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张玉能的学术成果
1982—1989年(17篇)
1、《浅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
2、《试论“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马列文论研究》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
3、《虚幻而神奇的审美王国》,《美育》1984年第5期,湖南人民出版社
4、《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在表现的自由》,《美学与艺术评论》第1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5、《再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学术月刊》1985年第3期。江西文联编《文艺新方法论》一书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5年第5期,《美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5期全文摘录
6、《评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论述》,《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5年第12期
7、《试论心理学方法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的运用》,《文艺研究》198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2期,《美学文摘》第6辑,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视该文为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倾向的代表,见该书第28页
8、[东德]贝格瑙《论德国古典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文汇读书周报》1989年3月25日摘要介绍
9、《从心理学看文艺问题》,《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
10、《试论审美心理动力结构》,《学术月刊》198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3期,《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童庆炳《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的重新审视》认为该文“比较有见解和学术质量”
11、《试论审美过程中的意志活动》,《文艺研究》1986年4期,《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6期摘要,引起争论:《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王长安《审美与意志之思考》提出商榷,《文艺研究》1987年第7期周本成《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和1988年第5期曾永成《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冲击》表示赞同
12、《论蔡元培和席勒美育思想之关系》,《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席勒的崇高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第13章崇高引述,浙江美院出版社,1991年
14、《艺术本体与艺术形式》,《江汉论坛》1987年第4期
1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成果》,《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7年第10期
16、《由两本文学心理学教材引发的思索》,《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17、《秀美与尊严——人类自我生成的中介》,《外国美学》第7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
1990-1999年(24篇)
18、《美与自由》,《华中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美学研究综述摘要介绍该文观点
19、《中国当代美学》第6章“审美经验的描述和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获“光明杯”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1991)
20、《对文学中“向内转”的反思》,《人民日报》1991年1月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第1期
21、《审美意志的功能剖析》,《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文论信息”摘要
2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透视》,《文艺报》1992年2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3期
23、《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5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4期。《哲学年鉴1993年卷》评述摘要
24、《悲剧性探本》,《外国美学》第8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
25、《创造美学的建构与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26、《当代文学与传统审美心理》,《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文学世界》1993年第1期摘转
27、《周易美学》,《文艺研究》1993年第5期
28、《中国特色与文艺学建构》,《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2期。
29、《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文艺研究》1995年第2期,黄念然《审美王国探秘》评介,《书城杂志》1995年第2期朱立元《读〈审美王国探秘〉》评介,《武汉晚报》1994年1月25日“新书架”:“我国第一部席勒专论出版”,《中国文化报》1994年2月2日“文化短波”:“我国论席勒专著出版”。《湖北日报》1994年2月13日,立正《填补空白,打开宝库——评张玉能的〈审美王国探秘〉》。《长江日报》1994年3月17日“新书架”:《审美王国探秘》出版。《人民日报》1994年7月1日“大地书讯”。《文艺报》1994年11月19日蒋孔阳《读<审美王国探秘>》。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专段评介
30、《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4年第11期
31、《反映论、创造论与文艺学建构》,《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11期
32、《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5年第6期
33、《评所谓的“后实践美学”》,《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4期
34、《论席勒的喜剧理论》,《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5年第9期
35、《席勒诗歌的美学价值 》, 《武汉教院学报 》 1995.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996.1)
36、《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1996.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6.5)
37、《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译文)》,《文艺研究》 1996.3
38、《自然美与自由》,《云梦学刊》 1997.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7.5)
39、《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1997.5(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研究》1998.1)
40、《展望21世纪中国美学》,《武汉教院学报》, 1998.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8.4)
41、《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与“美学的毁灭”》,《华中师大学报》, 1999.3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5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9.7)
2000年(2篇)
42、《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云梦学刊》, 2000.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6)
43、《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武汉教院学报》, 2000.5(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1)
2001年(5篇)
44、《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5期
45、《重树实践美学话语的威信》,《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7期
46、《形式美的基本特点》,《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8期
47、《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东方丛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10期
48、《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2期
2002年(4篇)
49、《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华中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5期
50、《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1、《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同步》,《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2、《美学分析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0期
2003年(6篇)
53、《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华中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54、《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三峡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6期
55、《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上)(下),《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3期
56、《时代需要这样的国学读本——评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57、《席勒论美的批判功能》,《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0期
58、《奥地利造型艺术一瞥》,《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004年(12篇)
59、《席勒论审美形式的人类学功能》,《云梦学刊》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60、《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的反思》,《粤海风》2004年第3期
61、《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2、《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学术卡片”摘录
63、《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64、《汉语话语实践的意象性与信息时代的文学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5、《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66、《中华民族永远需要崇高——“非典”引发的美学反思》,《走出困扰——“非典”引发的人文思考》(石挺,何金晖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67、《实践美学是不该这样去理解的——与章辉博士商榷》,《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68、《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9、《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2期
70、专著《西方美学思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2005年
71、《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2、《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主编
73、《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74、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
75、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6、《理性化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77、《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上)》,《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8、《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9、《实践美学与现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4期
② 汝信《西方美学史》和蒋孔阳《西方美学通史》哪个更好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
③ 为什么中国近代出了这么多研究美学的(比如:朱光潜 宗白华 王朝闻 蒋孔阳 韩美林)
美学学科名称来自西方,包括美学史、美学原理。在中国,美学研究要建立在对西方美学史的充分认识以及良好的译介工作的基础之上,西学东渐和译介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事情,到20世纪中叶条件逐渐成熟。但同时又受到政治条件和研究水平影响,美学研究不免犯了哲学与文艺学界限不明以及意识形态色彩过重等错误。另外,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中国美学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大总结的基础上,总览全局,对传统文化进行的美学意义上的总括性研究。
④ 蒋孔阳的主要学术观点
和李泽厚一样,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蒋孔阳的理论立足点也是“实践”。他认为朱光潜“主客结合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于蔡仪的极端客观主义美学同样不满,认为它是旧唯物主义的美学。他认为真正的唯物主义美学应当从人的客观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美和美感。“从社会生活实践的观点来探求美,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美既不是人的心灵和意识可以随意创造的,同时也不是可以离开人类的社会生活而单纯作为一种物质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它是人类在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客观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客观的生活实践是一切美与美感的根源。美和人类社会生活一道产生,由于人类社会生活是客观的,所以美也是客观的。
同样是强调“实践”,蒋孔阳和李泽厚又有所不同,李泽厚一般谈“社会实践”,而蒋孔阳则往往把“实践”与“生活”相连,甚至有时干脆只谈“生活”而不谈“实践”,这其中体现了他们二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李泽厚主要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一般的物质实践,而蒋孔阳的实践观念则宽泛的多,也具体的多,人的吃穿住行以及思想、愿望、情感的运行方式在蒋孔阳看来都是人类客观实践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李泽厚强调美根源于实践,意思是说美表现人类社会实践的“本质、规律和理想”,是认识论中心的;而蒋孔阳强调实践,主要意图在于说明美作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的感性形象”,必然会具体地表达和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意志、感情和愿望,是价值论中心的。
从生活实践的现实性、具体性和丰富性出发,蒋孔阳强调了美与美感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具体性。他认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美与美感的多样性,“美感的差异性,源于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同样,人类生活的具体性也决定了与生活目的直接联系的美与美感也必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美“必须像生活本身一样,是具体的、感性的,我们必须通过感觉才能把握它”。应该说,对于美与美感的具体性与多样性的强调,是蒋孔阳的实践说与李泽厚的实践说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也是蒋孔阳美学思想对于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过去我们常常把蒋孔阳的美学思想看作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一个翻版,这实际上抹杀了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独创性。
新时期以来,蒋孔阳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创获,这些理论创获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新论》一书中。下面我们简单列举一二:
一、“综合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在《新论》中,蒋孔阳指出:“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古今巨变,中外汇合的时代,各种思想和潮流纷至沓来,我们面临多种的机遇和选择。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尽可能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我所用。学者有界别,真理没有界别,大师海涵,不应偏听,而应兼收。综合比较百家之长,乃能自出新意,自创新派。”他认为,综合比较是美学理论现代化的需要。我国是一个美学的大国,有着特别丰厚的美学遗产,但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我国美学理论多以点评与感悟的形式出现,缺乏具有现代理论形态的美学体系,因此在美学学科上我们急需现代化;而要进行现代化,首要的一个前提是对古今中西的美学资源进行综合比较,以人之长,补我所短;比较本身虽然不是现代化,但要现代化,却必须经过比较这样一个过程。
二、“审美关系论美学”的设想。从关系本体论出发,蒋孔阳认为美是一种关系性而非实体性存在,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他说:“人间之所以有美,以及人们之所以能够欣赏美,就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审美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中,来加以考察。”他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的关系;(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的关系;(4)审美关系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感情关系。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逻辑起点,蒋孔阳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的美论、美感论、审美范畴论和中西艺术、中西美学比较论,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⑤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
小题1:AE
小题1:D 小题1: ⑥ 蒋孔阳的主要作品 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1957,中青 论文学艺术的特征(理论)1957,新文艺 ⑦ 死亡之美的作者简介 陆扬,1953年生于上海市。1969年初赴吉林插队。1990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贺祥麟先生攻读欧美文学,蒋孔阳先生研习西方美学。著作主要有《德里达:解构之难》《幽默人生:林语堂的魅力》等。有介绍西学的论文一批,英译中和中译英译作若干。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⑧ 蒋孔阳的生平概述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美学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第四届副主席,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华全国美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上海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专著《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形象与典型》、《美学和文艺评论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文艺与人生》、《美在创造中》、《美的规律》、《蒋孔阳文集》(4卷),译著《近代美学史述评》、《从文艺看苏联》,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辞海·美学分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等。 ⑨ 蒋孔阳、叶秀山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
蒋孔阳叶秀山 ⑩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
答案: 与蒋孔阳美在创造中介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