨大系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对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自动化装置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电力系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要求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电力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带动了一系列工业、科研部门的发展。

电工制造与电工新技术 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随着对电能需求的增长,为满足建设大型电厂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采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电机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电机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与电力系统规模扩大相适应,输变电成套设备容量也迅速增大 。继1952年制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后,70年代以后又先后制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输变电设备 。用电设备中约有 70% 的负荷为电动机,大的如轧钢电动机和高炉鼓风电动机,其单机功率分别达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种用途各异的微特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直流输电技术得以稳步发展,而且使交、直流传动技术和各种电源转换技术都得到革新。它将微机控制与功率执行紧密结合,统一完成逻辑、控制、监视、保护、诊断等综合功能,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潮流。

努力探寻新的发电方式是电工发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后,核能发电很快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发电方式。50年代末,磁流体发电崭露头角,到1985年已建成50万千瓦工业性磁流体-蒸汽联合热电站 。实现受控核聚变反应是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各国都集中力量进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类正迈向解决这一问题的大门。

超导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们展现了超导电工时代的诱人前景。燃料电池和动力蓄电池可以分散建设,不需长距离输电,将有可能为电能供需系统开创全新境界。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紧密配合的结晶以电能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区别于它以前的技术革命的根本点在于,它不是直接来源于工场或其他生产实践领域,而是来源于科学实验室。正是它的出现,首先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清晰地写在人类认识史上。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电磁现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实验中发明了伏打电池,使人类首次获得持续稳定的电源,促进了电学的研究转向电流,并开始了电化学、电弧放电及照明、电磁铁等电能应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推动了电磁科学与技术发展。这一定律的发现,不仅使静电、动电(电流)、电流与磁场相互感生等一系列电磁现象达到了更加全面的统一认识,而且奠定了机、电能量转换的原理基础。1873年,J.C.麦克斯韦导出描述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整个电工领域的理论基础。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征服了自然界蕴藏的神奇动力,预告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与发电机的发明过程同时,电照明、电镀、电解、电冶炼、电动力等工业生产技术纷纷成熟。孕育了发电、变

电、输电、配电、用电联为一体的电力系统的诞生。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技术的发明,使电力工业以基础产业的地位跨入现代大工业行列,迎来了20世纪电气化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过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必须使个体研究转向集体研究。1876年,T.A.爱迪生率先踏上了这一必由之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应用研究实验室。在这个被人们赞誉的“发明工厂”里,他组织一批专门人才分工负责,共同致力于同一项发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学家个人单独从事研究的传统。这一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正确道路,显示出巨大活力,不仅推动了电力生产与电工制造业的迅猛发,也开创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三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先河。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57576.htm

『玖』 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阐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是怎样获得

方法论是哲学的组成部分,与世界观是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论是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回答,和唯物唯心是一个层面。
两者不是一个比较层面的,认识论和唯物论唯心论都是哲学理论,属于世界观范畴,但认识论和唯物唯心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上提供的方法则属于方法论范畴。

『拾』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

1.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回纸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发明早四个多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是一个重大贡献。
3.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运用于军事。南宋时发明“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4.指南针

战国时人们制作出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用磁石指南原理制成指南针。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为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阅读全文

与技术发明史第十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